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观察报告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观察报告一、观察活动时间和课堂时间:2013年4月10日上午第三节课;地点:二(3)班教室二、观察活动目的:加强有效课堂教学研究,优化语文课堂多媒体教学的运用。三、观察活动主题重点:阅读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四、上课教师和课题:1.上课教师:张老师2.课题:《窗》五、参与观察老师及分工:全体教师六、观察程序和过程安排1.课前准备:2.课中观察:时间:9:45-10:30;地点:二(1)班教室;内容:按分工进行情境的如实记载或描述,特别是典型案例和细节。3.课后反馈(研讨会):时间:10:30-11:20;地点:中心校二楼会议室反馈要求:(1)课后15分钟观察组按主题组进行汇总,分析,反思,统一反馈要点。(2)由组长集中反馈(第一组王老师、第二组孙老师、第三组刘老师)。请组长按照观察点根据汇总情况来反馈观察情况、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或策略。七、观察后工作:请组长把汇总记录整理形成报告。被观察者写教学反思。八、观察评课分析及建议:(一)张老师谈上课思路和多媒体课件设计意图:整体感知本文写了什么——细读品味本文怎么来写的——我们读后获得了什么——精神的洗礼和写作技巧;激发学生上课的情趣,鼓励学生学会健康上网,整合信息,优化语文课堂多媒体教学的运用。(二)全组老师评课:1.我和王老师:负责前15分钟的记录观察,认为第一、二两幅PPT是视频和文字类的组合,是为了导入新课来设计的,可以合二为一,可能更好。三、四幅给学生学习字音字义的,信息量大。五幅的几个问题,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时,有了思考和整体感知课文的方向,很好。不过我们发现:(1)填空式的问答,答案预设好,再做成课件,即便学生有不同的声音,也无法随机应变地更改,不利于学生的思考。如:PPT3整体感知:故事发生在文中人物病情两人关系这样的课件设计是让学生来回答老师预设的答案呢,还是培养学生独立创新思维呢?(2)课件不能代替板书,课件一旦形成就是死的了,而板书可以根据教学实际灵活变化,更趋完善。(3)课件不能代替阅读,多媒体课件应该面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而变化,看课件、读课件永远不能替代学生的读教材。2.孙老师等几位老师:负责中间的15分钟的记录观察,认为第六、七两幅PPT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偏少了。如PPT7讨论问题:故事有没有问题?请设计故事的结尾?同学们讨论一下,你觉得会是怎样的结尾呢?用这样结尾的理由是什么?一幅图里竟然设计了4个问题,可是给学生阅读思考的时间还不到5分钟,这样的安排很突兀,学生对内容还不够细致的把握就来做,学生当时响应的自然很少。老师在设计课件时应该从学生学习的需要来设计,不能为了自己上课不慌乱,消除公开课的紧张来安排。如果这样,就有上课件的感觉,多媒体课件它只是起一个辅助与展示作用,它不能完会代替我们的课堂教学。本末倒置、不必要的课件、毫无思考价值的问题设计在课件中,都会造成无效和低效的课堂教学。第八幅不应该限定句式的格式,可以让学生更自由一些,也可在课件设计时安排一个示例,让学生自由发挥,认为这幅可以删去,直接进入下一环节是不是更好?3.刘老师等几位老师:负责后15分钟的记录观察,认为由于时间原因,比较匆忙,一下子在短短15分内,出现了7幅,有的只是放了放,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就跳过,不如根据实际情况,集中为三幅,会更有效。多媒体运用不是讲座,搞讲座,是按你的思维进行设计的,一个讲一个听,不管你愿不愿意,你可以根据时间来任意安排讲授的内容,但教学课不一样,一堂课要完成它既定的教学任务,这就需要我们在多媒体设计时充分考虑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不能让学生一定按照你设定的思路走,也就是说不能让学生一定按照你的多媒体课件的内容走。通过最近两次以“多媒体课件的有效使用”为主题的课堂观察活动,我们觉得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是否恰当、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合适、设计怎样的内容和形式等都是我们今后课堂观察所要研究的内容。我们认为传统的教学与现代多媒体手段相结合,根据教学的内容与对象,合理的选择媒体,才能取得更有效的教学效果。反之只会是低效、无效、甚至是负效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已经离不开多媒体了,我们老师首先要做到不能“上课件”,课件设计可以朴素实际简练一些。其次要坚定“一切课堂教学的设计都应该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多媒体的使用也是如此。另外应该心存共识:课件不是一切,课件不能代替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课件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课件不能代替课堂活动。好的多媒体运用,我觉得应该是:师生共坐一车,平等对话交流,两旁是风景如画就是课堂教学的内容,多媒体就是我们使用的照相机和摄影机,记录美丽的景物,最精彩的和最感动的我们记下了,但是永远代替不了我们的双眼两耳和鲜活跳动的心灵。
本文标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观察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3319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