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中国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引导对策研究
中国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引导对策研究摘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网络作为一种新兴媒体,越来越多地发挥出了畅通民意、表达诉求、舆论监督、参政议政的作用,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但也要清醒地看到,由于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人肉搜索”可能会演变成“多数人的暴政”,侵犯当事人名誉或隐私。同时,一些敌对的政治力量利用网络的隐蔽环境,制造背离政府主流政治文化的网络舆论,破坏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因此,加强网络舆情汇集和分析,正确引导网络舆论,已经成为当前舆情信息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关键词:网络舆情;现状;引导对策中图分类号:C9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02(2010)01-0109-05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Ⅲ而通过网络了解民情,汇聚民智,正是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的重要体现。当前,互联网已成为汇集舆情、畅通民意的重要平台和渠道,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关注网络舆情,有助于各级党委、政府及时了解民情、掌握民意、集中民智,不断提高科学决策、依法决策、民主决策水平,提升科学执政、依法执政、民主执政能力。一、网络舆情与网络舆论的内涵舆情可以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舆情是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国家管理者所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简而言之,舆情就是指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而广义的舆情通俗地讲就是社情民意,是指社会各阶层民众对社会存在和发展所持有的情绪、态度、看法、意见和行为倾向。网络舆情是舆情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指媒体或网民借助互联网,对某一焦点问题、社会公共事务等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也可以说,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在互联网上的一种特殊反映,是干部群众对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趋势以及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在网上的集中反映。网络舆情在结构上具有三个层次:第一,整体舆情,即在日积月累中体现出来的各种不同方面的情绪、意见和行为倾向,是在一个较长时期内社情民意的总体体现;第二,局部舆情,是指网民在一定时期内就某一领域的主要问题所表达出来的情绪、意见和行为倾向;第三,个别舆情,是指网民就某一具体问题所表达出来的情绪、意见和行为倾向。这三个层面的结构关系是:整体舆情中包含了局部舆情,而局部舆情中又包含了个别舆情。网络舆情与网络舆论密切相关。一般来说,网络舆情不仅包含一些隐含的、潜在的公众态度与情绪等,而且也包含着公开的网络舆论。所谓网络舆论,就是指在互联网上体现出来的,在一定社会范围内,反映社会知觉和集合意识的具有相对一致性的公众意见,它是网络舆情最集中、最强烈、最显性的体现。二、中国网络舆情的现状网络的飞速发展和广大网民的积极参与,使得网络成为了民声民意的集散地,成为民主政治的前沿窗。从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与网民互动,到省委书记、省长请网民“拍砖”,互联网不仅成为中央领导同志的一种“在线生活”方式,更成为了解民情、听取民声、体察民意、汇聚民智的一个重要渠道。网友的意见和建议、看法和心声,不仅能够实现横向的交流与沟通,也能够实现纵向的交往与互动。当然,我们在看到网络对发展民主的巨大作用的同时,也要清醒看到,由于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人肉搜索”可能会演变成“多数人的暴政”,侵犯当事人名誉或隐私。同时,一些敌对的政治力量利用网络的隐蔽环境,传播不真实的政治信息,制造背离政府主流政治文化的网络舆论,对国家政治安全造成压力和干扰,破坏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对此,我们应加以重视。(一)网络民意兴起,网民参政议政热情高涨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38亿人,网民规模继续稳居世界排名第一。有报告称,中国的网民不仅数量巨大,他们主动关注与希望参与政治生活的兴趣,在世界各国中也名列第一。喻国明说:“网民关注的议题也正向社会议题、政治议题快速转化,网络意见的主流化、政治化、现实化趋势非常明显”。越来越多的人利用互联网来表达自己在利益、政治等方面的诉求,表达自己对民生、司法、反腐败等社会热点问题的态度或看法。尤其是在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发生时,人们往往会在第一时间通过互联网来传递或获取信息,一些人利用互联网进行联系。在社区论坛上,在个人博客中、在新闻跟帖里,充满了数以亿计的、未加修饰的、直截了当的、充满活力的表达、讨论乃至激辩,从“山西娄烦发生溃坝事件”到“云南晋宁县躲猫猫事件”,从“史上最牛的官腔”到“史上最牛的官员语录”,从“南京周久耕天价香烟案”到“深圳林嘉祥猥亵幼女案”,从“事业单位养老制度改革”到“上海市户籍新政”,从“赤峰水污染事件”到“全国各地水价上涨”,从“汉字字形调整”到“孙伟铭醉驾案”,从上海市交通行政执法部门“钓鱼执法”到郑州警方大规模扫黄并在网上“公布小姐裸照”事件等话题,无一例外都成为网上热点,引起网民的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而前段时间发生的河南灵宝跨省抓捕发帖人王帅案、杭州富少“70码”飙车案、湖北修脚女刺死官员案、湖北石首群体性事件、重庆市高考状元造假事件等,网上反响更呈现出时间周期短、持续时间长的特点,在规模上和声势上也越来越浩大,效应更加凸显,力量愈发强大。例如,在互联网上,认为梁丽无罪,胡斌应重判,邓玉娇系正当防卫,罗彩霞的受教育权应该得到维护的帖子随处可见,网民的舆情呼声,已经成为引导和影响社会舆论的重要力量,影响着社会关注点的变化与一些事件的发展动向。人们更加确信:网络不仅是一种技术,也是一种政治;网络不仅有力地促使司法部门较为公开透明地查案办案,特别是还原案发真相,而且,在地方法制并不完善的现实环境中,网上舆论有效地遏制了地方权力干预司法的可能,起到了一种特殊的制衡作用。目前,中国的网民正踏上“问政”平台,用一种独特的手段改变着中国参政议政的传统。一个成熟而理性的网络公民群体的崛起,必将为中国的民主政治和法治改革带来极大的推动力。网民参政热情的高涨,也必将在更为普遍的意义上激发整个公民群体参政议政的活力,进而营造出生机勃勃的民主政治氛围。(二)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网络民意,越来越重视互联网的作用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断言:“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了世界。”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2007年1月就世界网络技术发展和中国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问题进行集体学习时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重视学习互联网知识,提高领导水平和驾驭能力,努力开创中国网络文化建设的新局面。”2009年3月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也强调:“要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尊重新闻舆论的传播规律,正确引导社会舆论,要与媒体保持密切联系,自觉接受舆论监督。”为了应对瞬息万变的网络资讯,中国政府早在几年前就在中央以及省市一级宣传部设立舆情部门,负责收集和分析网上舆情,给领导人提供最新的舆情信息。尤其是继2008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与网民在线交流之后,2009年2月全国“两会”前夕,温家宝总理走进中国政府网访谈室,第一次与全球网友在线交流,与网民“零距离”互动,再次激发了广大网民的参与热情。“离中南海最接近的是网络”,“互联网已经成为民意与中南海互动的直通车”。总书记与总理的倡导与垂范,体现了党和政府根据新的时代特点积极吸纳民意的努力。现在,越来越多的地方官员养成了上网的习惯,通过网络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已逐渐成为各级党政领导了解民意、汇聚民智、排解民忧的一种新方式、新途径。从在线与网友“会面拍砖”,到网上征集“民间智慧”;从省委书记“上网交心,下网服务”,到两会代表和委员网上“晒议案”;从领导干部述职网络视频直播,到法律法规出台通过网络征求意见……互联网已经成为政府治国理政、了解社情民意的新平台。与此同时,网民的意见和建议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各级领导人的重视和肯定,网民反映的一些实际问题得到了解决。有数据显示,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自2008年改版推出一年来,全国30位书记省长、60多位地市级领导干部,陆续通过地方领导留言板对网友留言进行公开回复或处理,得到落实的网友留言近5000条。一批不作为或乱作为的地方官狼狈丢官,直至被追究法律责任。从回避、无视,甚至“惧怕”网络舆论,到直面和回应网络舆论,再到合理有效地把网络建设成了解民意、征询民策、疏导民怨的途径,可以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政机关和团体对互联网舆情的理解和驾驭能力都有了很明显的进步,不少地方积极落实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精神,高度重视互联网舆情,政府的执政艺术有了很大提高,社情民意渠道进一步拓宽。(三)网络舆情中值得关注的一些问题应该说,目前中国网络舆情的主流是好的,大多数网民希望通过表达和参与,让政府部门了解民情民意,推动公职人员改进工作,督促问题和事件的公正解决。不过,由于网络和网民的局限性,也会产生一些消极影响。首先,假消息和谣言有增多的倾向。由于网络信息发布的便利性,以及网络信息审查与传统媒体的信息审查存在巨大的差异,导致在网络上发布假消息和谣言非常容易。少数别有用心的网民正是利用网络的便利有意散布假消息甚至谣言,以期达到自己的个人目的。但大多数网民面对这样的消息,却很少质疑其真实性。这就使得“网络谣言”比现实社会中的“谣言”传播速度更快,社会影响范围更大,引起社会“恐慌”程度也更大,往往会造成群体的盲从与冲动,有时甚至能在现实社会中引起轩然大波。例如,在杭州“飙车案”中,一条猜疑出庭受审的被告人胡斌是“替身”的帖子,在经过网络的疯狂转载后,如同龙卷风一般席卷了太多网民关注的目光,各种非议和流言夹杂其间,甚至还有网民“人肉搜索”出替身的“真实身份”。于是,凭着仅有的“胡斌突然长胖了”的照片猜想,一场要求对被告人胡斌“验明正身”的舆论追讨大战,就一直从互联网打到一些纸媒的评论版面上,招致了舆论对官方释疑的普遍化呼吁,强化了部分群众对司法的不信任感,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第二,非理性网络舆情蔓延。网络舆情是社情民意中最活跃的部分,但由于发言者身份隐蔽,并且缺少规则限制和有效监督,网络自然成为一些网民发泄情绪的空间,在网络上容易出现庸俗、灰色的言论。例如,随着世界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我国一些沿海企业出现开工不足甚至倒闭的现象,股市楼市跌入低谷,部分网民利用网络发表情绪化言论,而情绪化言论容易强化“仇官”、“仇富”心理,扭曲政府形象,影响政府权威,引发和扩大群体性事件。同时,可能对事件处理特别是司法审理形成干扰,对当事人的正当权利造成损害,损害程序正义和社会法治,给政府权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此外,“人肉搜索”可能会演变成“多数人的暴政”,侵犯当事人名誉或隐私。第三,具有被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的危险。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上的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变得非常复杂。境外敌对势力和境内别有用心的人,千方百计将互联网作为对我实施西化、分化的新阵地,建立网站和专门机构,雇佣网络写手,制造和利用网络谣言,对社会热点问题和敏感事件进行炒作,极力宣扬西方自由、民主、宪政等理念和三权分立、多党制主张,诋毁我党和国家领导人,否定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方向和进程,歪曲党的历史,否定新中国的历史,进而否定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必然性与合法性,鼓吹历史虚无主义。“民运”、“藏独”、“疆独”、“法轮功”等组织相互联合、联手造势,利用互联网大肆攻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策划并组织各种以颠覆社会主义制度为目的的活动。例如,2009年7月,境内外“三股势力”极力炒作广东韶关旭日玩具厂群殴事件,把一般治安事件渲染成维、汉民族冲突事件,煽动民族仇恨,挑起民族对立,策划组织并通过网络指挥煽动了乌鲁木齐市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此外,境内外敌对势力和别有用心的人还利用互联网搞“公开信”、“签名信”、“呼吁书”,制造所谓“民意”向党和政府施压,妄图利用网络舆论影响甚
本文标题:中国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引导对策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3958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