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 第四章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第四章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主讲人:许淑嫦内容技术差距论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业内贸易古诺模型需求偏好相似论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传统贸易理论的不足传统贸易理论认为产品相对价格差异是国际贸易发生的直接原因,而相对价格差异又取决于技术水平的差异(古典贸易理论)和要素禀赋的差异(新古典贸易理论)。因此两个国家技术水平的差异越大,其相对价格就越大,两国之间发生贸易的基础就越雄厚。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应为产业间贸易。但,二战后国际贸易发展迅猛,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和地区分布变化巨大,对传统贸易理论提出了挑战。国际贸易的特点要素禀赋相似的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越来越多,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构成部分,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贸易比重却在下降;产业内贸易越来越多,出现了许多同一行业既出口又进口的行业内国际分工模式;从贸易结构来看,战后跨国公司发展迅速,一些大型的跨国公司垄断了全球某些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这使得传统贸易理论中完全竞争的假设和现实相去甚远。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林德的“需求偏好相似论”;20世纪70年末,克鲁格曼和赫尔普曼将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引入国际贸易理论,提出了“新贸易理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着重解释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而传统贸易理论主要解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间贸易。1技术差距论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1)技术差距论该理论认为:技术实际上是一种要素,并且实际的科技水准一直在提高,但是在各个国家的发展水准不一样,这种技术上的差距可以使技术领先的国家具有技术上的比较优势,从而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随着技术被进口国模仿,这种比较优势消失,由此引起的贸易也就结束了。该理论通过引入模仿时滞的概念来解释国家之间发生贸易的可能性。在创新国与模仿国的两国模型中,创新国对一种新产品研发成功后,在模仿国掌握这种技术之前,创新国具有技术领先优势,可以向模仿国出口这种技术领先的产品。随着专利权的转让、技术合作、对外投资或国际贸易的发展,创新国的领先技术流传到国外,模仿国开始利用自己的低劳动成本优势,自行生产这种商品并减少进口。创新国逐渐失去该产品的出口市场,因技术差距而产生的国际贸易量逐渐缩小。最终技术被模仿国掌握,技术差距消失,以技术差距为基础的贸易也随之消失。生产/出口创新国模仿国生产/出口创新国消费创新国出口模仿国进口创新国生产模仿国生产模仿国出口需求时滞反应时滞掌握时滞模仿时滞创新国出口=模仿国进口,直到模仿国进口为零。创新国T0T1T2T3消费生产出口进口创新期成长期成熟期QT出口量达到最大后,慢慢减少,直到依赖进口。T0T1T2T3消费生产出口进口创新期成长期成熟期QT模仿国进口最初大量增长,但随着自身技术的提升,进口慢慢减少,直到可以出口。模仿时滞的类型需求时滞:指新产品出口到其他国家,因消费者尚未注意或不了解,而不能取代原有的老产品的时间;反应时滞:指一个国家在新产品进口后,需求逐渐增加,使进口国的生产商感到不能再按照旧的方法生产老产品,因此要进行调整来生产新产品,但这中间需要有一段时间;掌握时滞:指模仿国从开始生产到达到创新国技术水平,国内生产扩大,进口变为零的时间间接。(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由弗农提出,该理论认为:一个产品从创新、成长再到成熟的过程中,需要多种不同的投入要素。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产品投入要素的比例会发生变化。由于各国在投入要素上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这种变化就使得生产由最初集中于技术和资本丰裕的创新国,逐步向劳动力低廉的发展中国家转移。新技术、新产品的转移和扩散就像波浪一样向前传递和推进,产品完成一次循环需经历三个不同阶段:产品创新阶段、成熟阶段和标准化阶段。t0t1t2t3O其它发达国家净出口发展中国家时间创新国净进口第一阶段:创新领先国家出口第二阶段:技术扩散,跟随者出口第三阶段:技术停滞,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创新阶段所需的主要资源是发达的科学知识和大量的研究经费。在该阶段上,决定比较优势的因素主要是研发,而贸易主要发生在少数先进发达国家和其他发达国家之间。新产品实际上是一种科技知识密集型产品。产品成熟阶段所需的主要资源是机器设备和先进的劳动技能。在该阶段上,资本和熟练工人充裕的国家和地区开始拥有生产的比较优势,产品将主要由发达国家出口到发展中国家。产品从知识密集型产品变成技能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产品标准化阶段产品的技术已经完成其生命周期,生产过程标准化,操作也变得简单;生产该产品的机器本身也成为标准化的产品而变得比较便宜。技术和资本丧失其重要性,劳动力成本成为决定产品是否具有比较优势的主要因素。产品主要由发展中国家生产并出口到发达国家。意义该理论说明,同一产品,在不同的产品生命周期上,各国间的贸易显出不同的特点,这些不同的特点来自于不同类型的国家在不同阶段上具有不同的相对优势。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不是永远固定不变,而是动态转移的。没有永远的金牌企业。2产业内贸易产业内贸易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出现的一种新的国际贸易模式,并在经济全球化的新格局下日渐发展成为国际贸易的主导模式。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Trade,简写为IIT)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段时间内,同一产业部门产品既进口又出口的现象。因此,产业内贸易又称“双向贸易”(Two-wayTrade)或“贸易重叠”(TradeOverlap)。产业内贸易指数产业内贸易指数T=1-|X-M|/(X+M)①X为一种产品的出口价值,而M是其进口价值。其值介于0与1之间。②若T=0,表示该国在这类产品上只有进口或只有出口,其贸易为产业间贸易。若T=1,则表示该国在这类产品上既有进口又有出口,且进口量等于出口量,X-M=0,其贸易为产业内贸易。③T越接近1,产业内贸易的比重越大,T越接近0,产业间贸易的比重越大。产业内贸易的分类同质产品产业内贸易大宗原材料的国际贸易(运输成本)季节性产品贸易转口贸易活动经济合作和经济技术因素产生的产业内贸易差异化产品产业内贸易差异产品:产品相似但又不完全一样,存在一定的差异,产品彼此之间不能完全替代但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替代,交叉弹性小于同质产品。水平差异(质量相同,但其特色和特质不同的商品)垂直差异(产品质量方面的差异)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同类产品的异质性①实物形态上,同类产品可以由于款式、规格、商标、牌号、包装等方面的差异而被视为异质产品。②即使实物形态相同,也可能由于付款条件、交货时间、广告宣传和售后服务等方面的原因而被视为异质产品。规模经济与不完全竞争由于规模经济,要素禀赋相同或相似的国家之间同样可以进行国际分工,并产生国际贸易。需求偏好相似与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制约因素。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产业部门内异质产品的生产规模就越大,产业内部分工就越发达,从而形成异质产品的供给市场。同时,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均收入也就越高,消费者的需求会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呈现出对异质产品的强烈需求,从而形成异质产品的需求市场。与产业间贸易的区别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的最大区别在于两者所决定的贸易模式不同,前者是一个由众多生产差别产品的企业组成的垄断竞争行业,这为产业内贸易的开展提供了基础,而后者是以各国要素禀赋差别所形成的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因而两国的专业化分工必然导致产业间贸易。假设一个2×2×2模型,分别为汽车和小麦,中国和美国,劳动和资本,汽车为资本密集型产品,小麦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假设汽车不是具有差异性的产品,则两国分别出口汽车和小麦。国际贸易均衡。A国资本丰裕B国劳动丰裕汽车小麦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的贸易模式A国资本丰裕B国劳动丰裕汽车小麦规模经济下的贸易模式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产业间贸易净出口假设汽车是一个具有规模效益的垄断竞争产业,行业内有许多相互竞争的企业,A国只能生产那些具有规模效益的汽车,同时为了满足国内消费者的需求,还需要进口一部分不具有规模效益的汽车,但总体而言,其具有丰裕的资本因而汽车的出口量会大于进口量,是汽车的净出口国,同时还要进口小麦,贸易模式如前图。两国贸易中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所占的相对比重取决于两国要素禀赋的相似程度,如果两国的要素禀赋非常相似,那么产业间的贸易会很少,而基于规模经济的产业内贸易将占主导地位。产业内贸易的意义产业内贸易或双向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正在逐步上升,在发达国家之间主要是产业内贸易。消费者能消费到更多具有差别化的产品。产业间贸易会使一国稀缺资源的要素所有者的收入减少,而基于规模经济的产业内贸易会使所有要素所有者的收入增加,因此,自由贸易容易被通过,在政治上也容易得到支持。要素禀赋差异大的国家之间进行贸易受到的阻力就比较大。3需求偏好相似论又称为“重叠需求理论”,从需求的角度探讨了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其理论的核心是两国之间贸易关系的密切程度是由两国的需求结构和与收入水平决定的,即两国之间收入水平越接近,消费结构就越相似,则两国之间进行贸易的基础就越雄厚。基本假设一国之内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者偏好不同,收入水平越高的消费者越偏好奢侈品,收入水平越低的消费者越偏好必需品。同时,我们还假设不同国家的消费者如果收入水平相同,则其偏好也相同。分析过程国内市场需求决定厂商的生产人均收入决定一国需求结构人均收入水平相近的两国需求结构相似两国都需要的商品可能成为贸易品收入水平越相似的国家贸易关系越密切重叠需求与国际贸易YBAOQCDEFGHYBYAP若A国的人均收入水平位YA,这该国所需商品的品质等级以D为基点,上限为F,下限为C。而B国以G为基点,上下限为H、E。对于两国来说,落在各自范围之外的物品不是档次太高就是太低,是其不能或不愿购买的。两国重叠需求的部分是在E和F之间,这是两国开展贸易的基础。一国的人均收入水平商品的品质等级人均收入水平越高,则消费者所需产品的品质等级也就越高,二者的关系如OP线。AB意义1、林德从需求的角度阐述了部门内贸易产生的原因。2、对二战后迅速发展起来的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进行了解释。3、该理论是对比较优势论和要素禀赋定理的补充。4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内部规模经济内部规模经济主要来源于企业本身生产规模的扩大,由于生产规模扩大和产量的增加,分摊到每单位产品上的固定成本会越来越少,产品的平均成本下降。外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是一种经济外部性的表现,主要来源于行业内企业数量的增加所引起的产业规模扩大。由于同行业内企业的增加和产业集聚,即出现扎堆现象,这样在信息收集、产品销售、交通运输等方面的成本会降低。内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平均成本产量LAC2LAC1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外部经济的理论是由马歇尔提出的,其基本观点为:外部经济的存在不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厂商的生产成本,因为外部经济对于单个厂商而言是外部的,但对于整个行业是内部性的,同时也是导致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因之一。外部规模经济的产生原因:1)生产设备供应的专业化;2)共同的生产要素市场;3)地理集中有助于知识外溢、技术扩散美国加州的硅谷,华尔街的金融,中国义乌等这些地区的现象都体现了外部经济为当地和各国带来的好处,这种好处同样也会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关键在于资源共享外部经济与贸易模式PC0P1=AC1P2=AC2DWAC1E1QQ2Q10E2AC2先发优势:某一个国家率先进入某一具有外部规模经济的行业后,强烈的外部规模经济会巩固其作为大生产者的地位,尽管其他国家存在更廉价地生产这种产品的可能性。说明:瑞士和中国都可以生产钟表,两国的平均成本曲线分别为AC1和AC2,并且中国生产钟表的平均成本低于瑞士,按照要素禀赋理论,中国应该生产并且出口钟表。但由于历史原因,瑞士在钟表生产方面建立了自己的优势,并且利用这种优势扩大生产,使得钟表的平均成本降低到AC1的水平,为世界提供Q1数量的钟表。从理论上讲,中国可以在更低的成本水平下生产钟表,并且为世界提供价格更低和数量更大的产品,但这在
本文标题:第四章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304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