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23年高中生物教学计划十八课最新5篇
1/152023年高中生物教学计划十八课最新5篇计划是一种灵活性和适应性的工具,也是一种组织和管理的工具。那关于计划格式是怎样的呢?而个人计划又该怎么写呢?以下是网友为大家分享的“2023年高中生物教学计划十八课最新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高中生物教学计划十八课【第一篇】以研究的心态对待生物学教学工作,注重对教学各个环节进行反思,并采用行动研究法,站在新课程改革的高度来重建符合素质教育的教学方式。每周周二上午。高三办公室。2、研究会考和高考的方向,组织组员出好期中、期末考试试卷和模块考试试卷;。3、落实公开课的开设,加强新老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使教师的专业成长;。4、结合我校生物教学实际情况和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对我组的研究课题进行调整,积极贯彻学校关于“以课题规范科研,以科研指导教改,以教改促进教学”的教、研、改一条龙整体工作思路。5、建立课件库。2/15应科研室要求,从本学期第一节课开始,有意识积累教学课件。为建立课件库做准备。何伟静负责高二课件,肖彦春负责高三课件。最终进行编辑。6、做好生物课题。1、课程进度。2、每课时的重难点。3、相关实验分析。4、检测学案题选编、考试分析。高中生物教学计划十八课【第二篇】让学生从分子水平认识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其中蛋白质部分是个重点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一节提到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以后学到载体蛋白、酶等知识都与蛋白质紧密相关。蛋白质种类繁多,功能多样,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学好这部分内容对学生从分子水平理解细胞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举足轻重,同时也为学好必修2基因表达部分打基础。蛋白质这一节内容分为氨基酸及其种类、蛋白质的结构及其多样性、蛋白质的功能三部分。我们计划用两个课时完成这一节,其中第一课时完成氨基酸的结构及其种类以及氨基酸的结合方式的教学,第二课时完成剩下内容的教学同时通过练习加强巩固。本教学设计是针对第一课时来进行的。教学目标分为以下三个子目标来完成。3/151、知识目标: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及氨基酸的结合方式。2、能力目标:1通过氨基酸结构通式的推导,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2通过探讨氨基酸的缩合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氨基酸结构比拼活动,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以及合作意识。本节教学的重点难点是: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的结合方式;生物必修1面向的是高一学生。他们学习化学才一年多的时间,有机化学的知识比较肤浅,没有看过比较复杂的化学结构式、化学键,也没有学过有机物反应的过程,因此对本节课重点内容难以把握,给课堂教学带来比较大的障碍。本节内容如果按教材的编排,直接让学生观察氨基酸的结构,然后归纳氨基酸的结构通式,会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陌生的化学结构式让学生很难领悟,更谈不上激发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习主体(学生)和客体(学习内容)发生交互作用的过程,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内化过程,要么通过同化作用,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要么通过顺应作用,改组扩大原有的认知结构,把新知识包容进去。它并非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自主的、自动的建构过程。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甲烷、乙酸、氨气等化合物,具备了相应的知识基础。因此,对本节教材的教学采用4/15问题引探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并采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本课设计情景让学生回顾学过的化学知识,然后改组原有的知识结构,纳入新知识,最后分析、总结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然后介绍氨基酸种类,延伸到日常生活中蛋白质食品的正确选择上,联系到这些食物中的蛋白质组成,过渡到氨基酸的结合方式的学习。这里并没有按照教材通过看图来引出氨基酸的缩合方式,而是通过上述来实现知识点的过渡。把这幅图放在下一课时讲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多样性时才一起讲解。氨基酸结构及结合方式激发兴趣,积极思维看图激趣,创设情景变构感悟,寻求思路温故知新,探究发现灵活运用,深入探究变式演练,激励创新整理知识,构建网络自我小结,融入体系高中生物教学计划十八课【第三篇】新课程中高中生物三年共有6本教材,必修1《分子与细胞》,必修2《遗传与进化》,必修3《稳态与环境》,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5/151、新教材设计的基本思路。高中生物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分模块教学。新教材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必修模块选择的是生物科学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现代生物科学发展最迅速、成果应用最广泛、与社会和个人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领域。所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认识生命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生命系统中各部分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必修模块对于提高全体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选修模块是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而设计的,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生物科技视野、增进学生对生物科技与社会关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分析必修模块的设计思路,《分子与细胞》模块是以“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来构建内容体系的。《遗传与进化》模块是以“人类对基因本质、功能及其现代应用的研究历程”为主线构建知识体系。《稳态与环境》模块的基本思路是将生物的个体和群体看作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它们都在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通过自身的调节机制维持稳态。2、新教材的编排顺序。新教材编写以适应学生探究为编排顺序,注重了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强调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现了学生的身心特点,为创造性教学留有余地,注重了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反映在主题和内容的编排中。但研究和调查发现,新教材编排中部分知识缺乏系统性,有些松散,6/15把本应该放在前面的基础内容留在了后面,而讲述后面的知识,又没有基础知识作铺垫。如遗传规律内容学完后才学习基因及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有些内容前面已经讲过了,后面又重复出现,有的原本是非常系统的知识板块,现在被人为地分割成多个部分。3、新教材的内容呈现。新教材基本上维持了旧教材的难易程度,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对旧教材内容作了较大幅度的删改。删减了过于繁琐、理论性过强的一些内容,目的是满足在有限的时间内大量增加实践活动的内容,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留出更大的空间。新教材注意到了生物学的核心知识,增加了与生产、生活、社会的联系,通过多种多样的栏目,介绍了更为广泛的生物学内容,拓宽了视野,为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打下基础。突出了知识结构的科学性。新教材对部分知识的描述更准确。例如,修正了旧教材部分易造成误解的叙述。旧教材认为“细胞分裂的方式有三种: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按这一叙述,易使学生将原核生物的分裂方式误解成“无丝分裂”。但事实上,其分裂方式不属于上述三种之列,而称为二分裂。故新教材将其改为:“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有三种: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即加了“真核”二字。注意了教学方法的科学性。新教材将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融入到教材的方方面面。第一、在讲述概念时,基本上是从事例入手,从具体形象7/15到抽象,遵循了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第二、注重了教学的直观性,增加了大量的彩色图表,充分发挥了图表的优势。第三、注意了知识的层次性。例如,在讲述氨基酸的结构特点时,采用了分段叙述的方法,使知识层次更明显,同时利于防止前后相互干扰而便于学生学习。新教材增加了许多细节安排。新增“问题探讨”“本节聚焦”小板块。每节内容都以“问题探讨”的形式开头,引入思考,突出了启发式和探究式的学习。而“本节聚焦”则把本节的重点知识以问题的形式列出,引起学生关注。彩图是新教材的一大景观。新教材中文字描述更加简洁,图片丰富,色彩鲜艳。这些彩图的引入强烈地刺激了学生的视觉器官,增强了直观性,引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使原来较难理解的微观知识具体直观,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新教材的表格对比鲜明。众多的比较表格是新教材的又一特色,分布在正文、旁栏、实验和复习题之中。这些比较表格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比较、归纳和知识迁移的能力。“旁栏思考”、“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这些问题的提出都紧扣重点、难点,思考性很强。在教学中若能穿插使用,无疑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也是学生主体性的一种体现。8/15设计了“本章小结”与“自我检测”。本章小结使章节的重点知识更明确,自我检测题的设计更科学,分为基础题和拓展题,有利于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的检测。“小资料”、“课外读”、“相关信息”内容丰富与生活联系紧密。在新教材的每一节几乎都有“小资料”提供。“小资料”内容涉及到许多方面,有生物学史、生物学实验、有机化学知识、环保知识、医学、农业及其他生活小常识。“小资料”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质。“课外读”栏目编排的大多是一些大家十分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如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克隆技术等等,对学生的吸引力很大。4、新教材的实验内容。生物学是实验性学科,实验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十分重要。新教材中的实验类型有验证性、探究性、定量分析性、观摩实验和模拟探究实验五种类型,极大地丰富了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通过各种类型的实验,让学生体验如何科学地选择实验材料,怎样科学地设计对照实验,如何用表格记录实验数据与实验结果,如何对实验数据及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等。使学生在接受科学的实验方法和准确的实验操作技能的同时,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新教材更加关注对学生探究9/15能力的培养,设计了更多的探究实验,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接受科学探究方法和技能的训练,不断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实验后设计具有启发性的讨论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二、新教材的实施。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彷徨和不适应,会出现偏差甚至走弯路,在这种情况下,加强教研活动,增加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专家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必须努力使自己在较短时间内转变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式,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讲授上“度”的把握。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在一些相同内容的知识点上,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有了较大幅度的删改,但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又主动地把内容“还原”为旧教材中的讲述,甚至增加大量额外知识,这样既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负担,又导致了教学课时上的紧张。从目前的情况看,教师在使用新教材进行教学时在“度”的把握上出现偏差的主要原因是对高考命题的担忧。应重视教学方式的转变。教材变了,教学方式也应随之发生转变,不再以知识体系为核心,而应以学生的认知为核心,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生是“发展过程中的人”,以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终10/15身学习愿望和能力以及良好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的健康人,达到“授人以渔”的教学目标,真正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交给学生。应重视学生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应重视知识内利用新教材注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增强实验意识,自主、能动提出研究性课题,丰富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利用教材并充分研究教材,在实践中不断找出整套教材的知识网络,挖掘教材的知识重点、联系和内涵,做好知识的纵向和横向比较。同时加强与其它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教学内容在近三年中所占的比例:必修1《分子与细胞》,必修2《遗传与进化》,必修3《稳态与环境》所占的分数比例为2:1:2,在75分中实际分数比例30:15:30。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和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有两小题,共15分。总分数共是90分。总课时数:必修1《分子与细胞》36课时,其中机动课时5;必修2《遗传与进化》38课时,其中机动课时5;必修3《稳态与环境》40课时,其中机动课时5;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30课时,其中机动课时5;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36课时,其中机动课时5。教学内容三年分配(包括高三复习备考)。高一年级完成二个必修
本文标题:2023年高中生物教学计划十八课最新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6544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