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新闻学原理3[1][1]2新闻客观性
第二节新闻客观性客观原则是人类新闻传播发展史上的一笔财富,是新闻传播中最引人注目的一条原则。尽管它从被提出的时候起,人们就以各种方式对它、批评、发难,对它进行修正、改造。然而,客观报道的理念并没有被取而代之,相反的,每经过一次痛苦的洗礼,它的权威就更加坚定。直到今天,它不仅是美国新闻的精神,并且日益成为世界新闻传播界普遍认同的一种新闻传播理念,一条普遍遵守的新闻传播原则。一、什么是新闻客观性?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如实报道的传播主体不改变报道对象自身的内容不影响?(一)客观理念/客观精神新闻精神/职业理念价值追求(二)客观方法二、为什么要坚持新闻客观性?(一)保障新闻真实性(二)新闻工作者职业化(三)媒体获得公信力“年轻记者一开始就被教导要寻找事实,报道事实,不得为了自己的私利或其他个人与团体的利益而歪曲新闻,要把这当作一个信条去遵守……今天要是有哪个报纸发行人或广播电视台老板试图命令其职员按照他的政治倾向去报道新闻,简直不可想象。”——《美国新闻道德问题种种》三、新闻客观性的提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一)媒体的发展:政党报纸→大众化报纸党派→中立言论→新闻(二)哲学基础:植根于人的理性精神和求真意识;(三)外在推动因素:通讯社(美联社)1900“报道事实,而不报道意见”正式提出:1923美国《新闻规约》第5条:“不偏——健全的工作可以使新闻报道和意见表达清楚地区别开来。新闻报道不应该参加意见或任何偏见。”四、几种发展形态(一)客观主义内容:客观记录“绝对”事实,不允许观点速记员不负责任的做法,可能会导致新闻失实“记者们必须按照事情的原样如实报道,像机器,不允许有偏见、不允许有润饰、不允许有风格,千篇一律。报道中幽默或显示个性的词句,被一一挑选出来,诘问一番,剔除掉。”形式:不允许风格,呆板机械(二)调查性报道手段:调查目的:揭示真相“真相就是正在抑制或被遮蔽的事实……如果仔细分析,这些真相呈现两种状态:一种是属于通常所说的内幕和黑幕,那就是被权力和利益遮蔽的真相;另一种是复杂事物的混沌状态,那是被道德观念和认识水平所遮蔽的真相。”(三)解释性报道新闻背景why例:“返航门”事件我们的态度:新闻客观性要如实报道事实本身。但这并不意味着绝对的客观性/客观主义。不能只报道事情表面现象,要结合背景,探究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对于某些隐蔽之处,要深入事件内部,挖掘真相。这样,才是真正的如实报道。五、新闻客观性的方法★核心:事实和观点分开至少表达新闻事实的两面平等对待被采访者一般不隐匿新闻来源强调可以证实的事实使用中性词语以第三人称报道引述当事人的话“用事实说话”“让事实说话”(二)客观性编辑核心:事实和观点分开新闻版和言论版署名言论新闻节目(内容)/评论节目(内容)公正原则从本质上讲,公正原则的核心在于实现“新闻正义”,承担新闻媒体应尽的社会职责。社会公器;环境守望者宏观:要求新闻媒体拒绝向任何权力和金钱做出不正当的倾斜。“新闻事业应以独立的精神执行其任务,以社会利益为前提,不与政治人物勾结,更不可牺牲其永恒的利益,而向任何政权低头。”具体:以平等态度对待新闻事实的当事各方。对新闻传播主体的直接要求:不能利用职业之便随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见;不能将非新闻的东西当作新闻来报道;不能有意进行失实的、片面的、歧视的报道以实现自己的私利;更不能以虚假的、有偿的报道来误导受众、欺骗社会。公正性与倾向性(一)新闻能否有倾向性?事实本身具有倾向性:报道者赋予的倾向性:个人价值观媒体定位宣传政策等其他因素(二)公正性与倾向性的关系报道者赋予的倾向性事实本身具有的倾向性一致→统一不一致→矛盾?倾向性服从公正性。否则,新闻失实
本文标题:新闻学原理3[1][1]2新闻客观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797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