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大班科学教案沉浮游戏_大班科学教案沉浮的秘密最新4篇
1/13大班科学教案沉浮游戏_大班科学教案沉浮的秘密最新4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以下是网友为大家分享的“大班科学教案沉浮游戏_大班科学教案沉浮的秘密最新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大班科学教案沉浮游戏大班科学教案沉浮的秘密【第一篇】活动组织时正是柳城蔬果成熟的季节,小朋友虽然吃过了各种水果蔬菜,但是都是教师洗好了的,为了增进幼儿的知识,并且班上有部分幼儿对物体放入水中后会产生什么样的现象感兴趣,因而我组织了本次活动。1、观察蔬果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初步获得有关物体沉浮的经验。2、学习用简单的方法记录蔬果在水中的沉浮状态。3、增进对科学活动的兴趣。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知道沉、浮1、实物苹果、香蕉、梨、番茄、茄子、青椒若干2、盆子、水、小毛巾2/133、自制记录卡、笔一、导入手指游戏:乒乓球二、认一认,猜一猜1、认识教师准备有的所有水果蔬菜。2、让幼儿猜一猜将过放到水里会有什么样的现象。教师取一样水果做实验,并将实验前后的结果记录在黑板上画好的记录卡内。三、试一试1、介绍↑、↓、实验记录卡2、实验操作。让幼儿分组操作并做好实验结果的记录。四、结果展示和小结教师将所有的蔬果都放到水里做实验五、结束让幼儿回家试试一些常见的蔬果放到水中出现的现象。教学反思整个活动能够按照我的流程进行,活动目标基本达到,幼儿的兴趣都很高,都乐于参与到试验活动当中,但是也存在不足,一是我对班上孩子的能力还把握得不够好,在介绍上下牵头时,只是和幼儿说了箭头的名字,没有教画法;二是在孩子操作之前,要求说得不够详细,三是准备材料不够充分,因为在之前没有试验过蔬果,导致幼儿试验用的蔬果都是浮着的,没有沉下去的蔬果;此外,在对蔬果沉浮现象的解释上也不够。3/135、大班科学优质课沉浮教案反思设计意图:水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每个人都离不开它,正因为水与我们生活的密切性,小朋友很早就接触认识了它,可以说孩子天生就爱玩水,在玩水的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有趣而又新奇的现象。《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一次田想小朋友把小橘子放进了鱼缸,引来了许多小朋友的围观和议论。经了解得知,原来他们想给金鱼喂食,结果发现桔子伏在水面上,而小石子却沉在水底,孩子们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于是我们就生成了这一活动。一、活动目标:(1)、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培养幼儿的团结合作能力。(2)、在了解物体沉浮现象的基础上,学习记录实验结果。(3)、初步感知:物体的沉浮可以通过外部条件来改变。(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5)、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二、活动准备:(1)、各种操作材料:水槽、石子、塑料、钥匙、树叶、铅笔、螺丝、小西红柿、盐、饭勺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东西。(2)、记录材料:记录卡、记号笔。三、活动流程:4/13(一)、猜想活动通过猜想活动一下子将幼儿的好奇心调动起来,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二)、操作活动(指导语:请你试一试,看结果和自己想的是否一样?)这个环节的分组操作活动是此次活动的重点,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并引导幼儿进行分组探究,既提高了幼儿的自主探究、动手动脑的能力,还培养了幼儿的合作精神。在此环节中,教师更多的是采用了间接指导和个别引导的办法。(三)、认识活动在这里,教师通过讲解、示范让幼儿认识了记录卡的使用方法以及上浮、下沉的标志,为接下来的记录活动做好准备。(四)、记录活动通过记录,使幼儿对各种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目了然。(五)、寻找活动寻找活动,让幼儿对物体的沉浮现象有所巩固。(六)、变魔术:小西红柿游泳在这里,教师为幼儿设置了一个悬念,让幼儿自己猜想,为什么自己的小西红柿不会游泳?幼儿可以尽情表达、实验,不仅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还拓宽了幼儿思维。四、延伸活动:5/13(一)、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小西红柿浮在水面上呢……(二)、请幼儿回去找一找,还有哪些东西会沉下水底,哪些东西会浮上水面。活动反思:尊重每个幼儿,因人施教。不知为什么,活动时我发现有的孩子没有在探索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而是在快乐的自由玩水,似乎探索改变物体沉浮现象与他们无关。而且存在这种现象的幼儿大多是年龄偏小的孩子。是年龄因素还是我为他们提出的要求没做到简单明确,导致孩子不知道操作的目的和要求呢?我试着介入了他们的活动,尝试把他们引到探索活动中,可是小孩子们很执著,明确表示只喜欢这样玩水。而且在他们的脸上洋溢着满足与快乐。此刻,我应该再次介入吗?我犹豫了。年龄稍大的孩子则对探索活动很感兴趣,他们忘我的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试验,愈战愈勇,有的孩子甚至一种物体想出了若干种改变沉浮的办法。孩子们感觉到他们有新发现,是自己得到的结果和找到的答案,体验到了发现的乐趣,成功的快乐。但是我发现出现了各组方法雷同的现象.活动后,我仔细分析了当时的情况。《纲要》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我认为是自己恰恰忽视了幼儿的个别差异和他们真正的需要,没能满足不同幼儿的探索要求。对于小孩子,也许我应该将幼儿进行帮带式分组,把年龄大的与小的分在一组,让他们进行合作探究,以大带小,这样也许能带动小孩子一起参与6/13探究活动。又或许可以把小孩子分为一组,对他们提出跳一跳能够的着的要求,这样就会激起他们的探索欲望。对于大孩子活动中出现的双胞胎现象,也许是各组材料相同的原因.所以,今后为幼儿提供的操作材料一定要根据幼儿能力的不同提供操作难易程度不同的活动材料,做到有的放矢,这样幼儿就可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不同的操作材料了。大班科学教案沉浮游戏大班科学教案沉浮的秘密【第二篇】1、通过实验使孩子们了解物体放到水中有沉浮现象。2、培养孩子们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和动手能力。3、培养孩子们的细致观察能力。4、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5、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1、这节课的重点在于让小朋友们知道水有向上托物体的力(浮力)。2、难点是漂浮的物体在一定情况下也能下沉。能盛水的家具(如:盆、桶等)并加满水,小皮球、小石头、干木块1、让孩子们轮流感受水的浮力。老师先让孩子们将小皮球放在盛满水的盆中,小皮球浮在水面,然后叫他们用手把小皮球按到水底,让孩子们感受水有把球向上托的力,再把手松开,小皮球马上浮到水面上。问孩子们:小皮球被我们按到水7/13底,一放开手小皮球为什么自动浮起来?我们按小皮球的时候手有什么感觉?小朋友都说:手被弹开的感觉。结论:这是水中有浮力。2、让孩子们把石头和干木块分别放入水中,观察沉浮情况:石头很快沉到水底,而干木块却浮在水面上。提问孩子们:为什么石头沉到水底,而干木块又浮到水面上?结论:石头重,容易下沉;而干木块轻,容易浮在水面上。3、让小朋友们说一说,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学到了什么。1、本节课是幼儿园大班的科学常识课,主要通过实践来了解,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找到答案,用玩的方式让他们更好的感觉到学科的乐趣,让孩子们自己发现问题,使他们乐于观察、乐于尝试,发现问题再去解决问题。2、每一个孩子都能积极的加入到活动中,可以很好的从各个角度发现问题。3、在今后做活动要准备多些设备,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动手做,让他们对学习感到兴趣。4、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课我将会将实验物品换一换,再让它们尝试更多,孩子们更深一步了解沉与浮。小百科:力指物体在流体(包括液体和气体)中,各表面受流体(液体和气体)压力的差(合力)。公元前245年,阿基米德发现了浮力原理。大班科学教案沉浮游戏大班科学教案沉浮的秘密【第三篇】8/13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们每个人每天都离不开它,正因为水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连,所以小朋友们很早就接触并认识了水。可以说,幼儿天生就是爱玩水的,在玩水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了很多有趣而又新奇的现象。如在一次玩水过程中,一位孩子不解地问我:“老师,到底哪些东西放在水里会沉下去?哪些东西放在水里会浮上来呢?”新《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同时为每个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不同观点和经验。因此,我选择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作为幼儿的内容。1、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2、初步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并学习记录实验结果。3、培养幼儿的团结协助能力。1、活动重点: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2、活动难点:学习记录实验结果。1、各种操作材料:大水盆、纸、木块、金属、石子、海绵、塑料、乒乓球、树叶、羽毛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东西。2、记录材料:标有上下标记的记录卡、记号笔。1、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很多材料,请小朋友仔细看看都有什么呢?幼儿观察交流。2、请小朋友来猜一猜:如果把这些东西放入水中,哪些9/13东西会浮起来?哪些东西会沉下去?幼儿猜测。(刚开始,教师为幼儿设置了一个悬念,通过猜测活动一下子将幼儿的好奇心调动起来,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1、请小朋友来试一试,看看实验结果是不是和你想的一样?2、幼儿动手操作。3、幼儿交流实验结果。(这个环节的分组操作活动是此次活动的重点,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并引导幼儿进行分组探究,既提高了幼儿的自主探究、动手动脑的能力,还培养了幼儿的合作精神。在此环节中,教师更多的是采用了间接指导和个别引导的办法。)1、小朋友你们想不想把刚才的实验结果记录下来呢?2、出示记录卡: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标志吗?教师讲解示范记录卡的使用方法以及“上浮”、“下沉”的标志。3、幼儿记录实验结果。(通过记录,使幼儿对各种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目了然,还为后面的总结交流活动提供了依据。)1、请小朋友根据实验结果分别把物体放在贴有“上浮”和“下沉”标志的两个篮子里。2、幼儿进行分类活动。(分类活动,让幼儿对物体的沉浮现象有所巩固。)1、请小朋友根据记录结果说一说哪些物体放在水里会浮上来?哪些物体放在水里会沉下去?2、幼儿根据记录互相交流。(在这里,教师为幼儿提供10/13了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幼儿自己记录结果,幼儿可以尽情表达,不仅发展了幼儿的友语言,还拓宽了幼儿思维。)请幼儿回去找一找,还有哪些东西会沉下水底,哪些东西会浮上水面,并说说它们沉、浮的原因。(在这里,活动还没有结束,教师让幼儿带着问题继续探索,使幼儿的兴趣持续下去,并寻找更深一步的原因。)反思一:提供活动材料,创设有利于孩子发展的条件。根据《纲要》中指出的“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活动中我给孩子们提供了大量的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材料:如大水盆、纸、木块、金属、石子、海绵、塑料等,让孩子自己选择所需要的材料,在操作的过程中验证自己的猜测、寻找问题的答案。孩子们通过自主探索,不仅提高了动手动脑的能力,也发现了物体沉浮的秘密。反思二:关注幼儿表现,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新《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活动中在猜测哪些物体可能沉下去、哪些物体可能浮上来时,我发现孩子们一个个兴致高涨,各有各的观点,各有各的想法,争论得非常激烈,于是我适时引出下一个环节:做实验论证。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便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课堂气氛很活跃。同时在幼儿做实验时,我通过观察,对个别幼儿进行了有针对11/13性地指导,使他们对物体的沉浮现象有了认识。反思三:创设宽松环境,让幼儿体验发现的乐趣。在新《纲要》中指出:教师要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同样的实验,同样的观察,
本文标题:大班科学教案沉浮游戏_大班科学教案沉浮的秘密最新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5539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