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4第四章-针刺得气和相关技法
1刺法灸法学第四章针刺得气和相关技法江西中医药大学2第一节治神法和针刺得气一、治神法又称守神法,是通过病人精神调摄和医生意念集中等,使针下得气甚而气至病所,提高临床疗效的方法。《素问•保命全形论》:“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灵枢•官能》:“用针之要,勿忘其神。”《内经》即已强调治神、调气,强调能否治神是衡量医者水平的重要标准,如《灵枢·九针十二原》谓:“粗守形”、“上守神”。3(一)针刺前必须定神定神:即医者和病者在针刺前要调整好各自的心态,均匀各自的呼吸节律,进而稳定自身的情绪变化的过程。如此,则患者精神安宁才能显现其真正的脉证之象;术者情绪稳定则可精心分析病情,审察患者形神变化,并体察针下经气变化。亦即《素问·宝命全形论》谓:“静意观义,观适之变……纵见其飞,不知其谁。伏如横弩,起如发机”。4(二)治神要重视心理安慰治神法需根据患者心理状态变化而施行,掌握其情绪心态之根结而加以诱导劝慰。正如《灵枢·师传》谓:“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5(三)进针要注意守神进针时要求术者应全神贯注,审视血脉,令志在针,意守针尖,迅速将针刺入皮下。6(四)行针宜移神制神进针后需施行一定手法促使针下得气。医者双目应盯注患者,使病者神情安定、心灵相通,使气易行。如《素问·针解》谓:“必正其神者,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气易行也”。《灵枢·终始》亦曰:“浅而留之,微而浮之,以移其神,气至乃休”。7(五)治神可促进守气行气治神得法,可维持针感或加强针感。在得气后,医者依据病情用意守气,掌握补泻时机,促进经气运行,甚而气至病所。正如《素问·宝命全形论》谓:“刺虚者须其实,刺实者须其虚。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深浅在志,远近若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8(六)治神可诱导针下凉热医患意守,外加心理诱导,常可促使针下出现凉、热感。(七)针后注意养神:针刺完毕,出针后应叮嘱病者静息以养其神。9二、针刺得气的指征和意义(一)概念指毫针针刺后通过施行一定手法,使针刺腧穴处产生针刺感应,这种针刺感应为得气。它包括:病者腧穴处的痠、麻、胀痛感,和医者针下的沉、紧、涩滞感。10(二)针刺得气的指征1.病者自觉指征:指病者主观感觉和反应,通常有酸、麻、胀、重、凉、热、触电感、蚁行感、气流感、水波感等感觉。2.医者他觉指征:是施针者指下感觉和观察到的现象。通常得气后针下由原来的轻松虚滑感,演变为沉、紧、涩、重感,有时有如鱼吞饵等手感。11(三)针刺得气的意义1.得气是施行针刺产生治疗作用的关键,是判断经气盛衰、取穴准确及疾病预后的依据,也是针刺进一步施行手法的基础;2.得气与否是判断针刺效应的重要指标,正如《灵枢·九针十二原》谓:“刺之要,气至而有效”;12针刺得气的意义3.针刺后气至的速迟,是判断正气盛衰和病情轻重的依据。正如《针灸大成》谓:“针若得气速,则病易痊而效亦速也;若气来迟,则病难愈而有不治之忧”。13针刺得气的意义一般而言,得气速疾,多为正气充沛、经气旺盛,取效相应也快;得气迟缓,多为正气虚损、经气衰微,收效则相对缓慢。对于得气迟缓者,往往有部分病者经反复针刺多次后,经气来复,正气渐充,疾病亦可向改善发展。14三、针刺得气的方法(一)候气法就是针刺入穴后,留针等待气至的方法,也称留针候气法。候气过程中,可通过多种行针手法间歇运针以促气至。15(二)催气法就是针刺入穴位后,采用一些手法,催促经气速至针下的方法。1.搜气法:进针未得气,可将针提至浅层,再改变针尖方向刺入深层,如此反复以促气至。2.循摄法:如针刺得气不畅或气至瞬间即逝,可用手指沿经脉循行方向循按、叩击以催气至;3.弹震法:用手指弹针柄、或弹击腧穴周围以促气至。16(三)守气法是针下得气后,通过施行一定手法促使经气运行更畅或保持经气强度的方法。如《灵枢·小针解》谓:“上守机者,知守气也。机之动不离其空中者,知气之虚实,用针之徐疾也。空中之机清静以微者,针以得气,密意守气勿失也”。17守气法操作1.推弩法:即将针尖抵住有感应部位,推弩针柄,或拇指向前或后捻住针柄,不使针尖脱离经气感应处,以延长针刺感应时间;2.搬垫法:即在针下得气后,医者刺手将针柄搬向一方,将手指垫在针身与穴位之间以延长针感。守气法往往可配合补泻手法施行,以促使“气至病所”或达“调气”之目的。18(四)调气法《灵枢·刺节真邪论》谓:“用针之类,在于调气”;《难经·七十二难》:“知其内外表里,随其阴阳而调之,故曰调气之方,必在阴阳”。广义:调整人体经络之气,使失去平衡的阴阳之气得到调理归于平秘。狭义:应用手法调整经气方向。19四、影响得气的因素针刺进针后是否能取得“得气”效应与诸多因素有关,如经行针仍未得气者,需分析原因以采取相应措施应对之。20(一)得气与医患双方的关系浅深失宜;手法失当;用心失专:未能领会守神与治神真义;反应迟钝:主要指某些疾病在某些阶段其针感反应迟钝。随病情的进一步好转,其针感亦可渐复。辩证失当21(二)得气与环境的关系春夏季,晴天,气候温暖时,容易得气;秋冬季,阴雨天,气候寒冷时,不容易得气或得气较慢。温度、光线、空气、音响、气味、卫生状况等因素对得气也会产生一些影响。22五、气至病所和行气法(一)气至病所与循经感传气至病所:指针刺得气后采用一定手法促使针感向病变部位传布或扩延,最终到达病所。循经感传:是指针刺得气后,针感沿着经脉循行方向传导的现象。气至病所往往是借循经感传现象来实现的。针刺某些腧穴,施行行气手法激发循经感传现象以达气到病所之目的。23气至病所和行气法(二)行气法是针刺得气后,采用一定的手法促使经气循经而行,甚至直达病所的方法。又称运气法、气至病所法。临床常用的手法有:1、循摄法:常用于经气不足,气行缓慢的病例。施术时,用左手食、中、无名指平按在所针穴位的经脉通路上,上下往来轻柔循摄,以使气行加速、气至病所。242.逼针法得气后如气不行或气行不远可将针尖压住不动,使经气上、下行,行气须配合改变针尖上下方向。253.推气法得气后,若气行不远,可将针尖提至浅中层,使针尖朝向病所,拇指向前均匀而有力地推捻针柄至指腹横纹时,再轻轻退捻至原位,再用力推捻第二次,如此反复施术,直至气至病所。如《金针赋》谓:“动而进之,催针之法”。264.按截法针刺得气后,右手握住针柄,左手按压针穴的上方,然后施以捻转、提插等手法,可使经气下行;反之,按压针穴下方,可使气上行。《金针赋》中的“按之在前,使气在后;按之在后,使气在前”,即为此法。此外,飞经走气四法亦可用于行气。包括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四种补泻手法。(见古典针法)27第二节辅助针刺手法概念:是辅助基本手法(提插、捻转)和补泻手法以促使针下得气,行气而气至病所,以诱导凉、热针感的针刺手法。根据一些古代医家常用手法,大致可分为两类。《灵枢•邪客》:“辅针导气,邪得淫佚,真气得居。”28一、作用于经脉腧穴的辅助手法1.爪法:《针经指南》:“爪者,凡下针作力置穴,方有准也。”应用:①切穴定位;②绷紧皮肤,减轻疼痛。2.循法:《针经指南》:“循者,凡下针于穴部经络之处,用于上下循之,使气血往来而已。”应用:①催气;②行气;③解除滞针;④减轻病人紧张。29爪法图30循法图313.摄法《针经指南》:“摄者,下针如气涩滞,随经络上下用大指甲上下切,其气血自的通也。”应用:①行气:针刺后针下涩滞、疼痛,以指甲沿经上下切压,使经气通行;②解除滞针:滞针后在针穴上下切压,可放松肌肉,缓解滞针。32摄法图33按法、扪法4.按法:即如前述之“按截法”以控制针感传导方向。应用:用于行气,促使气至病所。可结合推捻法、针向法施术。5.扪法:即《内经》开阖外泻法中的“阖法”——“推其外门。”《金针赋》谓:“扪为穴闭。”应用:①闭气补虚;②止血;③消除后遗感。34按法图35扪法图36二作用于毫针的辅助手法1.搓法:如搓线状捻转针柄,以使肌肤纤维适度缠绕针身以激发经气,加强补泻作用,促使针下出现热、凉感的针法。应用:(1)守气行气;(2)诱导针下温凉。2.刮法:单刮、双手刮法;应用:(1)催气、守气;(2)刮针补泻。37搓法图38刮法图139刮法图240刮法图341弹法、飞法3.弹法:弹针柄;应用:(1)催气;(2)守气。4.飞法:用拇、食指小幅度捻转数次后放开;应用:催气、行气,促进针感扩散传导。飞经走气四法中的赤风迎源法,便运用了飞法。42弹法图1图43弹法图2图44飞法图145飞法图246飞法图3图347震颤法5.震颤法:《神应经》:“用大指及食指持针,细细动摇,进退搓捻其针,如手颤之状。”应用:催气、守气、行气。颤法长于守气,可使针感持续不断,使针下长时间保持一种柔和刺激。48震颤法图496.摇法摇大针孔、浅而大摇、深而小摇。应用:①出针前摇:在开阖补泻之泻法中,出针前边摇边退针,使针孔扩大,然后出针,不闭针孔。②浅而大摇:是青龙摆尾的基本手法,在浅部斜刺摇摆针身,促使经气传导扩散。③深而小摇:是白虎摇头的基本手法,在深部直刺摇动针身,促使经气传导扩散。50摇法图51盘法、弩法7.盘法:按倒针柄,手持针尾,将针向一个方面盘转(每盘360°)。应用:盘法可加强针感,提高疗效,主治腹痛、腹胀、消化不良等病症。8.弩法:将右手食指或中指在针体上如扣弩机之状,使针身弯曲,从而使针尖向前或向后的方法。应用:促进针感向一定方向传导。52盘法图53盘法图2图54弩法图155弩法图2图256弩法图3图3579.搜法用针尖从浅层向深层刺,同时改变针尖方向以搜寻经气。如前述“搜气法”。应用:用于针感迟钝,不得气或得气缓慢者。58搜法图59搜法图2图2
本文标题:4第四章-针刺得气和相关技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185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