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 TCACM 1524-2023 中医体重管理临床指南
ICS11.020CCSC05团体标准T/CACM1524—2023中医体重管理临床指南GuidelinsforclinicalofbodyweightmanagementwithChinesemedicine2023-06-28发布2023-06-28实施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T/CACM1524—2023I目次前言................................................................................II引言................................................................................Ⅲ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分类和诊断标准....................................................................35中医辨证..........................................................................35.1超重及肥胖....................................................................35.2正常体重维持..................................................................45.3体重过低......................................................................56临床问题和推荐意见................................................................56.1问题和意见....................................................................56.2超重与肥胖....................................................................76.3正常体重.....................................................................186.4体重过低.....................................................................18附录A(资料性)证据级别与推荐强度评价方法..........................................21附录B(资料性)指南制定过程与方法..................................................23附录C(资料性)流行病学特点........................................................25参考文献............................................................................28T/CACM1524—2023II前言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中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广东省中医院、广东省针灸学会肥胖专病联盟提出。本文件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归口。本文件负责起草单位:广东省中医院。本文件参与起草单位:广东省中医院、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体质与治未病研究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江苏省中医院、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北京中日友好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清华大学、北京体育大学、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广东药科大学、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湖北省中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兰州大学、国家体育总局、深圳市宝安区中医院(集团)、江西中药大学附属洪都中医院、郑州人民医院、东莞市寮步医院、广州市中医医院。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谢长才、郭新峰、艾炳蔚、胡慧、陈裕。本文件参与起草人:王琦、骆斌、王济、李英帅、易玮、胡学军、刘英华、刘静民、符文彬、周鹏、李菊莲、周仲瑜、杨顶权、陈耀龙、刘健华、施茵、于浩泳、付利然、方朝晖、孙录、袁守龙、徐建方、魏宏文、段军、董其娟、吴红彦、张晴、高永清、郭丽娜、张有志、杨丽虹、葛龙、曾慧研、邹颖、罗劲草、王翰林、吕明芳、尹丽红、陈嘉欣、杜斯琪、李康丽、崔海英。T/CACM1524—2023III引言目前,我国居民营养不良与超重及肥胖问题并存,超重及肥胖问题尤为严重。2020年《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显示[1],居民超重肥胖问题不断凸显,18岁及以上成年人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达34.3%和16.4%,与2002年相比,分别上升了11.5和9.3个百分点,慢性病患病/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与此同时,18岁及以上居民贫血率为8.7%,并面临重要微量营养素缺乏等问题。2016年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发表的全球成人体重调查报告显示[2],1975年,我国肥胖人口数量的世界排名约在全球第10名,至2014年,我国的肥胖人口数量(8960万)已超过美国(8780万),跃居全球第一名。体重不只是身体肥胖或消瘦的反映,更是个体内部功能组织代谢分泌的外在表现,是反映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体重管理是健康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体重管理”一词起源于美国,早在1995年,ShaneMurphy就在SportPsychologyInterventions一书中提到过“WeightManagement”[3]。20世纪末,美国肥胖率居高不下,体重管理师这个职业应运而生,而早期体重管理的含义仅为对体重进行控制。我国约在2006年开始出现“体重管理”一词[4],而2010年刘玉本主编《产前产后体重管理》[5]一书中,主要针对孕妇妊娠和分娩后的关键时期的体重进行同步、科学的管理,开始将体重管理的概念与内分泌代谢疾病联系在一起。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记载中,虽然无体重管理一词的出现,但当中不乏体重管理、治未病的思想,从多面论述维持体重平衡、维护身体健康的方法,如早在《黄帝内经》就已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膳食原则,这是中医体重管理的思想和理论来源。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更是迎来了中医药发展的春风。实际上,中医中药、外治法等中医特色疗法已经广泛应用于体重管理当中,逐渐形成中医体重管理的理念和诊疗模式,并在临床实践中发挥着显著的优势。然而,目前尚缺乏一套完善的、规范的诊疗规范,亦缺乏基于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的临床实践指南,限制了中医体重管理的长足发展。综上,本文件根据《中华中医药学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制定手册》的指南制定流程、GRADE评价法以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等相关要求,基于循证医学原则,通过系统梳理现有证据,旨在对有临床循证证据支持或经专家共识形成的中医体重管理方法作出推荐,针对体重过低、超重及肥胖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及正常体重维持等方面提供建议,并编制了附录A、附录B、附录C资料性附录,为从事中医、西医及中西医结合体重管理工作的医师在临床实践中提供参考依据。本文件界定了体重过低、超重及肥胖、正常体重维持三个方面,其中体重过低特指虚弱症、饥饿相关性低体重,超重及肥胖特指原发性超重及肥胖。恶病质、疾病相关性营养不良及肌肉减少症,继发性或药物性超重及肥胖等不在本指南的范畴。T/CACM1524—20231中医体重管理临床指南1范围本文件界定了体重管理、中医体重管理的定义,确立了中医体重管理的核心内容。本文件适用于从事中医、西医及中西医结合体重管理工作的医师在临床实践中使用。本文件可应用于各级医院、卫生保健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管理中心等。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21709.1—2008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1部分:艾灸GB/T21709.3—2021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3部分:耳针GB/T21709.5—2008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5部分:拔罐GB/T21709.10—2008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10部分:穴位埋线GB/T21709.11—2009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11部分:电针GB/T21709.20—2009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20部分:毫针基本刺法WS/T428—2013成人体重判定3术语和定义GB/T21709.1—2008、GB/T21709.3—2021、GB/T21709.5—2008、GB/T21709.10—2008、GB/T21709.11—2009、GB/T21709.20—2009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体重管理[6]bodyweightcontrol医师、营养师或其他相关专业人士根据服务对象的具体情况,给出综合饮食、运动、行为等要素的个性化方案,并对其进行实时监控和调整,最终达到并保持理想体重的管理方式。3.2中医体重管理[7]bodyweightcontrolwithTCM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运用中医中药内服、外治等中医特色疗法,结合中西医营养、运动、心理等方式方法进行个性化体重干预,形成综合性管理方案,最终达到并保持理想体重的管理方式。T/CACM1524—202323.3超重及肥胖overweightandobesity参考201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的WS/T428—2013[8]及2021年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等发布的《基于临床的肥胖症多学科诊疗共识》[9]提出的判定依据:BMI介于24.0kg/m2~27.9kg/m2定义为超重,BMI≥28.0kg/m2定义为肥胖。此外,判定超重及肥胖时还应参考腰围、腰臀比、体脂含量等指标:a)成年男性腰围≥90cm、成年女性腰围≥85cm,或男性、女性腰臀比>1.0即可诊断为腹型肥胖;b)体脂含量方面,目前多以男性体脂含量≥25%、女性体脂含量≥30%作为肥胖的判定标准。3.4肥胖症[10]obesity机体脂肪总含量过多和/或局部含量增多及分布异常,是由遗传和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导致的慢性代谢性疾病。肥胖主要包括3个特征:脂肪细胞的数量增多、体脂分布的失调以及局部脂肪沉积。3.5单纯性肥胖[11]simpleobesity因机体内热量的摄入大于消耗,造成脂肪在体内积聚过多,导致体重超常的病症。3.6局部肥胖[9]localizedobesity包括周围型肥胖(又名全身性肥胖、均匀性肥胖、梨形肥胖)和中心型肥胖(又名腹型肥胖、内脏性肥胖、苹果形肥胖)。周围型肥胖:脂肪主要积聚在四肢及皮下,下半身脂肪较多,呈现“梨形”肥胖,女性多见。中心型肥胖:脂肪聚集在躯干和腹内为主,内脏脂肪增加,腰部变粗,四肢相对较细,呈现“苹果形”肥胖,此型肥胖患者更易患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男性多见。3.7正常体重norma
本文标题:TCACM 1524-2023 中医体重管理临床指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7120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