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太原科技大学Taiyua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中印关系专题主讲人:卫郭敏博士太原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weigm12049902@163.com中印关系中印作为毗邻而居的两个发展中国家,同时又是崛起中的两个亚洲大国。中印关系是亚洲乃至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具有全球和战略意义。中印关系对地区稳定和发展,对世界力量结构正在并将继续产生重大的影响。建国以来中印关系的历史回顾中印关系的影响因素中印关系的未来展望中印关系的历史回顾蜜月期冲突期冷战期解冻期回暖期加热期袁仲贤印度首任驻华大使潘尼迦向毛泽东递交国书1950年4月1日,中印建交。印度是第一个与我国建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如果印度获得了自由,我极其愿意发展与中国在各方面的关系。”“我所梦想的未来是同印中两国团结友好并结成某种接近于联盟的关系的前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尼赫鲁与其妹妹信件“印度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印度人民是很好的人民。中国、印度这两个民族和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几千年是很好的。我们希望中国和印度两个民族继续团结起来,为和平而努力。”——1951年毛泽东出席印度驻华大使举行的国庆招待会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访问新德里,受到及其热烈的欢迎。双方在《联合公报》中提出了举世闻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年10月,尼赫鲁访华。毛泽东与尼赫鲁进行了四次会晤,彼此就一系列国际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悲莫悲兮生离别,乐莫乐兮新相知。印地——秦尼巴依巴依在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尼赫鲁利用其在亚非国家中的崇高影响,力排众议,坚决主张邀请中国参加,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显露头角发挥了重要作用。尼赫鲁的盛情、周总理在会上的卓越表现以及二位领导人在会上的默契合作,在当时乃至后来一直被传为佳话。中印战争产生的原因印度继承“历史边界”划分印度继承英属印度时期的中印边界,总认为边界早已划定,始终坚持认为麦克马洪线和约翰逊线是有条约和协定记载的,能够证明印度领土要求的合法性。西姆拉会议(陈贻范、麦克马洪、夏扎)1950年,印度在东段边境悍然侵占了传统习惯线以北和麦克马洪线以南的9万多平方公里中国领土。1954年,印度在该地区设置了所谓的“东北边境特区”。1954年到1957年,除了早已继承英国对于传统习惯线中国一边的桑、葱莎等地的侵占外,印度又侵占了中印边界中段的巨哇、曲惹、什布奇山口、波林三多、香扎、拉布底,共约2千多平方公里的中国国土。1958年,北京宣布建成穿越阿克赛钦的新藏公路。而在新德里的地图上,阿克塞钦在印度版图之内。印度派出的巡逻士兵被抓起来并被扣留了一个月,这引起了印度政府的抗议。1959年3月,尼赫鲁根据印度政府任意修改的地图,写信给周恩来总理,向中国提出总共为12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要求,遭到中国政府的坚决拒绝。“它的立场是,已经被它占领的九万二千多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是印度的,不容中国提出异议,如果提出异议,就污蔑中国对印度的领土有野心,从来没有被它占领的中印边界西段三万三千平方公里的中国阿克赛钦地区和日土宗的部分地区也是印度的,一定要中国让出,如果不让出,就污蔑中国侵占了印度领土。这真是蛮横到了极点。”——《解放军报》第1版,1962年12月9日面对印度政府的咄咄紧逼,中国政府始终采取克制态度,并尽一切努力,寻求问题的和平解决。中国一贯认为,中印边界从未划定过,中印边界问题存在争端,是历史遗留问题,只有通过共同协商和联合勘察,才能解决争端;处理时既应考虑历史背景,又要考虑实际情况,双方都不应该把自己的要求强加给对方,而是应该通过谈判,在互谅互让的基础上求的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办法;在问题解决之前,双方应维持边界现状。1954年9月8日,在周恩来给尼赫鲁的复信中,明确地表明了这一态度。为了寻求边界问题的和平解决,中国多次向印度发出谈判的呼吁,并多次建议双方武装部队沿边界全线各自后撤20公里,并停止边境巡逻,以求双方武装部队脱离接触,避免冲突。1960年4月,周恩来亲自前往印度,同尼赫鲁就边界问题进行高级会谈,但无果而终。中国方面提出的多种建议,始终得不到印度的响应。“从坚持某条具体边界的走向,进而拒绝举行边界谈判,这事实上是从外交交涉发展到一意孤行。”“采取寸步不让的立场和拒绝谈判的态度,就等于要一方默认他方单方面强加的决定,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出路。这样的态度一旦应用在边境问题上,就会导致对有争议的领土进行武力争夺。”——马克斯韦尔《印度对华战争》印度插手西藏事务印度总想把西藏变为中印之间的缓冲国。英国殖民者为英印当局攫取了在西藏的境外特权。印度独立后,企图紧紧抓住这一特权不放,将西藏地区视为自己的利害关系之地。所以,当新中国准备解放西藏、完成祖国统一时,印度政府百般阻烧。达赖喇嘛在1956年应邀到印度访问并参加宗教活动,然后就滞留不归。在正式场合,印度政府不得不承认西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但在私下印度秘密活动达赖等一部分心存藏独思想的宗教分子,一直在西藏问题上做文章,试图使西藏自治水平达到半独立的程度,以方便印度对西藏施加影响。中苏矛盾致使苏联站在印度一边印度干涉中国内政,在中印边界争端中最终与中国开战,一方面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另一方面也有当时出现的苏联反华因素对印度支持的原因。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中苏矛盾激化的背景下,苏联考虑自身利益,在中印边界问题上偏袒印度。苏联不仅在政治和道义上支持印度,而且在经济和军事上也给予印度援助。1955-1963年间,苏联向印度提供了50亿卢比的援助,其中三分之二是1959年中印第一次边界冲突之后援助的。苏联还向印度出售适合在喜马拉雅山地区修筑道路的工具。“要是我们就不会和印度这样重要的民族主义国家发生边界冲突,你们看看我们和阿富汗是怎样解决这种事情的,那些片草不生的荒山,让给他们不就完了吗?你们不知道得罪了印度就得罪了一大片吗?”——赫鲁晓夫,1959年10月2日中苏最高领导人之间会谈美英对印度的支持美国总统肯尼迪上台后,非常重视发展同印度的关系。肯尼迪政府知道,印度在中印边界地区采取的是军事冒险政策,但美国从不反对印度对中国使用武力。随着中印争端升级,以英美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印度的援助大幅增加。边界战争爆发后,美国立即向印度提供了大批军火,甚至还向印度洋派去了航空母舰。与此同此,为进一步表明对印度的支持,肯尼迪指示加尔布雷斯大使发表声明,支持印度对有争议领土的要求,承认“麦克马洪线”为约定俗成的国际边界线。“我们希望印度在这场与共产党中国的竞赛中获胜,除了同情之外,我还将尽可能给予最有利于您的现实的支持。如果中国继续向前推进,那将迫使美国釆取适当的行动。我们希望印度成为自由繁荣的亚洲的一个自由繁荣的领袖。”——肯尼迪,尼赫鲁访美期间中印边界冲突期间,英国的态度也是非常强硬和明确的:1962年10月22日,英国政府发表声明,表示英国政府“一向承认麦克马洪线是印度的边界,并且当然继续这样做”。10月29日,两艘装有小型武器的船只到达印度,这是中印边界冲突爆发以来西方国家援助印度的第一批军火物资。11月底,英国政府专门针对印度的军事需求,派出一个高级别的政治军事代表团前往新德里。“他们要我们做什么来帮助他们,我们就做什么。”——英国首相麦克米伦中国国内外形势影响在国内,中国由于1959年至1961年的三年自然灾害,农业歉收严重,粮食极度缺乏,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1958年,蒋介石集团不断派兵进犯中国的东南沿海。在这一形势下,中国不得不把主要军事力量部署在东南沿海地区,相对削弱西南边境的防卫力量。1959年苏联中止中苏两国的《国防新技术协定》,中苏关系面临崩溃。在这种形势下,苏联一方面反对中国,另一方面更加倚重印度。其结果就是,一方面中国的国际形势严重恶化,另一方面印度的国际形势明显好转。中国的内忧外患,加上印度形势的相对优越,印度认为即使印度军队执意向中国方向推进,中国也很难与印度进行一场大规模的边界战争。因此,基于中国无力应战的认知,促使印度决心通过武力手段解决与中国的边界纠纷。中印战争的过程印度国防部最终于1962年10月制定了进攻中国的“里窝那”计划,10月12日,尼赫鲁公开下令:要把中国军队从印军侵占的中国领土上全部“清除掉”,10月17日至18日,印军在东段和西段边境上,向中国边防部队进行猛烈炮击,挑起了大规模的边界武装冲突。面对印度军队不断地挑衅并入侵和蚕食边境地区的中国领土,中国终于对印军的侵占行为进行自卫反击。第一阶段反击战的第一阶段从1962年10月20日开始,经过八天后结束。主要在中印边境西段的加勒万河谷和红山头地区,以及东段的克节朗-达旺地区进行,中国边防部队收复了曾经被印军越过实际控制线(形成于1959年11月7日)所侵占的中国领土,而且乘胜追击进入了被“麦克马洪线”标注的该线以南的中国领土境内。第一阶段作战胜利后,中国政府就边界问题呼吁印度重新开始以谈判解决,但是尼赫鲁政府拒绝谈判,并且要求将边界恢复到1962年9月8日以前印方侵占了中国大片领土后的状态。第二阶段第二阶段从1962年11月14日开始至21日结束,这一阶段在东线主要以“麦线”东段的瓦弄和西段的西山口-德让宗-邦迪拉为进攻方向,印军首先于11月14日从东线的瓦弄方向发起进攻,中国军队在16日清晨经过一天的激烈战斗,夺取了印军占据的瓦弄地区,这一战,共歼灭印军1200余人。激战结束后,中国政府于11月21日宣布,中国边防部队从22日起,在中印边境全线主动停火并且后撤。从12月1日开始,中国军队在中印边境的东段回撤,单方面回撤至中印双方实际控制线的中方一侧的20公里以内。“当中国军队取得重大胜利的时候,中国政府突然宣布无条件撤军,这让全世界都倒吸了一口气,确切的说是让全世界都惊呆了。在世界战争史上,从来没有这样的事情,胜利的一方在失败者还没有任何承诺就单方面无条件撤军,实际上,这使他们付出了巨大代价取得的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消失。”——马克斯韦尔《印度对华战争》战绩。在整个自卫反击作战中,中国军队歼灭印军3个旅(第7旅,第62旅、炮兵第4旅),基本歼灭印军3个旅(第112旅、第48旅、第65旅),另歼灭印军第5旅、第67旅、第114旅、第129旅各一部,毙伤印军第62旅旅长霍希尔.辛格准将以下4885人,俘印军第7旅旅长季.普.达尔维准将以下3968人(其中校官26名、尉官29名)。伤亡。中国边防部队阵亡722人(其中军官82名、士兵640名),负伤697人(其中军官173名、士兵524名)。缴获。飞机5架、坦克9辆、汽车437辆、88mm加农炮13门、88mm榴弹炮36门、75mm山炮12门、106.7mm迫击炮27门、106mm无后座力炮6门、81mm迫击炮142门、51mm迫击炮144门、轻重机枪631挺、长短枪5,772支、火箭筒112具、枪榴弹发射器(掷弹筒)32具、枪弹4120591发、炮弹79720发、手榴弹16921枚、地雷14848枚,电台(报话机)520部,炮兵观测仪等其他器材735部(具)。消耗。炮弹22976发、枪弹701342发、手榴弹7080枚、爆破筒64节、炸药2050kg,喷火油料677L,损坏122mm榴弹炮1门、机枪18挺、长短枪81支、40mm火箭筒2具、电台(步话机)5部、汽车12台。西藏高原气候恶劣,冬季寒冷漫长,后勤补给困难,不利于中国持续作战;中苏关系日趋紧张、美英等反华势力对印度的支持,国际形势对中国极为不利。基于以上原因中国军事行动仅限于争议地区并在严冬到来之前和两个超级大国直接介入之前就结束了。中国单方面撤军的原因中国关于边界战争的目的不是占领争议领土而是教训印度,因而釆取了速战速决的方式。中国的第一个政治目的是向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以及全世界表明,尽管经历了1959年到1961年国内的困难,但中国并没有垮掉。中国的第二个政治目的是向印度和达赖表明,达赖不可能依靠印度的力量分裂中国。中国在达到其政治目的之后宣布单方面停火和撤军,既防止了的美苏对其采取军事行动的可能性,同时作为胜利者,中国这样做也是将其作为讨价还价的破码,作为将印度拉回到谈判桌
本文标题:中印关系专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3966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