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交通运输 > 京杭大运河的修建与变迁
历史四班:程虹110710119京杭大运河的修建与变迁京杭大运河,古名“邗沟”“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最古老的运河,与长城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794公里。开凿到现在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其部分河段依旧具有通航功能。一、兴修过程二、近代变迁三、清代运河衰落四、近代整修与保护五、京杭大运河现状一、兴修过程•第一期时间:公元前486年春秋末期原因:吴王夫差为了北伐齐国,争夺中原霸主地位。成果:在扬州修建了沟通长江和淮河的“邗沟”(另注:公元587年,在邗沟的基础上,隋文帝杨坚又在扬州开山阳渎,对邗沟裁弯取直,开展漕运。)•第二期时间:公元七世纪初隋炀帝修建原因:为了控制江南广大地区,使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丰富物资运往洛阳。成果:公元584年广通渠:长安至潼关东通黄河公元605年北起淮水南岸的山阳(今江苏淮安市淮安区),径直向南,到江都(今扬州市)西南接长江;公元605年通济渠:洛阳-江苏清江(今淮安市)约1000公里长;公元608年永济渠:洛阳—山东临清-河北涿郡“(今北京西南)约1000公里长;公元610年江南运河:江苏镇江-浙江杭州(当时的对外贸易港)约400公里长;对邗沟进行了改造•第三期(一)宋朝宋朝对运河的变迁影响较少,主要是对大运河进行疏浚整修。尤其重视大运河的维护、利用和开发,克服江淮一带地势低洼、运河之水大量流失的问题。修建许多水闸,蓄水行船;公元1018年,在扬州河段置闸,节水济运;公元1026年,在江淮运河的南口真州和北口楚州分别设闸,适时启闭;当时发明了一种解决河段间水位差这一难题的水闸,称为“复闸”(二)元朝时间:十三世纪末元朝原因:为了使南北相连,不再绕道洛阳成果:公元1289年,会通河开凿成功,从东平县安山到临清的御河,共长125公里;公元1293年,从通州到北京积水潭的通惠河全部竣工,全长80多公里宋元时期京杭运河的作用政治上:为北宋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建都提供依据,保证了军需和政府日常开支;将元朝的北京与江淮运河连接起来,把大量的物资运往北方,为它的统治提供条件。南北的联系,也让国家的统一维持得更久。经济上:大运河开通,航运得以发展,商业逐渐繁荣,运河沿岸逐渐形成名城苏州和杭州,造船工业基地镇江和无锡,对外贸易港口扬州等重要城市文化上:大运河孕育了“唐诗宋词文明”二、近代变迁•1842年,英军在鸦片战争中决胜的一战,就是夺取京杭大运河与长江交汇处的镇江,封锁漕运。•1853年后,太平天国占据南京和安徽沿江一带十多年,运河漕运被迫中断。战争极其惨烈,期间沿线主要城市都遭受重创,部分甚至全部焚毁。•1855年(清咸丰5年),黄河在兰考的铜瓦厢决口,致使京杭运河南北断流。•1872年,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正式用轮船承运漕粮。•1904年,漕运总督也被撤废。•1911年,津浦铁路全线通车。从此京杭大运河以及沿线城市的地位一落千丈。京杭大运河纪念邮票三、清代运河衰落1、受到本身地理环境的严重制约(1)由于人工开挖河段的流向很不一致,因而造成了各河段之间的高低悬殊,使运河全线地势形成“三起三落”的局面。部分河段水源不足,水深较浅,通航困难。(2)同时,运河经过地区的很多河段水源都极其贫乏。2、治河保漕的根本目的导致对运河治理的失当(1)明清政府急功近利的治河方略缺乏对运河治理全局性的长期规划。(2)在处理黄河与运河的关系上,明、清政府的着重点往往是漕运是否畅通,不顾运河及民生的长期利益。(3)在运河的管理机构的设置方面也不利于黄、淮、运的统一治理。3、河政的腐败使运河最终走向衰败4、太平天国战争加速了运河体系的崩溃运河日落美景四、近代整修与保护•1988年底建成的京杭运河和钱塘江沟通工程已将江、河、海衔接起来,构成了以杭州为中心的、以京杭运河与长江、黄河、淮河、海河、钱塘江五大水系相连通的水运网。•2006年9月建成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收藏、保护、研究了运河文化资料,反映和展现了大运河自然风貌与历史文化。•举办以“弘扬运河传统文化、宣传和谐魅力通州、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为主题的中国(北京·通州)运河文化节。•申报大运河世界遗产项目京杭大运河航拍图五、京杭大运河现状自然环境破坏严重社会经济功能退化1.航运功能发挥不足2.难于满足两岸农业灌溉和生活用水需求文化遗产损失惊人1、文物古迹的损毁2、民间工艺的流失3、民间艺术的没落旅游资源开发负面效应过多临清段常州段通州段
本文标题:京杭大运河的修建与变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658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