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儿童青少年与艾滋病媒体报道研讨会
儿童青少年与艾滋病媒体报道研讨会卜卫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北京2008年4月9日儿童青少年与艾滋病基本报道议题1.儿童青少年的脆弱性——生理脆弱性——心理脆弱性——经济脆弱性——权力脆弱性2.边缘儿童青少年的脆弱性从脆弱性视角来看艾滋病问题脆弱性指“一些长期因素消弱人们应付突发灾难或持续的紧急情况的能力。这使人们更容易受到灾难的影响。人们的脆弱性在灾难发生之前就已经存在,在灾难来临的时候,脆弱群体不能作出有效的反映来保护自己。在灾难过后,这种脆弱性依然存在”(CandidaMarch,InesSmythandMaitrayeeMukhopadhyay,1999,p.79)。从脆弱性视角来看艾滋病问题就艾滋病感染而言,除了政治上、经济上的脆弱性,青少年还有生理上的脆弱性。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正成长在性活跃期,实际上,已经有一定的数量的青少年发生了无保护的性行为。但是,生活在以性为敏感话题的文化环境中青少年,很难得到有关性健康和自我保护的信息和技能,这增加了青少年在艾滋病感染方面的脆弱性。此外,由于生理、经济等方面的弱势,青少年有可能遭到来自成年人的性攻击,包括强暴、猥亵以及性剥削等,使青少年比成年人更容易暴露在危险之中。从脆弱性视角来看艾滋病问题校外青少年比校内青少年具有更多的脆弱性。校内青少年一般处于当地社会主流文化当中,在校获得其应有的知识、信息和技能,以增加其行动的控制能力。学校也可作为一种青少年的支持或服务系统,使青少年有可能在遇到困难时候得到及时帮助。校外青少年则游离于当地主流文化之外,缺少获得应有的知识、信息和技能,同时缺少相应机构的支持和服务。校外青少年多是弱势群体从脆弱性视角来看艾滋病问题这个报告将根据形成校外青少年脆弱性的原因对六项研究中显示出来的各种脆弱性进行归纳,分为生理脆弱性、经济脆弱性、家庭脆弱性、社会脆弱性、文化脆弱性、心理脆弱性和地理脆弱性。生理脆弱性主要指由于年龄、生理性别等所造成的脆弱性;经济脆弱性指由于经济贫困造成的脆弱性;家庭脆弱性指由于家庭由于缺少资源而没有足够的能力保护其子女所造成的脆弱性;社会脆弱性指由于社会流动、资源和发展机会匮乏和社会排斥造成的脆弱性;文化脆弱性则指由于在社会转型期校外青少年所处的文化被边缘化,不适应主流文化以及某些文化习俗所造成的脆弱性;心理脆弱性指校外青少年由于遭受过多的社会打击导致的自卑、沮丧或焦虑的心理状态;地理脆弱性指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不利造成的脆弱性。从脆弱性视角来看艾滋病问题每一种脆弱性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但对某些青少年群体来说,可能比较突出地显示出一种或更多的脆弱性。这些脆弱性与校外青少年群体的一定的高危行为密切相关。AIDS正是“一种由于贫困、失业,以及穷人通常采用的生存策略带来的疾病”(Schoepf,2001,p.342)。七份研究报告(2005年)未流动青少年——农村辍学青少年(13-24岁)——AIDS高发地区青少年(11-25岁)流动青少年——西部五省少数民族青少年(10-24岁)——低龄女性性工作者(18岁以下;24岁以上)——北京随父母流动青少年(14-20岁)社区为基础的校外青少年(15-24岁)技能培训中心为基础的校外青少年(15-24岁)主要研究方法研究项目定量(问卷)定性(访谈、观察)青少年参与少数民族青少年√√√低龄女性性工作者√√北京流动青少年√√AIDS高发地区青少年√√√社区为基础的青少年√√技能培训中心为基础的青少年√√√农村校外辍学青少年√√少数民族校外青少年的脆弱性及其对策环境因素(原因)——新疆、云南、四川、广西、贵州20个调查社区为境外毒品贩运网络所覆盖,且种毒吸毒有历史渊源——经济贫困。AIDS是“一种由于贫困、失业,以及穷人通常采用以生存的策略带来的疾病”。——民族习惯:婚前性行为普遍且多性伴;共享习俗等——社会转型对传统社会的冲击——传统文化价值和乡土教育资源被排除在国家教育体制之外。现代教育的城市本位化忽略了少数民族的青少年的需求。“教育赔本论”。少数民族校外青少年的脆弱性及其对策环境因素(原因)卫生防疫部门的监测统计数据和实地调查结果显示:新疆、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省区已经成为艾滋病最流行的区域。艾滋病流行有如下特点:——少数民族受害最深。除河南省外,全国艾滋病最严重的地区几乎都是少数民族聚居和多民族杂居的社区。新疆阿克苏地区至2004年底,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440例,98%为维吾尔族感染者;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人口只占全省总人口的5%,但已监测出来的艾滋病感染者占全省50%以上,大多数是彝族。——毒品泛滥与艾滋病传播呈正相关——性行为已经成为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外流人员感染率高少数民族校外青少年的脆弱性及其对策少数民族校外青少年的脆弱性——个人特征:挫败感强;吸毒“有本事”——社会交往特点:同龄、同业、地方化和民族化、帮派和崇尚江湖义气——婚恋与性行为特点:早婚早恋普遍;婚前性行为普遍;初次性行为年龄早(集中在15-20岁)且多性伴(2个以上性伴占60%,性伴平均数为4.19,N=614)。——休闲娱乐方式:方式单一,以和朋友聊天、喝酒、唱歌、听音乐较为常见,还时常出没聚众喝酒、赌博的场合少数民族校外青少年的脆弱性及其对策少数民族校外青少年的脆弱性——由于接受学校教育较少,较难适应社会,容易产生吸毒等高危行为。——由于缺乏艾滋病预防知识教育,吸毒人员共用针具比较普遍——由于缺乏生殖健康、艾滋病预防知识等,安全套使用率低(从不使用为46.7%,较少使用27.2%,坚持使用者占12.4%,N=784)——外出谋生的漂泊和边缘化易导致其高危行为,回流后造成传播(性传播)——由于共享的民族习惯、群体生活方式,容易受同伴的“不良”影响。少数民族校外青少年的脆弱性及其对策共用对策:——发挥共青团、民间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同伴教育——通过生活技能教育提高校外青少年的适合社会的能力。——发挥校外青少年的主体作用特殊对策——开发适合各民族地区的宣传教育手段,如传统歌舞等——利用民族传统文化(宗教领袖等)、社会组织(家支)、民间权威人士(长老)等——家庭教育——加大投入以促进防控毒品,同时考虑出台《禁毒法》低龄女性性工作者的脆弱性及其对策行业进入的脆弱性:——经济困难低教育程度和低职业能力——问题家庭或早婚——暴力:拐骗、强奸受害——进入擦边职业——流动性强职业的脆弱性——在安全套使用上处于被动状态——性活动频率较高,使感染机会增大——性器发育不成熟,技能脆弱,感染机率增加——普遍缺乏预防性病和艾滋病的知识低龄女性性工作者的脆弱性及其对策针对一般人群的对策:——农村青少年:利用传统媒介进行宣传;利用学校教育;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重点宣传。——城市青少年:利用大众或新媒介进行宣传;在学校开设性健康课程;组织学生参加艾滋病防治的社会调查和关怀的公益活动等。针对低龄性工作者的对策——扶贫——发挥妇联作用——同伴教育——针对性工作者的爱好兴趣开展宣传工作——普及性病防治知识等AIDS高发地区校外青少年服务脆弱性研究脆弱性:——缺乏直接针对青少年的艾滋病防治服务的明确政策和要求,现有的防治措施与成年人混同,没有考虑青少年的特殊需要;——对艾滋病知识的正确应答率较低,其获取知识主要靠大众媒介,缺乏有效的个性化指导——缺乏对艾滋病防治服务的认知,实际利用服务的只有11.8%。——现有服务的内容和方式无法满足校外青少年对艾滋病预防及其他青春期指导的综合服务需求AIDS高发地区校外青少年服务脆弱性研究共用对策:——了解校外青少年的实际需求,发展综合的青少年友好服务——发展有关宣传教育、信息咨询、自愿监测、转诊等一整套综合服务措施——通过教育消除歧视——医疗机构提高服务能力,以促进青少年对服务的可接受性——改善校外青少年的生产技能——建立校外青少年学习中心——开展相关研究北京随父母流动的校外青少年的脆弱性及其对策脆弱性:——缺乏艾滋病预防相关知识,96.2%的被调查校外青少年没有想过“我处在感染艾滋病的危险中”。知识量表全部答对率为6.9%。——家庭贫困使之辍学,妨碍他们获得相关知识和技能——缺乏合理作出决定或付诸于行动的能力10%的被调查者有过性行为,首次性行为中,66.7%的人没有使用安全套——健康机构和服务设施利用情况较差——维护自身权利意识薄弱共用对策:——同伴教育——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社区为基础的校外青少年的脆弱性及其对策脆弱性:以场所(酒吧、发廊、参观、洗浴中心、宾馆)和社区(农村、城市)为单位,随机抽取校外青少年——对艾滋病危险认识不足,缺乏预防艾滋病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和技能。——缺乏保护性行为,异性性行为发生率为42.6%,28.2%有过商业性行为,每次都用安全套的为21.0%,15.5%从未用过安全套。3.8%的人使用过毒品。存在这经性、吸毒感染艾滋病的易感性。——校外青少年有较强的群体内聚力,是导致盲从行为的重要因素。——2/3的校外校读书的从未得到任何形式的艾滋病预防相关服务。社区为基础的校外青少年的脆弱性及其对策共用对策:——使针对青少年的艾滋病预防教育在法律上得到保障。——发挥大众媒介以及互联网的作用。——教育内容:改变青少年的生活方式——教育形式:充分考虑亚文化群体对校读书的的影响,采用同伴教育、小团体学习等方式,帮助青少年避免危险行为——建立青少年生殖健康/艾滋病咨询服务中心技能培训中心为基础的校外青少年的脆弱性及其对策脆弱性:——高危行为:26.6%有过性行为,15.6%曾经嫖娼,13.1%曾经卖淫,30.2%的人有3个以上性伴;14.5%的人曾经使用过毒品。在最近一次性活动中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为23.8%。——同伴影响是高危行为的危险因素——经常去网吧是高危行为的危险因素对策:——同伴教育——避孕教育是重要的保护性因素儿童青少年与艾滋病基本报道议题2.3预防母婴传播的挑战2.4在儿童权利框架内认识艾滋病对儿童的影响2.5受到艾滋病影响的儿童2.6减少艾滋病对儿童影响的关键方法和策略针对受到艾滋病影响的儿童的活动正在增加,但活动影响力还不够。而且其中一些活动在本质上是被动的,将儿童看作“孤立无助的牺牲品”,只为他们提供急需的有限的救助,比如发放食物和衣物,这种活动有可能进一步强化其依赖性。我们必须发展新的项目,从长远的目标出发,将儿童及其家庭看作抗击艾滋病、改变自身命运的积极参与者。儿童青少年与艾滋病基本报道议题2.6减少艾滋病对儿童影响的关键方法和策略2004年,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国际组织及伙伴联合开发了《受艾滋病打击儿童关怀框架》。这一框架的开发基于多年来积累的经验教训。框架将家庭和社会作为有效的、可推广的措施的基础。儿童也同样是这场战斗的主力军。儿童通过与成年人一起战斗,增强他们的自信和自尊。此外,框架建议由它产生的干预措施应针对所有儿童和他们居住的社区,而且要纳入其他谋求儿童福利、减低贫困的项目当中。单纯对艾滋病致孤儿童或受艾滋病打击的儿童开展的行动当作框架的结果,只会加重对他们的歧视。儿童青少年与艾滋病基本报道议题2.6减少艾滋病对儿童影响的关键方法和策略1、通过提供经济上、心理上和其他方面的支持,延长儿童父母生命,加强家庭保护和关爱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的能力。•家庭的能力建设:•改善家庭的经济能力;•为受影响的儿童及看护人提供心理支持;•加强和支持护理儿童的能力;•支持遗产继承;•延长儿童父母的生命;•加强青少年的生活技能。儿童青少年与艾滋病基本报道议题2.6减少艾滋病对儿童影响的关键方法和策略2、调动和支持以社区为基础的行动。当家庭不能够满足儿童基本需求的时候,社区就成为提供基本支持的安全网。•动员和支持以社区为基础的行动;•调动地方领袖对处于脆弱地位的社区成员做出反应;•组织和支持各种活动,鼓励社区成员公开谈论艾滋病问题;•组织合作性的支持活动;•促进和支持社区对没有家庭支持的儿童提供关爱。儿童青少年与艾滋病基本报道议题2.6减少艾滋病对儿童影响的关键方法和策略3、保证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获得教育、卫生保健、出生登记等基本服务。•保证基本服
本文标题:儿童青少年与艾滋病媒体报道研讨会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718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