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山西民俗文化论文3篇
1/24山西民俗文化论文3篇【参阅】此篇优质文档“山西民俗文化论文3篇”由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参考阅读之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吧!山西民俗文化论文1【摘要】民俗文化是一种产生于人们日常生产与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具有丰富的资源和内涵以及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而山西民俗文化是民俗文化中的典型代表,同时也是山西文化中的瑰宝。在国内外愈加注重对民俗文化保护的今天,加强对民俗文化的保护与研究,对山西省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关键词】山西民俗文化;传承;创新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289-01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也是当代文化发展的精神支柱和重要依据,同时还是推动国家、民族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对山西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得以发扬的必经之路,也是每一个国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山西民俗文化的传承,要根据山西省的战略优势、文化特点以及文化现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开展民俗文化的建设与保护工作,为山西民俗文化的传承添砖加瓦。2/24一、山西民俗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有效途径(一)增强山西民俗文化专业人才体系的建设山西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重点在于要引进对民俗文化有深入了解的专业人才,以保证山西民俗文化中的技艺能够代代相传。此外,如何让山西民俗文化得以生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专业人才必须将民俗技艺推向市场,体现其经济价值,并获得社会与民众的认可,才能使其得以生存。这就要求由当地政府或部门挑选,或者是经过社会民众推举出来一些擅长经营与管理文化产业的人才,同时构筑经营管理人才体系,发挥这些人才自身的优势,将山西民俗文化与市场相结合,体现其经济价值,并提高经济收益,扩大社会文化的影响力,解决山西民俗文化与相关技艺人员的传承与生存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推动山西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二)建立健全山西民俗文化的保护制度山西民俗文化保护工作的开展,是促进其民俗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前提条件。对相关的保护工作者而言,保护工作的开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而要开展山西民俗文化的保护工作,主要要做到以下两点:1.成立以政府和民间为载体的民俗文化保护部门;2.加快保护制度制定工作的开展并利用现代设备与技术全方位推进民俗文化宣传[1]。为了开展保护工作,山西省可以成立相关的民俗文化保护工作领导小组与专家组,为民俗文化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同时,山西省还可以成立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并督促相关部门与机构共同开展3/24民俗文化的保护工作。山西是一个具有多种民俗文化资源的省份,因此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迫在眉睫。山西省政府制定的关于山西省民俗文化保护的法规与制度,能够使保护工作的开展有法可依。文化部门,包括相关的新闻媒体,要在深入了解民俗文化保护工作的前提下,加强对民俗文化保护工作开展的宣传,以增强社会民众的法律意识及参与民俗文化保护工作的意识。(三)加强政府专项资金对山西民俗文化的投入山西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还需要政府专项资金的投入支持,才能开展以下工作:1.民俗文化传承人的补助与补偿标准制度的确立,可以使传承人的基本生活与日常开销得到保障,以促进其对民俗传承与创新相关工作的开展;2.山西民俗文化相关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能够使民俗文化宫、文化馆、文化广场等得以创建和发展,从而丰富民众的文化生活;3.山西省政府部门设立一定的奖励制度,以鼓励单位、个人对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工作作出贡献,并促进该工作的顺利进行。山西省政府只有落实这三项专项资金的投入,并加大监管力度,才能最大程度促进山西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2]。(四)推动山西民俗文化基础配套设施的创建要想真正实现山西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就要加快创建其基础配套设施。具体的做法有:1.加大对山西各个地区的民俗展览馆的建设,以增加民俗展览馆的数量。民俗展览馆建设的目的是要加强对珍贵民俗文化的收集与保护,并且在修复、4/24还原民俗文化时,民俗展览馆也能发挥一定的功效;2.加大对山西各个地区的民俗表演厅的建设,定期进行民俗文化的表演。民俗表演厅的建设能够吸引民众定期到固定的地点观看表演,长期如此,民众就会形成习惯,这样就可以扩大民俗文化的社会影响力;3.加大对山西各个地区的民俗文化广场的建设,可以为民众的娱乐活动提供场所,也可以为以单位或个人组织的民俗文化活动提供场地,或借助民俗文化广场的平台为民俗文化作品的展览提供便利。二、结束语综上所述,山西民俗文化是我国民间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对其的保护与开发是传承与创新山西民俗文化的重要前提,虽然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这是全社会民众的重要责任与义务;对此,社会各界应联合起来,为山西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参考文献:[1]荣洁.网络时代山西民俗文化传承的产业化引导[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5,11:105-108.[2]成文浩.山西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城市地理,2015,(22):228-229.山西民俗文化论文2摘要:民俗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文化之间是部5/24分与总体的关系。它不仅具有鲜明的地域性,而且具有民族性。作为文化翻译研究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陕西地方民俗文化翻译应注重其文化身份、地域性特点、准确理解及措辞等方面问题研究。关键词:陕西民俗文化;文化身份;地域性;准确理解;措辞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一、引言“民俗在本质上是一种带有鲜明特点的、沟通传统与现实、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文化现象。”[1]而民俗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共同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传承的一种较为稳定的生活文化,它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赖以生生不息、繁荣发展的不竭源泉。也就是说,民俗是一种文化现象,是通俗的民间文化。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它不仅仅是一个语言转换的过程,更是一个文化传递、交谈和融会的过程[2]。文化具有民族性,地方民俗文化更彰显地域性特征,但这往往成为翻译的障碍。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外关于文化翻译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翻译理论等宏观领域,如(2000)的《语言、文化与翻译》[3],SusanBassnett和Lelevere(2005)的《文化建构---文学翻译论集》[4],以及Gutt,(2004)的《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5]。具体涉及到每种理论的应用情况,国外翻译理论家并没有给出具6/24体的指导意见,尤其是针对汉译外这一特殊情况。关于具体文学作品的译介,尤其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目前主要是请外国翻译家或汉学家从事翻译工作,如葛浩文等。很少有学者对翻译作品进行对比研究,涉及到某个具体领域更是少有人问津。国内关于民俗翻译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民俗学领域国外学者著作的汉译翻译错误研究;中西民俗文化对比;对外宣传翻译;以古典文学《红楼梦》英译本为例,从不同角度探讨民俗文化词语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很少有学者关注文学作品中尤其是陕西当代作家文学作品中有关民俗描写与翻译方面的研究。就个案研究而言,目前关于文学作品中民俗文化翻译还主要集中像《红楼梦》这样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地方民俗文化翻译研究只有青海、浙江等少数几个地区。贾平凹作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大部分作品以反映陕西地方文化为主,其中《浮躁》《鸡窝洼人家》《黑氏》《五魁》等多部作品被翻译成英文,其民俗文化翻译不仅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而且对具有地域文化的文学作品的对外译介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因此,本文拟以贾平凹英译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陕西地方民俗文化与翻译问题。三、陕西地方民俗文化的翻译民俗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文化之间是部分与总体的关系。它不仅具有鲜明的地域性,而且具有民族性。目前关于文学作品的翻译已经从过去单纯的英译汉为主过渡到汉译英为主,在这个过程中,文化因素是中译外的核心问题,而7/24民俗文化尤其是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翻译成为重要课题之一,因为与那些纯粹介绍东方文化,无论是对外宣传资料,还是民俗文化书籍相比,文学作品通过真实描述社会变革以及人们在社会变革中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可以让西方人看到中国人的生活细节和基本情感。1.文化身份问题文化身份通常被看作是某一特定的文化所特有的、同时也是某一具体的民族与生俱来的一系列特征。文化身份主要诉诸文化研究中带有民族印记的文化本质特征[6]。而价值观念是文化身份特征的集中体现,是社会的精神支柱。与此同时,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更是文化身份的构成要件。不同民族的民俗文化存在明显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就是文化个性或民族特性,是民俗文化固有的文化身份。由于各个民族的价值观念不同、语言各异,各有其丰富而迥异的精神世界,表现在外在形式、生活方式上就各不相同,所以,各个民族必有其各不相同的文化身份。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地方民俗文化是民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显然,首先应该具有该民族文化个性或民俗特性。中华民俗因其悠久的历史和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而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身份,是中国人特有的民俗文化。陕西关中民俗属于中华民俗大家庭的一分子,理所当然,它首先应具有中华民俗的共同文化身份。因此,在汉英地方民俗文化翻译过程中应充分体现中华文化特征,保8/24持中华文化中所固有的个性与特征,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陕西地方文化。2.地域性问题由于地域差异,中国各地方民俗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点。以睡觉习俗为例。中国人的睡觉习俗南北不同,南方人睡的是木床,北方人睡的是炕。炕在北方农村用途很广,既可以睡觉,又可以吃饭、会客、议事。同时天冷时,将炕与厨房灶台之间的隔墙打通,烧火做饭时的余热就可以把炕烧热,晚上睡觉时既暖和又舒适,别具特色。因此在翻译中应该尽量避免将“炕”简单地翻译成“bed”,否则“炕”一词的文化地域特性就会荡然无存。例如,在《浮躁》英译本中,译者将“炕沿”、“炕席”、“四六大席的大炕”分别译为“againstthekang”、“thestrawmatofthekang”和“afour-by-sixkang”,其中“炕”均直译为“kang”。同样,《黑氏》英译本中共出现20处“炕”,除了第一处“炕”被译为“themud-brickbed”以外,其余均直译为“kang”,由此可见,无论《浮躁》英译本的美国译者还是《黑氏》英译本的中国译者,他们都认为,外国读者根据上下文很容易理解“kang”从睡眠功能上讲就相当于西方的“bed”,不会造成歧义。同时“kang”的译文凸显了“炕”在西方文化中所不具有的浓厚地域文化特色。民俗文化不仅具有文化所具有的共核,即民族性和地方性特征,而且拥有其个性,即民俗是通俗的民间文化和说话文化。“人类有两种文化,一种是文字文化,一种是说话文化,民俗9/24是说话文化”[7]。文学作品中的民俗词汇、民俗描写既属于文字文化,又属于说话文化,尤其表现在作品人物之间的对话中,而俗语设计表现人物特点的有效手段之一。根据《辞海》定义,“俗语也叫‘俗话、俗言’,是流行于民间的通俗语句,带有一定的方言性,包括谚语、俚语、惯用语及口头上常用的成语等。”[8]在文学作品中使用俗语非常普遍,这些俗语反映了当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中文“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浮躁》英译本中对应的译文为“Adragon’ssonisadragon,aphoenix’ssonisaphoenix,andarat’ssonknowshowtodigaholeintheground.”。又如,“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种红薯。”英译本为“Anofficialwhodoesn’thelphispeopleoutofjams,mightaswellgohomeandplantsomeyams.”译者充分注意到该汉语俗语中“主”和“薯”的押韵关系,为了表现汉语俗语的这一特点,译者在英译本中相应地运用“jams”和“yams”,韵脚相同,读起来朗朗上口。3.准确理解问题理解是意义获得的关键步骤。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认为“翻译即译意”[13]。即翻译是
本文标题:山西民俗文化论文3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6069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