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 第2二章中国发展对外贸易的主要理论依据
第二章发展对外贸易的主要理论依据本章主要分析了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主要理论依据,即在邓小平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运用马克思主义国际分工理论、国际价值理论、社会再生产理论,借鉴西方经济学的有用成果,大力扩展中国的对外贸易第一节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发展对外贸易事业的指导理论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邓小平理论是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新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理论水平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式,对世界上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势态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上在社会主义根本任务上在社会主义发展动力上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上在社会主义领导力量和依靠问题上邓小平理论是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指导思想提出中国的对外开放应该是面对全世界的开放指出对外贸易在中国经济建设中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强调中国应该大胆参与世界经济发展的各种模式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发展对外贸易事业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分工理论是我国发展对外经贸事业的重要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价值理论是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重要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再生产理论是我国发展对外经贸事业的重要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分工理论指出:国际分工是客观的经济范畴,是人类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马克思主义不仅从生产力方面科学地分析了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客观性,而且从生产关系方面揭示了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性质和特征社会主义国际从诞生之日起,就是在国际分工、生产国际化发达的基础上进行再生产活动的,同时社会主义由于在资本主义薄弱环节中产生,又面临技术落后、资金不足的巨大困难,必须吸收西方发达国家取得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先进成果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总量比较丰富,国内市场广阔,技术相对落后的国家,因此必须利用国际分工加速建设和壮大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马克思的价值理论指出: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规律,只要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就必然存在价值规律的作用由于各种商品的国内价值与国际价值存在比较差异,因此从理论上考察,在正常、平等的贸易条件下,国际交换双方都有可能获取利益通过国际交换可能使双方互利的原理同马克思的关于国际交换可能增加一国价值总量的原理一脉相承。也就是说,通过国际贸易,利用国际价值同国内价值的比较,一国可以较少的劳动时间——价值,换取较多的劳动时间,因而可以增加一国的价值总量取得经济效益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指出,社会生产各部类之间以及每个部类的内部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包括第一部类——生产生产资料的部类,和第二部类——生产消费资料的部类,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之间,农业生产内部,工业生产内部,都必须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社会才能顺利发展,取得高的经济发展速度和好的经济效益。第三节西方经济学为中国发展对外贸易事业提供理论借鉴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幼稚工业保护理论对外贸易乘数理论要素禀赋理论要素价格均衡化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规模经济理论需求偏好相似说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绝对优势理论理论内容评价理论内容:这个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他指出一个国家生产同一单位的某种商品所使用的资源少于另一个国家生产同类商品,这个国际在这种产品的生产上就具有绝对优势。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国际分工,用本国优势的产品去换来本国劣势的产品,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布(1单位)酒(1单位)英国1小时2小时葡萄2小时1小时绝对优势理论评价:这个理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即如果一个国家没有绝对优势部门,那么这个国家能否参加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呢?例如当今世界,有些国家生产力水平比较高,有可能在各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具备绝对优势,同时另一些国家可能在任何产品上都不具备绝对优势,但是贸易行为是否就不能在这两个国家发生呢?比较优势理论理论内容评价比较优势理论代表人物是大卫.李嘉图(1772—1823DavidRicardo)。李嘉图发展了绝对优势理论,论证了国际分工的基础不限于绝对成本差异,只要各国之间产品的生产成本存在着相对差异,即比较成本差异,就可以参与国际分工,从而获得贸易利益布(1单位)酒(1单位)英国1小时2小时葡萄牙2小时6小时李嘉图的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现代西方经济学家的国际贸易理论都是在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然而李嘉图的理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较优势理论认为比较利益相差越大则发生贸易的可能性越大,但是二战以后比价利益相差不明显的发达国家之间的水平贸易已经远远多于比较利益相差明显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垂直贸易,按照这种理论,世界各国都应该实行自由贸易,但是从世界贸易历史上看,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从未实行真正的自由贸易,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实行保护贸易。另外这个理论是假设机会成本不变的情况下提出的,因此贸易双方都可以实行完全的专业化生产。而现实生活中往往是机会成本递增,往往不可能实行完全的专业化生产。幼稚工业保护理论理论内容评价李斯特是德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和社会活动家,是幼稚工业保护理论的首创者。李斯特把国民经济发展分为5个阶段:即原始未开化阶段、畜牧业阶段、农业阶段、农工业阶段、农工商阶段。他认为各国经济所处的阶段不同,采取的贸易政策也应不同◆在原始未开化和畜牧业阶段,基本上处于未开化状态,没有国家,没有对外贸易。◆在农业阶段,国家应实行自由贸易政策,以利于农产品的自由输出和外国工业品的自由输入,由此促进本国农业发展,并培育本国工业化基础◆在工业阶段,虽然本国工业已有发展,但还没有发展到能与现金国家工业品竞争的地步,所以应实行保护贸易政策,以保护本国工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在农工商阶段,现今国家的工业品具有国际竞争力,应实行自由贸易政策,获取最大利益,以刺激国内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李斯特认为当时英国处于农工商阶段,法国处于农工业与农工商结合阶段,德国和美国处于农工业阶段,因此德国应实行保护贸易政策。李斯特提出的保护政策不是保护所有工业,而是保护幼稚工业,可选择的保护对象是◆刚刚建立尚不具备竞争力◆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虽然是幼稚工业,但没有强有力的竞争者时,不需要保护◆该行业有发展前途◆保护时间以30年为最高期限,在保护期结束后,被保护的幼稚工业还扶植不起来,就停止给予保护◆农业不需要保护,随着工业的发展,农业自然随着发展◆保护期结束后,该行业要回报消费者评价:李斯特的保护幼稚工业的贸易理论对德国实行保护贸易政策影响极大。德国在19世纪70年代后实行保护贸易措施,不断提高进口关税。他的保护有发展前途的幼稚工业,并且保护是有限度的理论,对一些发展中国家发展民族经济具有重要参考作用对外贸易乘数理论理论内容评价1代表人物凯恩斯。他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大量失业是因为社会“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这种“有效需求”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增加消费需求的办法是让人们多花钱,少储蓄,鼓励高消费,以刺激生产的发展;解决投资需求由国家投资,通过征税、发行债券等筹集资金。他认为投资增加与国民收入增加之间有依存关系,增加投资可以引起生产资料需求的增加,从而引起从事生产资料生产的人的收入增加,从而引起对消费资料需求的增加,进而引起从事消费资料生产的人的收入增加。如此反复下去,其结果是:增加的国民收入总量会等于原增加投资量的若干倍。他把这种依存关系成为“乘数理论”后来凯恩斯的追随者马克卢普和哈罗德把这一理论引入对外贸易,建立了对外贸易乘数理论(ForeignTradeMultiplier)该理论认为:一国的出口和进口波动对国民收入产生倍数效应。本国商品、劳务出口的增加,会使外汇收入增加,引起对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需求的相应增加,进而引起其他部门生产、收入、就业的增加,如此反复下去,收入的增加量将为出口量的若干倍;反之,本国商品、劳务进口的增加,向外支付货币增加,于是收入减少,消费随之减少,成为国民收入中的漏洞,造成投资生产的不景气。结论是:贸易顺差有益,逆差有害,只有顺差才能增加国际收入量和就业量;逆差造成国民收入量和就业量减少这个理论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成功地挽救了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但是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这个理论容易引发通货膨胀。假定一国已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出口增加会引起需求增加,若片面强调出口,国内的过渡需求就会引发通货膨胀;其次,容易引发贸易战;再次,这个政策的最终结果容易引起财政赤字,凯恩斯倡导的增加政府投入和为人民减税这两项措施最终都要本多的财政来承担,造成财政赤字居高不下,使得上一代人要为下一代人攒好钱,为下一代人交税,人们被减税的结果反而更不敢消费,使得本国经济不能真正发展。要素禀赋理论要素禀赋理论的含义要素禀赋理论的主要结论对要素禀赋理论的评价要素禀赋理论是20世纪30年代,由瑞典经济学家埃里·赫克歇尔(EliHeckscher)和他的学生伯尔特尔·俄林(BertilOhlin)提出的。因此这一理论称之为赫克歇尔——俄林理论,或简称H—O理论。所谓要素禀赋是指世界上各国家或地区在拥有劳动力、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方面是非常不一致的,有些国家相对另外一些国家在劳动力、土地、资本等方面拥有的要素更加丰裕一些。每个国家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体系中应该生产和输出要素禀赋丰裕的商品,输入要素禀赋稀缺的商品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和直接基础是价格差别,即各个地区或国家间商品的价格不同。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资源配置和生产要素储备比例上的差别。商品贸易的趋势是消除工资、地租、利润等生产要素收入的国际差别,导致国际间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趋于均等化。首先,H—O理论与当代发达国家间贸易迅速发展的实际情况不符。其次,H—O理论与当今跨国公司的产业内贸易大发展现实不相符要素价格均衡化理论要素价格均衡化理论内容要素价格均衡化理论结论对要素价格均衡化理论的评价要素价格均衡化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P.A.Samuelson)对H—O理论的引申和发展,因此这个理论又被成为H—O—S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当一个国家劳动力非常丰裕,劳动力价格相对比较便宜,生产和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然而随着出口的扩大,在生产中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增加,劳动工资随之上升;同时,资本相对比较昂贵,然而,由于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随着进口的增加,对于本国资本的需求相对减少,资本的价格下降。H—O—S理论的结论是虽然生产要素在国际间不能自由流动,但在国际间商品的自由流动将会导致这两个国家的工人取得同等的实际工资、资本获得同样的利息、土地获得同等的地租。这个就是有些经济学家认为商品的流动实际上起到要素流动的作用在现实世界里,国际贸易在不断发展和扩大,然而要素价格均衡化的实现似乎还很遥远,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发达国家工人的平均工资和发展中国家工人的平均工资之间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在扩大,与此同时,一些发达国家的资本,即机器设备等,相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本仍然比较便宜。这个与要素价格均衡化理论不完全一致。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价格不能完全均衡化是由于贸易没有完全自由化引起的影响自由贸易的因素主要有贸易受到运输费用的影响,许多商品,特别是服务行业(基本上是劳动密集型)贸易受到阻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或多或少地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根据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随着贸易的发展,一些资本相对比较丰裕的国家,由于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对于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劳动工资会下降。但在现实世界里,这些国
本文标题:第2二章中国发展对外贸易的主要理论依据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294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