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案例4:中国政法大学学生弑师案doc
中国政法大学弑师学生:我为何要杀程春明10月28日晚,中国政法大学昌平校区内,正准备上课的副教授程春明被一名大四男生付成励砍成重伤,经抢救无效死亡。10月28号黄昏,付成励将事先准备好的两把刀放进口袋,一把菜刀、一把水果刀。6点30分,付成励从中国政法大学昌平校区端升楼201室教室后门进入,此时,程春明正在讲台前为上课做准备。付成励径直走到程春明跟前,拿出菜刀,对准程春明的脖子挥下。砍了一刀后,付成励就掏出手机报了警,然后静静地呆在教室里,等待着警察的到来。这一刀砍中了程春明颈部大动脉,当晚7点,程春明经抢救无效死亡。日前,随着付成励因涉嫌“故意杀人罪”被批准逮捕,该案案情逐次浮出水面。付成励交代,杀程春明的原因有两点,一是要报复,二是要“杀一儆百”。报复的动机并非程春明“抢”了付成励的女朋友,而是“程春明在自己和女朋友之间留下了太多的阴影,分手这个事情也和程春明有很大的关系”。付成励认为。对于“杀一儆百”,付成励进一步解释,“以前有学生向学校告发过类似的事情,但学校不管,没有用。”北戴河之旅相关卷宗显示,付成励的女朋友姓陈,法大研究生院三年级的研究生。尽管大自己三岁,但在付成励的眼中,“她性格属于那种文静型的,我属于好动型的,我觉得我和她的性格互补,挺合适的。”付成励与陈某的认识要追溯到2007年4月,在认识陈之前,付成励没有谈过恋爱,陈是付成励的初恋。交往了几个月后,2007年8月,付成励与陈某正式确立了男女朋友关系。之后俩人去北戴河游玩。在北戴河的某天早上,陈告诉付成励,她曾经和别人发生过关系。2008年年初,付成励和陈某大吵了一架。对于这次吵架,付成励说,这是陈第一次提出和他分手,但没有说任何理由或借口,这让他潜意识里觉得“这可能和之前陈告诉他的那件事情有关”。“如果要分手,生活就没有任何意义,我也不想活了,但我自杀前先要把程春明先杀了。”付成励说,第一次要分手的时候,自己就萌发了要报复程春明的念头。2008年7月,付成励和陈某再次发生大吵,二人正式分手。分手时,付成励气愤难当:“你是想把我逼死啊,但是我告诉你,我就是死,我也要先把程春明杀了。”闻听此言,陈某阻止了付成励的过激行为。付成励依然记得,分手时,陈某告诉他,在和付成励交往前,自己和程春明曾经保持了一年的关系,而和离开程的原因是“自己不再爱程春明了”。付成励认为,分手这个事和程春明有很大的关系,程春明在自己和女朋友之间留下了太多的阴影,“我憎恨程春明”。司法机关调查陈某的笔录显示,陈认为分手的原因是“双方性格不和”。两个家庭的灭顶之灾一个不争的客观事实是,付成励的极端行为最终给两个家庭带来了灭顶之灾。据了解,付成励的是家中的独子,父母系普通工人,二老本打算等付成励毕业后好好享享轻福,但如今等待付成励的将是法律的严审。而对于逝者程春明的家人来说,程春明就是家中的“天”。案发时,程春明的夫人已怀有5个月的生孕,得知丈夫出了意外后,程夫人曾几度昏厥。12月5日,付成励因涉嫌“故意杀人罪”被正式批准逮捕。案例点评:原本应怡怡如也的师生关系,何以会形成如此尖锐的矛盾冲突?这可是一个有着数千年尊师重教传统的君子之邦啊,师生相随,所谓“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那是一份精神交流的愉悦。师与生的关系,除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礼崩乐坏”,似乎很少像现在这样紧张,紧张到了学生竟然明火执仗地“弑师”,紧张到了竟然需要教育部表态正当惩戒学生不属体罚。此种乱象或许正反映了几十年以来我们在教育思想上的混乱情形。本来以理服人当然重要,但鉴于中小学生正处于特定的心理发育阶段,于是在师生关系中,或许以情动人有时效果会更好。但不少教师见钱眼开,那扇本该打开的“情感”之门却不幸关闭了。说到底,师生关系有着先天的不对称:双方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但在学识和修养上不可能具有同等程度。正如古语所说:子不教,父之过。这,同样适用于师生关系。学生的刀为什么频向老师砍去?且不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在法制社会下,不管学生有何种理由,杀人弑师绝对为法理所不容。但为什么弑师案频频发生,为什么师生矛盾如此突出,恐怕把板子都打到学生身上也有失公允,也需要我们从教师和教育本身去找找原因。因为现在为什么多次发生这样的事情,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我们忽视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说我们可能会认为老师做的都是对的,教育者很神圣,对老师的尊敬是应该的,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实际上你会发现,师生关系是不是融洽会带来很大的问题,有的时候好的师生关系胜过许多教育本身。无论因为什么,马怀德都对付成励感到遗憾:“毕竟是我们的学生,不论出于何种动机,最终都要接受法律的惩处,不仅要失去学业和自由,还将对其家庭产生重大的影响。”马怀德说,校园是个特殊的场所,本身是个教育培养人才的地方。发生如此悲剧值得我们认真反思。在案件没有调查清楚前,不应轻易做出任何结论,各种猜测都可能是片面的。他希望与社会各界一起通过这样一个案例关注现代青年的思想和心理,更加关爱生命,杜绝此类恶性事件的再次出现。“我们的母校正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无论我们是否愿意,由于我们的学术血缘,嘲讽和质疑的声浪必将波及到我们每个人。我们只能勇敢的面对。不需要无意义的申辩和争吵,我们将在以后的岁月里用自己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以及这所大学存在的价值。此时此刻,我们需要的只是悼念。”
本文标题:案例4:中国政法大学学生弑师案doc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066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