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 [初中历史]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说课稿-华东师大版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华东师大版历史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六课的内容,从属于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部分。西方列强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的后果是双重的,一方面它加重了中国的民族危机,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另一方面,它给中国的封建制度以猛烈冲击,迫使中国向工业化、资本主义化方向发展。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斗争与探索。辛亥革命从中国人民抗争的角度来讲,它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近代化的探索来看,它迈出了近代化探索有实质性的一步。所以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二、教材整合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是: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孙中山的革命活动还有武昌起义属于识记层次的要求,是重点,但不作为难点处理,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属于应用层次的要求。既是本课重点,也是本课难点,以教师讲解和学生合作探究、讨论为主。同时,了解、知道部分的内容为探讨提供史实依据,将三部分有机结合。据此,制定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孙中山创办兴中会,中国同盟会的成立、领导机构、革命纲领、成立意义,三民主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等史实,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如观察图画的能力,概括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述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探究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掌握透过现象找出本质的学习方法。通过探究的过程,掌握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三、学情分析这节课面对的是八年级的学生,从认知规律看,他们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虽然经过一年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但对抽象的事物却较难理解,尤其是近代化的内容,有些概念很难理解,所以讲课时要尽量直观,避免一些深奥的概念,同时要注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三、教学设计:1.导入新课:向学生展示《武昌首义》剧照(多媒体)。介绍:这是为了纪念辛亥革命95周年而拍摄的电视剧《武昌首义》中的一幅剧照。提出问题:武昌起义的情况如何?辛亥革命又是怎么回事?与孙中山先生有什么关系?用电视剧剧照导入,一是贴近现实生活,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问题的设置可以激起他们学习探究的欲望,二是电视剧本身也告诉学生为什么要学习这一课,为情感目标的实现做铺垫。2.讲授新课(1)围绕导入时提出的问题入手,首先请学生介绍武昌起义的情况,提醒学生交待清事件的时间、地点、经过、结果,培养学生口头表述历史事件的能力。(2)结合《武昌起义形势图》,让学生回答:武昌起义后革命形势如何发展的?学生会答出:A.仅一个多月的时间,全国就有十几个省份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结合地图,让学生数一数独立的省份,思考地图所能够说明的问题——革命形势发展迅速,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等)B.12月,宣布独立的各省代表在南京开会,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说明什么——人们拥护和支持孙中山)C.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教给学生民国纪年和公元纪年的换算方法)这一部分内容作为重点内容,学生是可以通过自己阅读课文掌握的。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给学生观察地图的方法以及从图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再有,培养学生透过事务现象看本质的能力。(3)这个问题解决后,继续提出问题:武昌起义发生时,孙中山远在国外,并没有直接领导起义,为什么起义后要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呢?学生一时之间可能反应不过来,教师需要继续引导,武昌起义的胜利和孙中山有没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学生就会回答到孙中山主要的革命活动,然后乘机提出:“孙中山主要的革命活动由哪些?这个问题还是以学生自己解决为主。学生们会积极地从课本中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整理历史资料的能力和归纳概括历史事实的能力。在学生回答过程中,对中国同盟会的革命纲领以及与三民主义的关系要在学生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引导。同时,通过这些,让学生认识到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发生并不时偶然的,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要全面地看待历史问题。这样,把话题还引回来,交代辛亥革命的概念。(4)提问:那么,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当上临时大总统后,国家形势又是如何发展的?让学生阅读课本38、39页的小字部分,得出两个结论,一是,清帝退位,清政府的统治宣告结束,二是袁世凯当上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讲完这些内容后,抛出一个问题: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说说你的理由?这个问题是本课的重点难点所在,前面所学的知识都是为了给这个问题作铺垫,所以这是本节课的重点,我采取了分组讨论的方式,一是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讨论,二是教给学生如何做到论从史出。讨论的结果有以下三种,一种认为成功了,一种认为失败了,还有一种认为既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无论哪种观点,只要做到言之有理,都要进行鼓励,保护学生大胆思索的积极性和探究的勇气,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为了更全面地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还补充了以下两则材料:材料一: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强令男子剪掉辫子,女子停止缠足,用新式的礼服代替过去的翎顶补服,还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材料二:1911年,全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办的纱厂有20家,纱锭约50万枚,资本1700万元;1919年,增至35家,纱锭65万枚。加上正在筹备和即将开工的二三十家,投资总额约6000多万元。1911年,全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办的面粉厂和机器磨坊约40家,1919年增至120多家。出示这两则材料的目的,是让学生们进一步认识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多方面的,他不仅影响到了中国的政治、思想,而且对经济、人们的社会生活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要从多角度、辩证的看待历史问题。3.课堂巩固因为本课是打乱了教材顺序进行的,为了避免学生思路混乱,同时也认识到革命形势的发展,设置了一个题目:“穿针引线”,给出兴中会、中国同盟会、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等一些历史事件,要求学生把这些历史事件的关系表述出来,一方面让学生理清本课的思路,另一方面认识到辛亥革命的爆发不时偶然的,是革命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4.情感升华本课主要认识了一位伟人,那就是孙中山,课前已经安排同学们搜集用“中山”命名的机构或者建筑,同学们说的时候积极性很高,同时多媒体展示几幅“中山公园”的图片,同学们很感兴趣,然后提出问题,人们为何如此的怀念和尊重孙中山?让学生们进行讨论,要将孙中山对革命的贡献以及他本人的革命精神联系起来。5.课堂小结把辛亥革命放到近代化的探索这一主题里,做到由点到线,认识整个社会发展的脉络。关于《辛亥革命》的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课内容是《历史》八年级上册第8课,在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艰难起步”中。中华民族在20世纪走过了一条漫长而又曲折的道路,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可以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看做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看做它最终结出的硕果。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来看,洋务运动的历史功绩是为近代化留下了虽然菲薄却又极其珍贵的物质遗产,维新派的历史功绩则是为近代化留下了虽然是昙花一现却影响深远的政治遗产。这样,中国早期近代化进程的艰难和曲折,成为呼唤辛亥革命到来的社会要求和强大推动力;而早期近代化的最初成果,则为辛亥革命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条件。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他一次又一次革命的努力,最终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满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本课共有三目,分别是“孙中山创立同盟会”“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它们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在孙中山的领导下,革命党愈挫愈奋、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最终推动了武昌起义的爆发,这些武装起义基本是革命党人在同盟会的纲领和旗帜下进行的,也正是由于武昌起义的成功,中华民国才得以于1912年元旦成立。2、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掌握制作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情况,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2)过程与方法:制作大事年表,了解孙中山进行的主要革命活动;巧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查找有关材料,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习一代伟人“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革命精神;继承他“唤起民众”“振兴中华”的伟业,使自己具有胸怀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本课重点是辛亥革命。难点是如何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深远,如何通过史实总结出来,这需要运用分析归纳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而这些能力对中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二、说教法本课采用以讨论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结合“读、讲、议、练”的综合教学法,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课堂上做好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教师针对教材内容精心设计一些问题和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同时教师适时给以鼓励和指导,充分当好“导”的作用。三、说学法从某种意义上说,教法与学法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教法就有什么样的学法。无论是教法还是学法,都必须重视学生的存在,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年龄特点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四、说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课前布置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对孙中山和辛亥革命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指导学生阅读导言,导入新课。(二)讲授、学习新课:1、孙中山创立同盟会(1)首先,用剪辑好的音像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接着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用制作大事年表的方式列举出孙中山的主要革命事迹。(2)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讲述孙中山创立同盟会的背景:同盟会成立的时间、地点及其性质;同盟会的革命纲领、目标和旗帜。2、武昌起义(1)历史背景先让阅读课本P41第一段及有关新军的小字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归纳。(2)经过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41课文,讨论记录武昌起义的时间、地点、主要力量、主要事件。(3)影响运用电脑展示《辛亥革命形势图》,体现全国各省的响应情况。3、中华民国的成立(约10分钟)(1)中华民国的成立播放电影资料《孙中山》节选,让学生明白中华民国的成立的准备和成立过程。(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提出三个问题,要求学生阅读课本,掌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和性质。(3)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复习同盟会的政治纲领、三民主义等内容,学生掌握辛亥革命的性质、功绩及失败的主要原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三)小结课文利用表格,让学生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个全面的认识。课堂练习(如有时间做填充图册)《辛亥革命》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西方列强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的后果是双重的,一方面它加重了中国的民族危机,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另一方面,它给中国的封建制度以猛烈冲击,迫使中国向工业化、资本
本文标题:[初中历史]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说课稿-华东师大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415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