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货币银行学论文集聚3篇
1/26货币银行学论文集聚3篇货币银行学论文1[摘要]货币从金属到纸币再到虚拟货币的发展,从来都不只是单纯形式的革新。以唯物史观的视角来看,资本主义诞生以来信用制度的发展建立才是货币形式不断革新的直接原因。换而言之,货币形式发展的基础在于信用,在于现实的社会生产力与生产方式的发展。自然,货币的进一步发展也必将采用信用的形式。[关键词]信用;数字货币;区块链将货币视为一般等价物的观念在今天似乎正不断遭受“数字货币”这一全新形式的冲击。同银行网络中作为支付手段的电子货币不同,诸如比特币、以太币等“加密数字货币”,目前仍然只是一种商品,而非货币。这不仅因为其中任何一种数字货币目前均无法进行汇兑,也不仅因为任何一种数字货币在作为商品进行买卖交易之外还缺乏变现手段的现状,更是因为数字货币本身的发行和生产环节所依靠的信用基础与传统货币,尤其是当今各主权国家发行的货币之信用基础全然不同。这一区别经由货币形式历史的变化得以最为显著地揭示。一、金属货币与信用以其价值为担保而作为货币流通的金银,所代表的恰恰是信用的缺失。铸币时代的货币,其材料一半是金属,一半是信2/26用,一旦信用缺失,币值和面值的差异立刻显现。与此截然不同,作为财富观念和价值尺度进入人脑中的金银,代表着信用的凝聚。“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1]145金属货币是从物物交换中产生出来的代行信用职权的货币的第一个普遍形式。金银能在流通中“被其他一切商品当作等价物排挤出来”[2]85.从而最终取得货币的形式,其中凝结着金银的天然属性所确保的人对金银的最普遍的信任。金银借以成为货币的凭据有三:其一,在于其自然属性天然满足充当商品交换中介的货币的职能:货币是劳动时间的计价器,是描述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量的单位。而金银天然可分割、称量,便于量化;货币是交易的中介,而金银天然密度大,便于携带和流通;货币是可供交换商品的财产,而金银天然耐久不易磨损,便于财富的贮藏和积聚。其二,用以计量交换价值的尺度即货币,和现实的物、商品相对立。而金银同样具有和其他一切商品相对立的基础,因为金银“不仅在直接生产过程中没有什么用处,而且作为生活资料,作为消费对象,它们同样不是必需的”[1]145.所以金银的“使用价值并不与它们的经济职能发生冲突”[1]145.换言之,金银作为物的性质和金银作为货币的性质并不冲突,适应于成为计量一般人类劳动的尺度。其三,金银的“美学属性使它们成为满足奢侈、装饰、华丽、炫耀等需要的天然材料,总之,成为剩余和财富的积极形3/26式”[1]145.这种无法计算的价值成为可以计算的价值的坚实担保和基础。当然,仅仅有理论的说明是不够的,金银成为货币根源于相当长期的历史的过程。金银换得商品这一交换活动长期的、无疑义的、经验的确证,是金银在普遍的交易活动中建立起牢不可破的信用,从而在人类最普遍的信任中达成一致的共识,是人们普遍的对金银价值之信心的确立,是“等价形式同这种特殊商品的自然形式社会地结合在一起”[2]85.金银这一硬通货的产生,恰恰宣告了在经济学于近代所创造的信用之形式还没有来得及出现之前,信用的内容就已经凝结在金属货币之中了。金银不只是在功能上适合货币的需求,同样也在功能上适合人类对安全和确定性的需求。纯粹以使用价值而论,尤其是在没有进入工业时代的久远过去,金银作为金属的价值是可有可无的。然而,一旦金银获得了货币的形式,一旦金银成为财富的计价器,成为人脑中财产概念的直接对象,只要金银作为货币本身能确切无疑地交换到可使用物品这一功能没有消失,它的价值就不会消退,从而人类对金银的普遍的信心绝不会消退。物品以其使用价值作为担保,成为生活的必需品;而金银以其成为流通中确凿无疑的一部分这一既成的历史事实作为担保,成为必需品。其不同之处在于,金银的这种确定性必须要求足以支撑起金属货币流通的贸易环境,要求整个商业体系4/26的配套。所以金银充当货币从而体现出的和一切商品相对立的价值,是社会的属性,是同一共同体下普遍的经济秩序对财富、货币的先行规定。这即是说此种规定和确定性,实质上源于人对金银的先行承认,这是一个既成的事实而不是一个既成的理论。金属货币的出现不仅仅代表交易范围的扩大——这里的扩大意味着这样两个活动:贸易活动随着买卖商品的人的活动范围增大而增大,剩余产品更彻底地被金银置换到市场上——同时也意味着观念的价值的扩大。对财富的认识由具体的实物转移到了既具体又抽象的金银之中,人们对财富——至少是对财产的理解——开始以金属货币为尺度。商品的价格,从而基于可以买卖的所有物品而建立起的观念的价值尺度开始以可触摸到的一定量的金属货币计量,“在观念的价值尺度中隐藏着坚硬的货币”[2]122.这里的货币指金银,金银的坚硬来源于其自然属性在社会中所得到的普遍承认,一方面来自金银本身的价值保证,另一方面是由金银已经取得货币的形式而在流通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中介作用这一事实为担保的。这一事实不仅是信心凝结于金银的结果,也是始终不曾停止的信心凝结的过程,是隐蔽的、已完成的信任的托付,从而使处在交易活动中甚至社会生活的人不加怀疑地接受为人所创造而出的货币,接受商品价值的价格表现形式。换而言之,金或银的形式——“以自己的物质充当价值尺度的商品的形式”[3]576.是潜入观念中的信用的最5/26初形式。二、现代纸币与信用为马克思所谈论的国家纸币和人们今天拿在手中的纸币还有些微妙的不同。过去的国家纸币是指由国家强制流通的、“得到国家信用支撑”[4]594的、不能兑现的银行券,是“从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职能中产生出来”[2]146的,是无信用的。而与之相对的银行券则是以汇票的流通为基础[3]451.换言之,以商业信用为支撑从货币的支付手段中发展起来的信用货币[2]146.这二者的最終结合发展成了我们今天所使用的纸币,是典型的信用货币,每一张纸都是一个国家全部主权信用的凝聚。虽说其形式同样是由国家认可,由银行发行的纸质货币,但支撑这一廉价纸质品通行一切商业领域的坚强保证即国家纸币所凝结的信用已经历史的变化了,现代信用是随着民族国家和现代资本主义的建立和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信用制度是作为对高利贷的反作用而发展起来的……这一点所表示的,恰好就是生息资本从属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条件和需要。”[3]678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一方面要把一切可见的资源和人都纳入它自己的体系,资本固有的积累和集中过程到处消灭私人资本家和高利贷者,降低融资成本,而把资本的分配这一权力、这一社会职能亦即经营信用事业的权力,集中到少部分人手中,集中到银行手中[3]686.另一方面资本集中反过来又促使资本主义生产的规模进一步扩大,金银的流通和支付6/26能力反过来成为这一事业扩大的阻碍。其一,金银数量的有限性越发难以满足日益扩大的生产和贸易规模需求,越来越繁荣的商品经济和越来越短的周转时间所需的货币流通量远远超过金银的持有量,于是大航海时代的殖民者们一边贪婪地在美洲掠夺金银,一边拿自己和奴隶的血肉补全其余的部分。其二,越发扩大的长途商贸和远洋贸易中携带大笔金银用以支付的不便与危险,迫切需要加快比金银更加便利和安全的替代品产生。于是信用的货币(包括汇票和以汇票的流通为基础的银行券)首先诞生了,这样不仅能降低金银交易的成本,还进一步扩大了商业贸易的规模,缩短了商人资金的周转时间。此种延迟支付的方式无疑意味着大量的交易可以在没有金银参与的情况下完成,并且一直到最终的清算支付之前,大量的金银仍在资本家的手中而可用在他处,同时作为这些金银的凭据的信用货币如汇票,在到期之前又可以作为支付手段而流通,这是资本主义财富变相的增加。其三,在铸币时代作为流通货币的金银的制造成本和流通上的损耗造成了一定量的“非生产费用”,只要能减少或干脆取消这一费用,资本主义实际的财富就会增加[6]384.因而可以大量印发不惧怕损耗、更加便于流通和支付、成本较金银更加低廉、幣面不包含任何贵金属的劣币中的劣币。一张印花的薄纸片就以金银铸币最优秀的继任者的身份出现,占据了大规模交易的领域,而将以金银为中介的交易排挤到狭窄的区域中7/26去了。金银顺应经济贸易的货币需求而独立于商品成为商品的中介,纸币亦然。一旦资本的需求更加旺盛至难以满足,或者经济的形式发生改变,金银就立刻被要求退出历史舞台,纸币亦然。纸币依靠信用的支撑而广泛流通直至取代金银,这本身已经是一种提示,与纸币对金银的上述三大优势相比,无形且无限的信用比纸币具有更大的优势。国家纸币一开始和信用货币相互区分开来,现在却完全成为一体。因为流通在人的经济关系中的始终还是信用,所以纸币的诞生同时就已经宣告了纸币的灭亡。纸币最广泛的流通和使用就代表着金银从社会最零散的角落中的集中,因为就增长财富积累的贮藏货币而言,这些纸质物毫无价值,相反的是“作为支付手段准备金的形式的货币贮藏”[2]162的增加。诚然,纸币具有的优势使其顺利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新的货币,成为资本的新形式,然而如果没有切实的信用支撑,这种本身没有价值的纸张是无法流通的,尤其是难以满足人们贮藏财富的需要这一点,难以凝聚使用者对它的信心。这种支撑最初来源于纸币的含金量即金银的汇兑。起初,纸币是从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职能中产生的金银的凭证[2]146.因而一旦人们对于这种纸张能否兑换到金银的信心有所动摇,随即出现挤兑风潮,纸币就面临疯狂贬值的危险。因为银行券发行的数额价值总是超过银行持有准备金的信用,持有银行券的大众对银行券的含金量,即银行券是否能足额兑8/26现的信心一旦丧失,便意味着银行信用的破产,此时银行本身的破产通常无可挽回。此后是随着信用制度的扩大,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成为货币的主要功能和形式[2]160.人们对黄金硬通货的信任转而直接凝聚在支付能力之中,这就宣告了要在交易中排除金银甚至纸币,等一切有形的东西,而只剩下货币的职能。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金本位制终究还是走到了末路。实际上早在纸币出现并促使资本主义生产规模摆脱金银流通量的限制而极具扩张的历史中,纸币和金银的联系已经变得极其脆弱。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起来的不仅有生产过剩还有欺诈盛行,因而信用就越发变得岌岌可危,以至于美元在取得世界货币的地位并彻底摆脱金银之后,又不得不依靠石油提供坚强可靠的信用支撑。直到1971年,主权信用货币本位制的逐渐形成,纸币完全摆脱物的限定而成为完全的信用的凝结。最后,货币势必还要摆脱纸币这一最后的物质因素,实现完全的概念化和资本化,重新将自身定义为财富的尺度,完成金银在过去漫长历史中完成过一次的信用变迁。货币由实变虚,信用却由虚变实。起先由金银、而后由纸币中介的信用成为货币概念实际的填充物,有限的货币由此跨越了无限的界限,作为信用本身的虚拟货币业已现身。三、虚拟货币与信用尽管现实中真正的虚拟货币还未诞生,但这个可以预期的9/26状况已经开始出现在大众的生活之中,比如被称作“电子货币”的通过信用卡、手机、网络等电子设备完成的支付方式,正是货币虚拟化的开端。这里需要对各类虚拟商品尤其是“加密数字货币”的出现加以说明。且以比特币为例子,比特币得以诞生并在部分人群中流通,毫无疑问依靠的是信用的支撑,从它的生产过程的命名(PoW共识过程)来看就已经明白无误地表达了这一点。这种依托网络数据而不具备实体的形式,已经具备虚拟货币的部分特征。促使比特币为人所信任的特点共有四条:一是自我设定了数量上限,二是依托网络因而交易不受地域和税收的限制同时保证了持有和交易的匿名性,三是不可**的安全特性和专属的所有权,四是比特币没有发行单位,或者说没有具体的发行方。这些特质来源于比特币使用纯数学的方法通过网络节点计算生成区块的独特发行方式[5]482.一方面每一个人都能成为比特币的发行者;另一方面由这些人提供运算能力支撑而完成的去中心化的“区块链技术”,切实地将网络背后的人连接起来。每一个比特币的生产者、使用者和贮藏者都将自身的信用与比特币所代表的公共信用连接起来。但尤为关键的分歧就出现在比特币为部分人所推崇和信任的没有统一的发行方这一特点,没有发行方即意味着它和现今存在于世上的任何
本文标题:货币银行学论文集聚3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8270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