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苏杭泸实习报告曾思媛园林4班20102593一、实习目的1、通过实地观察、绘图,提高实际动眼、动手能力,加强基本技能训练,培养认知能力和专业综合素养。2、深入掌握各种园林绿地特点与技巧,学习其规划布局、山水经营、植物应用,建筑营建的特色手法。了解中国现代园林发展状况与趋势,把握中国古典园林传统特点与手法,学习先进设计理念与方法。3、理论联系实际,巩固和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4、听取老师现场教授,增强自己对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感性认知,加强对园林设计、园林建筑、植物造景等知识的理解。二、实习时间2013年6月25日——2013年7月9日三、实习地点杭州——西湖、杭州植物园、杭州花圃、西溪湿地景区苏州——同里、周庄、艺圃、留园、拙政园、网师园、狮子林、沧浪亭、苏州博物馆、虎丘上海——辰山植物园、静安雕塑公园、华府樟园居住小区、世纪公园四、实习意义1、掌握风景园林类型组成的江南园林和现代城市的基本内容和形式,理解中国园林民族形式和地方风格,探索如何继承、发扬民族传统和地方风格,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园林。2、园林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设计范围非常广,同时它也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所以课程实习成为学习它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我们可以通过这样半个月的实习更好的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及技能,见识园林先进手法的表现。不仅如此,还可以通过实地的观察和比较,找出自己在设计构思上的五区,这样就可以避免以后自己在做设计的时候出现中看不中用、纸上谈兵的情况。我们也可以结合课程教学实习,进一步加深和巩固理论知识,对园林植物学、园林建筑学、园林设计、园林艺术、园林工程等,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有裨益。3、同时也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等有很好的帮助。而且这次实习地点是亚洲经济中心上海、世界园林城市苏州、文明与魅力典范杭州,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中走一回,这必然是一次增长见识、大开眼界之旅。五、实习内容这次实习历时半个月,从杭州——苏州——上海,对中国古典园林和现代园林的造园手法建筑特色、植物配置和园林布局等进行了专业的学习和积累。杭州西湖、苏州古典园林、上海现代公园各有特色和魅力。然后,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确实苏州留园,我为留园内建筑布置的精彩、山水庭园的契合而叫好。所以,这次实习报告我着重于留园,尤其是留园内建筑布局。1、简介留园是中国著名的古典园林,位于江南古城苏州,与苏州拙政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中国四大名园。留园位于苏州阊门外,原是明嘉靖年间太仆寺卿徐泰时的东园。园内假山为叠石名家周秉忠所作。清嘉庆年间,刘恕以旧园改筑,名寒碧山庄。光绪初,归官僚豪富盛康,扩大增添建筑,改名“留园”。留园有“吴中第一名园”之称。但与其它园林主要不同的是,庭园内建筑布置精巧、奇石众多。全园面积共50余亩,存在于市井之中,在这有限的空间里能把山水庭园,田园风光,山林野趣等不同的风光情趣相辅相承溶于一体,是留园的一大特色。2、布局园林紧邻于邸宅之后,全园大致分为四部分,为中、东、西、北四区:中部为许奉时的东园和寒碧庄的原有基础,其与东部是全园的精华部份,其经营时间最久。东北西三部分是光绪年间增加的。中部又分为东西两个区,以山水为主景。东区以建筑组合为主,西区以山水池苑为主,水于中央,池水西、北两侧,假山石峰屹立;池水东南两侧,楼、廊、亭、轩错落,形成鲜明的对比。东区以部以建筑呈其佳丽,重檐迭楼,曲院回廊是突出冠云峰的一组建筑群。西部是自然风光,颇多野趣。北部是田园景色,别有风味。北部具农村风光,并有西部中部北部东部新辟盆景园。在建筑构图以及以及有关论述形式美的书籍中,一般把“主从”作为一条重要的审美准则。但对于江南那些私家园林来说,却并不对这条准则生搬硬套。对于留园来讲,从全园的整体结构来看,重点景区是园中的中部。中部以水景见长,池的西北面为山,中间为池,东南为建筑,这种布置手法,使山池水景布置在受阳面,是大型园林的常用方法;东部以曲院回廊的建筑取胜;北部具有新辟盆景园;西区则是全园最高处,以假山为奇,土石相间,堆砌自然。苏州一些古典园林,地处市井,因其用地环境的原因,它的入口常常显得极其曲折、封闭和狭长。给园林的入口处理带来一定的难度。但是,若能巧妙地利用它的曲折、封闭和狭长,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利用用地环境,变不利为有利,使之同园林的主要庭园空间形成鲜明的对比,如此不仅可以避免单调、沉闷、闭塞感,而且可以因充分利用入口的曲折、狭长的不利条件,同园林庭园空间形成鲜明对比,既借对比来获得更大的庭院空间,又更有效的烘托、突出园内主要空间和景点。留园入口部分采用空间对比的手法,利用这种既曲折狭长又十分封闭的空间来与园内主要空间进行强烈对比,进而使人们穿越它进入主要空间时,顿觉豁然开朗。对于入园门后,窄暗的巷道,逼仄的空间,极易给人产生单调、沉闷之感,留园则进行了巧妙的处理:行十数步,一个小天井,几株竹枝;再走几步一个大天井,一棵桂树,一个小方厅,暗示前面有景。抬头有一方门额“长留天地间”点出园名,弄堂的尽头迎面是一大片花格的漏窗,可以隐隐约约地看到花园水池,但却看不清楚,把游人期待的心境提升到极致。入口处的天井、曲廊、小院等构成了开敞——闭塞——开敞——闭塞——开敞的序列。以此赋予平庸无奇的走到以丰富的空间大小、虚实及光线明暗的变化的效果。3、建筑特点留园景观有两个最突出的特点,一是多样变化的空间之景;二是丰富的石景。空间之景的变化以建筑布局。建筑特点一:留园建筑独创一格、收放自然。层层相属的建筑群组,变化无穷的建筑空间,藏露互引,疏密有致,虚实相间,旷奥自如,令人叹为观止。全园分成主题不同、景观各异的东、中、西、北四个景区,景区之间以墙相隔,以廊贯通,又以空窗、漏窗、洞门使两边景色相互渗透,隔而不绝。园内有蜿蜒高下的长廊670余米,漏窗200余孔。东区的西部仅占全国面积的二十分之一左右,却是园内建筑物集中、建筑密度最高的地方。这部分的规划,利用灵活多变的院落空间创造出一个安静恬适、仿佛深邃无穷的园林建筑环境.满足了园主人以文会友、多样性的园居生活的功能要求。建筑物一共五幢分别结合游廊、墙垣再分划为三个小区:五峰仙馆、鹤所一区与还我读书处一区采取有中轴线但非对称均齐的布局:揖峰轩、石林小屋一区采取既无中轴线又非对称均齐的自由布局。园内在建筑上分布极不均匀,有些地方极其稀疏,有的地方则十分稠密,对比异常强烈。所谓“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以东区为主,石林小屋附近,屋宇鳞次栉比,内外空间交织穿插,使人有应接不暇之感。但西区部分的建筑则十分稀疏、平淡,从而使人弛而不张。这种疏密的对比与变化,不仅体现在平面布局上,而且还关系到园林建筑的立面处理。留园中部景区建筑沿园的四个周边排列,则使人处于园内可以同时环顾四个周边的建筑。东南两面建筑排列很密集,另两面则较稀疏。尽管建筑物比较密集也不会让人感觉到囿于建筑之间。虽然处处有建筑.却处处洋溢着大自然的盎然生机。这种谐和情况,在—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的哲学思想,体现了道家对待大自然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持”的态度。建筑特点二:留园建筑艺术的另一重要特点,是它内外空间关系格外密切,并根据不同意境采取多种结合手法。建筑面对山池时,欲得湖山真意,则取消面湖的整片墙面;建筑各方面对着不同的露天空间时,就以室内窗框为画框,室外空间作为立体画幅引入室内。室内外空间的关系既可以建筑围成庭院,也可以庭园包围建筑,呈现出诗情画意的无穷境界。园中有双面、单面空廊。二廊都依附于墙体,形成半封闭状态,是曲廊的形式。借曲廊连接各单体建筑达到建筑群的组合来体现“蜿蜒曲折”。但其丰富的空间变化不是主要通过游廊来体现的,而是借助于建筑物的直接衔接,特别是使其空间互相交错穿插,给人曲折迂回和不可穷尽之感。古木交柯向西透过门洞窗口可见绿荫及花步小筑庭院,由于穿过以柱、栏杆、挂落组成的两重“框隔”,从而使空间显得更深远;自敞廊向北透过漏窗看园中部景区,由于隔着一重网格看,因而使意境更加含蓄深远;留园鹤所,临五峰仙馆前院的一侧满开窗洞,从室内可透过巨大的窗口而看到整个庭院,内外空间既有分隔又互相连通,从而使两者互为渗透。整体园林可分为A、B、C三部分。图中A处的建筑较之B处密度更高,体量更大。而B处则是以绿化景观为主,并附以观景的亭子。A、B两处相互渗透,形成了实与虚的对比。而C处作为全园的核心部分,山、水、建筑等恰到好处地分布其中,内容充实而富于变化,为A、B两处起到了很好的过渡作用。廊道是江南私家园林的一大艺术特色。它不仅可以使园子的主人无论阴晴雨雪都可以尽情地观赏园子,还是贯穿整个园林的主线。留园中的廊道布局随意,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将园中一处处景物连接起来,使之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六、实习总结通过认识学习,对园林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要想成为一名设计师,需要具备很多知识。首先,最主要的是想法和理念,而这些想法和理念是来自于生活、自然和文化。这就需要我们平时不断观察学习,最主要的还是要多阅读书籍,丰富自己的阅历,拓展自己的视野,还需要多看一些大师设计的作品,分析他们的理念和构思。然后厚积薄发,取其精华。最主要的是处处都要观察学习。我国传统造园艺术极具迷人魅力,不论是谁,只要身历其境都或多或少地为其感染。留园以其巧妙的空间利用,并深谙中国绘画、诗词的艺术影响,令人对其的的艺术感染力油然而生。
本文标题:苏杭泸实习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648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