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13-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最新考纲: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新经济政策3、斯大林模式4、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专题十三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条线索:即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一个结论:社会主义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是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1917年十月革命1922年俄国苏俄苏联1917192119251953196419851991年12月《阿拉木图宣言》独联体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改革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1991“重要的是,坚冰已经打破,航程已经开通,道路已经指明。”考点一初期探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材料:1918年,国内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企图恢复“失去的天堂”,帝国主义国家也进行武装干涉,企图把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中。1918年下半年,苏俄失去了主要的粮食基地,近一半的工厂停产,红军战士和城市居民得不到最低限度的食品,四分之三的领土落入敌手,整个苏维埃政权陷入重重包围。思考:这则材料反映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什么形势?情景一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国内反动势力的反扑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7-1921)1918年,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思考:从图示可见,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最初目的是什么?1、背景(必要性)祖国母亲在号召“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苏维埃共和国把各项工作都转入战时轨道。你参加红军了吗?2、目的:为了集中力量战胜敌人,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影响农业余粮收集制(核心)工业工业国有化商业取消自由贸易分配实物配给制、义务劳动制政策项目内容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日常生产资料匮乏,经济效益低下不利于经济的恢复发展挫伤生产者生产积极性排斥市场、货币关系,行政命令管理经济特点:3、内容和影响:材料三: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材料二:1919年,一位瘦弱的老农坐在街道一个偏僻的角落里,面前摆着两个装满农产品的袋子,显然是在兜售自产的农产品,类似于“摆地摊”。老农似乎有所顾虑,经常四处张望。阅读材料,并结合课本P131相关内容,思考:如何正确评价战时共产主义经济政策?材料一:“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因为“俄罗斯同它的主要产粮区隔绝了……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是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因为战争的形势已经斩钉截铁地规定了这种公式和条件,我们没有丝毫的选择余地……”——列宁情景二4、评价(1)积极:(2)消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战争的胜利,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a、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平均分配,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b、超出战时限度,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战后,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不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1、列宁在评价某一政策时说:“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是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因为战争的形势已经斩钉截铁地规定了这种公式和条件,我们没有丝毫的选择余地……”列宁评价的这一政策()A.是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唯一正确途径B.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得到苏俄人民热烈拥护的C.在特定环境下为苏维埃政权巩固发挥了重要作用D.使苏俄的国民经济和工业生产迅速恢复2、(2010·辽宁、湖南、宁夏文综)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这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A.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B.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C.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D.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3、苏联漫画家摩尔的作品《救命》,描述了20世纪20年代初,一位农民的骷髅化,其背后的“麦穗”已经干瘪萎缩。这幅漫画意在表明A.新经济政策减轻农民负担,人民热烈欢呼B.战时共产主义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C.农业集体化损害农民利益,遭到人民反对D.人们对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不满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9)1、背景(1)内战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2、实施标志: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会的召开(必要性)项目主要内容农业工业商业分配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部分国有企业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废除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实质:国家掌握主要的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允许商品经济发展)巩固工农联盟,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3、主要内容: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例题: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A、国家控制一切经济命脉B、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C、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生产D、对资本主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4、作用:(1)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发展,为工业化奠定了基础。(2)巩固了工农联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3)它探索了一条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背景目的内容评价面临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困难重重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巩固政权,实现到共产主义的直接过渡恢复经济,巩固政权实行余粮收集制;实行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平均主义实物配给制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恢复自由贸易;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保证了战争的胜利,巩固了新生的政权。促使经济恢复,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工农联盟得到巩固,从而巩固了政权1.制定经济政策必须从国情出发,2.要遵循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苏俄两种政策的实施和调整对我国今天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有什么影响和启示?3.要切实维护好广大人民长远的根本的利益苏联(苏俄)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思路:列宁时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失败)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斯大林时代:是否会继续坚持走列宁的新经济政策道路还是走斯大林自己的道路?斯大林模式三、斯大林模式(1925-1953)1、定义: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2、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三、斯大林模式(1925-1953)3、原因a、国际:苏联处于资本主义包围和战争威胁中b、国内:苏联小农经济占优势的经济结构所决定(根本)c、斯大林个人因素(追求形式—公有制和计划经济、速度)1936年苏联新宪法宣布社会主义已基本建成结合图片,概述斯大林经济体制是如何一步步确立的?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自1928年始实行五年计划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农业集体化方针1925联共(布)十四大提出工业化方针4、过程:①开展工业化(1925)和农业集体化(1927),逐步取消新经济政策②从1928年至1937年,苏联实施了两个五年计划③1936年制定颁布新宪法标志着新体制的确立5、内容特征:①所有制形式——②经济管理体制——③调节手段——④管理手段——实行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经济:高度集中、指令性计划、行政管理;政治:高度集权、干部委任制和终身制;思想文化:个人崇拜、行政干预。★斯大林模式之经济(重点)第一部分:国家工业化名称时间3.主要成就第一个五年计划1928年--1932年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农业国第二个五年计划1933年--1937年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成为世界工业强国(1)开始时间:1925.12,联共(布)14大提出;1926年开始(2)过程:材料一: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思考: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斯大林建设社会主义的侧重点是什么?答:优先发展重工业。①落后的农业国;②资本主义的包围和威胁,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有助于苏联迅速建立强大的国防,巩固政权探究:优先发展重工业有什么必要性?材料二:斯大林:现在不发展重工业,就等于慢性自杀。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丘吉尔(3)苏联工业化成就:使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为二战中击败法西斯奠定了物质基础。(4)苏联工业化问题: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排斥市场调节,经济效益低下,阻碍了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第二部分:农业集体化:1927年联共十五大提出1929年开始、1937年完成农民加入集体农庄★斯大林模式之经济(重点)(1)开始时间:笑容的背后会是什么呢?集体农庄幸福的快乐的少女a、强制性加入,违背自愿原则b、牺牲农业发展工业c、严重挫伤农民积极性,最终影响农业长久发展苏联农村消灭了私有制和剥削现象,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和资金,促进了工业化的顺利进行。农业集体化是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进行的;违反了自愿原则,用行政命令或变相暴力强迫农民立即加入集体农庄;对富农采取了不给不给生活出路的措施,而且涉及部分中农,使工农联盟再次出现危机。(2)农业集体化成就:(3)农业集体化问题:材料一: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到1940年,苏联的工业产值已经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用不到20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过去用了50年到100年所走过的道路。材料二: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丘吉尔5、评价斯大林模式材料三:1934年1月召开党的十七次代表大会,按规定对总书记斯大林的鼓掌可达10分钟,对其他政治局委员鼓掌不能超过2分钟,可是政治局委员兼列宁格勒州书记基洛夫出现时,鼓掌长达10分钟之久。选举总书记时基洛夫得的票数超过了斯大林,由于基洛夫不愿意担任此职,斯大林才得以连任。大祸随之临头,基洛夫在守卫森严的办公室被人暗杀,此后,参与该案侦察工作和见证的人不是死于车祸就是永久失踪。基洛夫被暗杀,苏联“大清洗”的导火索材料四:漫画片面发展的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中重工业与轻工业的发展速度之比为1.85:1,即重工业增长241%,轻工业则增长130%……故事一:两男一女在沉船后沦落荒岛,如果两个男的是西班牙人,他们会用决斗来决定谁拥有那个女人;如果他们是法国人,一个是女人的丈夫,另一个是她的情人;如果他们是苏联人,则会把报告书塞入瓶子,让水流把它漂回祖国,请上级指示他们谁可以娶她为妻。故事二集体农庄庄员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高兴的回到家里和老婆说:“看,我们有炸鱼吃了!”“没有油啊。”“那就煮”“没锅。”“烤鱼!”“没柴。”伊万气死了,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那鱼在水里划了一个半圆,上身出水,举起右鳍激动地高呼:“斯大林万岁!”功绩:1.迅速实现工业化,成为世界工业强国;2.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3.为资本主义国家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提供借鉴弊端高度专权;个人崇拜盛行经济:1.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2.牺牲农民利益,使农业长期停滞不前;3.指令性计划不利于苏联的持续发展;总之,斯大林模式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曾在初期发挥过积极作用,后来成为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但不应该是唯一)评价政治:年代1925—1927年1928—1932年1933—1937年年均粮食产量(万吨)752773607290A.地广人稀B.自然灾害频发C.斯大林农业政策的推行D.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实施1、下表是苏联20世纪二三十年代粮食产量的统计数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C巩固练习:2、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据此可知该学者()A.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B.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
本文标题:13-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577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