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摘要: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理论精髓,是对当代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基本特征包括:鲜明的时代特色、立足现实的实践性、显著的创新性、坚持自力更生的自主性和为民、利民的人本性等。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引言中国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结晶。中国马克思主义包括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在各自的历史背景下,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了他们的科技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形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理论精髓,是对当代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科学技术思想是对时代背景实事求是的体现,因此他们的科技思想都不可避免地镌刻了时代的烙印,紧密地反映了当时时代的需求。[1]一、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基本内涵科学技术观是一种关于技术的发展规律与本质的理论体系。科学技术观分析了技术的体系结构、本质与属性,与此同时分析了这种发展影响社会系统的途径,并探讨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第一,技术的实践性。人对自然界的实践水平与能动关系总是技术在本质上的反映,技术总是代表着人对自然界的利用的一种活动和过程。从根源上说,实践活动的发展是伴随着技术的发展的。也就是说,技术不只是人类改造自然、实现目的的实践活动,它更是生产劳动的过程和手段。科学与技术从一出生就体现了“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把自然物在人的需求的基础上,加工成为具有使用价值的人造物的劳动活动,就是技术的实践性。就是认为科学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技术是“人对自然界的实践关系”。技术的实践性在两个方面表现,一个方面表现在实践中产生了技术。最初始的技术是与物质生产活动相关联的生产技术,在劳动对象上反映人类的意志和目的,并使劳动对象在人们希望中的发生变化的主要方法。同样地道理,人对社会的认识和改造活动、人对自然的活动以及人对自身思维的活动等也体现了所谓广义技术的本质。在另一方面来看,只有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各种形式的技术才可能变为实现的技术,这反映技术的实践性。静态存在的技术只有将它们结合到具体的实践活动之中,它们才可能从可能的技术、潜在的技术,转变成为发挥作用成为现实的技术。第二,技术的确定性。作为科学与生产的连接的技术,在一方面要进行设计、构建来作为知识的运用和物化,另一方面又要进行实现、建设,直接运用于生产过程。所以,技术创造是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综合。因为技术活动的探索性、综合性、复杂性的增强,并且技术实践始终贯穿着人的主观能动性,所以要求人们提供建构客体的概念、方法和原理给技术活动。因此,技术必具有一定的理论性——技术系统化了的知识体系或理性认识。人类在感性材料基础上,加工得到的思维的成果展现了技术的理论性;人类能动性地改变创造客观世界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技术的实践性的展现。首先,技术的理论性的基础是技术的实践性,技术理论既提供了技术实践的根据,又指引了技术实践的方向,并给出了技术实践的实现方法。其次,技术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创造性活动,技术实践活动的产生及发展创造出必要环境,为技术理论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源动力,使技术理论的形成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技术的本质是一种实践性的知识体系。近代,由于自然科学的长足发展特别是经典力学的发现,使得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又随着纺织机和蒸汽机的发明,工业生产从手工工具到机械化机器的提升,人类的文明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机器技术时代。在这一时期,马克思对技术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并第一次确立了技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表现的思想。总之,技术从简单的手工技术逐步发展到大机器技术,这种演变既是“自然历史过程”,同时也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历程中本质力量不断壮大的过程,技术及其表现形式的演进是与人的历史存在方式是关联在一起的二、科学技术观是社会发展观人类社会为实现其历史进化所必需的条件几乎无一不是靠科学技术。一个明显的事实是:社会越向前发展,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速度也就越快。后来的社会与先前的社会相比,其主要的差异之一,就发生在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的不同水平上。例如,在自给自足的封建社会,之所以历时千年而变化不大,其生产和消费都基本上维持着一种准静态的平衡,就因为那时的科学技术不发展,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也不发展。进入工业社会后,以机器大工业为特征的近代生产方式的建立,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第一次使自然科学为直接的生产过程服务”,“第一次产生了只有用科学方法才能解决的实际问题”,“第一次达到使科学的应用成为可能和必要的那样一种规模”,“第一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自然科学创造了进行研究、观察、实验的物质手段”,同时也把科学变成“应用于生产的科学”,使科学“成了生产过程的因素即所谓职能”,使“科学因素第一次被有意识地和广泛地加以发展、应用并体现在生活中,其规模是以往的时代根本想象不到的。”[2]马克思讲的这么多“第一次”所指出的,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发生的最为重要的变化,就是科学变成了“应用于生产的科学”而生产也变成了“科学的应用”过程。这样,最终形成了科学技术越发展,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越发展,而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越发展,科学技术本身也越发展的正向良性循环。三、科学技术观强调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科学技术与社会自始至终存在着互动,存在着科技社会化进程。所谓科技社会化,是指将科技知识及蕴藏在知识背后的科学方法、科学信念和科学精神等通过一定的渠道渗透到社会之中,为广大公众所理解和接受,并且内化为自觉的社会生活规范的过程。在古代,科技力量不强,科技社会化并不突出,直到近代,科学技术才显示出其知识的力量。在当代科学技术日益显示出其生产力功能后,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播即科技社会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强大的历史潮流。科学技术那种实事求是、客观而公正的本性,否定迷信、不承认教条的革命精神,不因循守旧、敢于创新的创新意识,学术自由民主、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科学观念,为真理和正义而义无反顾的科学品格等,对提高社会公众的精神生活质量是非常有益的,是值得借鉴的。搞经济建设要依靠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力,搞精神文明建设也要依靠科学技术提高国民素质。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地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作为推动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决定性力量的生产力,包含着技术要素。技术是历史发展中的一种革命性的力量,并且随着现代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技术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保证自己生活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生产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3],“技术是一个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但不能决定一个社会的性质。科学技术要发挥作用,必须用于生产,没有人的劳动,技术发挥不了它的作用。马克思曾说过,我们看一个社会,不是看它生产什么,而是怎样生产。马克思认为技术具有一种革命性的力量,“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4]而随着大工业技术的出现,技术对生产力的发展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发展而不断进步的”。[5]马克思认为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消耗的劳动量……相反地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现实社会的发展证实了马克思的预见,在今天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已经成了第一生产力。国家之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科技力量的竞争。四、客观地看待技术的两面性技术是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力量,但技术又带来了很多问题,目前所出现的技术问题,如环境污染问题、资源问题、人口问题和由此引发的生态危机和人的危机,都表现为全球性的问题。不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也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普遍存在着这些问题,只不过程度不同罢了,富国表现为追求物质享受而穷奢极欲,穷国表现为对资源、环境过度开发去摆脱贫困,所以把技术的异化完全归结于资本主义制度是不正确的。应该把对技术本身的批判和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结合起来,以求对技术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正视技术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如果能正确地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这将是解决技术问题和完善技术的契机。目前所出现的技术问题,提醒我们一定要坚持对技术的质疑。技术自身并不是完美的,它所包含的人类的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是不完善的,尤其是近代以来随着人的主体地位的提高,人对自然采取了无休止的征服和索取的方式。马克思主义认为主体与客体是辩证的统一,人与自然也是辩证的统一,社会的发展既是自然人化的过程,也是人的自然化的过程,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严格的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不仅会对自然造成严重的伤害,最终也会对人类造成深重的灾难。但同时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逻辑思维和科学理性是人类进行科学探索的重要工具,是战胜迷信的有力武器,也是技术发展所必需的,所以要辩证地看待科学理性的的作用,不要让它成为完全代替技术思维而成为单纯的工具理性。采取抛弃技术的方式是绝对不可以的,技术的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的发展不能离开技术的发展。所以我们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批判工具理性中不合理的严格的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不能因为技术有副作用就抛弃技术,而要不断地合理地改造自然、尊重自然,吸取古代技术中人与自然有机统一的思想,在人与自然之间进行更为合理的交换。五、马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意义其一,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科技由于使用机器,在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的提升以后,提升了劳动的生产率,成为剩余价值的主要源头。由于现实条件产生了变化,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的唯一来源是劳动力,不再适合历史发展的情状,需要重新阐明剩余价值学说。科学技术是创造剩余价值纯粹力量。其二,重新阐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马克思明确了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进步时,生产力拥有重新决定生产关系的能量。科学技术之所以被哈贝马斯认为是第一生产力,同时生产力的所以不断提升,缘于科学技术进步之后,改变生产关系不再决定生产力,由科技来确定。科学技术直接生成的生产力,它并非再拥有解放人类的潜能,也可认为是统治合法性的基础。其三,重新阐明阶级斗争问题。马克思的观点,为剥削阶级对立于被剥削阶级,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对立。科学技术进步促进国家管理水平的提升及社会财富的积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冲突暂且平息,相互不再有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而转变为资本主义的雇佣关系。其四,区分新旧的意识形态。科学技术作为统治合法性基础的意识形态相异于旧意识形态。一方面是新的意识形态影响范围更广泛;一方面是科学技术意识形态性较少。马克思技术观的确立,是与生活的社会环境密切联系的,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观是建立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基础之上的,而在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马克思技术观仍提供指导的作用。技术的终极目标为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人的解放”论题,是近代西方人本主义探讨核心。虽然马克思哲学的人本主义的主旨承袭了这一趋势,而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哲学中,“人的解放”单纯是理论批判的论题,其也处于马克思哲学的方法论与世界观中。马克思的人本主义精神在“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得以展现。马克思的“人的解放”也融合其考察人类历史的客观规律当中,是“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践化的问题。马克思的“人的解放”蕴含对“人”的思考与革命性的关联
本文标题: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659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