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我国劳动力移动与灵活就业研究--毕业论文
我国劳动力移动与灵活就业研究1我国劳动力移动与灵活就业研究一、我国农村劳动力现状及特点(一)农村劳动力总量过剩矛盾突出国际上通常将15~64岁人口定义为劳动年龄人口,我国通常用男性16~59岁、女性16~54岁的人口为劳动年龄。2000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为78444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年龄人口为9万人,占全国总劳动力的70.1%。据专家预测到2005年我国劳动力人口为84313万人,农村劳动年龄人口为60012万人,占全国劳动力人口的71.2%,2010、2015年乡村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的比重将略有上升。庞大的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对我国以往农村及城市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潜在优势,但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劳动力必须与其他生产要素相结合才能创造出价值,因此潜在优势并不等于现实的优势。而以根据劳动力合理负担耕地推算,1998年农村出现剩余劳动力已达1.52亿,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1.9亿,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存在,不仅影响农民收入的提高,也会由此而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二)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据有关资料统计,1999年我国农民家庭劳动力文化状况是在平均每百个劳动力中,文盲或半文盲占8.96%,小学文化程度占3.65%,初中文化程度占6.05%,高中文化程度占9.38%,中专占1.57%大专以上仅占0.4%。农村住户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6.66年,刚刚超过小学毕业水平,在不同类型的农户中,非农户受教育程度稍高一些,但平局受教育也仅为8.03年,这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不小差距,1975年,日本农业劳动力平均受教育时间为1.7年,大体相当于高中毕业程度;荷兰农民大部分是高级中等专业农校毕业水平,而且每年还有将近20%的农民进我国劳动力移动与灵活就业研究2入各类职业教育学校,接受专业性的继续教育;德国的农业劳动力中有54%受过至少3年的职业培训,而我国农村住户从业人员中有56%是小学文化程度以下,包括一些文盲和半文盲,其中40%多初中、高中毕业生也很少有机会经过岗前培训而获得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三)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人力资源在产业、行业、地区间的配置状态,直接影响乃至决定何种资源的利用效率。据资料显示,我国农村劳动力的71.8%还是以农业劳动为主,传统农业生产消耗费大、土地经营规模小、成本高、效率低。据分析,正是由于传统农业滞留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农业的边际产量接近或等于零。二、农村劳动力移动的现状及特点(一)农村劳动力移动的现状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几乎与东部地区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的同时,我国中西部地区逐步形成了一个农村劳动力跨区域转移的浪潮。现在两类转移方式正相互交织、方兴未艾,已经形成了一支两亿多人的劳动大军。根据国家统计局农调队的资料分析,农村跨乡外出务工的劳动力人数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比例已经达到23.2%,接近四分之一。外出务工的劳动力主要来自四川、重庆、安徽、湖南、江西、河南和湖北等七个中西部大省,这七个省的农村外出劳动力大约占到全国的65.8%。农村外出劳动力的流向,反映出三个“集中”的特点:一是向东部经济发达省份集中,根据公安部的资料,2004年在广东、江苏、浙江三省务工的外省农村劳动力就有4528万人,几乎占当年全国农村外出劳动力的60%;二是向大中城市集中,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抽样调查推算,2004年全国农村外出劳动力中有62.4%的人选择了去地级以上的城市打工;三是向劳动密集型行业集中,劳动部门的资料显示,2004年全国大约有64.5%的农村外出劳动力集中在制造业、建筑业和餐饮服务业等劳动密集行业就业。我国劳动力移动与灵活就业研究3(二)农村劳动力移动的特点通过对当地外出打工者的情况分析发现当地劳动力流动存在一些显著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外出打工者以中青年男性和青年女性为主,中老年女性占很小比例。其中中青年男性所占比重为60%,青年女性所占比重为16%,而中老年女性仅占8.7%。2、长期外出打工者的务工地点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短期(季节性)务工人员主要分布在本省的西安市,只有极少数务工人员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其中东南沿海地区的打工者占打工者比例高达66.7%,中西部地区仅有0.8%.3、外出打工者所从事行业以建筑业、制造业和饭店服务等体力劳动为主,有86%的外出打工者集中在这几个行业。4、打工者本身文化水平不高,很少有人参加过技能培训。外出打工者中的71.7%的人是初中及以下的文化程度,82.6%的人没有接受过任何技能培训。5、文化程度和技能是产生外出打工者工资水平差异的主要因素。下图就显示了对打工者工资造成影响的因素影响比重。图一:对打工工资影响比例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文化程度和技能对打工者工资的影响最大,但事实上即便如此,这些具有低人力资本的打工者依旧选择外出打工。也就是说他们虽然认识到了自身的局限性,但和在家种田相比他们仍然选择外出打工。通过对对当地没有外出打工者的分析表明:影响当地劳动力流动的因素主要有文化程度、技能和家庭观念。下图可以清楚的告诉读者影响当地劳动力流动因素。我国劳动力移动与灵活就业研究40510152025性别文化程度健康技能打工工资低打工太辛苦外出风险照顾老人小孩农活太忙其他系列1图二:影响居民外出打工因素图中显示,“照顾老人小孩”是影响当地居民外出打工选择的首要因素,文化程度和技能的影响分别居第二和第三位,农活太忙、打工工资低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决策。三、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的主要问题(一)城乡结构矛盾突出随着城市失业数量的增加,农村劳动力与城市劳动者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愈加激烈。按照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7%左右,在现有经济结构状况下,每年将新增就业岗位200万~800万个,年度供大于求的缺口1400万~1500万个,再加上农村还有2亿多富余劳动力。另一方面,传统行业出现大批下岗失业人员,许多人再就业困难;而新兴的产业、行业和技术职业需要的素质较高的人员又供不应求。劳动力素质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更加突出。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交织在一起,使农民工就业问题更为艰巨。(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环境不景气近几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工资收入虽然有所上升,但农民工在城镇的生活成我国劳动力移动与灵活就业研究5本也在迅速增加,农民工务工收入在扣除住房、子女教育、生活消费等方面支出后就所剩不多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的行业、工种限制虽然正在逐步取消,但仍存在其他制度性的限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歧视还未完全消除;城镇公共就业管理服务体系对农民剩余劳动力开放还需解决观念、体制和物质技术条件等问题。(三)农民工的工资待遇较差据有关方面调查显示,2008年上报的拖欠农民工工资总额为336亿元。2008年,签订劳动合同的农民工人数占农民工总数的38.7%,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占13.8%,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占12.3%,参加工伤保险的农民工占农民工总数的12.9%。由于统计口径和调查误差等原因,农民工实际参保率很可能还要低。(四)农村劳动力的社会保障普遍缺乏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薄弱,不少企业不为进城就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缴纳社会保险费,企业将社会保险金负担转嫁给劳动者个人而形成超额利润,这一方面使资本积累加快,另一方面使劳动者贫困加深。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者缺乏社会保障的竞争模式,必然使GDP分配中资本的分配比例过大,而消费分配的比例过小。四、对策建议(一)促进二三产业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县域经济是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主体,县域经济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能力减弱,一方面是乡镇企业吸纳能力减弱,另一方面是县城和镇的吸纳能力不强。提高县域经济的吸纳能力,首先是要加强县城和中心镇建设,充分发挥其产业聚集和经济带动的功能,培育和发展一批小城市和小城镇,提高县城和中心镇的吸纳能力;其次是要推进乡镇企业的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使乡镇企业适应新阶段我国劳动力移动与灵活就业研究6农村经济发展新的环境,再造辉煌;再次是要大力发展私营经济。(二)给农民平等就业机会,提高大中城市的吸纳能力在当前县域经济吸纳能力减弱的情况下,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的方式发生变化,“离土离乡”成为了近年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式。在当前形势下,要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必须提高大中城市的吸纳能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目前还存在许多政策性、制度性的障碍因素,根本的是没有给农村劳动力平等的就业机会。因此,要尽快消除这些不平等因素,培育和发展城乡统一的劳动力要素市场。文秘114版权所有(三)加快农业发展,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在一定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条件下,农业劳动力剩余是有限的,农业劳动力转移要以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基础上的农业剩余产品不断增加为前提。因此,只有加快农业的发展,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才能使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可持续,才能使已转移的农业劳动力不重返农业。(四)加快中西部地区农村非农产业发展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滞后,主要原因是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滞后,城市化水平低。中西部地区农村非农产业要实现加快发展,要抓住两个机遇:一是抓住国家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投入,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趋势的政策性机遇;二是要抓住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经济发展机遇,引导东部已失去竞争力的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五)着力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农村劳动力素质低是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升级,这一制约将更为明显。但是,要改变这种状况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此,近期要着力加强对农村劳动力专业技能的培训工作,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传授一些专业技能,培训一批符合市场需求的具备专业技我国劳动力移动与灵活就业研究7能的农村劳动力。从长远来看,发展农村教育,造就一代新型农民才是治本之策。五、灵活就业人数快速增长灵活就业的提法源于“非正规部门就业”.国际劳工组织1999年界定的非正规部门主要是指规模很小的从事商品生产、流通和服务的单位。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对非正规就业和正规就业的界定差异较大。我国政府结合中国国情,将非正规部门就业称之为灵活就业。所谓灵活就业是指在劳动时间、收入报酬、工作场地、保险福利、劳动关系等几方面不同于建立在工业化和现代工厂制度基础上的传统的主流就业方式的各种就业形式的总称。从类型看,灵活就业的种类和涵盖的领域十分广泛,既包括律师、作家、自由撰稿人、翻译工作者、中介服务工作者等高层次的主动型的自由职业者,也包括家庭小时工、临时工、季节工、劳务承包工、劳务派遣工等被动型的一般劳动者。前者反映了人们择业和生活自由度的扩大,生存状态的改善。如在家上班的劳动者,被称为SOHO一族,他们工作的自由度大,收人高。后者则多属于劳动力市场的弱势群体,如下岗失业人员大约有90%左右是通过灵活就业方式实现再就业的。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大多数灵活就业群体属于被动型的就业,他们往往工作稳定性差,劳动条件和待遇差,缺乏必要的保障。由于灵活就业人员是最近几年才逐渐被关注的一个群体,目前并没有统一的调查数据,只能根据相关的统计数据进行大致的推算。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和部分学者依据不同的标准对灵活就业人员的规模进行了估算。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估算结果是:截止2002年底,我国城镇从业人员为2•48亿人,其中约30%即7500万人从事灵活就业。劳动和社会保障研究所的估算结果是:截止2002年底,比较保守地估计,我国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应有5000万人左右。安徽财经大学吴伟使用简单估计法和综合法对我国城镇灵活就业人数进行估算:到2005年,我国城镇灵活就业人数达到7424•5万人,约有27•16%的城镇就业人员在从事灵活就业,且我国城镇灵活就业人员的比例是逐年递增的。我国劳动力移动与灵活就业研究8六、灵活就业对现行制度的挑战(一)灵活就业对现行劳动关系法律制度出现的挑战灵活就业的发展,首先引发了劳动关系概念的更新。按照传统的劳动关系定义,劳动关系是就业组织中因雇佣行为而产生的关系。而新形势下,就业者可
本文标题:我国劳动力移动与灵活就业研究--毕业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3519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