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学科门类(二级类)工学(环境与安全类)
学科门类(二级类):工学(环境与安全类)2010年国家级教学团队推荐表(本科)团队名称:安全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团队带头人:高建良所在院校:河南理工大学推荐部门:河南省教育厅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制二〇一〇年一月填表说明1.本表用钢笔填写,也可直接打印,不要以剪贴代填。字迹要求清楚、工整。2.推荐表由推荐部门通知拟推荐的教学团队填写。所填内容必须真实、可靠,如发现虚假信息,将取消该团队参评国家级教学团队的资格。3.表格中所涉及的项目、奖励、教材,截止时间是2009年12月31日。4.如表格篇幅不够,可另附纸。5.各级单位意见务必加盖公章,否则推荐无效。1一、团队基本情况简介河南理工大学安全工程专业教学团队是一支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力量雄厚、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业务精湛、重视科研转化教学、勇于创新、成果突出的教学团队。该教学团队秉承“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优良传统,坚持矿业人才培养特色,为促进河南省乃至全国煤矿安全的人才培养和科技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团队于2007年获“河南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008年获“河南省科技系统先进集体”、“河南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2009年再获“河南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010年获“河南省教学团队”等光荣称号。(1)安全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形成历史悠久,教学和学科建设成绩显著河南理工大学的前身是1909年由英国福公司投资兴建的焦作路矿学堂,具有近百年的办学历史,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矿业高等学府和河南省建立最早的高等学校。早在建校之初,就有一批“皆是留学欧美,对于工学,颇有造诣”,“在彼邦有工程经验,在海内有教书成绩”的学者从事矿山安全技术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服务于矿务学门,以培养采矿、冶金和铁路专门人才。1960年正式成立矿山通风与安全专业,随着国家高等教育专业结构的调整,1999年更名为安全工程专业。本教学团队主要负责河南理工大学安全工程本科专业、对口单招、煤矿紧缺人才及安全技术及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矿业工程工程硕士、安全工程工程硕士等培养方案制定、培养体系建设、教学组织与实施,并承担全校相关涉煤专业的矿山通风与安全方面的专业课教学及“国家一级安全培训中心”的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团队成员始终坚持“加强基础、注重实践、不断创新、强化质量”的教学理念,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大力加强实验环境建设,强抓本科教学质量工程,为培养创新型专业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安全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已经建成:“安全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安全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瓦斯地质学”国家级精品课程;“安全工程学”等3门省级精品课程;安全工程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矿业工程”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等2个二级重点学科;“矿业工程”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安全技术及工程”二级博士学位授权2点,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等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矿业工程”及“安全工程”2个工程硕士学位授权领域;安全工程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国家一级安全培训中心。(2)安全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师资力量雄厚,职称、年龄、学历和学缘结构合理团队带头人高建良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第四届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组专家,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矿山安全)评审专家,河南省矿业工程一级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河南省安全生产专家,河南省应急救援专家非煤矿山组组长,中国职业安全与健康协会理事,河南省煤炭学会理事、副秘书长。高建良教授具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想,曾留学英国著名的诺丁汉大学,并在日本九州大学获博士学位。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河南省创新人才基金项目1项,河南省高校杰出科研人才创新工程项目1项,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1项,是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第二负责人,完成企业委托课题十余项,在国内外著名杂志发表论文70余篇。其科研成果曾获:能源部科技进步三等奖;煤炭部科技进步三等奖;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一等奖;国家安全生产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煤炭工业“十大”科技成果;河南省安全生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河南省煤炭工业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高建良长期致力于本团队课程建设,坚持在教学第一线为本科生授课,主持安全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和安全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主持《矿井通风与安全》校级精品课程建设,是《瓦斯地质学》、《采煤概论》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主要成员,主编或参编著作教材6部,承担校级及以上教研教改课题10项,获国家级和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8项,发表3教研教改论文10余篇。共培养本科学生1500余名,指导本科学生毕业设计150余人,硕士研究生近30人,博士生4名,其中指导的2篇硕士学位论文荣获河南省优秀硕士论文。高建良教授因在教学、科研方面的突出成就,曾荣获河南省煤炭系统优秀教师,河南省高校创新人才,河南省高校杰出科研人才、河南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河南理工大学优秀教师,优秀硕士论文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教学团队现有专职教师20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5人,讲师5人;教师中94%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其中12人具有博士学位;博士研究生导师7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5人;教师中50岁以上2人,35岁以下8人,其余均在40岁左右。团队成员学缘结构合理,分别来自日本九州大学、俄罗斯斯科琴斯基矿业学院、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南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太原理工大学、河南理工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等高校以及煤炭科学研究院抚顺分院和重庆分院。教学团队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国家安全生产专家5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劳动模范1人;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名;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1人;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优秀青年科技奖”获得者2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653”工程煤矿安全管理领域首席专家1人;河南省特聘教授2人;河南省教学名师1人;省管优秀专家2人;省创新人才及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人;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2人;省杰出科研人才1人;河南省师德标兵1人;河南省师德先进个人2人;河南省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河南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1人;4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河南理工大学师德、师风建设先进个人6人;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15人。专业课教师队伍中,具有工程经历的专职教师占到了90%以上。整个教师队伍的职称、年龄、学历和学缘结构合理,在学术上各有专长又相得益彰,是一支老中青相结合、具有极强敬业精神和团队精神的稳定的师资队伍。专任教师一直处于教学工作的第一线,多数教师均主讲过两门以上课程,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效果良好、学术科研成果丰硕。(3)安全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坚持教学中心地位,坚持教学研究与改革,注重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团队成员责任意识强,团结协作精神好,熟练掌握安全工程专业基础理论与学科前沿知识,且所承担的课程有丰厚的知识底蕴和熟练的讲授技能,大部分成员具有十年以上的教学经历,他们治学严谨,始终坚持教学中心地位,潜心教学,十分重视教学改革与研究工作。近年来主持或参与完成20余项省部级以上教改项目,发表教研教改论文60余篇。《瓦斯地质新学科与课程建设》、《发展与激励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地矿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其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获河南省教学成果特等奖;《理工科教育创新人才成长环境的研究与实践》获河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网络课件》获第四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一等奖;《利用人防地道开辟通风安全实验场所》、《构建地方高校发展性教师激励机制的探索与实践》获河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安全系统工程网络课件》获河南省信息技术教育优秀成果二等奖和河南省优秀网络课程二等奖;《工科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研究》等3项成果荣获河南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大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等3项成果荣获河南理工大学校级教学成果奖。本教学团队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勇于创新,在授课过程中,能充分调动课堂学习气氛,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用双向互动启发交流式课堂教学,加强课堂讨论、学术研讨、工程训练等,避免“填鸭式”、“教5条式”、“照本宣科”等呆板的授课方法,课程讲授生动、有趣,深受学生喜爱。积极改革教学评价标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分析问题及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年来本团队成员的教学效果评价均为良好以上。(4)安全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始终加强教材建设,保障教学质量团队成员按照人才培养模式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要求,十分重视专业教材建设与研究,坚持“三优先”原则,优先选用国家级规划教材和教育部优秀教材,优先选用领域优秀教材,优先选用自编教材。团队成员近年来主编和参编了教材25部,主编的《系统安全评价与预测》、《瓦斯地质学》为普通高等学校“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副主编《安全工程学》获国家优秀教材二等奖,在全国100多所设有安全工程专业的院校推广使用。《煤矿安全生产管理》评为全国第二届安全生产培训推荐教材。(5)安全工程专业教学团队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与科研平台建设,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以科学研究促进教学工作安全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在认真开展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科研平台建设。团队成员目前承担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97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863”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十五”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基金、河南省创新人才基金、河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河南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基金、河南省高校杰出科研人才创新工程、河南省重大科技攻关等高水平科研项目近百项,年度科研经费突破8000万元。近5年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煤炭工业十大科技成果奖5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余项。已建设的科研平台有:“瓦斯地质与瓦斯治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瓦斯地质与煤矿瓦斯灾害防治”国家安全生产重点实验室;“煤矿灾害防治”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煤矿灾害预防与抢险救灾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安全监察局“煤矿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煤矿瓦斯及火灾防治重点实验室”;“河南省安全技术及工程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中国煤炭学会瓦斯地质专业委员会、河南省煤炭学会矿井通风专业委员会,河南省煤炭学会防突专业委员会挂靠学院。62008年“瓦斯预测与治理研究”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项目获准立项建设。这些平台为安全工程专业教学团队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构筑学科基地,促进教学与科学研究,建设国内一流教学团队奠定了基础。团队非常重视科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在理论教学中融合教师科研成果,及时把研究成果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了解最新知识、跟踪最新科技和管理动态,立足于学科前沿,用“工学结合”形式完成教学,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利用科研合作机会扩大和完善实践基地建设。科研成果有效促进了教学,有效地保证了教学质量。(6)加强国内外合作交流促进教学工作安全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十分重视并密切关注国内外学术发展动向,积极拓展教学团队在国内外的学术地位,与美国亚历山大州立大学、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加拿大阿尔伯达大学、日本九州大学、日本室兰工业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东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南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建立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关系,互派访问学者、联合培养研究生。该团队所在学院曾成功举办2002年采矿科学与安全技术国际学术会议、2006年中日环境与安全国际研讨会、2007年采矿科学与安全技术国际学术会议。团队成员多次参加采矿科学与安全技术国际学术会议、安全科学与技术国际学术会议、全国安全工程专业研讨会、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年会等多种类型的国际学术会议,有19人次在会上做主题报告或论文交流。团队邀请联合国经济委员会欧洲改善煤矿安全工作组主席、美国RavenRidgeResou
本文标题:学科门类(二级类)工学(环境与安全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565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