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教学反思_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书电子版【通用8篇】
1/41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教学反思_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书电子版【通用8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分享的“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教学反思_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书电子版【通用8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教学反思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书电子版【第一篇】1.整体感知课文2.揭露官吏的横暴3.同情人民的苦难重点分析老妇人的话对表达中心的作用一课时一、提纲1.介绍背景资料2.带领学生共同翻译全文,注意重点字词的讲解。(戍、戌、戊等)3.分析文章的中心(1)对文章第一句话的分析“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重点加点字的分析)2/41(2)对比分析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3)对话练习:把吏和妇人的对话补充完整,用现代文的方式,构成对话,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4)最后一段的写作意图(提问:如果去掉后会有怎么的效果?)1.导入:陈老师在前面已经讲解了杜甫的两首写景抒情的诗,大家也了解到杜甫是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人们称道的。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石壕吏》就是杜甫在安史之乱以后,面对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课文主要叙述了差人乘夜来捉人,连衰老的老妇人也被抓去服役的惨事。首先介绍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可能同学们往往很难理解古代诗词的意境,古代诗人常写一些感物伤怀的作品,这时候我们就应该深入了解诗作者的背景资料,去体会创作者当时的所感所想。那么在这里杜甫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中晚期的诗集中体现了当时的现实,所以在学习这首诗之前,先介绍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可以提问:是否有同学在预习的过程中了解了写作背景?)参考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杜甫正由洛阳经过潼关,赶回华州任所。途中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三3/41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的1。(要求学生记录文学常识:《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2.文章逐字讲解(齐读)(1)第一段:石壕吏(hǎo)暮:傍晚。逾(yú)走(古今异义):跑。行:走。(2)第二段:呼:大声吆喝。怒:凶狠。啼:啼哭。苦:痛苦。(3)第三段:邺(yè)戍(shù)戌(xū)戊(wù)戍点戌横戊中空,注意区别。(可以请同学翻译,注意几个重点词)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活着的不过是苟且偷生,死了的就永远完结了。存者,活着的,生存的人。且,暂且。已,动词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更,再也。妪(yù)虽:即使,虽然。(古文解释填词规则,有些字可以用把这个字组词,解释,例如这里的虽。)衰:衰弱、衰微。备:准备。炊:烧火做饭。(讲解的时候某些解释参考课文中的标注)(5)第四段:泣:小声抽泣,啼哭。咽(yè)登:踏上。前途:前行的路途。(注意与今天的“前途”区别)3.分析文章的中心刚刚我们大家一起仔细阅读了这首诗,那有同学能告诉大家,这首诗的重点是讲的什么啊?(参考:以老妇人给吏致词为4/41重点,也就是本文的第二、三段),那让我们抓住重点,往前看。(1)“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刚刚解释到暮,回想一下暮是什么意思啊?傍晚!在我们看来傍晚投宿是很正常的,可是在古代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这个兵祸连接的时代!但是杜甫,却于夜色苍茫之时才匆忙地投奔大盘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有一种暗示性,大家可以想像n种可能,可以提问引发学生的想象。提问为何作者直接点出吏捉人,而不写征兵、点兵?(参考:如实描绘之中寄寓了揭露批判之意)在用一个夜字作捉的时间状语,含义更丰富。第一,表明官吏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手段的狠毒,在人们都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了个突然袭击。这一句话点名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规的时代气氛,为后面老妇的致词埋下伏笔,也交代了致词的由来,是事情发展的开端。(2)吏呼一何怒与妇啼一何苦对比分析这两句极其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吏和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可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酝酿出了悲痛的气氛。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听妇前致词一句承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时5/41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3)对话练习:把吏和妇人的对话补充完整,用现代文的方式,,构成对话,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等老妇出门看的时候,县吏便扑了进去,贼眼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扑了个空。于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到哪里去了?快交出来!”老妇泣诉说:“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一封信,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牺牲了……”。泣诉的时候,也许县吏不相信,还拿出信赖交县吏看。总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的处境是够让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来博取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也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老妇说:“家里再没人了!”而在这当儿,被儿媳妇抱在怀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孙子,受到了怒吼的惊吓,哭了起来,掩口也不顶用。于是县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哭吗?”老妇不得已,这才说:“只有个孙子呢!还吃奶呢,小得很!”“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老妇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着头皮解释:“孙儿是有个母亲,她的丈夫在邺城战死了,因为要奶孩子,没有改嫁,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还是行行好吧!”但县吏仍不肯罢手。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妇被抓,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我这老太婆虽然已年迈力尽,但请让我连夜跟你们回衙门,然后好到河阳去当名伙头军,等赶到那里也许还来得及为将士们做早饭。”6/41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教学反思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书电子版【第二篇】《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的第2课文、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其时,作者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正是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新教材入选这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用文字来书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通过本堂课的教学,让学生由读到悟,由悟到明,了解古代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从而珍惜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时光。在这堂课中,让学生了解“说”这种古文体裁,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并通过合作探究,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认识、学习、运用“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1、掌握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理解《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3、了解“说”的体裁特点。7/41重点:掌握文中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理解文中所阐明的深刻道理。3、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难点:1、领悟作者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2、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1、诵读法:在教学过程中穿插朗读,以期能熟读成诵。2、合作探究法:文中一些疑难点由学生讨论,通过合作探究突破疑难,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走进韩愈的生活经历,理解有才之人怀才不遇的痛苦,从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强烈不平和悲愤之情。请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查找有关“马”字的成语。8/41(一)导入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意图: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文理解营造一个情感氛围。)(二)了解体裁师:请学生列举和马有关的成语(如:一马当先、马到成功、龙马精神、塞翁失马等等),那么我们把能日行千里的马称为什么呢?(千里马)听说过伯乐相马的故事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位有“文起八代之衰”美誉文学家的散文作品《马说》。有谁愿意为大家解释这一课题呢?明确:“说”是古代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说理透彻。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讲究文采,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等。(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1、听录音跟读,注意读音、停顿。(意图:通过多层次诵读,师生共同研讨部分句段的朗读技巧。领悟作者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2、自由朗读,结合注释,理清文意并完成下列练习。⑴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加粗的词。①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9/41②一食或尽粟一石。③才美不外见。④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⑵区分下列虚词的用法。之:策之不以其道祗辱于奴隶之手马之千里者其: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其真不知马也3、老师指出文中要求掌握的特殊句式。倒装句:⑴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分析:“千里”是中心词“马”的后置定语⑵状语后置: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分析:“于”相当于“在”,“于奴隶人之手”是介词结构的后置。4、请一个学生翻译全文,其他学生补充。5、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文章每段的内容。6、全班齐读,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意图:本设计力求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课文材料,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10/41(四)、整体感悟1、提出问题,学生抢答。(用原文回答)(多媒体显示)⑴文章开头是如何阐述“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的?⑵没有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怎样?⑶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⑷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2、教师点评、归纳3、提问:文中哪句话点明了中心?(五)、品味诗文,推究文理1、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多媒体显示)⑴“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三个“之”字的用法是否一样?⑵本文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⑶文中的“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有怎样的寓意?⑷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进行分析)2、点明“托物寓意”的写法,引导学生将其运用到平时写作中去。3、全班齐读课文,并背诵。(意图:四、五两个环节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学法,11/41能使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到课堂上来,成为课堂的主角)(六)、延伸拓展畅所欲言:1、结合现实思考:你认为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性作用么?2、如果你是千里马,你会怎么做?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教学反思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书电子版【第三篇】1、了解云与天气的关系(筛选信息)。2、积累一些与天气相关的谚语、诗词。3、学习常用的说明方法,如打比方、分类别等。4、品味文章生动优美的语言。1、通过反复朗读课文,识记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增加生活常识。2、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1、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1、了解云与天气的关系,完成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预示的天气情况的表格。2、分析本文写作层次清晰的特点。3、掌握本文说明方法及其好处1、分析、把握课文主体部分怎样看云识天气的内容和结构层次。教学方法:快速阅读法、观察与联想、图表概括法12/41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本文标题: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教学反思_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书电子版【通用8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5513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