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 赵国祥版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心理学名词解释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与变化规律的科学。注意:心里活动对一定事物或现象的指向和集中。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和个别方面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感觉阈限:是指能够引起感觉且持续了一定时间的刺激量,是检验感受性大小的基本指标,是个临界值。绝对感觉阈限: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差别感觉阈限:指钢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也称最小可觉差。观察力:是一种能够迅速而又敏锐地感知到有关事物的各种极不显著的但却非常重要的细节和特征的能力。社会知觉: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自己与他人(某个人或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作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记忆:是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即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记忆表象:也称表象,是保持在记忆中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即当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在脑中再现出来的该事物的形象。保持:是实际事物在头脑中存储和巩固的过程。是识记的结果,也是实现再认或回忆的重要保证。因此保持是记忆过程的中心环节,没有保持就无所谓记忆。遗忘:是指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是错误的再认和回忆。按信息加工的观点遗忘就是记忆信息提取不出了或者提取错了。再认:是指识记过的事物再次出现是能够把它识别出来。回忆:是指识记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是能够把它在头脑中重现出来。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学习程度:是指在学习过程中正确反映所能达到的程度。联想:是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在人脑中的反映。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语言:是一种以词汇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社会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里过程。幻想是与个人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颖独特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并产生首创的、具有重大社会价值的思维成果的思维过程。情绪:是人各种的感觉、思想和行为的一种综合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是对外界刺激所产生的心里反应以及附带的生理反应。情感:是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主观体验,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之一。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需要:是个体自身或外部生活条件的需求在大脑中的反映。它是个体感到某种缺乏时出生的主观状态,是个体活动积极性的源泉。动机:推动人们进行某种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或内部动力。意志: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客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智力: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能力,是进行学习,处理抽象概念,处理新情境和解决问题以适应环境的能力。流体智力:指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晶体智力:指获得语言、数学知识的能力,它决定于后天的学习,与社会文化有紧密的关系。智商:是衡量智力水平高低的一种客观指标,分为比率智商和离差智商。气质:是个人心理活动的稳定地动力特征。性格:是指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认知: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在注意的参与下通过感知、记忆、思维、想象对客观事物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认知操作过程。是心理结构中最基本的成分。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给人以特色的各方面心理特征的总和。能力: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心理发展:就广义而言,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就狭义而言,是指个体从出生到心理成熟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成熟:指有机体成长发育在某一时期所达到的程度,即该时期的生理解剖特点和机能水平。主观能动性:是指人自觉、主动、积极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以及调控和发展自身心理特征的功能。自我意识:是人对自身状况及其与周围事物关系的认识/感受、评价和调节控制.课堂心理:是指在课堂这一特定的时空内,各教学因素之间因交互影响而呈现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规律.教学目标:是关于教学使学生发生何种变化的明确表示,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得到的学生的学习结果。认知领域的目标分类由低级到高级分为: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情感领域的目标分类由低级到高级分为: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念、组织价值观念系统、价值体系个性化。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分为:知觉、模仿、操作、准确、连贯、习惯化教学评价:是指根据教学目标,对学习者在教学活动中所发生的变化进行观察与测量,收集有关资料并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课堂心理气氛: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某种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表现。它包括教师和学生的注意状态,知觉状态、思维状态、情绪情感状态、意志状态等。课堂问题行为:指学生在课堂中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妨碍及干扰课堂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行为。心理咨询:是指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借助语言、文字等媒体,与咨询对象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进行信息交流帮助咨询对象消除心理问题与障碍,增进心理健康,发挥自身潜能,有效地适应社会生活环境的过程。人际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心理关系。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沟通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和需要,从而在心理和行为上产生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心理测量:是通过观察人的少数有代表性的行为,对贯穿在人的行为活动中的心理特征,依据确定的原则进行推论和数量化分析的一种科学手段,是行为样组的客观的和标准化的测量。心理学简答题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与变化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内容即心理现象包括心理活动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部分。心理活动过程又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过程;情感过程包括情绪、情感等心理活动过程;意志过程包括意志动机、意志行为等心理活动过程。个性主要由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性构成。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等内容,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内容。明确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978年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正式作为一门科学。它有两大任务:一是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进一步完善自身的理论体系;而是解决社会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从实践中不断吸取营养丰富心理学的内容。掌握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实验法、测验法、调查法、个案分析法、产品分析法等。(1)观察法:是指由研究者观察和记录个体或团体的行为,来分析与其有关因素之间的关系,分为自然观察法和实验观察法。优点是被观察的行为完全是自然的,符合日常生活实际。缺点是由于在自然条件下,某些现象难以重复观察,且由于对条件未加控制,观察时可能出现不需要的研究现象就,而要研究的现象却没有出现观察者也难绝对保持恒定的客观标准来观察和记录,所以得到的结果难以进行精确地分析,因观察法并不是一个严密的研究方法。(2)实验法:是指研究者认为地、有目的的控制和改变某种条件,使被试产生一定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优点是能够较好的控制额外变量和偶然因素的影响,保持实验中所需要的常量,以便精确地管哈,使获得的结果便于进行定量分析和比较。缺点是变量难以控制。(3)测验法:是以心理测验为主要工具,测量个体的能力,人格方面的特征,从而分析它们与其他变量之间的关系。(4)调查法:是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他人的想法或做法,以此分析、推测团体的心理趋向的研究方法。主要有问卷法和访谈法两种形式。(5)个案研究法:是以个人或一个团体为研究对象的方法。(6)产品分析法:是指通过对活动的产品或作品进行分析来揭示人的心理与行为特点的研究方法。(7)档案研究法:是运用以前的相关信息,研究心理与行为问题的方法。不是去收集原始数据而是分析现存的数据。理解不同学派的观点:(1)辩证唯物主义的心理观:心里是大脑的机能,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心理的发展变化是实践活动的结果。注意与心理过程的关系: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它是伴随心理过程而存在的心理特征。任何心理过程都开始于注意,以保证心理活动的顺利进行。注意的外部表现及其意义:1、适应性动作出现;2、无关动作的停止;3、生理状态的变化。我们可以根据一个学生的外部表现来推断他的注意状况。一般来说姿势端正面部表情严肃目光注视老师的学生是集中注意听讲的表现而懒洋洋的状态东张西望的眼神或表情呆滞的端坐着,常常是不注意听讲的表现。但有时之一的外部表现和注意的真实情况不相符合,例如貌似注意一种事物实际上心理活动却指向和集中在另一种事物上。因此判断一个人是否注意,要细心观察,认真分析。注意的特征:指向性和集中性。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有选择的反映一定的对象,而离开其余的对象。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停留在被选择的对象上的强度或紧张度它使心理活动离开一切无关的事物,并且抑制多余的活动。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注意的品质:1、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晰注意到对象数量的多寡、2、注意的稳定性也称注意的持久性,是指注意在同一对象或活动上所持续时间的长短.3、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4、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活动任务的要求,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事物及时地转移到另外一个事物。无意注意形成的条件: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引起无意注意两方面即从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包括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的新异性、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也从人本身的状态包括人的需要和兴趣、情绪和精神状态、知识经验。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有意注意又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需要作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包括:对任务的理解性;活动组织的合理性;间接兴趣的稳定性;意志的坚强性。影响注意范围的因素:注意对象的特点(注意对象越集中,排列越有规则,越能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注意的范围就越大,反之,注意的范围则越小);活动的性质和任务(活动任务越复杂,注意的范围会越小);知识经验(一般来说,知识经验越丰富,整体的感知能力就越强,注意的范围就越大)注意分配依赖的条件有哪些:同时进行的集中活动至少有一种应是高度熟练的;同时进行的活动必须有内在联系。注意的转移与注意的分散的区别: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活动任务的要求,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事物及时地转移到另外一个事物。注意的分散式注意稳定性相反的表现,是指在注意过程中,由于无关刺激的干扰引起的使注意离开当前应当完成的任务的现象,前者是根据任务的需要,有目的、主动地把注意力转向新的对象,是一种活动合理地为另一种活动所代替,目的是提高活动效率保证活动的顺利完成。后者是由于外部刺激或主题内部因素的干扰作用引起的,是自己的注意力离开了原来的对象,而不自觉的转移到对完成工作有不良影响的无关活动上,是消极被动的。注意的分散违背了活动任务的要求,偏离了应该注意的对象,降低了活动的效率。应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避免学生分心;合理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应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任务;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合理组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意志力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三者的区别和联系:区别从定义方面回答。联系:有意后注意是有意注意转化为无意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其实,无意注意也可以转化为有意注意。为什么说感知是非常重要的?感觉、知觉是认识活动的开端,是获得经验的源泉;感觉、知觉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感觉和知觉的种类:感觉分为内部感觉和外部感觉.内部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味觉和嗅觉知觉根据知觉过程中感觉器官所起作用的大小分为视知觉、听知觉等等;根据知觉的反映对象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
本文标题:赵国祥版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443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