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让阅读的种子在倾听中悄悄长大2
1让阅读的种子在倾听中悄悄长大——以听促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实践研究摘要:如何在学生中开展有效的课外阅读是每个语文教师无法回避的命题,选择一种适宜而有效的方式也是每个语文教师必须的思考方向,在以“听”为推手的阅读方式中,朗读者和听众是两种主要的角色。教师作为第一朗读者将学生引领进广阔而丰富的课外阅读世界,拓展学生的阅读思维,在学生朗读者逐渐主导的过程中教师不断启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的阅读习惯,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为学生奠定一个良好的初始阅读的基础,为学生后续自主而广泛的阅读提供帮助。关键词:听读教师朗读者学生朗读者思维训练一、研究背景1、现状:班内学生课外阅读现状不容乐观。因为各人的知识起点不同和学习基础的差异,所以使得部分困难生永远只能在课内知识和作业中打转,课外阅读对他们而言就成了空中楼阁,如此就造成了阅读上的恶性循环。据粗略统计,小学语文教材约15多万字。小学6年,平均每年阅读近3万字,对于这部分学生而言,每天阅读仅80多字。而就算是基础较好的学生,他们所读的课外读物又基本上只有与语文教材相配套的《自读课本》或是父母选定的作文指导之类的书。和学生或家长谈论课外读物时,似乎除了作文书没有其它了,那些童书基本被斥为“对学习没有帮助”的书。这种种原因,导致了学生知识面狭窄,课外阅读兴趣下降,无法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最终是丧失了学生的阅读个性,形成了学生思维与课外阅读无法同步发展的恶性循环。那么如何改变学生与家长的观念,让他们对“课外读物”这一概念重新认识;如何拓展学生在课外读物上的视野,让他们能接触到真正优秀的课外书;如何唤醒学生课外阅读的动机,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这些阅读问题已摆在我的眼前。2、触动:看了一系列关于“朗读”的书籍后,感触颇深。一本窦桂梅老师写的书中谈到自己做老师最得意的一件事情,是坚持为学生读完了整本书,这让我神往。《朗读手册》的阅读,让我了解了“给学生朗读”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写作能力,还可以增强其记忆力、想像力等。《行动与收获——昆山玉峰实验学校“新教育实验”纪实》中说“新教育实验”总课题组算过这样一笔帐:老师每天为学生大声朗读20分钟,一年可以读20多本书,小学6年就能读100多本书。如果初高中还能坚持的话,12年时间学生仅仅靠听,就能间接阅读200多本书。昆山市玉峰实验学校老师高子阳称,该校老师在读霍姆林斯基、陶知行、叶圣陶的书籍时发现,老师十分得意的事情就是为全班同学朗读过整本书,而学生对老师的印象记忆犹新的也多是那本书,影响着学生成长的也是老师在班级中大声朗读的那些书。3、追忆:其实我也曾为学生进行过朗读。那年我刚接了一个3年级班,开学初在看《窗边的小豆豆》,中午管饭时间,我带书进教室,算是边管边自我阅2读吧。有学生看我入迷此书,就提出:“老师,读给我们听听。”也正是自己心血来潮,当即就答应了。这次朗读是突发性的,所以读时经常出现断句,虽然如此,但学生在听时仍表现出了相当大的兴趣,时不时的提问、插话,更多的是发出愉快的笑声。20分钟后,朗读结束,我随口编了几个问题,学生发言踊跃,最后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有的谈对文章的理解,有的谈听文章后的希望,也有的说:“好听,老师下次再读。”看学生有如此热情,我当时曾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这本书读完。当天下午有一节空课,我又去给学生朗读了。以后的几天里,有空余时间,而我又记得的情况下,我一般就给学生读上一段。如此多时一天可能读上三、四次,少时一天一次也排不上。断断续续地读了两周后,好像空余时间越来越少,而我也经常性地遗忘,后来也就没有再继续。虽然没有将一本书完整地读完,但学生对“听书”的热情却至今仍能再现。“每天为学生大声朗读二十分钟,那可是引领学生用耳朵在阅读。”让我坚信阅读指导的方法很多,但朗读给学生听是最简单,实践性最强的方法。“朗读给学生听”这是一种语文老师真正参与阅读的方法,是不需要老师再讲阅读方法的方法,是一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以及语感等多方面能力的方法,更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一种方法,我决定再次拿起书本,和学生共同朗读,让阅读从“听”开始,让学生们爱上阅读。二、研究策略(一)统筹安排,有准备地“听”大声朗读做起来不是很复杂,只要有一本书,有一个朗读者即可。但是如果我们随随便便拿来一本书就立即朗读给孩子听,也显得过于草率了些。因此,在朗读之前,我们该有个统筹规划。1、规划听书内容我们为孩子朗读什么样的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阅读走向。儿童文学作品应该是孩子阅读的主要内容,那么我们怎么在这许多儿童文学作品中选择适合读给孩子听得书籍呢?首先应该考虑文学作品本身的语言形象生动、主题积极向上。其次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再次要教师先读,给孩子读一本书前,教师应该已经读过,这样在朗读时才能正确取舍。最后向学生作推荐,笔者选择了一些绘本、小说、笔记等,用了一节课的时间向学生介绍每本书的作者、内容等,以便让学生作出合理地选择。根据笔者自己的朗读情况和学生的推荐,我们选择了以下书目作为优先朗读材料:书名教师推荐语学生选择原因《女巫》情节生动、曲折、紧张,能很好地吸引学生;语言幽默、风趣,是积累的好素材;丰富的想象力值得让学生借鉴。看着题目,就非常好奇了。因为这个题目感觉比较恐怖,不知道会写怎样的女巫呢?《要是你给老鼠吃饼干》回环往复的故事是训练学生思辨能力的好材料;色彩丰富,布局巧妙,线条流畅的图画是审美的好素材。画面既漂亮又有趣。故事太可爱了,就像“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和尚”。3《火鞋与风鞋》这是一个从自卑走向自信的故事,班中有许多不够自信的学生,希望这个故事对他们有所触动。老师介绍这本书在德国家喻户晓,还历年被选为小学教材。《橡树上的逃亡》一个小人,一个智慧与勇敢的英雄,一个冒险故事,一个环境保护的宣言。比我的小手指还小的人儿的故事,很让我遐想。《森林报》告诉学生如何去观察大自然,如何去比较、思考,如何去研究大自然。根据当时季节阅读与我们周围的环境相关的篇章,引领学生去观察、思考,甚而仿写。我对科普知识比较感兴趣,也想了解大自然。《德国,一群老鼠的童话》翻译的文采很出色,小说中拥有大量成语,俗语,读起来琅琅上口,也是学生积累词语的好材料。能让学生很真实的感受到“知识就是力量”这个主题。用童话演绎历史,在拓展活动中能增加学生的历史知识。老师介绍得很好,这本书的作者是德国当代青少年文学领域最有鲜明个性的作家之一,他的许多作品被德国教育部门指定为中小学生课外阅读辅助教材。《妈妈走了》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又正值母亲节,朗读这个故事并结合“我的妈妈”系列作文。2、保证听书时间朗读给孩子听,可以有效地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有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终身读着。但是如果我们在操作过程中或有头无尾,或断断续续,就会弱化他们的阅读热情。因此如果决定给孩子朗读,就需要安排好时间。下面是笔者的时间安排表:时间朗读内容朗读者朗读形式早自修,一般每周1—2次小说为主教师随情节发展或提问、或讨论,也可以穿插写的训练。语文课前5分钟短文为主(注:尽量选择和当日所学课文相关的内容。)教师作一段时间的朗读引领,接下来主要由学生朗读者进行。或概括主要内容,探讨文章主题,或结合所学课文进行讨论。每周傍晚2—3次短文为主教师结合当日回家作业。每周1—2节朗读课(注:和早自修的朗读时间错开。)绘本、小说教师随情节发展或提问、或讨论、或进行主题探索,并进行写的训练。(二)循序渐进,有层次地“听”如何将孩子的耳朵“唤醒”?让学生真的愿意听,乐意听是教师开展听书活动面临的第一个挑战。众所周知,越是缺乏学习兴趣的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相对较短,自控能力相对较弱。这对于朗读者的朗读魅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于是,教师责无旁贷地被推到听读活动的最前线,选择合适的朗读内容辅以极富感染力的朗读,让孩子用心地听,听读的作用就完成大半了。接下来,具有阅读4兴趣,掌握朗读技巧的学生也可以担任第二梯次的朗读者,他们朗读能力的提高一方面可以是教师的示范朗读,一方面也可以是教师的专项培养。第三个特殊的朗读者则可以选择电脑,现在电脑里有专门的听书软件,也是网络时代一个现成的选择。笔者将它分为三个层次:听教师读;听同学读;听电子书。这三个层次听教师读最先,听同学读其次,听电子书以辅,循序渐进,相辅相成。第一平台:教师演绎朗读魅力朗读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的精华,是帮助学生品味佳作,培养语文素养的最佳方法之一。朗读具有再创作、强化记忆、感化、熏陶、审美、语感的诸种功能。它因为牵引了学生的眼、口、耳、心,所以,既可以激发学生全部的注意力和创造力,又可以让学生走进文本、靠近作者,在与文本、作者零距离的接触中,享受没有任何干扰与预设的诗意烂漫的语文生活。1、以声情并茂的朗读引兴趣朗读材料选好了,教师就好像一个特殊的厨师,要将这个材料通过“朗读”的烹调,成为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大餐,端放到每个学生的面前。·变化的语气、语调。教师应根据朗读内容采用相应的语气语调,绘声绘色地朗读。例如在朗读《我绝对不吃番茄》这本书时,故事的主人公非常挑食,小女孩不吃各种食物的理由千奇百怪,不可思议。读到这里时笔者故意提高音量,加强声音力度,拖长语气,尽量夸张的表现,很多本身也有挑食毛病的孩子听到时都不好意思地笑了。而读到小女孩的姐姐诱导小女孩吃这些食物时,笔者的语气则非常的缓和、轻柔,学生在此时则显得非常的专注,眼神里露出惊叹,惊叹于姐姐无穷无尽而又奇特的劝说方式。·丰富的表情、眼神。老师读书给学生听,打动学生的不仅仅是声音,还有老师的表情和眼神。例如在朗读《绿野仙踪》时,狮子的懒洋洋,铁皮人的伤心和遗憾,多萝西被龙卷风吹到陌生地方的恐惧,巫婆的凶狠眼神……笔者不断地变化着自己的表情和眼神,学生情不自禁被带入故事情节中,不断地要求笔者继续读下去,等不及的孩子甚至买来书本自己读了。·适当的手势、身姿。人除了会说话,还有体态语言,通过变化的身姿与手势来表达想法。例如孙幼军的《小猪唏哩呼噜》,读到“猪先生快活极了,他说:‘哈,这回我就是爸爸啦!’”我拍拍胸口,昂着头,像小猪一样摇晃着身子。而读到猪妈妈的职责时,我叉着腰,伸出手指指指点点。学生居然不由自主地笑喊道:“又错了,三之后是四”,也像我一样站起来,叉着腰,教室里沸腾了。2、以巧妙变化的形式引向自主阅读学生听书,不单是教师一页一页一章一章的朗读,学生被动地坐着倾听,还应该变化不同的方式读,教师的读与学生的听不断产生良性互动,引起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听读只是一种过渡的方式,最终目的应该是让学生产生主动阅读的兴趣,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书听一半:书并非一定要读完,读一段时间后,就会有不少学生因为兴趣自己买来了书看。例如《特别的女生撒哈拉》,待大约读到一半时,已经有几个5学生把整本书看完了。这时,笔者没有继续往下读,而是停下来,并将书放在教室里。那些没听完又被故事吸引的学生到我这里借去看。清代著名文人袁枚曾说:“书非借不能读也。”果然,学生自己借来读,不但速度快,印象更深刻,许多学生在日记中写了人物评论。·选听一段:这种方式比较适合长篇故事类书籍。比如《淘气包马小跳》系列。学校里用来读书给学生听的时间毕竟有限,如果每本书都按章节读,就算只读一半,一学期也读不了几本书,所以这类书笔者采用了选读一段的方法,精选比较浅近的内容,比较精彩有趣的情节在教室朗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有部分识字量多的学生不久之后就买了书自主阅读。到了第二学期,笔者欣喜地发现部分的学生开始阅读他们曾经听过但无法独立阅读的长篇古代白话小说:《三国演义》、《西游记》等等。·听故事首尾:如果一本书讲述的是一个连贯性的长故事,而且故事情节具有悬念,结局出人意料,那么教师就可以通过读故事的首尾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如郑渊洁的系列童话《皮皮鲁和鲁西西》情节起伏跌宕,故事编排出人意料,很适合这种方式。《人鸦》第一章男孩夏瑞德因为烦恼生活和乌鸦朗多尔夫互换了身份,听了第一章后,学生很自然的对接下来乌鸦夏瑞德的遭遇充满好奇。而第八章,当夏瑞德想换回自己的身份时,朗多尔夫
本文标题:让阅读的种子在倾听中悄悄长大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361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