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医学试题/课件 > 人卫版社会医学-总结
第一章概论1.社会医学概念(P1)社会医学是从社会的角度研究医学和卫生问题的关系的一门交叉学科。它研究社会因素与个体及群体健康和疾病之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制定相应的社会措施,保护和增进人群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活动能力,提高生命质量,充分发挥健康的社会功能,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2.社会医学研究内容①研究社会卫生状况,主要是人群健康状况;②研究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主要是社会因素;③研究社会卫生策略与措施。3.我国社会医学的基本任务①倡导积极的健康观;②推动医学模式的转变③改善社会卫生状况;提高人群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④制定卫生政策和策略;⑤开展特殊人群和特种疾病的预防保健工作第二章医学模式1.医学模式的作用(P15)⑥社会医学的灵魂⑦指导原则⑧为健康和疾病提供理论与方法学2.医学模式的转变(P16)(填空)①神灵主义医学模式②自然哲学医学模式③机械论的医学模式④生物医学模式⑤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3.现代医学模式产生的背景(P20)①医学发展的社会化趋势②疾病谱和死因谱的改变③健康需求的普遍提高④医学学科的内部融合与外部交叉发展第三章社会因素与健康1.社会因素影响健康的基本规律和特点(P31)①泛影响性和非特异性(作用的重叠性、作用及影响的非特异性)②恒常性与积累性③交互作用2.人口对健康及卫生工作的重要影响因素(P47)人口的规模、结构、分布、流动第四章行为心理因素与健康1.健康相关行为(P64)指个体或群体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行为和危害健康的行为,可分为促进健康的行为和危害健康的行为。2.健康行为(P64)健康状态下的行为模式,即理想的健康相关行为。3.行为矫正的两个基本技术:消除强化和刺激控制第五章社会医学研究方法1.社会医学研究方法的类型(P71)①调查研究②试验研究(特点是研究者能人为设置处理因素,受试对象接受何种处理因素是由随机分配而定的。)③评价研究(健康危险因素评价生命质量评价卫生服务评价)④文献研究⑤德尔菲法2.社会医学研究的步骤(P73)第一步选择课题陈述假设第二步制定研究方案第三步收集资料第四步整理和分析资料第五步解释结果3.现场调查常用的定性研究方法(P76)①观察法(非参与性观察、参与性观察)②深入访谈法(非结构式访谈)③专题小组讨论4.深入访谈法的步骤(P76)准备工作调查对象的选择设计访谈提纲访谈员选择与培训现场访谈访谈结果分析撰写报告5.专题小组讨论的步骤(P77)1)制订计划2)决定小组的数量和类型3)制订调查提纲、记录形式4)培训调查人员、进行预试验5)专题小组讨论准备工作6)进行专题小组讨论7)对专题小组讨论结果进行分析与解释6.现场定量研究又称问卷调查,属定量研究(P79)7.问卷设计的原则(P82)(填空)目的性反向性实用性8.问卷的一般结构(P81)一份问卷通常包括封面信、指导语、问题和答案、资料的登记(编码)等。9.问卷设计的步骤(P82)①明确研究目的②建立问题库③设计问卷初稿④试用和修改⑤效度和信度检验⑥10.问卷问题和答案的设计(P83)(1)问题设计根据问题的回答方式,可将问题分为开放式和封闭式两种。1)开放式问题(open-endedquestion)优点:①可用于事先不知道问题答案有几种的情况;②可让回答者自由发挥,得到意外的发现;③若问题和答案太长时用开放式提问为好。缺点:①要求回答者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②需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③不善用文字表达自己的看法,导致回答率低;④统计处理比较困难。2)封闭式问题优点:①容易回答,节省时间②回收率较高③更能获得相对真实的回答④便于分析和比较缺点:①某些问题的答案不易列全,回答偏倚②提供了猜答和随便选答的机会,因此,资料有时不能反映真实情况③容易发生笔误(2)答案设计①填空式②二项选择式:是或否③多项选择式:应按顺序排列④图表式:回答者在图表上表示自己的意思⑤排序式答案的排列:①问题的排列:先排列容易回答的、无威胁性的问题(年龄、性别)②先排列封闭式问题③问题要按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问完一类再问一类)④检查信度的问题须分隔开来7.信度、效度及其关系①信度指对同一事物进行重复测量时,所得结果一致性的程度,即测量工具的稳定性或可靠性,通常用信度系数来评价。②效度指测量结果与试图要达到的目标之间的接近程度。分为四种:表面效度、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准则效度③关系:1)不可信的测量一定是无效的。即信度不高,效度也不会高。2)可信的测量,既可能是有效的,也可能是无效的。即信度高,不一定效度也高。3)无效的测量,可能是可信的,也可能是不可信的。即效度不高,信度可能高,也可能不高。4)有效的测量,一定是可信的测量。即效度高,信度一定也高。第六章生命质量评价1生命质量QOL(WHO定义)(P89)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中的个体对与他们的目标、期望、标准以及所关心的事情。2.生命质量的构成(P89)HRQOL主要包括功能状态、心理和社会的良好状况。健康意识和疾病治疗的相关症状。(书)生理和职业功能、心理状态、社会互动状况经济状况或因素(课件)2.健康相关生命质量HRQOL(P88)HRQOL作为一种新的医学评价技术,全面评价疾病及治疗对病人造成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影响。2.生命质量评价是指具有一定生命数量的人在一定时点上的生命质量表现。生命质量随时间推移显示出平衡、改善和下降三种状态。3.生命质量评价内容(P91)(填空)①生理状态反映(个人体能和活动能力的状态)②心理状态③社会功能状态④主观判断与满意度⑤疾病症状4.现成的量表:首选适宜的外文量表第七章健康管理1.健康管理(P108)健康管理:是以不同健康状态下人们的健康需求为导向,通过对个体和群体健康状况以及各种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及预测,向人们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咨询和指导服务,并制定相应的健康管理计划,协调个人、组织和社会的行动,针对各种健康危险因素进行系统干预和管理的过程。2.健康危险因素(P111)使疾病或死亡发生的可能性增加的因素,或者是能使健康不良后果发生概率增加的因素。包括:环境、生物、社会、经济、心理、行为等。3.健康危险因素评价(P111)健康危险因素评价(HRA):是研究危险因素与慢性病发病及死亡之间数量依存关系及其规律性的一种技术方法。4.慢性病自然史的6各阶段(P112)①无危险因素阶段②出现危险因素③致病因素出现④症状出现⑤体征出现⑥劳动力丧失5.健康危险因素的特点(P112)①潜伏期长:多次、反复、长期接触才发病②特异性弱:某一危险因素与多种疾病有关③联合作用:存在因果关系网络④广泛存在:散在、潜在、渐进、长期6.健康危险因素的分类(P113)①环境危险因素:(自然环境危险因素、社会环境危险因素)②心理、行为危险因素(自创性危险因素)③生物遗传危险因素④医疗服务中的危险因素7.健康危险因素的主要评价对象:行为危险因素8.健康危险因素评价的步骤(P115)①收集死亡率资料②收集个人危险因素资料③将危险因素转换成危险分数④计算组合危险分数⑤计算存在死亡危险⑥计算评价年龄:(依据年龄和死亡率之间的函数关系,从死亡率水平推算得出的年龄值称评价年龄。)⑦计算增长年龄(:通过努力降低危险因素后可能达到的预期年龄。)⑧计算危险因素降低程度9.可能延长寿命数=增长年龄与评价年龄之差10.评价结果的四种类型(P121)①健康型②自创性危险因素型③难以改变的危险因素型④一般性危险因素型第八章卫生服务研究1.卫生服务研究(P138)卫生服务研究是从卫生服务的供方、需方和第三方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出发,研究卫生系统为一定的目的合理使用卫生资源,向居民提供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卫生服务的过程。2.卫生服务研究的内容(P141)①社会因素对卫生系统的影响(合理组织卫生服务,充分发挥卫生资源的作用是组织卫生服务体系的基本原则。)②评价人群的医疗卫生服务需要(人口学特征及人群健康水平是决定卫生服务需要量的基本因素,社会经济、文化因素、医疗保健制度具有重要影响)③合理分配和使用卫生资源(卫生资源包括卫生人力、卫生机构、装备和供应、知识和技术)④卫生系统的组织结构与功能(理顺卫生系统内部、外部这些纵向和横向的分工与联系,有助于挖掘卫生服务系统的潜力和提高工作效率)⑤卫生系统的经济分析⑥卫生服务效果评价(人群健康状况是评价卫生服务效果的最终指标。)3.卫生服务要求:反映居民要求预防保健、增进健康、摆脱疾病、减少致残的主观愿望,不完全是由自身的实际健康状况所决定。卫生服务需要:依据人们的实际健康状况与“理想健康状态”之间存在的差距而提出的对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服务的客观需要,包括个人觉察到的需要和由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判定的需要,主要取决于居民的自身健康状况。卫生服务需求:从经济学价值观出发,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水平上人们愿意而且有能力消费的卫生服务量。卫生服务利用:需求者实际利用卫生服务的数量(即有效需求量),是人群卫生服务需要量和卫生资源供给量相互制约的结果。4,卫生服务需要、需求、利用之间的联系卫生需求是由需要转化而来的,如果卫生需要都能转化为需求,需求就有可能通过对卫生服务的实际利用得到满足。5.反映人群健康状况的指标(选择或填空)疾病指标、死亡及其构成指标、残疾指标、营养与生长发育指标、心理指标、社会指标及由这些指标派生出来的指数6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卫生服务需要量的三项指标(P146)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平均期望寿命6.反映居民医疗服务需要量和疾病负担的指标:疾病的频率(度)、严重程度7.疾病频率指标及其算法(1)两周患病率=前两周内患病人(次)数/调查人数×l00%或1000‰(2)慢性病患病率=前半年内患慢性病人(次)数/调查人数×100%或l000‰(3)健康者占总人口百分比:即每百调查人口中健康者所占的百分比。8.卫生服务利用的测量与分析的指标(1)门诊服务利用①两周就诊率=前两周内就诊人(次)数/调查人数×100%或1000‰②两周患者就诊率=前两周内患者就诊人(次)数/两周患者总例数×100%③两周患者未就诊率=前两周内患者末就诊人数/两周患者总例数×100%(2)住院服务利用①住院率=前一年内住院人(次)数/调查人数×100%或1000‰②人均住院天数=总住院天数/总住院人(次)数③未住院率=需住院而未住院患者数/需住院患者数×l00%9.影响卫生服务需要与利用的因素(P152)①人口数量及其年龄性别构成②社会经济因素③文化教育④卫生服务质量及设施⑤医疗保健制度⑥气候地理条件⑦行为心理⑧婚姻与家庭10.卫生服务综合评价包括哪些(P157)卫生服务计划评价,实施过程和进展评价,以及结果评价。第九章社会卫生状况与卫生策略1.社会卫生状况(P162)社会卫生状况指人群的健康,以及影响人群健康的社会因素的状况。2.社会卫生状况评价指标(P165)(1)人群健康状况指标1)单一型指标①粗出生率②粗死亡率③年龄别死亡率:④婴儿死亡率:某年不满1周岁婴儿死亡数/同年活产婴儿总数⑤平均期望寿命:假设有同时出生的一代人,按照一定的死亡概率去死亡,直至全部死亡为止,计算平均每个人存活多长时间。⑥死因别构成比:某地某一时期内因某一种或某一类原因死亡的人口数占总死亡人数的百分比。从高到低进行排列即为死因顺位(死因谱)⑦孕产妇死亡率:每出生10万名活产婴儿死亡的孕产妇数。(孕产妇死亡:怀孕期间、分娩以及分娩后的42天内的死)⑧新生儿低体重百分比:新生儿出生体重低于2500克的人数/同期活产婴儿总数*100%(活产婴儿:怀孕满28周,出生后有过生命迹象,即有过呼吸、心跳、随意肌运动、脐带波动四项指征之一者。)2)复合型指标:两个或以上的指标组成的新指标。(2)健康影响因素指标(两大类)包括人口、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指标及卫生保健指标3.卫生政策(P170)卫生政策指由政府或权威机构以社会健康为根本利益依据,制定并实施的关于卫生事业发展的战略与策略、目标与指标、对策与措施的总称。4.卫生政策的特点(P170)①利益和价值取向②目标取向③合法
本文标题:人卫版社会医学-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367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