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海绵城市与智慧城市介绍
如何理解海绵城市与智慧城市海绵城市的基本内涵与绩效指标概述如何理解海绵城市?·SC,SpongeCity海绵城市·SuDS/SustainableDrainageSystems模仿自然状态,减少径流,改善水质,提高生物多样性。·GI/GreenInfrastructure通过相互联系的绿色空间网络,自然管理暴雨,减少排水,改善水质,节约城市管理成本。·LID/LowImpactDevelopment通过分散、小规模的源头控制延缓径流和污染的冲击,接近自然水文循环。·BMPs/Bestmanagementpracticies由单纯的工程方式转变为工程与非工程相结合方式进行雨洪管理实践。·WSUD/WaterSensitiveUrbanDesign整合城市空间设计和综合水资源管理。·ABC/ActiveBeautifulandCleanWatersProgramej将功能性与自然、生态和人文相结合。可持续排水系统SuDS源头控制就近消纳改善水质协调环境景观舒适绿色基础设施GI多功能绿色空间网络网络中心连接廊道低影响开发LID小型分散原位收集自然净化就近利用回补地下水最佳雨洪管理实践BMPs路面材料储水设施渗透过滤管理法规民众教育水敏感性城市设计WSUD减少用水量减少排放水资源再生改善水环境水量调蓄活越美丽净水计划ABC自然可亲性商业&艺术水敏设计生物修复蓄水池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雨水径流控制恢复本地海绵体修复水生态、改善水环境、涵养水资源、提高水安全、复兴水文化海绵城市建设水生态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水文化•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实现雨水自然积蓄、渗透和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基于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和设计策略涵盖雨水、污水、再生水、地下水、生活用水、景观用水等生态系统以及与之相关的建筑、道路、绿地和基础设施等综合系统实现缓解城市化过程中带来的水生态破坏、水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水安全风险、水文化消失等问题的有效途径污水再生水雨水地下水景观水生活水生态水系统渗、滞、蓄、净、用、排海绵城市要做什么?2.不让雨水产生雨涝灾害1.让雨水资源不浪费3.让城市绿地系统增效增值,环境更美丽宜居不让雨水白白流走,或补充地表水含量,或储蓄再利用,或进入绿地生态循环系统;让雨水资源化利用效益最大化。绿地区域内常量雨水尽量自行消纳,减少市政管网压力,发挥水体与自然水系雨洪调蓄功能。通过改善绿地空间形态与植物配置,统筹与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系统提升绿地系统生态效能与景观。海绵城市绩效指标概述20132014201520162017习近平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讲话:“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决定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给予专项资金补助:直辖市每年6亿元,省会城市每年5亿元,其他城市每年4亿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李克强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报告:统筹城市地上地下建设,再开工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2000公里以上,启动消除城区重点易涝区段三年行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使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海绵城市建设效益评价与考核指标(试行)类别项绩效指标建筑与小区关联性相关指标水生态1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径流总量控制率、径流系数、土壤渗透系数2生态岸线恢复生物多样性指数、湿地(水系、岸线)损失变化率3地下水位地下水潜水水位4城市热岛效应热岛强度、绿地率、屋顶绿化率水环境5水环境质量《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Ⅳ类、《地下水质量标准》Ⅲ类6城市面源污染控制径流污染控制率(SS)水资源7污水再生利用率中水回用率(非传统水源利用率)8雨水资源利用率雨水回收利用率(非传统水源利用率)9管网漏损控制管网漏损率水安全10城市暴雨内涝灾害防治设计重现期11饮用水安全水源地水质达标关键指标1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表新建、扩建、整体改建项目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序号项目分类名称用地代号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新建、扩建整体改造1居住用地R1R2R3≥75%≥70%2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A1A5A6≥75%≥55%A2A3A4≥80%≥60%3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B1B2B3B4≥75%≥55%4工业用地M1M2≥80%≥70%5物流仓储用地W1W2≥80%≥70%6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S1一注S3S4S9一注7公用设施用地U21一注8绿地与广场用地G1G2≥85%≥85%G3≥80%≥70%关键指标2场地径流系数表不同用地类型新建、扩建项目径流系数控制目标序号项目分类名称用地代号径流系数控制目标(流量)1居住用地R1R2R3≤0.452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A1A5A6≤0.45A2A3A4≤0.403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B1B2B3B4≤0.504工业用地M1M2≤0.505物流仓储用地W1W2≤0.556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S1≤0.65S3S4S9≤0.557公用设施用地U21≤0.458绿地与广场用地G1G2≤0.15G3≤0.30关键指标3径流污染物控制率技术措施污染物去除率(以SS计算,%)技术措施污污染物去除率(以SS计算,%)透水砖铺装80~90蓄水池80~90透水水泥混凝土80~90雨水罐80~90透水沥青混凝土80~90调节塘——绿色屋顶70~80调节池——下凹式绿地——传输型植草沟35~90简易型生物滞留设施——干式植草沟35~90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70~95湿式植草沟——泥塘50~80植被缓冲带50~70雨水湿地50~80初期雨水弃流设施40~65表低影响开发设施径流污染物控制率《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提到的指标绿地率热岛强度绿色基础设施建筑与小区海绵城市设计要点缺水地区重点在于利用城市绿地解决自然渗透、汇蓄和利用,通过雨水收集、利用,有效提高地表水的含蓄量。水网地区重点研究利用水系、微湿地和集雨型绿地汇蓄雨水,参与地表水净化和减缓市政雨涝压力。沿海重盐碱地带重点研究利用雨水自然渗透。促进土壤排盐碱的技术利用,以及耐盐碱植物的应用。总体原则:因地制宜,分类施策要点1区域规划引领,以指标为依据以规划指标为依据开展方案设计,以绿地系统和水系统为中心,有机整合与之相关的雨水系统设计、污水系统设计、给水系统设计、景观系统设计、建筑设计等建立水资源综合利用系统,实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应进行多方案的技术经济分析比选,不断优化方案。区域海绵城市与水资源综合规划充分发挥公园大面积水体的雨水蓄积功能公园成为区域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要素—“大海绵”公园景观水体与住区雨水系统通过生态绿道衔接充分发挥公园的生物多样性功能,优化植物配置。现状条件及问题评估确定目标控制设施及规模确定水文水力计算竖向设计、汇水区划分设施选择与平面布局要点1区域规划引领,以指标为依据场地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年径流污染控制率径流系数污水管网外排流量和总量市政再生水供水压力地表径流对景观水系水质的影响生态环境的用水压力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应低于75%01年径流污染控制率已大于40%02径流系数控制居住用地0.45,商业用地0.5003新建硬化10000平米以上,妹千平米调蓄容积30m304下凹绿地比例不少于50%,改建增加10%05改建项目可渗透地面面积比例增加10%0706新建项目可渗透地面面积比例不少于40%要点2早期关注竖向设计统筹协调场地建筑、道路、广场、绿地、水系等的布局和竖向,使径流雨水有组织自流汇入周边绿地系统和水系,并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相衔接。广场雨水宜综合采用生态排水和雨水管渠,雨水首先汇入道路绿化带及周边绿地内的低影响开发设施。道路横断面设计应优化道路横坡坡向,路面与道路绿化带及周边绿地的竖向关系。要点3设施选择灰绿结合绿色设施:下凹绿地、植草沟、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等,即在地势较低的区域种植植物,通过植物截留、土壤过滤滞留处理小流量径流雨水,达到控制径流污染的目的。灰色设施:地埋式蓄水装置(混凝土蓄水池、蓄水方块)。根据项目所在地的地埋条件、规划条件等,因地制宜的选择海绵城市的技术措施及其系统组合。要点4注重关键节点的处理屋面材料的选择:采用对雨水无污染或污染较小的材料,采用耐久性材料,与屋顶绿化相结合。收集方式:采取雨落管断接或设置集水井的方式引入低影响开发设施,以实现雨水的净化和利用。雨水宜分散进入下凹式绿地,减少对绿地的冲击。下凹绿地内植物应选择耐淹品种。下凹绿地中内设置溢流井,防止绿地长时间积水。地面雨水一般污染较重,杂质多,传统雨水箅只可拦截较大固体。道路雨水收集应采用具有拦污截污功能的雨水口或雨水沟,且污物便于清理。雨水排放:地下建筑顶面与覆土之间设置排水系统(排水片材和排水管)。要点5统筹考虑,整合设计盐碱地土壤黏紧,透水透气不良,不利于下渗。若海绵城市建设措施得当,不仅可控制雨水,而且可以利用雨水淋洗土体,降低土壤的含盐量(盐碱土改良的目的是降低和控制地下水位,防止土壤返盐)。对于土壤含盐量高的地方,海绵城市设施与土壤排盐措施统筹,应在保证植物生长安全与土壤排盐措施有效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方式滞蓄雨水。景观水体应优先作为雨水调蓄设施。景观水体规模的确定:根据降雨规律、水面蒸发量、雨水回用量等。雨水进入景观水体之前应采取径流污染控制措施,包括弃流设施、生态护坡。智慧城市的基本概念及案例“智慧城市”概念•智慧城市是以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各种社交网络、购物网络、互联网金融等综合集成工具和方法的应用,对生产、生活和城市管理实现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以及全方位、全体系、全过程创新的城市形态。对于我国城市政府来讲,这不仅仅是政府服务和城市管理技术的创新,而且更加是服务和管理理念及模式的创新。城市发展和城市病——智慧城市产生的社会因素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智慧城市产生的社会因素城市问题: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恶化、资源短缺、城市贫困……面临这些实质性的挑战,城市必须应用新的技术,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和模式。超大城市、中心城市存在借助信息技术大发展解决城市问题的内在需求。信息技术(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造就智慧城市技术核心。智慧城市要求把新一代IT技术运用到城市经营的各个领域。它是城市信息化和数字城市的延续和进一步发展,在数字城市基础上融入社会和环境两大要素。“智慧城市”——社会与技术双重作用1990年美国加州旧金山一次国际会议,以“智慧城市(smartcities)、快速系统(fastsystems)、全球网络(globalworks)”为主题,探寻了城市通过信息技术聚合“智慧”以形成可持续的城市竞争力的成功经验。后正式出版《科技社会的一种现象——智慧城市、快速系统、全球网络》。欧盟在2007年的《欧盟智慧城市报告》中率先提出“智慧城市(SmartCity)”的创新构想;2008年IBM提出了“智慧的地球”理念;2009年欧盟委员会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具体计划,同年IBM发布《智慧的城市在中国》报告。2009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北京科技界大会上作了题为《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报告。报告中诠释了“物联网”、“智慧地球”等与智慧城市密切相关的关键概念。2010年科技部在武汉举办了“2010中国智慧城市论坛”。说明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的重要性。“智慧城市”理念的由来“智慧城市”概念理解狭义概念广义概念城市智能化。2008年IBM提出“智慧地球”概念,智慧城市是智慧地球落实到实际的区域性做法。主要是通过对城市社会系统如公共服务、能源、电力、交通等进行智能化改造,
本文标题:海绵城市与智慧城市介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6613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