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
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入学水平测试网上辅导材料”一、复习参考书目1.中国文学书名:《中国现当代文学基础》主编:李平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基础写作书名:《基础写作》主编:张杰出版社: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3.汉语书名:《现代汉语基础》主编:胡吉成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二、重点掌握的内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解释或阐述。(一)中国文学本课程是为参加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习的专科毕业生准备的。本课程带有基础和常识性质,重点强调其常识性的文学史知识点,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文学常识的学习,为本科阶段的正常学习打下基础。本课程使用的教材是李平编著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必须了解和掌握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的常识,并对各自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作品有所涉猎,并建立起一种文学的整体观。《中国现当代文学基础》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第一章“五四”时期的文学(1917-1927)前五四文学;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文学革命中的斗争;《新青年》作家群;鲁迅的前期杂文和散文;周作人、林语堂与小品文;冰心、朱自清与“五四美文”;胡适、郭沫若与初期白话诗;《雪朝》、繁星体、湖畔诗社与冯至;徐志摩、闻一多与新月诗派;《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人生派小说与乡土小说;郁达夫与艺术派小说;文明戏、问题剧与爱美剧;田汉、郭沫若、欧阳予倩与丁西林。第二章左翼时期的文学(1928-1937)“革命文学”;“左联”与左翼文艺运动;东北作家群与“两个口号”;李金发与象征诗派;戴望舒与现代诗派;蒋光慈、殷夫与臧克家;茅盾与左翼小说;施蛰存与新感觉派小说;沈从文与京派小说;巴金、老舍与李劼人;田汉、夏衍与左翼戏剧;曹禺、李健吾与话剧的中国化;鲁迅的后期杂文;小品文的繁荣;京派与开明派散文;游记与报告文学。第三章战争时期的文学(1937-1949)“文协”与抗战文艺运动;《讲话》与延安文艺座谈会;讽刺暴露性小说;张爱玲的《传奇》;战争中的文化反思;赵树理与解放区小说;抗战初期的诗歌运动;艾青与七月诗派;穆旦与九叶诗派;民歌与民谣;40年代历史剧的繁荣;现实题材的艺术收获;解放区的戏剧改革;报告文学的崛起;杂文的“鲁迅风”。第四章新中国时期的文学(1949-1965)第一次文代会与建国初的批判运动;“双百”方针与“反右”运动;颂歌潮流的兴起;郭小川与颂歌主流;文坛流浪者的潜在写作;巴金与通讯特写;杨朔与模式化散文;邓拓与《三家村札记》;《从文家书》与《傅雷家书》;赵树理与农村小说;吴强与战争小说;梁斌与革命史小说;王蒙与“干预生活”小说;姚雪垠与历史小说;现实剧艺术的普遍下滑;老舍与历史剧的第二次高潮;革命史戏剧的繁荣。第五章“文革”时期的文学(1966-1976)《海瑞罢官》与“文革”的开始;《纪要》与“九·一三事件”;“样板戏”的样板化;“帮派文学”与公开创作;穆旦、丰子恺与潜在写作;张扬、赵振开与地下文学;黄翔、食指与白洋淀诗派。第六章新时期的文学(1976-1985)拨乱反正与思想解放;新时期的文学思潮;巴金的《随想录》;徐迟与报告文学的崛起;贾平凹、周涛与西部散文;艾青与“归来者”;北岛与朦胧诗;刘心武与伤痕文学;王蒙与反思文学;人道主义文学思潮;蒋子龙、高晓声与改革文学;张辛欣与刘索拉;汪曾祺与乡土市井小说;韩少功与寻根文学;沙叶新与话剧改革;高行键与话剧实验。第七章后新时期的文学(1986-1999)从启蒙文学到文学启蒙;市场经济与文学读物;诗人的分流和诗坛的混乱;海子、于坚与“新生代”;朱苏进与军旅小说;刘恒与新写实小说;苏童、王朔与世俗小说;莫言与新历史小说;马原、余华与先锋小说;王安忆与女性写作;散文热潮与新散文运动;文人散文与文化散文;探索戏剧的余热;孟京辉与小剧场话剧。重点掌握的内容:1.《呐喊》《呐喊》(1923)是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收1918-1922年间的小说15篇。鲁迅发表于1918年5月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猛烈地抨击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以足够的思想分量体现了新文学运动的实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呐喊》中包括《药》、《孔乙己》、《风波》、《阿Q正传》等小说。代表作《阿Q正传》是鲁迅在辛亥革命失败后潜心于中国文化的历史“钩沉”的结果。其写作目的是要通过阿Q的形象和他性格中表现出来的“精神胜利法”,挖掘出中国农民愚昧落后的原因,揭示出中国人的灵魂。2.《彷徨》(1926)是鲁迅的第二部小说集,收1924-1925年间的小说11篇。《祝福》通过祥林嫂的故事,表现了农村妇女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无论怎样反抗也无法逃脱的悲惨命运。《在酒楼上》被周作人看作是最具“鲁迅气氛”的小说,通过五四青年吕纬甫从激进到消沉的思想变化,探讨了五四高潮后知识分子的道路和命运。《彷徨》中包括《伤逝》、《孤独者》、《肥皂》、《高老夫子》等小说。3.鲁迅小说的独特性鲁迅小说的独特性在于:鲁迅小说所关注的不仅仅是个性解放或家庭婚姻或革命斗争,而是中国社会变革时期最紧要最迫切的人的精神困惑和生存前景等重大问题。第二,鲁迅小说并不像五四前后的前驱者那样乐观,而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要“揭出病苦,以引起疗救的注意”,在自己的怀疑和沉思中形成了“忧愤深广”的总体特征。4.《雷雨》分析《雷雨》(1934)是曹禺的第一部话剧,也是标志着中国话剧艺术真正成熟的第一部悲剧。作品以20年代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周鲁两家八个成员错综复杂的亲情和血缘关系,表现了家庭的悲剧和人的命运。该话剧广泛吸收了西方话剧的优点,塑造了周朴园、繁漪、鲁侍萍的形象,成功地表现了20年代中国带有浓厚封建性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中各种人物的生活、思想和性格,从而使话剧这种外来的艺术形式完全中国化,成为我国新文学中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5.三大爱国主义诗人郭沫若、闻一多和艾青并称中国新诗史上的三大爱国主义诗人。郭沫若诗歌“激昂”,闻一多诗歌深沉,艾青诗歌“忧郁”。郭沫若的诗集《女神》,最能代表其成就和风格特点。《女神》是现代第一部真正取代文言旧诗的新诗集,是现代诗歌的奠基之作。《女神》的意义在于它情绪饱满地表现了以爱国、反抗和进取为特征的五四精神,形式上做到了“诗体的大解放”,并表现出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闻一多是新诗格律的主要倡导者和理论家。闻一多出版有《红烛》(1923)和《死水》(1928)两部诗集。《红烛》表现了游子的爱国思乡之情。《死水》既为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运动所鼓舞,有对社会现实的黑暗腐朽感到失望和悲痛。《死水》是新格律诗的完美典范,也是闻一多的代表作。艾青的忧郁,既与当时祖国和民族的命运和诗人自己的出身和经历相关,也与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有关。艾青最有代表性的诗集是《北方》。6.张爱玲的《传奇》张爱玲的人生充满传奇色彩。张爱玲在1944年出版了她最有代表性的小说集《传奇》。《传奇》中包括《第一炉香》、《倾城之恋》、《金锁记》等小说。《金锁记》中的曹七巧的形象是张爱玲笔下最完整的女性形象,最厚实的小市民形象,也是张爱玲为中国现代文学贡献的一个独一无二的具有经典意义的艺术形象。张爱玲小说表现出来的具有现代主义意味的“荒原”意识,是五四以来的新文学较少表现的,这正是其独特之处。张爱玲小说在文学是史上的特异地位,不仅在于她与40年代前期上海沦陷区的环境相适应,没有也不原利用作品来说教或做宣传,热衷于表现自己对人生的切身体验和独特感悟,在表现当时上海市民生活和心理方面堪称独步,而且还在于她有着中西文化的深厚素养和艺术地运用汉语言的纯熟手法,完全摆脱了“新文艺腔”,继承了传统古典小说和现代通俗小说的手法和韵味,将新旧雅俗融会贯通,创造出了新旧交织、雅俗共赏的独特风格。7.《茶馆》的特点《茶馆》(1957)是老舍戏剧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当代话剧的巅峰之作,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成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保留剧目和中国当代话剧的代表。《茶馆》以反映社会历史的深广、戏剧结构的独特、北京地方色彩的深厚、语言技巧的精妙而享誉于世。剧本以三幕的构制表现了裕泰茶馆在三个时代的变化,展现出北京半个多世纪的社会面貌,颇具史诗的意味。三幕戏,只是三个生活横断面,犹如三幅市井风俗画,这种“横断面连缀式”的“图卷戏”,又称“老舍式戏剧结构”。全剧共70多人,有台词的就有50多人,有名有姓的也有40多人,展示出“清明上河图”式的民间众生相。剧本的结尾三个老人以“撒纸钱”的方式祭奠自己,这种没有亮色、没有“大团圆”的结尾,在当时的戏剧创作中绝无仅有。剧中人物的对话常常十分简短,包含丰富的潜台词,既具有北京口语的地方色彩,又符合人物的个性特征,充分显示出作者的语言功力。8.莫言与新历史小说1986年莫言发表小说《红高粱》,标志着新历史小说的诞生。新历史小说是对历史的一种重构,从思维方式到叙述语言都超越了传统的历史小说,打破了社会/政治的思维模式和“党史模式”的历史框架,以个人化的立场对近代历史进行重写,创造出一种新的艺术境界。《红高粱》以民间的视觉去审视抗战历史,叙述了一个民间的抗日故事。通篇以虚构的家族回忆形式,把大量笔墨都用来描写由土匪司令余占鏊组织的民间武装,以及发生在高密东北乡的各种野性故事,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历史的政治色彩,还原成一种自然主义式的生存斗争。以“我爷爷”、“我奶奶”、“我父亲”为叙事人称的叙述方式,对后来的小说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莫言较深地受到美国作家福克纳和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影响,从他们那里大胆借鉴了意识流小说和时空表现手法和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情节结构方式,把故事讲述得非常自由散漫,充满了生机勃勃的自由精神。莫言小说的主要特点是关注民间普通百姓的生存状态,塑造出一个充满生命意义和力量的带有理想色彩的民间世界,表现出强烈的“种的退化”的忧患意识,同时在小说叙事艺术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二)基础写作本课程是为准备参加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习的专科毕业生准备的。本课程带有基础和常识性质,重点强调其常识性的知识点,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基础写作基本常识的学习,对于基础写作有个基本的认识,为本科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本课程使用的教材张杰主编的《基础写作》(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基础写作》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写作的表达方式表达方式。所谓表达方式,是由写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本的表现内容所要求的语言运用的具体手段和方法。一般认为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五类。1.叙述叙述是写作中最基本和最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写作者运用陈述性的语言,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所作的介绍和交代。它不仅是叙述类文体写作的主要表达方式,而且几乎在所有文体的写作中都程度不同地发挥着应有的作用。一个完整的叙述应当包括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原因、结果六个要素,即所谓“叙述六要素”。不过在具体运用时写作者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而有所省略。但省略必须要以读者能够理解为基础,否则便失去了写作的意义。叙述的表现形式。叙述的表现形式有详细叙述和概括叙述两种。其区别主要体现在叙述内容的详略和叙述节奏的快慢上。详细叙述是对人物活动和事件过程的具体内容进行细致交代,因而其进展节奏也就比较缓慢;概括叙述则只是一般介绍人物活动和事件过程的梗概,相应地来说其进展节奏就要大大快于详细叙述。叙述人称。叙述的表现角度有主观叙述和客观叙述两种。其区别主要体现在叙述人称的不同使用上。所谓叙述人称,,就是作者叙述的观察点、立足点,即叙述者是站在什么位置,从什么角度,用什么口气进行叙述的。通常认为叙述人称只有第一人称(主观叙述)和第三人称(客观叙述)的区别。2.描写描写,是写作者运用描绘性的语言,把人物、景物或场面的状态或特征具体、形象和生动地表现出来的一种表达方式。它要求能够最充分地发挥语言所具有的唤起阅读者相应的表象记忆的功能,通过精心选择的富有表现力的文字,给阅读者以栩栩如生和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描写是叙述类文体写作,特别是文学创作中一种主要表达方式。在其他文体类型的写作中,有时也需要借助描写来加强表现效果。描写的表现形式。描写的表现形式主要
本文标题: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725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