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2008政治理论试题及答案解析
200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理论试题及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16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A.坚持人的主体地位B.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C.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D.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答案】D【解析】(1)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1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的理解。(2)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对实践概念的科学规定和实践观点的确立是实现哲学上伟大变革的关键。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以往哲学包括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中心范畴。(3)D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正确观点。A选项是人本主义的观点,B选项是唯物辩证法和唯心辩证法的共同观点,C选项是一切唯物主义的共同观点。故无论采用正选法还是排谬法,正确选项只能是D。【对照】《之二》P9第33题,《之四》P8第1题。33.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征是A.理论性和现实性B.系统性和完整性C.实践性和阶级性D.革命性和科学性(C)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心范畴是A.意识范畴B.实践范畴C.物质范畴D.认识范畴(B)2.最近,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利用一台粒子加速器,让两束原子在一个圆环轨道上做高速运动,发现这些原子自身的时间确实比外界时间慢了。这项实验进一步证明了作为物质运动存在形式的时间具有A.客观性B.有限性C.相对性D.一维性【答案】C【解析】(1)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2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中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的理解和应用。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空间是运动物质的广延性。物质运动和时空是不可分的,时空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2)现代自然科学理论,包括爱因斯坦相对论和非欧几何证明时空与物质运动的不可分割性,两者互为函数。当粒子在光速运动的条件下,就会出现“钟慢”、“尺缩”的现象。题干所说的是“钟慢”实验,说明的是时间的相对性。(3)四个选项都是时间的属性或特点,但只有C选项是符合本题要求的正确选项。【对照】《之二》P10第48题、49题。48.证明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的科学依据是A.牛顿力学B.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C.达尔文进化论D.非欧几何和相对论(D)49.人们要做好任何工作,都要依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是因为A.时间、空间是独立存在的实体B.时间、空间是同物质运动不可分割的客观存在C.时间、空间是同物质运动无关的客观存在D.时间、空间是人们所特有的思想观念(B)3.在听完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讲课后,一些来自企业的学员感到有些失望,便问他:“你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差不多知道,可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这位企业家回答说:“那是因为你们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差别。”这句话表明了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实践具有A.普遍有效性B.客观规律性C.主体能动性D.直接现实性【答案】D【解析】(1)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4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认识论)中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观点的理解和应用。(2)本题通过一个成功企业家“做到”比“知道”更重要的观点来表明,实践高于理论认识的原因在于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和优点。(3)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列宁进一步指出:“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并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因此,只有选项D是符合试题要求的正确观点。【对照】《之二》P29第93题,P30第109题。93.下列判断体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实践第一观点的是A.“不入虎穴,焉得虎子”B.“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C.“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D.“一步实际行动胜过十打纲领”(ABD)109.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因为实践A.人的能动活动B.人的创造性活动C.把认识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中介D.具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CD)4.“文化蕴藏着巨大的力,这种‘力’不同于物理学上的‘力’,物理的‘力’是人类用来‘化’自然界的,文化的‘力’是用来‘化’自身的。”这一说法表明A.文化具有培育和塑造人的功能B.文化构造了人的本质C.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D.文化是历史进步的源泉【答案】A【解析】(1)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5章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中关于文化的本质和功能的理解。(2)本题通过一段引语来说明由人创造的具有软实力的精神文化或观念形态的文化对人自身的反作用。(3)在四个选项中体现“化”自身功能的只能是A选项,B选项是错误观点,因为人的本质是在社会实践中处理人与人的一切社会关系中构成的。C、D是不符合试题要求的不准确观点。【对照】《之三》P103第22题。22.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有A.信息功能B.教育、培育和塑造功C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D.认识功能(ABCD)5.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中价值增殖过程的分析,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A.生产使用价值的时间和生产价值的时间B.转移旧价值的时间和创造新价值的时间C.生产生产资料价值的时间和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D.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和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3章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及其特征这一知识点的内容,是政治经济学的常考点,相对比较简单。资本主义生产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以获取剩余价值为目的生产,因此,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一定点,就是工人用于再生产自己劳动力价值的时间。这样,在价值增殖过程中,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必要劳动时间是工人再生产自己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剩余劳动时间是工人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因此,正确答案是D。【对照】《之二》P54第66题,《之二》P76第38题。66.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了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的形成过程,这里的“一定点”指的是A.生产资料价值的转移过程的点B.转移劳动力价值的过程的点C.创造使用价值过程的点D.工人用于再生产自己劳动力价值的时间(D)38.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工人劳动时间分为A.自然力作用的时间B.生产时间C.必要劳动时间D.剩余劳动时间(CD)6.某块土地,地租为200万元,土地价格为4000万元。若银行存款利息率不变,该土地的地租增加到300万元时,银行存款利息率和土地价格分别是A.5%、9000万元B.5%、6000万元C.6%、9000万元D.6%、6000万元【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3章土地价格这一知识点的内容。属于基本概念考查,是政治经济学的常考点。土地价格这一知识点是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热点问题。土地不是劳动产品,没有价值。因此,土地价格不是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实质上是地租收入的资本化。土地价格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地租量的大小,二是银行存款利息率的高低。土地价格同地租量成正比,同银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土地价格用公式表示为:土地价格=地租量/银行存款利息率。本题作为计算题,其计算过程分两步,一是根据所给材料计算利息率,即:利息率=地租/土地价格=200万/4000万=5%;二是根据所给材料计算地租增加以后的土地价格,即:土地价格=300万/5%=6000万元,因此,正确答案是B。【对照】《之二》P60第115题,《之四》P61第5(3)题。115.某块土地每年的地租总量为200,同期银行存款利息率为5%,土地价格为A.200B.4000C.1000D.2000(B)5(3).某农业资本家租种一块土地每年预付级差地租400元,绝对地租100元,银行的存款利息率为2%,这块土地的价格为A.30000元B.12000元C.25000元D.20000元(C)7.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其基本目标是A.保障人民基本生活B.促进社会经济增长C.实现充分就业D.使更多的劳动者拥有财产性收入【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6章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这一知识点的内容,是政治经济学的常考点,相对比较简单,但却是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热点问题。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这表明,社会保障的基本目标是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保证劳动力的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因此,正确答案是A。【对照】《之四》P45第7(2)题。7(2).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目标是A.实现共同富裕B.增加就业C.保证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要D.效率优先,兼顾公平(C)8.在孙中山的思想中,“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属于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C.民生主义D.民主主义【答案】C【解析】本题考《毛泽东思想概论》第2章关于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内容的理解。1905年孙中山把同盟会的十六字政纲“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首次概括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驱除鞑虏”,即是民族主义;“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即为民权主义;“平均地权”,即为民生主义。后来,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上重新解释三民主义,使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其中民生主义包涵“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两方面的内容。故选C。本题与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有一定的间接联系。【对照】《之三》P137第7题。7.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开始的,其依据有A.它是在中国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的条件下发生的B.它由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领导C.它有比较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D.它最终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年之久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ABCD)9.1927年9月下旬,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来到江西省永新县三湾村,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确立了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这一原则是A.党指挥枪B.官兵平等C.拥政爱民D.一切行动听指挥【答案】A【解析】本题考《毛泽东思想概论》第5章关于武装斗争中的人民军队建设问题。毛泽东关于人民军队建设思想提出,人民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包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党指挥枪的原则及思想政治工作是人民军队的生命线等,其中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对比,毛泽东多次强调,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不允许枪指挥党。“三湾改编”时把党支部确立在连上,开始确立了党指挥枪的原则。后来毛泽东在1929年古田会议的决议《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再次强调了这个原则。故选A。本题与2008年《形势与政策》中关于人民军队建军80周年问题有关。【对照】《之三》P134第14题。14.开始确立党指挥枪的原则,奠定了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基础的是A.三湾改编B.八七会议C.古田会议D.遵义会议(A)10.我国对个体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方式是A.赎买B.统购统销C.公私合营D.合作化【答案】D【解析】本题考《毛泽东思想概论》
本文标题:2008政治理论试题及答案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6071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