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市场与价格信息2005年2月28日第6期(旬刊)目录最新政策全力以赴开展化肥价格检查,切实维护农民利益………………………………………(2)市场分析1月份CPI仅1.9%:是否再次敲响通货紧缩警钟………………………………………(3)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基本特征和主要问题分析………………………………………(4)行情要报2005年1月份企业商品价格变动情况……………………………………………………(8)1月份全国工业品出厂价格比去年同月上涨5.8%………………………………………(10)2月中旬原粮购销价格、成品粮零售价格基本平稳……………………………………(11)近期大中城市成品粮零售价格总体平稳部分城市价格有所涨跌………………………(12)近期大中城市副食品价格有所上涨………………………………………………………(13)1月份全国汽车市场价格总体保持平稳…………………………………………………(13)椒类最低每公斤0.06元海南瓜菜阳春遭遇“寒流”……………………………………(14)今年1月天津口岸主要煤种出口均价大幅上扬…………………………………………(15)国际市场1月份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水平止降回升……………………………………………(15)2004年我国植物油进口大幅增加…………………………………………………………(17)今年铁矿石进口价格将继续上涨…………………………………………………………(17)欧佩克发布2月份石油市场报告…………………………………………………………(19)监测数据2005年1月全国主要城市家庭耐用消费品品价格行情表(一)…………………………(20)2005年1月全国主要城市家庭耐用消费品品价格行情表(二)…………………………(21)2005年1月全国主要城市烟酒品价格行情表……………………………………………(22)2005年1月全国主要城市衣着品价格行情表……………………………………………(23)2005年1月全国主要城市房租、水电、燃料价格行情表(一)……………………………(24)2005年1月全国主要城市房租、水电、燃料价格行情表(二)……………………………(25)2005年1月全国主要城市学杂保育费价格行情表………………………………………(26)2005年1月全国主要城市邮电资费价格行情表…………………………………………(28)2004年12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29)2最新政策全力以赴开展化肥价格检查,切实维护农民利益——全国各级价格主管部门全面开展化肥价格检查为稳定化肥等农资价格,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出《关于开展化肥等农资价格专项检查的通知》,部署在全国范围内对化肥价格进行全面检查。各级价格主管部门立即行动,把加强化肥价格监管、稳定农资价格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对化肥生产、流通、零售等环节进行全方位监管,对不执行政府指导价,不执行进销差率、批零差率、最高限价等价格违法行为依法进行了查处,保证了化肥价格的基本稳定。北京、天津、广西、四川等地价格主管部门成立了由主管领导任组长的农资价格检查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检查工作的领导。山东省物价局组成检查组,对省内10家化肥生产企业进行重点检查,同时还组织了农资价格检查督导组,对部分市、县开展化肥等农资价格检查情况进行了督促、检查和指导。各地还充分发挥12358价格举报电话作用,对化肥价格举报投诉,优先立案核查,严格依法处理;同时注重发挥农村价格监督网络的作用,弥补检查人员力量不足,扩大农村市场价格监管的覆盖面。为配合专项检查,加强社会和舆论监督,各地价格主管部门加大了宣传力度,通过当地新闻媒体,公告检查举措,宣传价格法律法规和化肥价格政策。为确保化肥价格检查工作有效开展,推动全国化肥价格检查深入进行,国家发展改革委重点部署了对全国范围内有影响的21家大型氮肥生产企业的尿素出厂价格进行重点检查。主要检查尿素出厂价是否突破国家规定每吨1650元的最高限价,以及采取价外加价、价外收费、一货两款、关联交易等手段变相超价的价格违法行为。目前,已实施了对第一批8家企业进行检查,对第二批13家大型化肥生产企业的检查也已部署安排。当前,维护化肥等农资价格稳定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国家发展改革委要求,各级价格主管部门要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部署上来,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将开展化肥等农资价格专项检查作为当前头等大事和政治任务,作为今年上半年价格监督检查工作的重中之重,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全力以赴,真抓实干,不断总结经验,改进工作,加强指导,加大力度,形成化肥价格检查的高压态势,坚决查处各种价格违法行为,确保化肥等农资价格稳定,切实保护广大农民的利益。国家发展改革委还将对各地组织开展化肥专项检查的情况进行督查和抽查,对工作措施不力、监管不到位的地方通报批评。3市场分析1月份CPI仅1.9%:是否再次敲响通货紧缩警钟国家统计局1月22日公布数据表示,2005年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总水平比去年同月上涨仅1.9%,其中城市上涨1.4%,农村上涨2.8%。与去年12月比,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总水平上涨0.6%。分地区看,全国31省(区、市)中有30个地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去年同月上涨,上涨幅度在0.2%~4.2%之间。在分类别中,值得注意的是粮食价格上涨达到14.2%,水、电及燃料价格上涨10.0%。“1.9%的同比涨幅比市场预期的要低,甚至有些出乎意料,此前市场的传闻是2%。1.9%的增长加上此前公布的PPI数据增长继续回落,显示短期内加息预期减弱。”华夏证券研究所债券分析表示,1月份的数据偏低并不能代表全年,2月、3月还有增长的可能。湘财证券债券分析师对这一观点表示认同,他同样认为CPI增长数据仍然有待观察。就CPI数据本身,从其分类别来看,粮食价格上涨贡献率最高,而这个价格的上涨将是持续的,另外更值得关注的是公共事业价格调整。他表示,1月份水、电及燃料价格上涨10.0%成为CPI上涨的重要推动力量,而水、电、燃料、旅游门票等公用事业的价格改革,还将带来涨价因素。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1月21日在讲话中曾表示,2005年中国人民银行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金融调控工作,密切关注经济金融运行情况,密切关注各类物价指数和资产价格的变化,密切关注国际收支情况,巩固和扩大已经取得的调控成果,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讲话表明物价指数CPI仍然将是央行货币政策决策密切关注的重要参考指标。对于1月份CPI增长数据对加息预期的影响,胡伟东表示,CPI只是央行货币利率调整中考虑的一个因素而已,不能将1月份数据走低看成加息预期强烈减弱的信号。在胡伟东看来,加息的压力仍然存在,他表示,央行最近发布的数据表明,1月份国内储蓄存款出现同比少增,去年第四季度的存款增长相对前三个季度也是少增,在我国银行业“短存长贷”的结构性问题还存在的情况下,存款是关乎金融安全的重要数据,商业银行必须保持一定的储蓄资金流动性,但连续的存款少增威胁到了这一问题,因此国内再度加息的压力仍然存在,尤其是在美联储持续加息以及将继续稳步加息的预期下,给中国提供了更大的加息空间。加息压力的存在是一个中期现象,在短期内,特别是两会期间估计央行不会出台较为重大的政策调整,不过,据银河证券研究中心高级经济学家吴祖尧分析,中国在运用利率工具方面也存在制约因素。央行需要在利率工具与人民币汇率政策上进行平衡。目4前人民币利率水平与美元利率水平基本相当,在人民币存在升值预期的背景下,国内利率水平过高将会吸引境外资金流入,进一步增加人民币升值压力。2005年通紧的可能性2004年12月31日《2005年度十大经济预言》曾预测:鉴于中国物价指数中的核心CPI在2004年冲高回落,粮价进一步回落,核心CPI仍未有起色,2005年CPI可能进一步回落。而且随着四大行上市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商业银行放贷相对谨慎,因此,若以2004年底的既定政策不变为判断标准,2005年通货紧缩的概率将大于通货膨胀的可能,为6:4。但考虑到货币和执政当局的随机调整的能力,以及PPI等上游指数的压力,全年实际发生轻微通货紧缩的概率小于轻微通货膨胀概率,为4:6。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基本特征和主要问题分析新一轮经济增长是在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以后启动的,增长的基础(包括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内容(重化工业化活动全面展开)、机制(市场调节居于主导地位)都与以往的增长有很大区别。与此同时,一些新矛盾、新问题也开始显露。一、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变与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形成(一)完成产业补课、确立了市场调节的主体地位以后,我国经济发展转入了一个新的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经济出现了几个重大变化:第一,产品供不应求变为供大于求;第二,生产不能满足消费需求变为消费开始限制生产;第三,绝大部分价格放开,供求关系基本由市场决定。这些变化表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出现了重大转变。这是完成产业补课、在经济活动中确立市场调节的主体地位后出现的必然结果。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是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调整国家与企业、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在极大地调动各方面生产积极性的同时,也迅速提高了城乡居民收入,激发了旺盛的消费需求。这就与当时重工业、生产资料生产为主的社会生产结构产生了突出矛盾,必然出现消费品短缺;随着消费品制造等加工工业的发展,供不应求现象进一步延伸到基础原材料、能源、交通等上游产业,从而形成了全面短缺的格局。与此同时,改革推进了市场的发育,而市场调节对解决短缺问题具有强大功能。通过价格上涨、利润和收入增长对生产和供给形成了强烈刺激,引导生产结构加快适应消费和各方面需求的变化。由此可见,引入市场调节、加快产业补课,是我国改革以来经济发展的一条主要线索,也是形成短缺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基本背景。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各类供给迅速增长,另一方面消费则由初期补课型的爆发式增长,转入随收入增长的正常增长。此外,市场机制也不断得到完善,激励机制增强的同时,约束机制也不断增强。这就必然会由短缺到供大于求,生产开始受制于消费,受制于市场需求。而这些特征的出现,5则标志了市场调节的主体地位已经确立,产业补课已经完成。与此同时,需求约束出现,竞争越来越普遍和激烈,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内容都开始出现更深层面的变化,与短缺型发展模式完全不同的另一种发展模式开始出现,经济发展阶段出现重大转变。(二)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形成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变,国有企业困难加大,不良资产和下岗职工大量增加,经济增长率持续走低。这是1997年以后一个时期经济运行的基本特点。从宏观经济政策角度看,其近期措施和目标是扩大需求,防止经济回落;中长期措施和目标是调整结构、深化改革,培养新的需求空间,增强企业的自主发展能力。实践证明,这些措施对于适应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转变,启动新一轮经济增长,发挥了卓有成效的作用。在扩大消费的诸项政策措施推动下,特别随住房制度改革到位,我国居民以住、行为主的新一轮消费结构升级开始启动,家庭汽车和住房持续热销,带动了房地产和汽车工业高速增长;各项改革措施推进了产权的明确,市场经济秩序的规范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各类企业的自身素质和发展环境不断改善,使企业逐步适应了市场竞争的环境,经济自主增长能力提高。这就必然启动以消费结构升级拉动;以市场调节为主的新一轮经济增长。二、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基本特征(一)供给与需求潜力提高,通胀与通缩的威胁减小从国民经济核算角度看,总供给恒等于总需求。但在现实经济活动中,总供给与总需求则互为条件,相互影响、相互适应,周期性地出现供不应求和供大于求现象,引起价格变化和市场对供求关系的调整。总量关系由不均衡到均衡的周而复始的变化,是产生经济波动的重要条件。不同条件下总供给与总需求有不同的均衡点,并决定不同的经济增长水平。新一轮经济增长,从供给条件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好,无论最终消费品还是基础产品,增长的潜力都很大。一方面资金、技术、劳动力等要素供给充裕;另一方面企业生产对市场的反应速度比以往要快得多。从需求
本文标题:中国市场与价格信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537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