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导学案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含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导学案设计2019秋季古诗二首课题古诗二首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本课安排的是两首古诗,分别是唐朝诗人王之涣写的《登鹳雀楼》和唐朝诗人李白写的《望庐山瀑布》。两首古诗都用凝炼精妙的语言描写了祖国雄伟壮丽的自然风光,两首古诗意境深远,极具画面感。《望庐山瀑布》更是富有神奇的想象力。基于教材特点,在教学中,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充分利用插图来展现美,发挥想象充实美,联系生活发现美,进而动情地表达美。两首古诗文字优美,充满韵味。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使学生和作者产生共鸣,理解作者的心情,同时又使学生的朗读能力、阅读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采取灵活多样的识字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识字活动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从而提高识字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目标1.认识12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重点)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观察画面,展开合理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重点)3.能体会诗句的意思及蕴含的哲理。(难点)课前准备1.预习课文,能够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学生)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一、谈话导入,引出古诗(用时:5分钟)1.引导学生背诵自己积累的古诗。2.教师板书《登鹳雀楼》,教学生识记“楼”字。3.结合学生质疑介绍“鹳雀楼”。出示图片。4.介绍诗人王之涣。5.范读全诗,指导朗读。1.学生背诵自己学过的古诗。2.学生认读“楼”,再想一想怎样记住这个字。(1)学生跟着老师范写进行书空“楼”。(2)说说注意点,并临写一个。3.学生读题质疑。欣赏图片,了解“鹳雀楼”。4.了解诗人王之涣。5.跟着老师朗读古诗,读出节奏。二、图文结合,细读品味(用时:25分钟)1.教师朗读古诗,引导学生图文对照,想象诗人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交流过程中相机地说出一些词语帮助学生积累。如:山穷水尽、层林叠翠、烟消云散、名山大川等。2.指导学生读诗句,师生合作画简笔画,理解“白日”“依山尽”。3.指导学生说说第一、二两句诗中描绘的画面。4.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发挥想象:1.学生听读,思考:诗人看到了哪些景物?哪几句诗写出了这些景物?(1)用笔在诗句中圈画出来。(2)图文对照,想象画面,并用“看到了()的____”的句式说说这些景物。(3)认真读词语。2.自由读第一、二两句诗,和老师一起画简笔画,理解“白日”就是指太阳。“依山尽”就是指太阳靠着青山,慢慢往下落,直到最后消失在天边。在理解词义中识记“依”“尽”。3.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第一、二两句诗中描绘的画面。4.想象:假如自己看到了这样的景色,会说些什么?5.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两句诗。6.想象:再往上登,还会看到哪些景物?(如:船只、飞鸟……)小朋友,见过夕阳西下的景象吗?看到这么美的情景你会情不自禁地说些什么呢?5.指导朗读,读出诗中描绘的意境。6.指导想象:如果再往上走,还能看到哪些景象呢?7.教师小结:是呀,要想看到更多的美景,还得继续向上攀登。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8.指导学生找到诗中描写这个意思的诗句。9.指导朗读,理解“欲穷”“千里目”“一层”。7.听老师小结,再从诗句中找到后两句,理解诗歌蕴含的道理: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8.理解“欲穷千里目”的意思,了解“千里”不是真的指一千里,而是指很远。9.有感情地朗读诗句。理解“一层”指很多层。三、出示生字,指导书写(用时:8分钟)1.课件出示本课生字:“依、尽、层”,再次认读,并练习组词。2.指导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交流书写注意点,并指导临写。3.教师范写生字,重点讲解“尽”的书写要领。4.教师利用投影仪展示同学的书写成果,组织交流反馈。1.学生认读生字并组词,比一比谁组得多。2.学生观察并交流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书写注意点。3.观察老师范写,一边观察一边做书空练习。4.同桌、全班互相交流,指出书写的优点和不足,并改进。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用时:2分钟)1.教师对课堂学习情况进行总结,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识字。2.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将诗句中描绘的画面讲给家长听。1.学生从老师的总结中知道:要多动脑筋想多种方法学习生字。2.学生完成作业,并请家长对自己的作业做出评价。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用时:3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背诵古诗《登鹳雀楼》。2.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1.学生背诵古诗。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二、理解诗题,知晓诗人(用时:5分钟)1.介绍诗人李白。出示ppt资料。2.板书诗题,指导学生读题,读准“瀑”“布”。识记这两个生字。3.指导学生用“补白”的方法,说说题目的意思。4.出示图片,欣赏庐山瀑布,感受瀑布的形态。1.听老师介绍诗人李白,了解他的诗歌特色。2.朗读题目,读准字音。交流识记方法。3.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4.看图说说瀑布的样子,了解庐山。三、初读疏通,初知诗意(用时:15分钟)1.出示带拼音的诗句,指导学生朗读古诗,相机正音:读准“紫烟”。2.认识生字:相机区别“炉、烟”,学写生字“照、炉、烟、挂、川”。3.指名读整首诗,纠正、齐读。4.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律。读古诗特别要读出诗的韵律美,韵脚一定要读准,读到位。(如“烟”“川”“天”)5.出示诗的停顿及重音,范读并指导读出古诗的节奏美。1.学生自主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2.认识生字,交流识记方法,区别“炉、烟”。3.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书写生字“照、烟、川、挂”。把难写的字多写几遍。4.朗读全诗,在老师的指导下读准韵脚。5.学着老师的样子读出诗歌的节奏。四、再读课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用时:15分钟)1.指导学生图文结合,想象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2.播放庐山风光片,饱览庐山秀美的风光。教师解说。3.指导朗读第一、二两句诗。理解诗意。(1)指导学生体会“生”“挂”的精妙。是谁把瀑布挂在了山上?(2)有感情地朗读诗句。4.指导学生细读第三、四两句诗,理解字词,感受诗歌意境。(1)“飞”“直”写出了瀑布的什么特点?(2)感受“三千尺”的夸张用法。(3)补充“银河”“九天”各指什么。(4)“疑”是什么意思?作者“疑”什么?诗句的意思是什么?(5)指导学生朗读诗句。5.小结:由瀑布到银河,这是作者的一种奇特的联想;将瀑布的高大、急的特点展露无余。6.指导配乐有感情地朗读。7.指导背诵。1.图文结合,想象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2.欣赏庐山风光,感受大自然的美景。3.读第一、二两句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1)思考、交流:一个“生”字就把香炉峰描绘成一个仙境,把云雾写活了;是大自然把瀑布挂在了山上。体会“生”“挂”用法的精妙。(2)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两句诗。4.默读第三、四两句诗,图文对照思考交流:(1)“飞”“直”写出了瀑布的高、笔直的特点。(2)感受“三千尺”的夸张用法,突出瀑布长的特点。(3)通过资料了解——银河: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夹杂着许多闪烁的小星,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河。九天:天的最高处。古人认为天有九重,最高的一重称为九天。诗里形容极高的天空。(4)理解“疑”,了解作者的想象。(5)感受瀑布从极高的地方倾泻而下,体会壮丽的景象。5.听老师总结。6.听音乐,有感情地朗读。7.背诵古诗。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用时:2分钟)布置作业:搜集其他描写瀑布的诗歌读一读。在家长的帮助下,搜集有关瀑布的其他诗歌,并且读一读。教学反思:(1)让学生学会运用图文文对照的方式进行古诗自主学习,通过形象直观的画面来辅助对诗歌内容的感知,降低了他们的理解坡度,也增强了学习古诗的兴趣;(2)强化了对想象能力的培养,让他们通过读中想象的形式进行古诗的深入学习,在此过程中不断丰富了对古诗意境的感知,提升了感悟、理解诗歌大意的能力。不足之处:但由于时间问题,没能进一步让学生对其他描写春天的诗歌进行拓展延伸学习,因而没能让他们进行更多同类型诗歌的拓展与丰富,多少显得有些遗憾。改进措施:古诗教学应把字词随文学习,学生理解的词不在重复解释。节省时间来拓展其他同类型的古诗
本文标题: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导学案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含教学反思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633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