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佛国烟雨中的塔影名寺——山东济南灵岩寺建筑的历史轨迹与现代文化
佛国烟雨中的塔影名寺——山东济南灵岩寺建筑的历史轨迹与现代文化在今天的齐鲁文化中,最具文明风韵的当属孔孟名府,因此山东省被人熟知为儒学之源,儒教之根。在泰山“重累行如画,孤悬峻若竿”的俯瞰之下,在黄河“博望沉埋掣,浪淘风簸涌”的怀抱之中,巍然而立的齐鲁大地上还有着很多极富历史文化价值的东西。在济南市长清区万德镇境内的灵岩寺中,屹立着许多具有悠久历史的佛教建筑,这些佛教建筑有大有小,风采异然,它们中小者仅有一间庙宇,大者则殿阁重重,气势恢宏。走入灵岩寺,入目便是群山环抱、岩幽壁峭;柏檀叠秀、泉甘茶香;古迹荟萃、佛音袅绕。其超凡脱俗的韵味、庄严古雅的丰姿、丰富悠远的文化内涵和珍贵的历史价值成就了齐鲁佛教文化宝库中一枝神采独异的奇葩。一、灵岩寺佛教建筑的历史文化渊源建筑记录了世代迁移的轨迹,而建筑既是物质建设,也是一种文化建设,尤其在精神层面的宗教信仰上更离不开建筑,其中寺院、佛塔、石窟都是佛教的建筑,佛教在东汉传入中国后,即开启了中国佛教寺院建筑的先河。佛教的传入由于得到了历代统治者的大力支持,通过修建各种大规模的石窟和寺院,创作了难以记数的佛教石刻造像,全国各地兴建了大小不一的寺院,大量的佛经翻译等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以说,没有佛教建筑的传承就不可能留下这么多文化遗产,中国历史上的雕塑艺术,基本上就是佛教的雕塑艺术,壁画艺术也是如此。灵岩寺始建于1600多年前的东晋,已经历千年沧桑的灵岩胜景,依旧翠绿遮尘雄风犹在,这里群山环抱、岩幽壁峭;柏檀叠秀、泉甘茶香;古迹荟萃、佛音袅绕。踱步于如此诗意盎然的境地,出于对古老的文化传统的崇拜,我们访古寻幽之时冥冥暗想,灵岩寺不愧自唐代起就与浙江国清寺、南京栖霞寺、湖北玉泉寺并称“海内四大名刹”,且居于首位,历史风貌深邃,佛教底蕴丰厚,定将使许多尘世过客为之深深折服。人类意识形态的宝贵遗产可以借助与一些物质形式永久的保留下来,建筑就是其中的一种物质形式。在灵岩寺中,许多伟大的瞬间都需要一个永恒的纪念者为之留墨,而寺内的建筑通过她坚不可摧的特性在寺院上千年辉煌与没落中,成为一种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记录者。作家雨果曾经在《巴黎圣母院》中说过:“人民的思想就像宗教的一切法则一样,也有它们自己的纪念碑。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人类的全部思想,在这本大书和它的纪念碑上都有其光辉的一页。”灵岩寺中的建筑形态每时每刻都展现着历史的不可超越与生命的伟大不息,这种展现若从文化审美角度加以规范,则体现了灵岩寺中佛教文化的诗画情意,更包含了哲学沉思、科学物理、伦理规范与美学追求等精神因素在内的丰厚历史文化意蕴。驻足灵岩胜景,最使人流连的莫过于其年代久远的建筑群,这些特殊的艺术文化形式在受时间的洗礼之中,发生了一定程度的烟火更迭,其“性灵的融会,神志的感触”正来源于真实的历史,往往能给人以精神性的熏陶与濡染。灵岩寺的主要标志即为高耸入云的辟支塔,此塔建于唐天宝十二年,宋淳代五年重建,是一座八角九层十二檐的楼阁式建筑。亦有隋唐时期的般舟殿,虽历经久远的年代,但遗址的残砖碎瓦,记叙着千年古刹的深邃信息,累累伤痕,传递着不朽的悠悠佛音。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有“灵岩是泰山背最幽绝处,游泰山不至灵岩不成游也”之说,另他赏心悦目的不止“镜池春晓”、“方山积翠”、“明孔晴雪”等自然奇观,更有北魏石窟造像,唐代的宇寺塔,宋朝的泥塑绘画,被梁启超称之为“海内第一名塑”、刘海粟题辞“灵岩名塑,天下第一”的宋代罗汉泥塑像,有血有肉,活灵活现。在灵岩寺现存的实体建筑中,虽千百年来历经风雨,饱受沧桑,但仍然栋宇森严,绘画藻丽,殿宇巍峨,游人云集,对山东济南的传统文化和城市面貌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齐鲁大地建筑文化的一大特色。二、灵岩寺代表性景点建筑特色中国古代佛教建筑的艺术形象是丰富多彩的,建筑艺术的发展过程标示着文明的发展轨迹和人类的成熟历程。中国早期寺庙院落的建筑格局是以佛塔为中心,在佛塔的周围修建僧舍,以供奉佛舍利的塔是主要的标志和象征,中国佛塔的建筑,起源甚早,现存的上海龙华寺塔和苏州报恩寺塔,相传都是三国时代创建而经后人重修的,所以佛塔是建筑的主体,塔的旁边建寺。古塔的种类尽管是多种多样的,但它们的基本构造是大体相同的,一般都具有地宫、基座、塔身、塔刹四个部分。塔基是一座塔的下部基础,它覆盖在地宫的上面,又是承托塔身的基座。塔身是塔的主体部分,塔身的内部结构主要有实心和中空两种。塔刹是塔身上部的塔顶部分,刹是梵文的音译,它含有土田、国土、佛国的意思,所以佛教的寺院也称作刹。将塔顶部分命名为刹,则似乎带有佛教世界的象征意义。一般造型规范的塔刹本身也是一座小覆钵塔的形制,也可以分为刹座、刹身和刹顶三部分:刹座一般由基座、覆莲、仰莲组成;刹身则由刹杆、相轮和伞盖等组成,刹座的上面树立着刹杆,而刹杆之上又套贯着相轮。相轮的形象很像上下相叠的圆环,它是表现佛塔崇高、受人景仰的标志,中国古代传统的俗名又叫作金盘和承露盘。相轮的层数多少不等,少的三五个,多的可达数十个,都是奇数的。有的塔还用相轮的多少来表示该塔的等级与高低大小,而一般来讲,大塔的相轮多而大,小塔的相轮少而小;在相轮的上面,仍然是以穿套的方式在刹杆之上安置圆光、仰月、宝珠等,共同组成了刹顶部分。在塔刹的下面,有的还设置了天宫,专门用来珍藏和供奉舍利、供养物品等。有的塔在修建之时,还把一些佛经作为释迦牟尼的法身舍利砌筑在了塔的墙壁之中。在灵岩寺,最具欣赏力和文化感染力的就是辟支塔。辟支塔始建于宋淳化五年(994年),竣工于嘉祐二年(1057年),历时63年完工。“辟支”出于佛教,音译为“辟支迦佛陀”,略称“辟支佛”,辟支塔,意即辟支佛塔,为一座八角九层楼阁式砖塔,塔高55.7米,塔基是用石头筑成的八角,上面刻有浮雕,镌刻着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皈依佛门等故事。辟支塔造型奇特,塔身为青砖砌就,各层都有腰檐,塔身上下不一,一至三层是重檐,四至九层为单檐。在塔中,巧妙地处理空间的大小、方向、开敞、封闭、明亮、幽暗,会使建筑艺术显出连续性的空间感受。塔檐与塔身从上到下逐层递减,收分得体。塔内一至四层设有塔心柱,砌有台阶,可拾级而上,自第五层以上砌为实体,登塔需要沿塔壁外腰檐左转90度进入上层门洞。它十分注重对各构件的形状及材料本身的质感进行艺术加工,从而使该建筑无论从整体或是局部都体现出了功能、结构与审美的统一。塔身上安置的是用铁制作而成的塔刹,由覆钵露盘、相轮、宝盖、圆光、仰月、宝珠组成,自宝盖下垂八根铁链,由第九层塔檐角上的八尊铁质金刚承接,在塔内延续到地下,起避雷作用。辟支塔它的主要特点是有重檐、属密檐楼阁式,古朴的门窗、富有变化的塔檐和纤巧挺拔的塔身,气势雄伟、造型美观、结构复杂、比例适当,呈典型的宋代风格,为灵岩寺标志性建筑。使人感到庄严大方中不失玲珑奇巧,其建筑风格可能是密檐阁式塔的开例。宋代文学家曾巩有诗赞曰“法定禅房临峭谷,辟支灵塔冠层峦”。此外,千佛殿也是寺内闻名遐迩的重要建筑之一。此殿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宋嘉祐和明嘉靖、万历年间重修,现存木结构为明代建筑。唐宋时期寺院建筑就形成了独特的建筑格局,不像过去只是在有钱人家施舍的一个空间里进行佛事活动。唐代著名的和尚道宣法师制定了一套关于修寺建塔的方案,制定了《戒坛图经》,明确规定了寺院的建筑要求与标准,特别规定应该以殿为整个寺院建筑的中心,理由是因为佛殿这里是供奉佛像,佛经和僧人们念经说法的主要地方,这样就把传统的殿堂和塔分离开来。千佛殿依山而立,建于高大的台基之上,其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单檐庑殿顶,举折平缓,出檐深远。檐下置疏朗宏大的斗拱,木棱彩绘华丽,檐角长伸高耸,有展翅欲飞之势。前檐下立有八根石柱,柱础皆雕刻有龙、凤、花、叶、水波及莲瓣、宝装荷花等纹样,雕工精美,凸显唐宋之风。从建筑形式上看,塔在殿的后面。宋朝时期,寺院建筑盛行“伽蓝七堂”的建筑格局,如佛殿、法堂、僧房、库房、山门、西净、浴室。元明以后,中国的寺院布局和建筑风格基本定型,其特点是寺院的布局是坐南向北,寺院修建在南北的中轴线上,讲究对称组合,但不同地区的寺院修建总是因地制宜,借势而建,给人一种自然而成的美感。灵岩寺内佛教建筑形式多种多样,寺院建筑气势磅礴,规模较大,层层递进,形成了层层叠叠的纵深感,有的部分建筑在构想上非常的巧妙,旁边院内种植有花草树木,小路用鹅卵石铺成,不仅体现了“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意境,而且构成了寺院建筑的外部环境与内部建筑,以及修行者之间所形成的特殊关系,他们相互关联,彼此呼应,达到了一种清净、安详、自然、朴素、优美和谐的禅境与画意。三、佛教建筑的自然化与宗教信仰的世俗化建筑的文化内涵表明,建筑艺术风格的形成和发展不只是物质因素的作用,同时可能是,甚至更主要的是精神文化因素促成的结果。欣赏建筑艺术时,我们要时刻把产生它们的时代的、民族的、地域的文化土壤联系起来,这样就会产生更深刻的感受。灵岩寺内的佛教建筑基本上是继承了中国传统的院落形式作为佛寺的布局,其院落重重,层层递进,回廊相绕,引人入胜。但因齐鲁大地的历史、地理、风俗、气候等多方面的原因,又有自己的特色:群山环抱、岩幽壁峭;柏檀叠秀、泉甘茶香;古迹荟萃、佛音袅绕。在建筑上它完美地结合了济南民居的特点,殿、塔、群山、回廊、亭榭、碑林和花草树木等高度融为一体,具有鲜明的民间佛教建筑的艺术特色。耶稣基督诞生的前前后后若干年头里,在地球的另一端有一群人沿着丝绸之路翻山越岭、穿越沙漠戈壁,历经密布着艰苦与危险的长途旅行,陆续来到强盛的汉帝国疆土之上,真正开始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无数传教士前仆后继的奉献中,佛教在中国感染了自己的独具特色。发展到今天,灵岩寺虽然是济南佛教寺院的标志和典范,但是长期以来在作为宗教场所的同时,还作为一种独特的旅游胜地长久不衰,因为人们去参观寺庙,不仅仅是去看寺庙本身,更多的是去游山水和欣赏自然风光。佛教寺庙变得世俗化,宗教信仰的成分大大降低。其建筑艺术上所体现出来的“人间化的、自然和谐的、富于诗意的、平易亲切的”等特点,表现出强烈的世俗性,淡化了宗教信仰色彩。四、灵岩寺佛教建筑的历史价值齐鲁大地是一个有着浓郁传统文化气息的地方,通过灵岩寺在千年之间不同时代中的发展与变化,凸显了佛教建筑的流变与民族定力中国在自有的文化背景中,按照自有的思想意识和意义结构对塔、窟、寺庙的营建进行了不同的空间与意义的重组,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以华夏民族的传统,对外来文化虽不予排斥,但也是从不照单全收的,文化的力量给予佛教建筑一定的风格定位,同时寺院的延绵发展也为传统文化增添了空灵禅境的韵味。中国建筑文化精神意义的象征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象征意识在建筑文化领域中的表现。中华民族文化象征意识的觉悟是很早的,在被历代经学家誉为“群经之首”的《周易》中,保存着关于中国建筑文化的起源意识、象征观念。《周易》之大壮卦是与中国建筑文化之象征直接攸关的一种卦象。“大壮”为建筑之象征的文化观点,至迟始于春秋。同时,中国佛塔的建造观念与艺术灵感,起初由印度佛教相携而来,建塔原本为传教崇拜之需,因而中国佛教的兴衰荣枯决定了中国佛塔的起落抑扬。踱步于灵岩寺风景区内,感受最深的即为其佛教建筑在弘扬中国悠久历史文化过程中所起到的不可磨灭的作用,或许从目前的现状来看,一些刚刚翻新重建的,或者新开发的佛教建筑更注重现实的旅游功能和经济意义的发掘,作为一个旁观者,从最平静的角度看待,这些即使是残砖碎瓦的印记,诠释的是佛教建筑在当时那一时期特有的历史教育价值,并且揭示精神意义丰富强烈的灵岩寺佛教文化对当代教育的价值,这是毋用言表的功劳。五、现代社会灵岩寺佛教建筑存在的意义佛教是个崇尚自然的宗教,修行人大多澹泊物欲,喜与自然为伍,尤其佛陀在世时,弟子们往往茅屋二三椽便能安度终生,就是山林水边、岩洞树下,到处都能随缘安住。但是后来为了众生的需要,佛陀才接受频婆娑罗王与须达长者的请命,允许信徒布施精舍,而有只园精舍、竹林精舍、鹿母讲堂等寺院的兴建,这是佛教建筑的起源。在古代,佛教的盛行直接带来了许多寺院的落户,佛寺的建筑对于中国古代的城市面貌带来很大的变化。在没有佛寺
本文标题:佛国烟雨中的塔影名寺——山东济南灵岩寺建筑的历史轨迹与现代文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02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