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作文“我”在哪儿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手机阻止了无聊,也阻止了无聊所拥有的所有好处。——白岩松《阅读与人生》我独处时从来不感到厌烦,闲聊才是我一辈子忍受不了的事情。——卢梭综合上述材料,结合你的所思所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注意]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明确文体,不得抄袭。高考作文的回顾近五年作文材料及写作要求,浙江高考作文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浙江范儿”——自己写,写自己。从2010年开始,浙江作文题便将“自我”放在最主要的位置:2010年“角色转换之间”:“自我”与祖、父辈的“文化反哺”。2011年“我的时间”:不用说了吧?!2012年“坐在路边鼓掌”:“我”是做“跑着的人”呢?还是做“坐在路边鼓掌的人”呢?“我”的感情倾向,“我”的观点。2013年“童心早泯”:“我”的童心早泯了吗?“我”对“童心早泯”的反思。2014年“门•路•大学”:“我”对通往大学“门”前“路”的展望。高中生作文要有“我”的影子2013年9月王守平《中学语文》作文中要有“我”的影子我的生活我的体验我的情感我的观点我的思辨?★写别人最终是为了写自我★用“我”的视角和眼光看待别人和社会万象,包括我们自己,在作文中体现我的观点和价值取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2014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样卷开启大学之门,走好大学之路教育家蔡元培说过:“大学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这虽然不是有关大学的定论,但至少是一个方向。大学之所以称为大学,关键在于它的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当我们踌躇满志走进高考考场的时候,我们去开启的并不是一道功利之门。如果你抱着这种想法去敲门,即便门打开了,那你也从未真正跨进大学半步。一般而言,现在的青年人选择大学和专业,首先想到的就是就业前景,将来可以挣多少钱。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许没什么大错,毕竟我们要考虑现实问题。但只把大学看成谋生的积累,那大学之门或许会阻挡你的脚步,你的起点和终点几乎重合,你的大学就失败了。窃以为,我们要进大学之门,走好大学之路,不仅要学习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学者的道德人格,浸润大学的精神和文化。学者是大学的中流砥柱,是大学价值的集中载体。比如北京大学唯一的终身教授,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季羡林老先生,精通12种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几个掌握吐火罗文的学者之一。我之所以敬仰他,不仅是源于他的学识渊博,而且更景仰他的人品。他谦虚谨慎,胸怀坦荡,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感动中国颁奖词这样评价他:“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确是的评。所以,努力学习,积极探索是大学生应该做的;而与人为善、谦逊虚怀,更是大学生应该学的。在我们生活当中,有不少人也上了清华北大这样的名校,但因为品德败坏,最终成为了大学的弃儿。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在北京动物园用硫酸泼熊,震惊了国人。试想,本是天之骄子,竟然做出如此伤天害理的事情,就算学业成绩再好,又有何用?我要说的是刘海洋硫酸泼熊绝不是孤立事件。前不久,复旦大学学生黄洋遭受他人投毒死亡,凶手竟然是室友林森浩。仅仅因为对同学怀恨在心,日积月累,竟然做出这样的事来,这样的大学生就算踏上社会也是祸害。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要走进大学之门,踏上大学求学之路,除了勤奋学习积极探索之外,还要寻求品德的提升、人格的完善,最终让我们对得起天之骄子这个光荣的称号。★2013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样卷成长与纯真人生总是在光阴的流逝中慢慢走过,留下的或开心,或无奈的,都是满满的回忆。小时候常常希望快点长大,好像长大后的世界对自己有太多的魅力。殊不知,我们在成长中却迷失了自己,让自己沉沦。由此,我想起了爱因斯坦的名言:想象力远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有限而想象力无限。当我们在成长的时候,纯真也在慢慢消失,自然,想象力也在逐渐消退。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看过多年前有人曾做过这样一个测验。这个实验要求幼儿、小学生、中学生分别看“O”这个图形,问:“这是什么?”结果大多数中学生说是“零”或英文字母“O”;小学生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这么回答,另一部分小学生则回答是个“面包圈”“眼睛片”等;而幼儿园的小朋友却说了许多成人、中学生、小学生根本没有想到的东西——“眼泪”、“肚脐眼、“围棋、“表”等等,让我们不得不惊叹于他们的想象力。按理说,小孩子因为纯真单纯,所以理所当然地葆有无限的想象力。可如今的小孩子个个手拿iPhone或者ipad,天天宅在家里玩神庙逃亡,汤姆猫等新奇游戏,或者学习各种知识,看似很威风,很早熟,实际却少了那份小孩子该有的活泼和跟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导致越来越多的孩子变成“四只眼”。不仅如此,他们也缺少了那份小孩子该有的纯真,而且很可能会因知识的禁锢而缺少那丰富的想象力。在我看来,之所以我们越成长,越失去了纯真,童心早泯,主要有两个原因,最主要的是整个社会给我们提供了失去童真的土壤,要求我们失去童真。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要求我们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让所谓的知识赶走了我们的童真。其次,是我们的观念问题。我们常常以所谓的“时尚”作为“成熟”,自愿失去童真。看看青春期的我们,一个比一个“成熟”,女生一天到晚某某明星跟谁怎么怎么了,男生整天看NBA,说的好听是追赶社会潮流,说的难听是玩物丧志。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少了那份原本的纯真,成长让我们沉沦。我们每个人总要成长,但我以为不应该少了本性的纯真,倘若连原本最朴素的东西都失去了的话,那是不是太得不偿失了呢?段首语言标志句的确关键在于一般而言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许……但窃以为所以在我们生活中我要说的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由此,我想起了之所以这样说按理说……可是不仅如此在我看来,之所以主要有两个原因,最主要的,其次我以为更重要的是……享受独处正如卢梭所言:“我独处时从来不感到厌烦,闲聊才是我一辈子忍受不了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却反其道而行之,更乐于闲聊,拒绝独处。在我看来,独处未必是件坏事,当你无聊时,何不独自享受独处的妙处?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所惧怕的,无非是独处时无事可干,难以忍受独自一人的无聊。当我们专注于独处时无聊的可怕,那就会无限放大这种恐惧;可当我们专注于独处时所带来的好处,那就可以享受无聊,享受独处。我常常想,世上大多数的创作都诞生于独处之时。只有享受独处,才能潜心创作。不论是达•芬奇创作《蒙娜丽莎》,还是莎士比亚创作《哈姆雷特》,他们都是在享受独处的过程中完成的。当然,我们大多数人不一定从事创作活动,但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独处无聊的时候。在独处时,我们不妨试着学会享受独处的妙处。在现实生活中,也许很多人在独处无聊时选择了手机,电脑或是电视。不停地刷屏,不停地微信,不停地浏览……手指不停地运动,眼睛不停地扫描,为的就是不让大脑思考,这样时间就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须不知手机阻止了无聊,也阻止了无聊所拥有的所有好处。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独处无聊能带给人们独立思考冥想的空间。在独处无聊时,你可以创造一个只属于自己的世界。在独处的世界里,可以神游天外,也可以独立思考自己的各个方面,独情于自己的所爱。我们可以幻想一个奇妙的故事,幻想一段华丽的乐章;我们也可以静静地阅读,阅读古人的爱恨情仇,阅读今人的哲学思辨,与书中人物同哭同笑;我们还可以思考我们的人生目标,我们的明天将走向何方……换一个角度来说,与其在人群中品尝孤独无聊,不如自身一人寻找属于自己的净土,学会调整心态,享受独处。也许,当我们面对独处无聊时,我们可能选择找人闲聊,须不知闲聊只会加重空虚,如同大麻般让人更无法自拔,难以独自面对生活。学会享受独处则能调整自己的心态,理性面对独处的挑战。这样看来,独处时感觉无聊不无聊,主要看自己的心境。既然每个人都有孤独无聊的时候,既然无法逃避,为何不学着享受独处的无聊之妙呢?★试着练练看三年前,他从北京大学退学,转学到北京工业技师学院。从众人艳羡的高材生到普通的技校生,从北大生命科学研究院人才储备军到未来的技术工人,这样的身份转变,让人诧异。谈起当年的决定,周浩坦言,“毫不后悔,很庆幸”。毕淑敏在《我的五样》中有这样的话:“人们在清醒地选择之后,明白了自己意志的支点,便像婴儿一般,单纯而明朗了。阅读以上文字,即将高中毕业的你有什么所思所感?结合自己的体验,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本文标题:作文“我”在哪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718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