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八年级上册地理(中图版)
1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陆地和海洋第一节“世界的海陆分布”教学目标:认识世界的海陆分布知识目标:(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面积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的特点。(2)分清大陆、半岛、岛屿、大洲、海、海峡。(3)、运用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4)、能简单地说出大洋与海的区别,记住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及其各自的主要特点能力目标:(1)、能看懂简单的地理统计图,并初步了解如何用统计图表表示地理事物。初步学会绘制简单几何图形表示大洲的基本轮廓及相互位置关系。(2)、构建七大洲的基本轮廓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能够在地图上找出七大洲和四大洋;(3)、主动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4)、材料的收集和整理能力及报告的撰写能力的培养。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创新精神;(2)、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逐步体会学习和生活必须具有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重点:海陆分布情况,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识记和相对位置的空间关系2难点:学生空间感的建立关键点:灵活运用地图掌握各大洲大洋的相对位置关系及海陆分布是关键教学媒体:地球仪、地图册、卡片、教学挂图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全球海陆面积比较,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特点。2.理解大陆、岛屿、大洲、洋、海、海峡等的概念。3.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分布及突出特征。4.学会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制七大洲、四大洋的轮廓。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对地球表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探究精神。教学重点:1.全球海陆面积比较,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特点。2.大陆、岛屿、大洲、洋、海、海峡、等的概念。3.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分布及突出特征。教学难点:海陆分布情况及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学情分析:学生进入中学后,首次接触世界地理教学内容,海陆分布可以做游戏的形式让学生感受七分海洋、三分陆地。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较熟悉,关键在于通过读图直观感受,并理解其逻辑关系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读图分析法3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组织教学引入新课:我们前面几节课讲的是“地球”,为什么叫“球”,讲了地球的形状、大小等。从今天起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下“地球”的“地”。为什么叫地球呢?回忆、思考,讨论,交流、探索被称为地球的原因设疑,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创设情境:我们叫地球叫的很习惯,顺理成章,但是有人却偏偏认为,叫“水球”才合理。为什么呢?引导学生看图,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通过看图可以很容易的发现,地球总是以蓝色作为主色调的,这说明,除了我们脚下所踩的陆地外,地球上面积更大的是广袤的海洋。读图,分析卫星图片或各种地图上的颜色思考、看地图交流,小组代表发言过渡,对新旧知识承上启下对所学知识形成系统印象,将孤立的知识点穿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海洋与陆地的分布组织游戏,任意抛出一个有海陆轮廓的气球状地球仪,接住时记录右手大拇指接触到的是陆地还是海洋,抛接10次以上,统计接触到的海洋和陆地的面积。做游戏、统计,得出结论:地球上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海陆面积比为7:3。学看世界海陆面积比较(饼状图)引起学生兴趣,直观、形象。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指导学生读图总结地球上水多于陆。陆地与陆地的差别,海洋与海洋的差别:介绍:大陆:面积广大的陆地;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大洲: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大洋:海洋的主体部分,离大陆较远,面积广阔,深度多在2000米以上;海:海洋的边缘部分,靠近大陆,面通过阅读书上的课文及教师的讲解理解各概念的含义,并落实到图上。文字与图结合。加深对概念的认识4积小,深度浅。海峡: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学习七大洲指图了解世界七大洲,引导学生观察各大洲的轮廓、形状、位置。把七大洲按照面积从大到小排序: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启发学生勾画大洲轮廓略图。观察各大洲的面积、轮廓,交流讨论东西半球、南北半球各有那些大洲,达成一致意见。试勾画大洲的轮廓简图对大洲有个完整的认识。学习四大洋指图了解世界四大洋,把四大洋按照面积从大到小排序: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读图观察、讨论,给四大洋排序。了解四大洋的分布初步了解四大洋板书设计海洋与陆地:1、地球、水球。2、七分海洋,三分陆地大陆、岛屿、海峡、大洲、大洋、海七大洲:名称、面积大小、轮廓、分布四大洋:名称、面积大小、分布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读图掌握亚洲与欧洲、非洲;北美洲与南美洲之间的分界线。2、进一步熟悉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及相互关系。能力目标:逐步养成阅读地图的习惯。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科学探索精神。教学重点:1、亚洲与欧洲、非洲;北美洲与南美洲之间的分界线。2、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及相互关系。53、阅读地图习惯的培养。教学难点: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及相互关系。学情分析: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世界七大洲、四大洋有所熟悉,本节课正是在此基础上加强读图训练,强调七大洲、四大洋的相互位置关系。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读图分析法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组织教学:复习提问:总结上节课所学内容情况总结、回答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及时巩固引入新课:世界上最大的大洲是亚洲,最大的大陆是亚欧大陆。从亚欧大陆包含亚洲和欧洲两个大洲入手讲解大洲之间的分界线。思考、回答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讲授新课:引导学生读图找出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观察里海和黑海,区分他们的本质差别;(湖、海);观察图2-22读图分析亚欧分界及土耳其海峡的相对位置、组成。首先引导学生分清亚洲和欧洲的分界亚洲与非洲、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引导学生得出亚洲与非洲之间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北美洲与南美洲之间的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看图分析通过读图,分析大洲之间的分界线;帮助学生掌握读图的方法北美洲与亚洲、南极洲与南美洲、欧洲与非洲之间的分界线北美洲与亚洲之间的分界线是——白令海峡。简单介绍南极洲与南美洲之间的德雷克海峡,欧洲与非洲之间的直布罗陀海峡等,作为较高层次的要求。读图、思考、分析主要强调学习地理是掌握重要的学习工具地图,认识地表事物时一定要图、文结合,落实每一地点在地图上的落实。大洲与大洋的位置关系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太平洋被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大洋洲、亚洲环绕。大西洋被欧洲、非洲、南极洲、南美洲、北美洲所环绕。印度洋被亚洲、大洋洲、读图分析,可小组合作交流,得出结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绘图能力、读图能力,增强空间观念。6南极洲、非洲所环绕。北冰洋被亚洲、欧洲、北美洲所环绕。可进一步分析各大洲周围有哪些大洋绘图、总结、布置作业:利用地图册、填充图册等反复练习指导学生绘制大洲轮廓几何略图;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知识;布置作业:利用地图册、填充图册等反复练习,也可以用竞赛形式让学生当堂进行填图练习。取得较好的效果。发言总结所掌握的内容;做练习题锻炼学生的总结能力,加深学生的认识板书设计:亚洲与非洲、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北美洲与亚洲、南极洲与南美洲、欧洲与非洲之间的分界线大洲与大洋的位置关系第二节海陆变迁一、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具体要求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比例。2.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3.了解大陆漂移说的基本内容。4.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了解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规律,并能够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过程与方法1.关注人类如何防震抗灾,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想像能力。3.“观察地图、生活发现问题调查问题提出假设寻找证据”的科学探索模式。7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运动是绝对的观点。2.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3.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是无止境的。二、教材分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地球自诞生以来就处于永恒的运动与变化之中。今天海陆的分布及其千姿百态的地貌,不过是地球发展历史的一幕。本节内容是为学习后面的内容奠定基础。只有知道地球表面海陆面积、海陆位置也处于永恒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并掌握这种运动和变化的规律,才能正确地解释地球表面所发生的一些地理现象。本节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沧海桑田的变化、大陆漂移学说、板块构造学说,各部分内容的关系如下图所示:解释现象理论发展解释解释教材从探索开始,安排这项活动的目的有二:一是让学生初步了解海陆变迁;二是激发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欲望,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沧海桑田的变化”部分内容不是本节的重点,因此,教材简单介绍了地球表面沧海桑田的变化及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和证据。对于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证据,只需简单了解即可,没有必要完全掌握。“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是本节的重点内容。这部分教材首先讲述了沧海桑田的变化大陆漂移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火山、地震等地理现象8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旨在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和科学兴趣的培养。故事之后,教材用一页的篇幅提出三个方面的证据证明大陆漂移的观点。最后介绍了大陆漂移说的基本内容,并补充了证明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证据。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大陆是怎样漂移的,教材还专门安排了一个有关大陆漂移的小实验,此实验充分考虑到我国大部分地区学校的实际情况,非常便于操作,一定要做。通过做这个实验,可以让学生感觉到地理课也是可以“做”的。这既能培养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又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学说。也是目前得到大家普遍公认、并能较好地解释地球表面一些地理现象的一种学说。因此,要求学生不仅了解该学说的基本内容,更重要的是能够运用学说解释地球表面的一些地理现象。教学重点:1.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2.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分布规律。教学难点: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三、教学过程指导新课引入方式:方案①:可以通过教材12页探索活动引入。方案②:可以通过复习第一节海陆分布引入。方案③:可以通过教材14页图D、E设问方式引入。9方案④:可以手持建筑用鹅卵石设问:同学们,在哪些地方看到过这种鹅卵石?引出爱观察生活的同学:在山上也看到过,为什么会在山上也有呢?引导同学讨论引入。【沧海桑田的变化】陆地可以变成海洋,海洋可以变成陆,即形象地比喻为“沧海桑田”,也即海陆变迁。为什么会这样呢?可以由学生阅读教材13页“海陆变迁的原因”后,完成连线题:(设计此题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探索活动与学习内容是紧密相连的)通过以上活动:让学生总结出:地球表面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海陆面积的变化,还有海陆分布也有变化(让学生树立运动是绝对的观点)。转入【大陆漂移】对于教材14页有关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学说”的阅读材料,建议用如下三种处理方案之一:方案①:由知道这个故事的学生讲(有利于激发学生课外知识的积累和学生积极性的调动,但要注意调控时间)。方案②:教师讲故事。方案③:全体学生阅读这则材料。(引导学生明白“观察地图、生活发现问题调查问题提地壳运动海平面升降人类活动教材12页探索活动图10出假设寻找证据”的科学探索模式,以及为真理而百折不挠、勇于献身的精神。)对于教材15页的图,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认真观察F图组,在第一幅图中认真观察非洲和南美洲陆地轮廓的相似性;在第二幅图中认真观察非洲和南美洲古地层的相似性;在第三幅图中认真观察非洲和南美洲动物(生物)的相似性。从而得出这两个大陆原来是联在一起的,后来才慢慢分离的结论。对于教材15页,可以先让学生阅读一二自然段课文,然后提问: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内容是什么?有关大陆漂移学说还有什么证据?学生回答后,再由学生结合图H进行总结(教师要注意纠正和评价)。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学生在了解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内容之后,多数学生也会产生这个问题,要解释这个问题比较困难)我们共同来做一个实验(此实验易做,同时可以让学生感觉到地理课也可以“做”,这既可以培养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又能帮助学生理解大陆漂移),来证明这个问题。从而让学生总结:大陆漂移的动
本文标题:八年级上册地理(中图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420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