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文言文(古代汉语)语法常识第一部分文字一、字音(一)多音字多音字不仅在现代汉语中存在,在古代汉语中也同样存在。所谓多音字是指字形相同而读音不同的汉字。一个汉字,读音不同还意味着词性不同、意义不同、用法不同。例如:将:①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读jiāng)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读jiàng)(二)异读字在古今汉字中还存在着一种字形相同而古今读音不同的现象,这种现象有三种情况:破音异读、通假异读、古音异读。1.破音异读前人又叫“读破”“破音”。它是用改变字(词)的通常读音来表示不同词性和意义的一种用法。例如:沛公欲王.关中。(“王”读wàng)2.通假异读就是指甲字通假为乙字,即读乙字的音。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读yuè,不读shuō)3.古音异读有些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姓氏等,因为专有,就有固定性,读时仍读保留下来的古音。例如:墨翟.(dí)、会稽..山(kuàijī)、可汗..(kèhán)、吐蕃.(bō)、尉迟..(yùchí)等。二、字形(一)字形与字义的关系(作为表意文字,汉字是通过字形来表示意义的。)(二)字体的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三)造字法(东汉的文字学家许慎把字的造字法归纳为六种,称之为“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四)通假字(所谓通假,就是两字通用,或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通假的原则是两个字音同音近或形近。)第二部分文言词语文言文中的词语大体上与现代汉语相同,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所不同的是,代词在现代汉语中属实词,而在文言文中属虚词。下面从实词和虚词两方面来谈一谈文言文的词语。文言实词一、古今异义(一)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有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有些词义一直沿用下来,古今词义相同,但很多词义已发生了变化,概括起来,大致有如下情况:1.词义扩大(文言文中,某些词的原有意义比较狭小,后来它的意义有了发展,应用范围比原来广泛了。)“江”“河”。古代专指长江、黄河之名,后来扩大到河流的通称。“好”。原义指女子貌美,后指一切美好的事物、善良的品质等。“中国”。原义指中原地区,现在指全中国。2.词义缩小(是指词的古义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变得狭小的现象。)“臭”。古代泛指气味。现在只指难闻的气味。“子”。最初是孩子的总称,不分男孩女孩。现在“子”只指“儿子”了。3.词义转移(古汉语中的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为表示另外一种对象。)“走”。古义为“跑”“逃跑”,今义为“步行”的意思。“牺牲”。古义指祭祀时用作祭品的猪牛羊等牲畜,属名词。今义转移为:为了某种目的而舍弃自己的生命或权利,属动词。4.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古今词义在演变的历史过程中,褒贬意义相互转化的现象。)“卑鄙。”古义表示出身低微,见识浅陋,是一个表谦虚的中性词;今义指品质恶劣。“爪牙”。原指勇士、武将,现指“帮凶”“狗腿子”一类的坏人。5.名称说法的改变“目”改为“眼睛”,“日”改为“太阳”。6.单音词变为复音词“前”变为“前面”,“敌”变为“敌人。”(二)单音词和双音词1.文言文以单音词居多数,白话文以双音词居多数。2.不要把文言文的两个单音词误认为白话文的一个双音词。“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口技》)的“中间”是两个词,“中”是其中的意思,“间”,夹杂的意思。如果误当口语中方位词“中间”来理解,就误解了文意。(三)偏义复词(所谓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或意义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远近”只有“远”的意义。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存亡”只有“亡”的意义。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出入”只有“入”的意义。二、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作乙类词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活用为动词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2.名词作状语(现代汉语里,普通名词是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作状语的,而古代汉语中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却是相当普遍的现象。)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秋水》)3.名词的使动用法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4.名词的意动用法粪土..当年万户侯。(《沁园春·长沙》)父利.其然。(《伤仲永》)(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活用为名词不能称前时之闻.。(《伤仲永》)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2.动词的使动用法妇拍而呜.之。(《口技》)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3.动词的为动用法祭祀必祝.之。(《触龙说赵太后》)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勾践灭吴》)(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温故.而知新.。(《论语》)使得至前陈曲直..。(《包拯》)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重.诺责。(《蔡勉旃坚还亡友财》)稍出近.之。(《黔之驴》)断其喉,尽.其肉,乃去。(《黔之驴》)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不耻.下问。(《论语》)邑人奇.之。(《伤仲永》)(四)其他词的活用数词活用为动词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三、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一般地说,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例如:食:①吃。柳宗元《捕蛇者说》:“退而甘食其土之有。”②吃的东西,食物。《曹刿论战》:“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③专指饭。诸葛亮《隆中对》:“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④喂。韩愈《马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⑤通“蚀”,亏损。《易·丰》:“月盈则食。”在一个句子里,我们怎样确定一个词究竟用的是多义中的哪个意义呢?主要是联系上下文,认真阅读,认真分析,增强阅读能力。一词多义是由本义引申和比喻而形成的。这样,我们应该从理解一个词的本义入手来理解和掌握它的各个引申义和比喻义。文言虚词高中阶段必须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第三部分文言句式特殊句式文言文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包括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等几种类型。一、判断句(A是B)(判断词:也、为、则、乃等,注意在古汉语中“是”一般不作判断词。)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二、被动句(含有“被”的意思)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屈原列传》)三、省略句(省略句子成分)(一)省略主语(二)省略谓语(三)省略宾语(四)省略代词(“之”)(五)省略介词(“于”“以”“自”)四、主谓倒装句(又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五、定语后置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六、介词结构后置句(又叫“状语后置”)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邹忌讽齐王纳谏》)又七年,还自扬州。(《伤仲永》)葬以大夫礼。(《强项令》)七、宾语前置句(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沛公安在?(《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3)用“之”“是”把宾语提前。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唯利是图,唯命是听。(成语)(4)介词宾语前置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鸿门宴》)第四部分翻译十六字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句句通顺。
本文标题:古代汉语语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495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