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数据通信与网络 >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件win7+word2010
21世纪高职高专教育计算机类精品教材主编黄逸凡黄建华计算机应用基础JISUANJIYINGYONGJICHU计算机应用基础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目录4模块1信息科学与计算机1235模块2计算机操作系统——Windows7模块3文字处理——Word2010软件应用模块4数据处理——Excel2010电子表格的应用模块5演示文稿制作——PowerPoint2010的应用模块6因特网基础6计算机应用基础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项目1.1初识计算机项目1.2计算机进制信息科学与计算机模块1项目1.3计算机系统与常用设备计算机应用基础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模块1信息科学与计算机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从信息的海洋中获取信息,已是信息时代人们应该具有的基本技能。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人们需要掌握数据的获取、整理、存储、统计与发布等基本信息知识和技能。从电子计算机的诞生开始,计算机由实验室和研究机构中的少数人使用发展到现在计算机普及到千家万户,从最初的军事科研至现在已涉及社会的各个领域,计算机的应用与作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因此,了解计算机知识、具备娴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成为本世纪人才的基本要求之一。引言计算机应用基础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单元索引计算机应用基础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项目1.1初识计算机项目1.1包括四个实训任务:任务1.1.2我国的计算机发展历程任务1.1.4计算机的应用领域任务1.1.1计算机的发展任务1.1.3计算机的特点和分类【项目描述】【项目目标】掌握计算机的发展历程,理解计算机的特点、分类及应用领域。重点:计算机的发展与特点。难点:计算机的分类与计算机特点的理解。计算机应用基础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任务1.1.1计算机的发展任务要求掌握计算机发展的四个重要时代。知识构建1946年2月,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在美国加州问世,ENIAC用了18000个电子管和86000个其他电子元件,有两个教室那么大,运算速度却只有每秒300次各种运算或5000次加法,耗资100万美元以上。计算机的发展共经历了四个时代,从1946年到1959年这段时期我们称之为“电子管计算机时代”。第一代计算机的内部元件使用的是电子管。从1960年到1964年,由于在计算机中采用了比电子管更先进的晶体管,所以我们将这段时期称为“晶体管计算机时代”。从1971年到现在,被称为“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第四代计算机使用的元件依然是集成电路,人们称之为大规模集成电路(LargeScaleIntegratedCircuit,简称LSI)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eryLargeScaleIntegratedCircuit,简称VLSI)。1975年,美国IBM公司推出了个人计算机PC(PersonalComputer),从此,人们对计算机不再陌生,计算机开始深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计算机应用基础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任务1.1.2我国的计算机的发展历史任务要求掌握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计算机的发展,了解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知识构建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研制(1958—1964年)我国从1957年开始研制,1958年8月1日该机可以表演短程序运行,标志着我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该机定名为八一型数字电子计算机。1958年5月我国开始了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104机)研制,于1960年4月研制成功一台小型通用电子计算机——107机。1964年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大型通用数字电子管计算机119机研制成功,平均浮点运算速度每秒5万次。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研制(1965—1972年)1965年研制成功的我国第一台大型晶体管计算机(109乙机),经过两年努力,109厂就提供了机器所需的全部晶体管(109乙机共用2万多支三极管,3万多支二极管)。对109乙机加以改进,两年后又推出109丙机,为用户运行了15年,有效算题时间10万小时以上,在我国两弹试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被用户誉为“功勋机”。计算机应用基础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三代基于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的计算机研制(1973-80年代初)我国到1970年初期推出大、中、小型采用集成电路的计算机。1973年,北京大学与北京有线电厂等单位合作研制成功运算速度每秒100万次的大型通用计算机。1983年中国科学院计算所完成我国第一台大型向量机一757机,计算速度达到每秒1000万次。这一记录同年就被国防科大学研制的银河-I亿次巨型计算机打破。银河-I巨型机是我国高速计算机研制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第四代基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计算机研制(80年代中期至今)我国第四代计算机研制是从微型计算机开始的。1983年12电子部六所研制成功与IBMPC机兼容的DJS-0520计算机。1992年国防科大学研究成功银河-II通用并行巨型机,峰值速度达每秒4亿次浮点运算(相当于每秒10亿次基本运算操作),总体上达到80年代中后期国际先进水平。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于1993年研制成功曙光一号全对称共享存储多处理机。1995年,国家智能机中心又推出了国内第一台具有大规模并行处理机(MPP)结构的并行机曙光1000(含36个处理机),峰值速度每秒25亿次浮点运算,实际运算速度上了每秒10亿次浮点运算这一高性能台阶。计算机应用基础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任务1.1.3计算机的特点和分类任务要求掌握计算机的特点;理解计算机的分类。知识构建1.1.3.1计算机的分类计算机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运算速度快2.自动控制3.记忆能力强4.能进行逻辑判断5.具有很高的计算精度6.能够支持人机交互7.具有极强的通用性计算机应用基础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1.3.2计算机的分类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根据计算机的处理对象、计算机的用途以及计算机的规模等可分类如下:1.按处理对象形式分类按计算机处理对象及其数据的表示形式可分为数字计算机(DigitalComputer)、模拟计算机(AnalogComputer)和数字模拟混合计算机(HybridComputer)三类。2.按用途分类按照计算机的用途及使用的范围分为通用计算机(GeneralPurposeComputer)和专用计算机(SpecialPurposeComputer)两类。3.按规模分类按照计算机的规模可分为巨型计算机、大/中型计算机、小型计算机、微型计算机、工作站、服务器。(1)巨型计算机(SuperComputer)(2)大/中型计算机(MainframeComputer)(3)小型计算机(MiniComputer)(4)微型计算机(MicroComputer)(5)工作站(Workstation)(6)服务器(Server)计算机应用基础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任务1.1.4计算机的应用领域任务要求掌握计算机的应用领域。知识构建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已渗透到社会的各行各业,正在改变着传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推动着社会的发展。计算机的主要应用领域如下:1.科学计算(或数值计算)2.数据处理(或信息处理)3.辅助技术(或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4.过程控制(或实时控制)5.人工智能(或智能模拟)6.网络应用计算机应用基础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项目1.2计算机数制项目1.2包括三个实训任务:任务1.2.2进制转换任务1.2.1进制任务1.2.3字符编码【项目描述】【项目目标】掌握进制的概念、进制转换及字符编码。重点:进制的概念、进制转换及字符编码。难点:进制的转换及字符编码。计算机应用基础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任务1.2.1进制任务要求熟悉进制、数码、基数以及位权的概念。知识构建虽然计算机能极快地进行运算,但其内部并不像人类在实际生活中使用的十进制,而是使用只包含0和1两个数值的二进制。当然,人们输入计算机的十进制被转换成二进制进行计算,计算后的结果又由二进制转换成十进制,这都由操作系统自动完成,并不需要人们手工去做,学习汇编语言,就必须了解二进制(还有八进制/十六进制)。进制是用一组固定的符号和统一的规则来表示数值的方法。人们通常采用的数制有十进制、二进制、八进制和十六进制。学习数制,必须先掌握数码、基数和位权这3个概念。数码:数制中表示基本数值大小的不同数字符号。基数:数制所使用数码的个数。计算机应用基础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任务1.2.2进制转换任务要求熟悉非十进制转换为十进制、十进制转换为二进制、十进制转换力八/十六进制、二进制转与八/十六进制的转换。知识构建1.将非十进制转换为十进制方法是:将其他进制按权位展开,然后各项相加,就得到相应的十进制数。2.将十进制转换为二进制(1)十进制整数转换为二进制整数采用“除2取余,逆序排列”法。具体做法是:用2去除十进制整数,可以得到一个商和余数;再用2去除商,又会得到一个商和余数,如此进行,直到商为零时为止,然后把先得到的余数作为二进制数的低位有效位,后得到的余数作为二进制数的高位有效位,依次排列起来。计算机应用基础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十进制小数转换成二进制小数采用“乘2取整,顺序排列”法。具体做法是:用2乘十进制小数,可以得到积,将积的整数部分取出,再用2乘余下的小数部分,又得到一个积,再将积的整数部分取出,如此进行,直到积中的小数部分为零,或者达到所要求的精度为止。然后把取出的整数部分按顺序排列起来,先取的整数作为二进制小数的高位有效位,后取的整数作为低位有效位。3.十进制转换为八/十六进制十进制转换为八/十六进制的方法,与十进制转换为二进制数的方法相似。4.二进制转与八/十六进制的转换二进制数与八进制数之间的转换:以小数点为界,分别向左右每三位二进制数合成一位八进制数,或每一位八进制数展成三位二进制数,不足三位者补0。二进制数与十六进制数之间转换:以小数点为界,分别向左右每四位二进制合成一位十六进制数,或每一位十六进制数展成四位二进制数,不足四位者补0。计算机应用基础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任务1.2.3字符编码任务要求熟悉ASCII码。知识构建美国标准信息交换代码(AmericaStandardCodeforInformationInterchange)简称为ASCII码。ASCII码由7位二进制数编码组成,有128种不同的组合,用以128个不同的字符或功能符号,它由一个4位组和一个3位组构成。(1)常用字符有128个,编码从0到127;(2)控制字符:0~31、127,共33个,不可显示;(3)普通字符:95个,包括10个阿拉伯数字、52个英文大小写字母、33个运算符;(4)每个字符占一个字节,7位,最高位为0。常见ASCII码的大小规则,0-9A-Za-z:(l)数字比字母要小;(2)数字0比数字9要小,并按0到9顺序递增;(3)字母A比字母Z要小,并按A到Z顺序递增;(4)同个字母的大写字母比小写字母要小32。计算机应用基础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项目1.3计算机系统与常用设备项目1.3包括四个实训任务:任务1.3.2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系统任务1.3.1计算机工作原理任务1.3.3计算机指令【项目描述】【项目目标】掌握计算机的工作原理、熟悉计算机硬件系统、计算机软件系统、计算机指令以及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打印机、刻录机、扫描仪。重点:计算机工作原理、计算机硬件系统、计算机软件系统、计算机指令以及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打印机、刻录机、扫描仪。难点:计算机工作原理、计算机硬件系统、计算机软件系统。任务1.3.4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打印机、刻录机、扫描仪计算机应用基础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任务1.3.1计算机工作原理任务要求掌握计算机执行一条指令的基本操作。知识构建计算机的工作过程就是执行程序的过程。执行一条指令又可分为以下四个基本操作:(1)取出指令:从存储器某个地址中取出要执行的指令送到CPU内部的指令寄存器暂存。(2)分析指令:把保存在指令寄存器中的指令送到指令译码器,译出该指令对应的操作。(3)执行指令:根据指令译码,向各个部件发出相应控制信号,完成指令规定的各种操作。(4)为执行下一条指令作好准备,即形成下一条指令地址。其工作流程如图1-2所示:计算机应用基础东北师
本文标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件win7+word2010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395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