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药理学基础知识1课程内容第一部分绪言第二部分药效学第三部分药动学第四部分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2第一部分绪言3指能影响机体生理、生化和病变过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和控制生育(如避孕、坠胎等)的化学物质。一.药物▲药物●自然界的天然产物及提取的有效成分●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基因工程药物等(1)与食物的关系4食物药物5药物毒物药物(drug):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对人体有益或产生的医疗结果是我们所期望的。如:地西泮毒物(toxicant):任何能以较小剂量作用于机体,通过化学作用造成机体损害乃致死亡。如:敌敌畏无绝对的界限。“是药三分毒”6药物毒物抗焦虑镇静、催眠嗜睡、抗惊厥、麻醉中毒:呼吸抑制、死亡地西泮7《本草纲目》:性味:大热,辛、酸;极毒。“鼠雀食少许霜即死,人服至半钱亦亡”。中医学认为:祛痰、截疟、杀虫、蚀肉,主治哮喘、疟疾、痔疮、癣疮。现代医学证实:抑癌细胞,抗肿瘤。砒霜——三氧化二砷8人体;病源微生物;寄生虫;癌细胞。二.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作用与性质: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医学与药学的桥梁。为基础医学起到验证作用;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对象都是药物是一门实验性学科。9药物效应动力学(作用、机制、应用)药物代谢动力学(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药理学1.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PD):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包括作用、机理、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等。)2.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PK):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包括四大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并阐述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10药理学分支学科分子药理学临床药理学药物毒理学时间药理学遗传药理学其他11临床意义:药物作用的强度与药物在血浆中的浓度是成正比的,药物在体内的浓度随着时间而变化的。三、血药浓度血药浓度系指药物吸收后在血浆内的总和,包括与血浆蛋白结合的或在血浆游离的药物。12临床意义:药峰浓度只有达到有效浓度才能显效,而如果高出了安全的范围则可显示毒性反应。此外,药峰浓度还是衡量制剂吸收和安全性的重要指标。四、药峰浓度(Cmax)系指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上的最大血药浓度值,即用药后所能达到的最高血浆药物浓度。13临床意义:消除快的药物,给药次数可略微增加;消除慢的药物,给药次数可略微缩减,如长期服药,要警惕可能引起的蓄积中毒。五、给药次数系指每日服用药物的次数,给药次数的多少主要由两个方面的因素决定:①药物半衰期;②药物在体内消除的快慢。14药物服用时间:须根据具体药物来定。有的药物如驱虫药,要求在半空腹或空腹时服下;对胃肠道有刺激的药物,须在饭后服用。六、药物服用时间15第二部分药物效应动力学简称药效学,是指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包括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等。16药效学第一节药物的基本作用第二节药物的量效关系171药物作用的性质一.药物的基本作用兴奋:凡能使机体生理、生化功能加强的药物作用抑制:引起功能活动减弱的药物作用概念:药物作用是指药物与机体组织间的原发作用分类药物效应:是药物引起机体器官原有功能的改变,而不可能产生新的功能18局部作用全身作用本质区别利多卡因注射液2药物作用的方式地高辛一.药物的基本作用19含义:多数药物在适当剂量时,只对少数器官或组织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器官或组织的作用较小或不发生作用选择性高的药物:药理活性强,使用针对性强;选择性低的药物:针对性差,作用范围广,不良反应多。药物与组织器官亲和力的差异;组织器官对药物敏感性的差异。特点产生原因一.药物的基本作用3药物的选择性20治疗作用不良反应一.药物的基本作用4药物作用的两重性变态反应副作用毒性作用后遗效应三致作用撤药反应特异质反应指与治疗目的无关,对病人不利的作用。继发性反应21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一般情况,标本兼治。对因治疗(治本)对症治疗(治标)青霉素阿司匹林一.药物的基本作用5治疗目的不同When22不良反应1.副作用(sidereaction)药物在治疗量时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特点1.较轻微,药物固有,可以预料,难以避免。2.用药目的不同,可与治疗作用互相转化。产生原因:药物选择性低,作用范围广。23副作用2.毒性反应(toxicreaction)指用药时间过长、用药剂量过大而引起的机体损害性反应。包括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特点反应比副作用大,对人体健康危害大,可预料和避免的。243.变态反应(allergicreaction)又称为过敏反应,指少数有过敏体质的病人对某些药物产生的病理性免疫反应。特点①与剂量无关,很小量即可引起,少数过敏敏性体质的病人②与原有效应无关;③致敏源:药物本身;药物代谢产物;制剂中的杂质或辅料④临床表现因人、因药不同而差异大;⑤典型例子: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254.继发性反应(secondaryreaction)指药物发生治疗作用后引起的不良反应.例子: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敏感的细菌被消灭,不敏感的细菌乘机大量繁殖,导致假膜性肠炎,也称菌群交替症或二重感染265.后遗效应(aftereffect)指停药后血药浓度虽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但仍残存药理效应。例子:如应用苯巴比妥后次日出现困倦头昏等。苯巴比妥的宿醉现象。276.撤药反应(withdrawalreation)指长期用药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重新出现或加剧,又称反跳现象。例子: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普莱洛尔突然停药。287.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ticreaction)指某些药物使少数特异质病人出现的特异性不良反应,其性质与大多数人不同。例子:先天性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的病人,使用某些具有氧化性作用的药物(如伯氨喹、磺胺药等)可发生溶血及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出现胸闷、缺氧等严重反应。298.三致作用(致畸、致癌、致突变)指有些药物能影响胚胎的正常发育而引起畸胎,称致畸作用。胎儿在开始发育的最初3个月内,胚胎发育分化很快,易受药物的影响,故在怀孕的头三个月内用药应特别谨慎。例子:沙利度胺(反应停)事件:历史上最严重的药害事件30二.药物量效关系在一定范围内,药物的效应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增强,这种剂量与效应之间的关系称为量效关系。(一)剂量1.最小有效量(阈剂量):刚能引起药理效应的剂量。2.治疗量(常用量):比阈剂量大,比极量小的剂量。临床上使用时对大多数病人有效而又不会出现中毒。3.最大有效量(极量):引起最大效应而不中毒的剂量。4.最小中毒量:刚引起中毒的剂量。5.最小致死量:刚引起死亡的剂量。31(三).量效曲线(二).效应1.量反应:指药物效应的强弱可用绝对数量来表达。2.质反应:指药物效应的结果是用阳性或阴性来表达。药物作用的量效曲线心率、血压、血糖浓度、尿量等死亡、睡眠、麻醉等出现不出现321.(效价)强度:能引起等效反应时所需要的剂量其值越小,强度越大。2.效能:药物所能产生的最大效应。3.ED50:能引起50%的实验动物或标本产生某种反应或治疗效果的剂量。4.LD50:能引起50%的实验动物或标本死亡的剂量。5.TI:LD50/ED50,用来估计药物的安全性,此数值越大越安全。6.安全范围:最小有效量和最小中毒量之间的距离。其距离越大越安全。按等效作用强度比较:氢氯噻嗪〉呋塞米按效能:呋塞米〉氢氯噻嗪高01101001000剂量(mg)20015010050氢氯噻嗪呋塞米氯噻嗪每日尿排钠量(mmol)33第三部分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动学,是指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包括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34药动学第一节吸收第二节分布第三节代谢第四节排泄第五节药动学的一些基本概念35一.不同给药途径的吸收过程1.消化道给药(1)口服:小肠是吸收主要场所(2)舌下含服(3)直肠给药2.注射给药(1).静脉注射:无吸收过程(2).静脉滴注:无吸收过程(3).肌内注射(4).皮下注射3.吸入给药4.经皮给药第一节吸收指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吸收速度:静注>吸入>舌下>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皮肤36二.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1.药物方面:理化性质(PH、脂溶性等)、剂型给药途径等2.胃肠功能:胃排空速度、胃肠蠕动情况3.其他:胃肠PH值、食物。4.首过效应(首过消除):某些药物口服后在通过肠粘膜及肝脏而经受灭活代谢后,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药效降低效应。氯丙嗪、异丙肾上腺、普莱洛尔、硝酸甘油、利多卡因吗啡和度冷丁等1、改变给药途径2、选择适当给药时间3、首剂量加倍37一.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1.血浆蛋白结合率D+PDP特性:大多数为可逆性疏松结合,结合型药物分子量增大,不能跨膜转运,暂时失去药理活性。2.体内屏障:(1).血脑屏障;(2).胎盘屏障3.体液PH值和药物理化性质4.局部器官血流量5.组织的亲和力第二节分布药物吸收后,通过各种生理屏障经血液转运到组织器官的过程结合型药物游离性药物38一.代谢的意义:灭活;活化二.代谢的酶系统(一).专一性酶(二).非专一性酶肝药酶:主要为存在于肝细胞内质网上的肝脏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能促进多种药物和生理代谢物的生物转化。第三节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发生的结构变化,也称生物转化。大多数药物主要在肝脏。39三.药物对肝药酶的影响(一).诱导药酶诱导剂:使肝药酶合成加速或降解减慢的药物。肝药酶诱导剂:巴比妥类(苯巴比妥为最)、卡马西平、乙醇(嗜酒慢性中毒者)、苯妥英、利福平、地塞米松等(二).抑制药酶抑制剂:使肝药酶合成减少或降解加速的药物。肝药酶抑制剂:氯霉素、异烟肼、氯丙嗪、西咪替丁等40一.排泄的途径1.肾排泄(主要排泄途径)2.胆汁排泄3.乳汁排泄4.其它:唾液;汗液;泪液二.影响药物排泄的因素1.药物的理化性质和尿液PH值2.竞争性分泌系统3.肝肠循环:许多药物从肝脏经胆汁排入肠腔,然后随着粪便排出。有些药物在肠腔内又被重吸收,形成肝肠循环。第四节排泄41三.半衰期(t1/2)---通常指血浆半衰期血浆半衰期指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生物半衰期指药物效应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临床意义1.表示消除快慢,t1/2长,消除慢;2.给药方案:多次给药方案的给药间隔时间最好接近t1/2。3.单次给药经4-6个t1/2基本消除,定时定量多次给药经4-6个t1/2达▲稳态血药浓度(坪值);42▲稳态血药浓度(坪值)多次给药血药浓度呈锯齿状上升,开始时消除速度小于给药速度,当经4-6个t1/2时消除速度赶上给药速度时,血药浓度形成相对稳态的水平,即为Css。CT43第四部分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44一、药物方面的因素剂型(吸收和消除)口服给药:液体剂型>散剂>片剂缓释制剂、控释制剂延长药效维持时间。剂量同一性药物在不同剂量或浓度时作用强度不一样。给药途径不同给药途径可影响药物的作用。甚至可产生不同的药理作用。硫酸镁口服导泻,肌内注射降压抗惊厥45一、药物方面的因素给药的时间和间隔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由于存在昼夜的差别而呈现昼夜节律。给药间隔参考药物的半衰期,一般半衰期短的药物要增加给药次数。46一、药物方面的因素反复用药耐受性:机体连续用药后作用减弱,必须增加剂量才能维持原有疗效。交叉耐受性:机体对某药产生耐受性后,对另一药的敏感性也降低。多发生于同类药物之间。耐药性:连续用药后,病原体(微生物)对化学药物敏感性降低,药物疗效下降。也称抗药性。47一、药物方面的因素药物相互作用1、药动学方面a、妨碍药物的吸收如胃肠道ph改变、形成络合物b、影响药物的分布和转运如两药竞争与血浆蛋白结合c、影响药物的代谢2、药效学方面协同作用:合并用药药效作用增加拮抗作用:合并用药效应减弱48机体方面的因素二、机体方面的因素年龄性别功能状态病理状态精神因素个体差异和遗传因素种属差异4950
本文标题:药理学基础知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3430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