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长沙服装学院——清宫收藏的“钱景”雍正戎服图清代宫廷服饰种类繁多,收藏既能从做工简易、少花钱的荷包着手,也能走专业收藏的道路,收购大件帝后袍服,自辟蹊径,独立门户。“中国有服装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中华民族是个注重服饰的民族,古代服饰不仅美轮美奂、赏心悦目,而且能彰显身份、区分尊卑、契合礼仪。服饰背后体现着丰富、独特的传统文化底蕴,大有文章。然而,因朝代更迭和时光推易,清代以前的服饰在民间已几乎无存,所以目前服饰收藏主要集中于清代中晚期及民国服饰收藏,其中最具价值的又是清代宫廷服饰的收藏。织者何人藏者谁?了解了清代宫廷服饰的制作过程,我们可以知道清代服饰单单从做工来讲就非常有收藏价值,而且正是由于其制作工艺繁复、手段高超,所以很难造假,容易着手。清代宫廷服饰需求数额巨大,工艺繁复多样,有织锦、妆花纱、缂丝、绸绣、纱绣、描金等多种工艺类型。清代宫廷服饰的来源,除一部分荷包等小物件由后妃、宫女闲暇时手工制作,一些服装饰品由各官进贡外,基本上由内务府负责制作生产。内务府总称“总管内务府衙门”,是清宫运作的后勤保证,在300年间负责着清宫绚烂服饰的生产供应和保管。内务府下与服饰有关的部门主要有广储司、造办处、织染局和三织造。广储司的职能之一是验收所进的东珠、貂皮及各地贡物和三织造运京绸缎,承担宫廷服饰的加工、制作和储藏,供应皇家礼服、四季衣物、金银珠宝等。不过,精致的清宫服饰只有少量产自广储司、造办处及内织染局,其余大半则由江南三织造承担。三织造局,即江宁、苏州、杭州织造局,是宫廷服饰的主要原料产地和服饰制作处,于顺治年间设立,光绪年由绮华馆取代。在工艺方面,三处织造各有所长:江宁以妆花织造取胜,苏州擅缂丝,杭州以刺绣见长。江宁织造主要承造大红蟒缎、大红缎匹、金拆缨,专门制织各种制帛,各色驾衣、丝绸和线罗等。宫中御用之锦缎,大多由南京制造,由于其锦缎美似云霞,而被称为“云锦”。云锦诸品种中的妆花是一种以挖梭为主要显花手段的重纬织物,其色彩可高达三四十色,且不论经纬向均可随意配色,还加饰了大量金银线,锦面达到逐花异色、金彩辉映的效果,是我国织锦技术最高成就的代表。宫中所用的缂丝、刺绣品多产于苏州,苏州织造常承担各种绣活和各类布匹的采买。其丝织品分为“上用”(帝后专用)及官用(赏赐王公官员)两类,丝织品有绫、罗、绸、缎、纱等,尤以织宋式锦著称。杭州织造局主要织办纺丝、绫、杭细、各色丝线和长短不一的画绢等,主要丝织品有绸、杭纺、杭绫、帛等,杭州织造“用丝皆重”,由于丝质好,故而持有轻薄柔软的特色。不同制造局织出的布料上机头均有织造款,如“杭州织造臣盛桂”、“江宁织造臣高晋”。由于供清宫廷之所需,江南三织造在制作上不惜工本,精益求精,所以三织造的丝绸产品在工艺质量和花色品种方面备受赞叹,达到极高的水平。三织造织出的绫罗绸缎,被赞美为“精妙绝伦,殆人巧极而天工错矣”,“织造府所制上供平花、云蟒诸缎,尤精巧,几夺天工”。目前仍存于世的清宫服饰大部分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内。据资料披露,故宫博物院藏织绣服饰类文物15万余件;台北故宫也藏有部分清宫服饰精品,并已将其中一部分结集为画册出版。在民国期间,清宫服饰大量外流于海外和民间,现在有不少收藏家专门收藏清代服饰。有报道称,宁波民和控股集团的董事长、收藏爱好者张亚佩藏有清代龙袍数十件,其中有12件曾公开展览过;中国丝织品收藏家、英国古董商琳达·雷格士沃斯(LindaWrigglesworth)在近30年时间里竭力将中国服饰发展成为吸引买家的收藏类别。由于对中国服饰的研究,琳达在电影《末代皇帝》中担任服装顾问,电影中的各种服装配饰都是由她协同设计的。服饰拍卖渐入佳境关于清代服饰的拍卖,最近流传着这样一条消息:北京永乐国际拍卖公司将于5月24日在北京银泰柏悦酒店带来“华彩霓裳张信哲先生珍藏清代织绣专场”,届时将有近80件清代宫廷织绣藏品亮相。台湾男歌手张信哲的织绣藏品已连续两季在永乐少量上拍,只是没有标明拍品出处。在较高的成交率特别是来自收藏者愈发浓厚的兴趣面前,张信哲决定拿出更多的织绣服饰与藏友分享。张信哲说:“如果珍藏品透过更多有心人拥有,对弘扬中华服饰文化有事半功倍的效果。”2010年永乐春拍、秋拍中服饰拍卖就已逐渐崛起。2010年春季拍卖会上,北京永乐推出了“锦绣文华”资深藏家珍藏清代丝织服饰艺术品专场。共上拍10件丝织服饰艺术品,以清代宫廷服饰为主。总成交额为705.6万元,成交率为100%。其中清道光绿素缎绣团鹤八宝纹宫廷吉服袍以25.76万元成交。永乐秋拍延续春拍的良好势头,在“明清工艺精品”专场中,又推出15件清代服饰,共成交12件,成交率为80%。其实早在2005年,国内已有丝织品拍卖专场,当时中国嘉德春拍推出了“锦绣绚丽巧天工耕织堂藏中国丝织艺术品”专拍,共有203件拍品,总成交额为4437.84万元,成交率高达91.1%,其中8件拍品超过百万元。此后的2006年,中国织绣品在香港佳士得和苏富比拍卖成交价前三名皆超千万元。其中,清乾隆御制镶珠黄缎十二章纹龙袍以1468万港元成交,创下当时龙袍拍卖的世界纪录。2008年,一件清皇室旧藏缂丝梵字陀罗尼黄经衾在北京文久拍卖会上以7205万元成交,创下历代缂丝艺术品全球拍卖的第二高价。同年纽约佳士得春拍还推出了中国清朝宫廷服饰及丝织品专场拍卖,拍品来自琳达。这场拍卖是西方首次举办的中国丝织品专场拍卖,共154件拍品,成交112件。2009年1月16日,北纬拍卖在北京港澳中心推出了包括30件龙袍的艺术精品拍卖会,全场117件拍品共成交5542.1万元,成交率56%,其中“宫廷艺术精品专场”共40件拍品,成交4315万元,成交率55%。一件清御用黄绸绣陀罗尼经被则从480万元起拍,在两位买家之间经过二十多轮竞争,最终成交价为1408万元。海外已成熟的服饰拍卖,在国内近五六年随着拍卖板块的拓展,已渐具规模。国内清代服饰收藏市场已渐入佳境。作为相对起步较晚的收藏门类而言,服饰仍具有较大的投资潜力和升值空间。清代服饰的收藏正当其时。链接:清代冠服门类清代服饰制度比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的规定都更为繁缛,上自皇帝、后妃、皇子亲王、宗室皇亲,下至文武百官,一、二、三等侍卫,蓝翎侍卫,侍臣,均按规定穿戴冠服,不得有半点差错。据《钦定大清会典图》规定,清代冠服可划分为礼服、吉服、常服、行服、雨服五大类。在这五类冠服中,礼服的地位最为重要。礼服是在清代举行重大典礼和祭祀时所穿的服装,规格最高。光绪《大清会典图》于礼服下又分为朝冠、端罩、衮服、朝服、朝珠、朝带等类。次之为吉服。吉服又称“彩服”和“花衣”,在重大吉庆节日和祭祀主体活动前后使用。所谓的龙袍即是吉服的一种。光绪《大清会典图》于吉服下又分为皇帝的吉服冠、龙袍、吉服带;皇后、皇太后、嫔此外另有龙褂;皇子以下无龙袍,有蟒袍,再以下无蟒袍;皇子福晋以下无龙褂,有吉服褂和蟒袍,再以下俱无。常服包括常服冠、常服褂、常服袍等,是清代帝后在五类服装中穿的较多的一种。行服,是君臣在巡幸、大狩、出征及亲诣岳神庙、镇海渎、元圣周公庙、孟庙拈香和亲诣前代帝王陵寝奠洒等活动时所穿的冠服。战事归来及皇帝迎接大军时身着行服,因此行服又有“得胜袍”或“得胜褂”之称。行服包括行冠、行褂、行袍、行带、行裳等。雨服,是君臣在遇雨雪所穿的一种用来防雨雪的冠服。雨服包括雨冠、雨衣、雨裳。在这五大类外,还有宫中的日常生活着装,形式多样,纹饰色彩丰富,称之为便服,有氅衣、便袍、马褂、紧身、坎肩、袄、裤、斗篷等。便袍或素,或暗花,或织绣各式花纹,丰富多彩。坎肩中一种名为一字襟,满语称为“巴图鲁”,即勇士的意思,朝廷要官多穿此坎,又称“军机坎”,俗称“十三太保”,因为这种马甲,四周镶边,在正胸钉一横排纽扣,共十三粒。至今清剧中还常见。在配饰方面,除了已有规定的耳饰、领约、金约等,清宫常常佩戴的还有荷包、表套、扇套、靴掖、槟榔袋、扳指套、褡裢、眼镜套、镜盒、镜子、粉盒、名姓片盒等独具满族特色的物品;围脖、套袖、手笼、手套、手帕、飘带、纽扣、围腰、兜肚等冠杂;头花、簪子、头面、大拉翅、盖头、扁方、手镯、手串、戒指、扳指、指甲套、念珠等配饰等。物种十分繁多。
本文标题:长沙服装学院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62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