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复垦地土壤修复与培肥地力
复垦地土壤修复与培肥地力.txt复垦地土壤修复与培肥地力邵慧钱忠龙(浙江省平湖市农业经济局植保土肥站314200)目前农用复垦地建设方兴未艾,通过大面积土地平整后,工程区内基本达到田成方,渠成网,林成带,路相通,但因园区内多高地、短浜、废弃地、宅基地、老竹园、桑园,所以在平整土地过程中由于大型机械化作业后,大部分田块土壤结构被破坏,耕作层熟土被转移,且地块上布满砖屑等物,严重影响作物生长和农民耕作。使耕地资源很难科学合理地利用和保护,给农产品安全生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隐患。土地经整理后,使用面积增加了,但土质养分状况较贫瘠,土壤产出率低,作为耕地利用还有较大差距,需很多农艺技术措施来提高耕地肥力水平。此外,部分良田在土地平整中,其表层肥沃的熟耕土作“客土”移出,耕作层土壤结构遭到不同程度破坏,土壤营养状况也需改良与维护。因此,土壤改良与培肥势在必行。为此,平湖市土肥站以新埭镇旧埭村为重点,指导全市复垦地土壤修复和培肥地力。本项目主要集中在新埭镇新秀埭地区(旧埭村)开展实施,整理区面积近400亩。我们采用不同施肥技术方案在旧埭村、同心村进行以单季稻为参照对象的复垦地力培肥试验,为复垦地区作物制定施肥技术措施提供参考。1示范试验概况和结果示范地点在新埭镇旧埭村;示范面积5亩;当季示范作物为单季晚稻“丙98-110”。采取5种处理,不作重复,田间管理措施一致,防病治虫措施一致。处理0(CK)农户常规施肥,空白对照。处理(1)基施25%生物有机复合肥50kg/亩,追肥(1~2次)用尿素10kg/亩。处理(2)基施25%生物有机肥50kg/亩,根部浇施聚合氨基酸2000倍液60ml/亩·次,共3次(幼苗分化期、分蘖期、抽穗灌浆期)。处理(3)基施生物有机肥50kg/亩,同时将傲绿营养素500g/亩与神农生物有机肥混拌做全层施肥。处理(4)基施生物有机肥50kg/亩,同时根部浇施华帅微生物肥150~250ml/亩·次,共5次(返青、拔节、孕穗期各喷一次,灌浆期隔5~10d喷一次,连喷2次)。结果可看出,该复垦地施用生物有机肥后单季稻产量明显增加,与不施用生物有机肥的田块相比,各处理区亩增产182.2~200.7kg,增49.9%~55.0%(见表1)。说明增施有机肥对改善培肥耕地肥力、保障作物产量十分有效,同时进行平衡配套施肥,根外追肥、喷施叶面微肥的措施采取后效果也十分显著。2土地整理区土壤改良与培肥措施平整后土壤养分贫瘠,故平整后土壤耕作层基本上是原来的心土层,有机质含量仅1%~2%,氮磷钾及多种营养元素均缺乏,势必影响作物生长。复垦地整理区内田块因理化性状差,有机质含量少,土壤板结,肥力贫瘠,可耕性差。我们根据不同土壤情况,采取综合配套施肥技术措施,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产出率。2.1增施有机肥料2.1.1种植绿肥。对75亩土质极差的新耕地,提倡不种植春花作物,而种植花草绿肥,春季翻耕入土,以增加土壤肥力。通过种植对土壤要求不高、易生长的绿肥植物,利用其根瘤菌固氮,压青腐熟,最终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收稿日期:2004-07-18上旬危害尤为严重,10月中下旬进入越冬期。初期食害叶肉,虫多时可将叶片吃光,还能剥食枝皮,嚼食果皮。防治方法:人工摘除护囊。也可用90%敌百虫、75%锌硫磷、80%敌敌畏、50%杀螟松1000~1500倍液喷药防治。5红蜡蚧该虫为香樟树的主要刺吸类害虫。若虫初为淡红色,较扁平,后背部隆起,形成星状白色物质;雌成虫呈椭圆形,具暗红色蜡壳。以雌成虫和若虫群栖于芽梢、枝梢及新叶上,吮吸植株汁液。植株受害后新梢停止抽发,导致树势衰弱,渐至叶落枯枝,重者全株死亡。红蜡蚧一年一代,以受精雌成虫在树干上越冬,6月初开始孵化,7月上旬停止,8月下旬化蛹,9月中旬羽化、交尾。防治方法:(1)结合冬剪,剪除有虫枝条。(2)消灭越冬代雌虫,冬季喷施1次10~15倍的松脂合剂或40~50倍的机油乳剂。(3)消灭越冬代若虫,春季发芽前,喷波美3~5度石硫合剂或3%~5%柴油乳剂。(4)若虫期防治,对出土的初孵若虫,早春可在树根周围土面喷撒50%辛硫磷乳油100倍液;对植株上若虫,抓住孵化盛期(6月初~7月上旬)。可喷速扑杀1500倍液或氧化乐果1500倍液,每隔1周1次,连续3~4次。(5)保护天敌,各类小蜂多是该虫的天敌。6螨类该虫是香樟树的主要刺吸类害虫。幼若虫、成螨以后口刺破植物组织,吮吸汁液,使叶片形成黄白色小点,严重时,小点密集成黄色斑块,树木生长势减弱。一年多代,叶片正、背面均可危害。春季高温干旱危害尤为严重,随气温升高,危害有所减弱,但到秋季又会加剧。防治方法:危害期间喷40%乐果乳油、20%三氯杀螨醇乳油、5%马拉硫磷乳油1500~2000倍液。7刺蛾类刺蛾是香樟树的主要食叶害虫。一年二代,以夏熟幼虫在小枝分叉处、主侧枝以及主干粗皮上结茧越冬。翌年4~5月化蛹,5~6月成虫羽化产卵,幼虫7龄。初孵幼虫取食叶下表皮及叶肉,4龄后食全叶,严重时可将叶肉吃光,仅剩叶脉。6、8月份危害最严重。118上海农业科技2005-3制约稻鸭共作技术快速推广因素分析与对策探讨张庚林周双庆李粉林丁小庆(江苏省金坛市朱林镇农业综合服务站213241)稻鸭共作是一项新型的复合生态技术。江苏省2000年开始试点,几年来示范应用取得较大进展。但因许多实施农户的水稻产量低、鸭子效益小、整体经济效益不理想,制约了这项技术的推广速度。笔者通过自身实践、结合各地情况分析,认为调整目标定位、完善关键技术、提高适用性,能快速有效地推广这项技术。1主要问题1.1目标定位高1.1.1优质品种。许多地方过分突出优质稻米生产,选用中粳类型、日本软米品种类型,但易感病虫,抗倒性差,正常栽培亩产量仅300~350kg,单产水平低。1.1.2有机稻米生产。强调有机化生产,不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其他防治手段效果较差,病虫危害严重;不施用化学肥料,仅靠有机肥,每亩施氮量不足10kg,缺肥明显,生长量严重不足,产量低下。1.1.3忽视鸭子生产效益。强调鸭子的役用功能,选用个体小、活动能力强的品种,特别是家鸭与野鸭杂交的役用鸭类型,成鸭体重仅1kg左右,鸭毛难以除净,商品性差,鸭子基本无经济效益。1.2技术不完善1.2.1水稻栽插密度低。强调鸭子横向行走,一般行距23cm以上,株距15cm以上,亩栽1.0~1.2万穴,亩基本苗4~5万,每亩有效穗15万以下,穗数严重不足是水稻产量太低的主要原因。1.2.2不搁田。考虑鸭子的活动,水稻拔节前后不断水搁田,影响壮秆大穗的形成,病虫危害加重,一般比适度搁田的减产10.8%~15.4%。1.2.3不施穗肥。强调有机生产,不施用化学肥料作穗肥,与适量施用穗肥的相比减产8.2%~11.5%。1.2.4病虫防治不到位。2003年水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特收稿日期:2004-03-27表1不同施肥方法对复垦地上单季稻产量及其结构的影响处理种植密度(cm×cm)有效穗(万/亩)株高(cm)穗长(cm)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g)90%理产(kg/亩)实产(kg/亩)0(CK)19.3×15.719.3276.513.4396.4691.2794.6226.2396.75365.2119.3×16.026.7893.014.76107.11102.3695.5725.6616.77547.4219.3×16.027.0691.914.53105.7698.9293.5325.8602.27565.9319.3×16.026.4791.214.64104.39101.8497.5625.6606.5559.6419.3×16.023.7685.315.06108.48102.8294.725.7571.7565.02.1.2施用畜禽粪便、菜饼肥。对250亩耕作层受破坏的田块,春花种植田统一配置菜饼肥50kg/亩,以补充耕作层养分,改善土壤结构。2.1.3应用秸秆还田技术。在整个项目区,全面推行春花田稻草覆盖技术,针对油菜田提倡稻草行间覆盖后再开沟覆土。复垦地项目区内还田率均保持在60%左右。2.2推广平衡配方施肥(配施生物有机肥及叶面肥)据作物需肥特性及复垦地实际肥力,提倡大量元素与微型元素配合使用,采用氮、磷、钾、锌等养分全面且配比合理的活性生物有机复合肥及施用叶面肥。生物有机复合肥能达到养土、增产、增收的良好效果,而叶面肥则能因缺补缺,达到改良土壤、改善作物品质之目的。2.3提倡根外追肥技术针对整理区内土壤结构差、养分含量少、作物生长后期极易出现缺肥现象,为迅速有效补充作物营养,提倡施用叶面肥作根外追肥,如大丰力、植物动力2003、高美施、氨基酸复合微肥、磷酸二氢钾等,本项目主要采用氨基酸复合微肥作叶面肥进行根外追肥。在单季晚稻分蘖期和破口期叶面喷施氨基酸微生物肥料,每次用量为200ml/亩。结果该叶面肥施用后作物生长情况大为改善,在同等管理条件下,喷施叶面肥田块前期分蘖明显旺盛,叶色深,后期穗数足、穗型大,比未喷施对照田块实际增产达60kg/亩以上(见表2)。土壤调理成效良好。表2喷施叶面肥对复垦地上单季稻产量及其结构的影响处理有效穗(万/亩)株高(cm)穗长(cm)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g)90%理产(kg/亩)喷施区41.191.4111.9862.2257.299225.6470.93未喷区38.189.0811.8457.7552.159125.1397.392.4推广多种种植模式为加速土壤改良培肥,整理区以水旱轮作方式为主,促进土壤熟化。作物布局上,前期种植对土壤要求不高、易生长且能改良土壤的作物,如推广种植蚕豌豆、黑麦草、紫云英、毛豆、黄瓜等绿肥和经济作物,通过根瘤菌固氮、压青腐熟,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3结论我市新秀埭地区土地整理后对土壤实施改良与培肥技术措施已初见成效,整理区300余亩耕地地力得到有效改良,作物长势良好,整理区内土壤肥力逐年提高。该复垦地上单季晚稻2001年平均亩产475kg,2002年平均亩产531kg,已接近新埭镇平均水平(2001年平均亩产497kg,2002年平均亩产549kg),同时我们也适度发展约4.5亩的绿肥及其他经济作物,项目实施区内两年累计实现作物经济产值70余万元,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119上海农业科技2005-3
本文标题:复垦地土壤修复与培肥地力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3915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