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中国建筑史---第一章
朝代简介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原始社会建筑特点1、建筑的开端:距今100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北京人居住的天然山洞。以天然洞穴为住所是普遍的现象。2、距今四五万年左右,中国原始社会进入了氏族公社阶段。到六七千年前,母系氏族公社达到鼎盛,出现了建筑的幼苗。——干阑式建筑+木骨泥墙房屋原始社会的晚期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前3000年)文化面貌:母系氏族原始农业烧制陶器定居的村落集中的葬地穴居半穴居半坡遗址穴深约0.80米。中央有略凹的火塘,柱洞底部呈“尖桩”形,表明在结构上尚属早期阶段。穴居姜寨遗址——公元前4600~4000年。由居住区、烧陶窑场和墓地三部分组成。中心广场周围的房屋分作五群,每群的中心有一座大房子(53-87平米,集会房屋或男子公所),四周有20余座中小房子(1-40平米)环绕着,而大小房子的门均开向中心广场。每一群现存1-2个中房子,推测应为2-4个,中方子与周围小房子为一家族,这些房子加上一个大房子就为一氏族,这五个氏族构成一个胞族,而不是部落,一是因为没有部落议事建筑,二是因为以小房子为标志的对偶家庭的建立。总人口450-600。龙山文化(前2300-前2000)父系氏族公社时期住房:“吕”字形平面陶窑分散在住房的附近。窖穴设在居室内,也没有中心广场。这反映了以父系家庭为生产的基本单位的私有制的出现。龙山文化龙山文化(前2300-前2000)父系氏族公社时期住房:“吕”字形平面陶窑分散在住房的附近。窖穴设在居室内,也没有中心广场。这反映了以父系家庭为生产的基本单位的私有制的出现。平面“吕”字形住房平面围护与结构土坯,夯土墙夯筑,河南汤阴白营遗址,最早的夯土实例土坯砖,河南永城县龙山文化晚期,目前所知最早的土坯石灰面的广泛使用私有制出现后,居民区周围有壕沟用来提高防御能力。祭祀方式的出现,在祭祀场所出现了彩绘纹样。龙山文化中国最古老的神庙遗址--辽宁建平县牛河梁女神庙,距今约5000年,有一个多室的主体建筑和一个单室的辅助建筑组成沿轴展开的多重空间组合墙面彩绘,线脚最早的祭祀建筑女神庙内彩绘图案河姆渡文化(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300年)繁荣的母系氏族以水稻为主要作物的农业经济木构干阑式建筑——下层用柱子架空,上层作居住用,由原始的巢居发展而来.木骨泥墙房屋平面为近于方形的矩形,其室内居住地面与室外地平已基木一致。室内除有支撑屋顶的两处柱洞外,四周壁体内亦有不同于以往泥墙中较细木骨的粗大壁柱,这就保证了房屋墙壁本身的独立性。干栏式河姆渡遗址干阑式建筑主要是排排列有序的由桩木、板桩、圆木组成的排桩及散落各坑的板材;根据排桩的走向组合,推测至少有6组(栋)以上的长排式建筑。房屋依山而建,背山面水布置,地势低洼潮湿。这种以桩木为基础,其上架设大、小梁(龙骨)承托地板,构成架空的建筑基座,于其上立柱架梁的干栏式木构建筑,是原始巢居的直接继承和发展。我国最早采用榫卯技术的实例奴隶制社会的建筑——夏、商夏代(公元前2070世纪~公元前1600)公园前21世纪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奴隶制社会。夏朝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统治中心在嵩山附近的豫西一带。大禹治水后夏朝人的农业有了很好的保障。•修建:城郭、沟地、宫室•中国传统院落基本形成•“四阿重屋”建筑形式开始出现四阿重屋:四阿就是四坡屋顶的形式;重屋就是重檐屋顶的形式。这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等级最高的屋顶形式。不同之处:1、没有斗拱,每根柱为三根柱支撑。2、柱子为单数,开间开间为双数。后期建筑柱子为双数、开间为单数,(太和殿十一间十二柱,乾清宫九间十柱)例如:北京故宫的太和殿、乾清宫、午门以及太庙。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到了商代,人们已经大量使用青铜器,生产力较前大为提高,青铜器的使用为木结构及版筑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夯土房基,斜坡式散水,室内受潮湿的影响减小。支承柱仍埋人夯土内,但已将柱底制成平面,而非原始社会的尖桩形式。在柱下铺一石块以作柱础的方式已很普遍,说明当时先民对建筑结构构件受力的情况已有相当了解。宫殿1、子午线为轴线,组合成为大型的建筑群。2、中心的建筑下有人畜殉葬坑3、前为殿,后为寝4、纵深对称形式产生陵墓丧葬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礼仪形式。自商起,统治阶级开始盛行厚葬,大修陵墓,愈演愈烈。陵墓分为两个部分:地上、地下地下:安置灵柩的墓室,有开始时的木质椁室发展到后来的砖石墓室;地上:环绕陵墓修建设施。陵墓形式:1、“甲”字形、接近正方形2、出现了“羡道”羡道:埋葬棺木和殉葬品时,上下运输用品的通道,墓穴向地面倾斜的斜坡为羡道。南破为斜坡,其他为台阶状。小型墓葬只有南羡道,中型墓有南北羡道,大型则东南西北四个羡道。3、穴中央用巨大秒建成“井干式”称为椁4、椁中央的棺柩表面雕刻有花纹5、殷墟发现了排水的陶管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周的疆土,西-甘肃,东北-辽宁,东-山东,南-长江以南。东周时期出现了大量的私田,奴隶制逐渐瓦解,随着农业的发展,工商业也逐渐壮大,推动了建筑的发展。西周的城市建筑有极其严格的等级制度诸侯城1、大不能超过王都的1/32、中不能超过王都的1/53、小不能超过王都的1/94、城墙高度、道路宽度和重要建筑都必须按照等级建造。西周建筑特点1、严格的四合院式2、两进的院落形式3、中轴线上有:影壁、大门、前堂、后室4、前堂和后堂由廊道链接5、门、堂、室两侧为通常的厢房6、房屋地基下有排水管道和卵石叠筑的暗沟,排除雨水1、发现有半瓦当和脊瓦,为最早的瓦2、版筑土墙与土坯墙,、3、夯土墙墙面有三合土(白灰、沙、黄泥)抹面4、房屋内部颜色的等级之分:“天子赤,诸侯黝垩,大夫苍,士斢(tǒu)”西周建筑材料和技术西周瓦战国建筑诸侯国:秦楚齐燕韩赵魏发达城市的出现:•齐国:临淄•赵国:邯郸•燕国:下都都是工商业发达的城市也是诸侯的统治据点。宫殿高台建筑是我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历史悠久,生命力极强,贯穿整个建筑发展过程的独特建筑形式,经常与宫殿、楼阁融为一体。方法基本就是在城内夯筑高数米至是十几米的方形土台,四面有很大的侧脚向下延伸,在高台上建筑殿堂、屋宇。建筑的室内功能一应俱全,浴室有暖炉、仓库,寝室内有火炕。战国时期的建筑技术1、防御性极强2、线的艺术:(北)理性对称(南)楚汉浪漫主义3、建筑材料筒瓦、板瓦在宫殿建筑商广泛使用4、陶制的排水管5、装饰的砖出现(主要用于墓室)6、战国时期建筑里已经有了斗拱的雏形秦代建筑秦统一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兼备了六国的建筑特色。在渭水南岸建设了:宗庙、行了宫、信宫、甘泉宫、阿房宫行宫:大朝咸阳旧宫:正寝和后宫甘泉宫:避暑处阿房宫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修建一组宫殿——朝宫。朝宫的前殿就是阿房宫“上压天宫,下压黎庶”。秦始皇陵秦长城战国时期的秦赵燕为了防御匈奴的骚扰在北部修建长城,秦统一六国之后为了把长城连成一体开始修建。西起甘肃临洮,东至辽宁遂城。Ps.现在的长城为明代长城。汉代建筑汉长安城,位于西安城西北方向。汉长安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际大都会和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都城,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历时最长的都城,是汉民族文化形成过程中的中心。汉长安城遗址是我国迄今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遗迹最为丰富、文化含量最高的都城遗址,是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国家级”大遗址。其城垣内面积36平方公里,加上建章宫等遗址,遗址保护总面积达到65平方公里,占西安四大遗址保护总面积108平方公里的60%,占到未央区全区262平方公里的四分之一。陵墓坟墓的形式继承了秦的特点,地上建筑称为:“方上”方上两侧鞋面堆积有许多的瓦片,陵的旁边有贵族陪葬的墓,分钱有石造的享堂,其上有石碑,设置有神道,道两侧有石羊石虎和附翼的石狮。石阙汉阙是中国古代特有的建筑设施,是汉代宫殿、祠庙和陵墓前一种表示尊严的装饰性建筑,每阙由主阙和子阙组成,一般有阙墓、阙身、阙顶三部分,既是一种古老的建筑艺术,又是一种特殊的石刻珍品,是研究当时历史文化、建筑、雕塑、美术的重要实体。高颐阙高颐阙是全国唯一碑、阙、墓、神道、石兽保存最为完整的汉代葬制实体,其阙身则是我国保存最为完好,雕刻最为精美,内容最为丰富的珍贵古迹。阙前两具石兽雌雄各一,称“天禄”、“辟邪”,似狮非狮,似虎非虎,肩生双翅,昂首、张口、吐舌,威猛雄健,为东汉石刻精品。汉代木结构的工艺水平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从西汉初期主要以高台建筑为主,而到了西汉末年楼阁建筑大量出现的历史记载中可以得到证实。汉代建筑在结构上,不仅台梁、穿斗、井干三种水平木制结构形式已基本形成,而且竖向构架形式也开始出现并奠定了以后1000多年高层木构建筑的基础。住宅汉代建筑在立面上通常分三段式划分,包括台基、屋身、屋顶三部分。台基多为夯土夯实,外包花纹砖。高台建筑台基很高,西汉早年有几十米高的,以后逐渐降低。汉代屋顶的形式已很完备,有四阿、歇山、悬山、攒尖、平顶等,除此之外,还有重檐、台阶式屋面的做法。汉代建筑在色彩方面,继承了春秋战国以来的传统并加以发展,如宫殿的柱涂丹色;斗拱、梁架、天花施彩绘;墙壁界以青紫或绘以壁画;官署则用黄色;雕花的地砖和屋顶瓦件等也都因材施色。四川成都出土的画像砖刻绘出较大的中型宅。布局大致分为东、西二区,而以西区为主。其大门置于南垣西端,入内有前院,经内门达后庭。庭中建有三开间之抬梁式悬山建筑一座,室内二人东西对坐,当系宅中主要厅堂。东区之北辟庭院,院中建木结构三层楼阁。南端则为厨房与杂屋,并有水井一口。大型住宅还以坞堡形式出现。由于这类住宅十分强调它的集中性和防御性,常建有高墙、角楼和阁道,估计不会出现在较大和繁华的城市之中。斗拱形式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合称斗拱。斗拱用于柱顶、额枋和屋檐或构架间,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本文标题:中国建筑史---第一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682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