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 中国政法大学远程研究生法学专业第一学期试卷及参考作答
《法理学》试题一、小李在一次法制宣传会上对听众说:“大家应该重视法律关系。因为法律关系不是一般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是特殊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主要理由是……”。你认为小李所讲的理由是什么?(20分)答:小李所讲的理由在于一般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社会关系,而法律关系是法律在调整人们行为的过程中形成的特殊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法律关系是以法律为前提而产生的社会关系,没有法律的规定,就不可能形成相应的法律关系。法律关系是以国家强制力作为保障的社会关系,当法律关系受到破坏时,国家会动用强制力进行矫正或恢复。法律关系由三要素构成,即法律关系的主体、法律关系的客体和法律关系的内容。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规范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第一,法律规范是法律关系产生的前提。第二,法律关系不同于法律规范调整或保护的社会关系本身。第三,法律关系是法律规范的实现形式,是法律规范的内容(行为模式及其后果)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得到具体的贯彻。在此意义上,法律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合法(符合法律规范的)关系。这是它与其他社会关系的根本区别。法律关系的特征。1、是以法律规范为前提的社会关系;2、以法律上的权利、义务为内容形成的社会关系;3、是以国家强制力作为保障手段的社会关系。二、在一次法理学研讨会上,甲和乙对“法的溯源”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甲说:“在我国当代,法和法律是等同的概念”。乙说:“这种说法不对,根据我国现行宪法和《立法法》规定,法律和法在范围、内容、效力等级方面都是有区别的”。你认为乙的说法对吗?为什么?(30分)答:(一)、法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在一定的物质经济条件制约下的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强制性规范。它是抽象的,法学就是研究法的定义、本质和作用等等的。而法律的话就是主要指一些部门法,或者说是指现实意义上的、已经制定出来的以一定形式反映法内容的具体化形式。(二)、法是宏观的,包括历史上的法、概念法、法理、研究、等等,法律史特指,法条或者现在的生效的法。(三)、法的效力,即法律的约束力,指人们应当按照法律规定的那样行为,必须服从。通常,法的效力分为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和非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也叫狭义的法的效力,即指法律的生效范围或适用范围。非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指判决书、裁定书、逮捕证、许可证、合同等的法律效力。这些文件在经过法定程序之后也具有约束力,任何人不得违反。但是,非规范性法律文件是适用法律的结果而不是法律本身,因此不具有普遍约束力。1、法的效力的根据①法的效力来自于法律。②法的效力来自于社会道德基础之上,法律体现公平、正义,因而人们服从政府、遵守法律。③法的效力来自于社会。法律维护社会秩序,社会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法律。2、法的效力层次法的效力层次是指规范性法律文件之间的效力等级关系。根据我国《立法法》的有关规定,我国法的效力层次可以概括为:①上位法的效力高于下位法,即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层次决定于其制定主体的法律地位,行政法规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②在同一位阶的法律之间,特别法优于一般法,即同一事项,两种法律都有规定的,特别法比一般法优先,优先适用特别法。③新法优于旧法。三、联系当前社会实际,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阐述法治与德治并重对治国的重大意义。(必须联系实际,不少于600字)(50分)答:法治与德治并重对治国具有重大意义,是在不断探索和总结历史经验基础上做出的重大理论创新,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性认识的升华,是我党在新形势下对执政治国经验的最新总结,这对于开创让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1、坚持法治与德治并重,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在中国历史上,曾有不少开明的政治家和思想家萌发并提出过治国将法治与德治二者“并用”是治国之大道。在西方国家,同样有人提出“法治”与“德治”的治国思想。就实际看,纯粹的“法治”或“德治”并不存在,而是“法治”与“德治”的结合或并用。社会主义社会的“法治”和“德治”与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法治”和“德治”具有本质不同。社会主义法制是自有法以来最能体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法制,社会主义道德是比人类社会历史上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高尚、积极和健康的道德。德治与法治并重的重要思想,是对人类社会优秀文化遗产的吸收和借鉴,也是对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2、坚持法治与德治并重,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法制和道德同属上层建筑范畴,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并为其服务。社会主义法制和社会主义道德是由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反映,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共同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坚持以马列主义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为我党实施社会主义法治和社会主义德治提供了政治基础和理论基础。毛泽东同志十分重视思想道德建设,提出:“思想和政治是统帅,又是灵魂”。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既要抓法制建设,又要抓道德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重要思想,正确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辟了广阔道路。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把“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这一精辟论述在我党历史上和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是第一次,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客观规律的最新把握,是我党对治国之道进行不断探索所取得的新的真理性认识,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在新形势下的重大创新和发展。3、坚持法治与德治并重,是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具体体现。坚持法治与德治并重,是我国当代社会深刻变革的必然要求。我国目前正处于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体制转轨的变革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和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信仰、行为模式、生活习惯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关系日益复杂。法律和道德、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但由于法律的滞后性,使得法律并不能完全满足现实的需求。法律“真空”和“漏洞”的存在,使部分社会关系得不到及时的调整,以至在社会生活中的某些方面出现无序状态。同时,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又使优秀传统道德受到冲击和侵蚀,与社会现实相适应的新型道德体系还未完全建立和形成,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腐朽没落的思想和道德乘虚而入,道德“失范”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坚持坚持法治与德治并重,“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兼用,在我国目前新形势下显得尤为重要。4、坚持法治与德治并重,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需要。为了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必须加强法制建设,建立健全并不断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体系,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实行依法治国。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信用经济。信用是道德的重要内容。市场经济在其运作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不仅离不开法律的调整和规范,而且也离不开信用的维系和约束。社会信用出现危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成为一种混乱经济。诸如不讲信用行为无不使市场经济不时出现病态和混乱,使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遭到干扰和破坏。因此,要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坚持法治与德治并重。5、坚持法治与德治并重,是我党对社会主义治国方略的科学认识。法律和道德作为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和行为规范,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功能。首先,法律只对主体的行为进行调整和评价,虽然调整时也考虑其主观过错,但并不单纯地调整其内在的思想活动;道德不仅对主体的客观行为进行调整和规范,而且也对主体的主观思想进行调整和评价。其次,法律主要是依靠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的;道德则是依靠内心信念和社会舆论发挥作用的。再次,法律和道德调整的深度和广度不同。道德对社会关系的调整更具有广泛性,一般来讲,法律不宜调整干预的,则需要道德来调整干预。同样,社会主义法制和社会主义道德也具有以上不同特点,二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法治与德治并重,正是我党对社会主义治国方略全面科学的认识。中国法制史试卷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秦朝实行犯罪连坐,一人犯罪,受到株连的有亲属、邻居以及上下级官员。2.南京国民政府采取大陆法系的法律体系,其成文法汇编一起,通称为“六法”。3.1908年8月27日清政府颁布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钦定宪法大纲》。4.宋朝为了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广泛应用敕和例。5.马锡五审判方式是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审判方式的改革。6.清朝末年主持法制改革工作的人是沈家本、伍廷芳。7.后世把晋律和张斐、杜预所作的律疏统称为“张杜律”。8.人民调解制度的主要形式,有民间调解、群众团体调解、政府调解、司法机关调解四种。9.国民党政权的法律体系简称为“六法全书”或“六法”。10.夏代的刑事法律规范泛称为“禹刑”。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左传。昭公六年》上记载:“(B)有乱政,而作禺刑”。A.周B.夏C.商D.秦2.秦汉时中央一级司法机关叫(B)。A.司法参军B.廷尉C.大理D.司隶校尉3.唐律规定死刑方式为两种,即绞,和(D)。A.醢B.弃市C.凌迟D.斩4.汉代臣下若对法令持有异议或对统治措施心怀不满虽口未声言,仍构成(A)罪。A.腹诽B.不敬C.不道D.诽谤5.秦朝建立以后,继续推行先秦(B)思想,制定乐一套严密的法律制度。A.儒家的礼治B.法家的法治C.道家的无为D.儒家的德治6.(C)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刊版印刷发行的法典。A.《唐律疏议》B.《大清律例》C.《宋刑统》D.《大明律》7.最早实行废肉刑的是(B)。A.周公B.汉文帝C.汉武帝D.唐太宗8.北洋政府统治期间广泛地引用(A)和解释例。A.判例B.廷行事C.案例D.比9.(C)曾颁布四编《大诰》峻令,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惩治贪赃管吏的。A.秦始皇B.唐太宗C.明太祖D.明成祖10.工农民主政权1931年颁布的宪法性文件是(A)。A.《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B.《抗日民主救国十大纲领》C.《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D.《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三、判断正误题(每题2分,共20分)1.《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现存的最早的一部封建法典。(×)2.周公制礼是西周的一次重要的立法活动。(√)3.以制服定罪是中国古代法律的特色。(×)4.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作为封建法律的《大清律例》也就停止实行。(×)5.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提出了“亲亲得相首匿”的原则。(×)6.按封建国家机关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职掌分门归类编篡法。(×)7.“一准乎礼”是古今学者对明律的评价。(×)8.中国古代法律允许子女隐瞒包庇父母的犯罪行为。(√)9.从唐代开始将刑部、都察院、大理寺合称为“三法司”。(×)10.《大清民律草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按照资本主义民法原则起草的民法典。(×)四、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1.法经《法经》作为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封建成文法典,在中国封建立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它的制定者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改革家李悝。《法经》共六篇:《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其中《盗法》、《贼法》是关于惩罚危害国家安全、危害他人及侵犯财产的法律规定。2.春秋决狱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是西汉中期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提出来的,是一种审判案件的推理判断方式,主要用孔子的思想来对犯罪事实进行分析、定罪。即除了用法律外,可以用《易》、《诗》、《书》、《礼》、《乐》、《春秋》六经中的思想来作为判决案件的依据。“原心定罪”和“亲亲得相首匿”是“春秋决狱”两个重要的原则。3.八议“八议中国封建刑律规定的对八种人犯罪必须交由皇帝裁决或依法减轻处罚的特权制度。“八议”最早源于西周的八辟,在曹魏的《新律》中首次入律所谓“八议”是指法律规定的以下八种人犯罪,一般司法机关无权审判,必须奏请皇帝裁决,由皇帝根据其身份及具体情况减免刑罚的制度。这八种人是: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4.十
本文标题:中国政法大学远程研究生法学专业第一学期试卷及参考作答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365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