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优选整合】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练习)-
试卷第1页,总7页…………○…………外…………○…………装…………○…………订…………○…………线…………○…………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内…………○…………装…………○…………订…………○…………线…………○…………绝密★启用前【优选整合】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练习)试卷副标题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题号一二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评卷人得分一、单选题1.“江淮田一善熟,则旁资数道。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朝廷设置江淮转运使,负责粮食北运京畿。这一现象发生于A.战国B.秦代C.东晋D.唐代2.《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唐都长安,而关中号称沃野,然其土地狭,所出不足以给京师、备水旱,故常转漕东南之粟。”此记载反映出A.唐朝时南方经济有了较大发展B.四川成为唐朝重要的粮食产地C.唐朝时长安地区经常遭水灾旱灾D.唐朝时长安地区经济日益萧条3.唐朝后期,太湖流域的进士及第的人数增加了,前期没有出现过进士的一些地区也出现了进士。增长幅度最大的是福建、江西和湖南。这一变化反映了A.士人影响力“南重北轻”B.政治权力中心转向南方C.南方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D.科举取士规模不断扩大试卷第2页,总7页…………○…………外…………○…………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内…………○…………装…………○…………订…………○…………线…………○…………4.唐人罗让指出唐朝“根本实在于江淮矣”。杜牧也说:“江淮赋税,国用根本。”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是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B.江淮地区经济发达C.唐朝重视江淮的开发D.江淮赋税沉重5.据统计,自上古至隋朝见于记载的88件水利工程中,华北占72件,华南仅占16件。而唐代见于记载的212件水利工程中,华北占101件,华南占111件。这说明A.南方水利技术超过北方B.南方农业地位上升C.南方经济超过北方D.南方已成为全国经济中心6.据《中国古代经济史》记载:“明初的科举,南人及第者十倍于北人,以至于不得不采用南北分卷,勉强维持南北人数的均衡。”据此可推知A.科举制度逐渐陷入困境B.八股取士束缚人们的创造性C.南北经济差距不断扩大D.分卷有利于中华文化的繁荣7.吴松弟所著《中国移民》一书中,详细论述了北方人口南迁的具体背景、迁移过程、分布状况和造成的影响。这一南迁现象产生的最主要的影响是A.南方人口增加,逐步超过北方B.对南方过度开发,破坏了生态环境C.江南经济开发加快,经济重心南移D.南北风俗融合,文化重心南移8.下列有关我国古代四大经济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四大经济区是指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B.是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分布特点划分的C.各经济区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D.黄河流域始终是全国的经济重心9.据统计,安徽在两汉时共有76座县治城市,仅占全国的5%左右。其分布是淮北36座(47.4%)江淮30座(39.5%)皖南10座(13.1%)。安徽有50处确认的汉代城市遗址,大多规模较小。(数据摘自《安徽汉代城市的分布与建设》)这表明试卷第3页,总7页…………○…………外…………○…………装…………○…………订…………○…………线…………○…………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内…………○…………装…………○…………订…………○…………线…………○…………A.汉代政治中心在我国北方地区B.当时郡国主要分布在黄淮地区C.两汉时期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D.统治者不重视江南地区的开发10.汉代的山东经济区除了包括今河南、山东、河北三省外,还包括①陕西②晋南③苏北④皖北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11.“(宋政府)南渡后,水田之利,富于中原,故水利大兴。”两浙一带,“所在围田遍满”“昔日之曰江、曰湖、曰草荡者,今皆田也”。材料所反映的实质是A.南方耕地面积增加B.南方农田水利发展较快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D.江南农业生产技术先进12.新的经济重心的形成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特征:经济中心、政治中心和时间长久。按照这个标准来判断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可能是在A.魏晋南北朝时期B.隋唐时期C.北宋时期D.南宋时期13.两宋时期江浙地区是全国的粮食倚重之地,而到明清时期江浙不少地区粮食已不能自给,需从湖广一带输入,但“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这种变化说明江浙地区A.经济结构出现转型B.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C.农产品商品化加速D.生产方式发生质的变化试卷第4页,总7页…………○…………外…………○…………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内…………○…………装…………○…………订…………○…………线…………○…………14.“入宋以后……不论是政治上的风云人物还是文坛的领军人物,大多是南方的面孔了。在科举考试中,南方人的优势明显,北宋后期不得不采取南北分卷的制度,特许北方分别考试,单独录取,以维持南北地区间取士人数之大体均衡。”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考试制度的不公平B.古代经济重心南移C.商品经济的发展D.中央集权加强的影响15.下图可以用来研究中国古代①人口南北流动②经济重心转移③南北经济发展形势④饮食结构变化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6.下图反映了我国汉代经济发展呈现出什么特征A.发展水平高试卷第5页,总7页…………○…………外…………○…………装…………○…………订…………○…………线…………○…………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内…………○…………装…………○…………订…………○…………线…………○…………B.地区发展不平衡C.农牧平分秋色D.经济重心渐南移试卷第6页,总7页…………○…………外…………○…………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内…………○…………装…………○…………订…………○…………线…………○…………第II卷(非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评卷人得分二、非选择题17.阅读材料,完成要求。材料两晋、唐、宋时北方人口多是在战乱发生、生命受着威胁的情况下南迁的,迁移的方式往往是整个家族的行为即举族迁移,并在迁移地聚族而居、聚乡而居。明清时期湘、鄂、赣地区特别是江西的流动人口则不是这样,除了个别特定时期,他们基本上不存在生命受到威胁的问题,他们是为寻求更为优越的生产和生活环境而流动的。因而,这种流动更具有经济特色而更少政治特色,或者说,他们是经济移民而非政治移民。即使在洪武大移民时期,也是将人口密集地区的人口迁往人口稀少地区。人口流动的方式,一般是个人或小家庭的流动,即使是同一家族乃至同一家庭的成员,也未必聚族而居,更不用说聚乡而居。他们融入当地居民之中,或与他乡移民、他省移民杂居。从这一意义上说,他们更少安土重迁的情结。从中也可以看出社会进步所发生的作用。——摘编自方志远《明清湘鄂赣地区的人口流动与城乡商品经济》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移民的阶段特点,并分析其影响。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史记•货殖列传》材料二(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之年),则数郡忘饥。会土(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值一金······荆城(荆州)跨南楚之富,杨部(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卷五十四材料三方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材料四试卷第7页,总7页…………○…………外…………○…………装…………○…………订…………○…………线…………○…………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内…………○…………装…………○…………订…………○…………线…………○…………——《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1)材料一反映出南方经济状况如何?材料二、三、四反映出南方经济有哪些发展?(2)上述材料反映出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3)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答案第1页,总5页参考答案1.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江淮田一善熟,则旁资数道,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大体含义是江南地区的粮食生产成为国家生活的主要支撑,这能说明在经济重心已经南移,这应该发生在唐代,本题选D。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开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战乱使大批农民南下江浙地带,隋唐和五代时期持续进行,直至南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形成,南方经济超越北方成为国家的中心,中国此后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南方地区。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经济重心的南移·唐代经济重心南移持续进行2.A【解析】据材料“所出不足以给京师……故常转漕东南之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唐朝东南地区的粮食物资转运长安地区的现象,说明唐朝时南方经济有了较大发展,故A选项正确;四川不属于东南地区,故B选项错误;“备水旱”不是经常遭水灾旱灾的意思,故C选项错误;材料只是说明长安地区粮食缺乏,也无法体现唐朝时长安地区经济日益萧条,故D选项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前提条件是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文言文的材料信息,对“土地狭”、“所出不足以给京师”、“备水旱”、“转漕东南之粟”这些语句应该有明确的分析和界定,其中“转漕东南之粟”最为重要。3.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给出的时间是唐朝,唐朝是科举制度完善的时期,唐朝后期进士出现在江南地区说明南方的文化有所发展。结合具体的历史情况,我们知道唐朝后期南方经济发展较快,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的发展,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说法错误,南方只是出现了少数的士人,所以不能说明“南重北轻”;B选项错误,政治权利在唐朝一直处在北方,唐朝的京城是在陕西一带;唐朝后期政治比较混乱,地方割据,科举取士的规模并没有所扩大,D选项排除。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名师点睛】科举制产生于隋朝,发展完善于唐朝,在宋代成熟并兴盛。我们要明确唐朝的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答案第2页,总5页科举制度虽然已经完善,但是科举取士的人数还是很少的,唐朝的关陇门阀一直都影响着唐朝的政治,所以寒门学子通过科举进入上层阶级的困难还是很大的。但是宋代就不一样了,科举取士人数迅速扩大,程度之深非唐朝可比。4.B【解析】材料提及江淮的赋税是国家的根本,说明江淮地区经济发达,B正确;A是南宋时期完成;C和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5.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相关概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上古至隋朝”与“唐代”相比,南方水利工程在全国总水利工程中所占比例明显上升,说明南方农业地位上升了,因为水利和农业是密切相关的,B项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正确;仅凭水利工程比重,得不出“南北方水利技术高
本文标题:【优选整合】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练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005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