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看创造型教师的培养-教育文档
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看创造型教师的培养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迄今为止,教师具有的文化传递的基本职能没有变,但是教师的角色却越来越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启动以来,人们既对教师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同时又把教师视为课程改革的“障碍”而要求其进行自我改造,这使教师的发展陷入两难境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目前,许多国家都在进行以课程改革为切入点的教育改革。但是,无论课程设计理念出发点如何富有远见,最终要通过每位教师的具体实践来得以实施和实现。①面对21世纪的挑战,我们所担心的不是资金和资源问题,而是人才素质问题。知识经济需要的人才是一种新型的人才,即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人才,所以我们的教育要着眼于创造型教师的培养。只有创造型的教师,才能造就出创造型的学生;只有充分挖掘教师的创造性潜能,才能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因此,培养创造型的教师,不仅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一、创造型教师的培养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新课程改革在全国由点到面全面展开,这对中小学教师的行为和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小学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科研型、创新型教师,由单一型教师转向综合型教师”。因此,培养创造型教师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1.创造型教师概念的界定推进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教师起着关键性作用。在新的形势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急切需要一大批创造型的教师。何谓创造型的教师呢?国外一些学者曾给创造型教师下过不同的定义。日本学者波多野完治认为:“创造型教师是不僵化的教师、心智灵活随机应变的教师,而且是不断渴求新知识、向往新事物的教师。”②美国创造教育的权威史密斯认为:“创造型教师是吸取教育科学而提供的新知识,在课堂中积极运用并能发现新的实现方法的教师。”③美国教育学家托兰斯认为,创造型教师在工作中必须遵循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疑问和观念、证明观念的价值、给予学习的机会、使评价与前因后果联系起来等几个方面的原则。日本学者恩田彰则从创造型教师的特征加以界定。④由此可见,对创造型教师的定义见仁见智。综观学者们对创造型教师概念的阐释,笔者认为:创造型教师应是具备各种创造性素质并能够胜任创造教育任务的教师。具体而言,创造型教师是指那些具有创造性教育观念、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人格,积极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善于根据具体教育情境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方法,发现和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教师。⑤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呼唤创造型教师回顾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程,“新课改”使我国中小学学科教育产生了“质”的变化,顺应这种变化,将给中小学教师带来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几千年来知识都是通过教师传递给学生,并由此树立起了具有权威性的师生关系的典型,并流行于世界大多数学校里。当今社会,教师和学生面临着一个共同的变化迅速的世界,“发现学习”、“探究学习”、“暗示教学”等方法,使课堂教学充满了灵活多变而又协作共事的气氛,使教师不仅成为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成为与学生平等的合作者。教师鼓励和允许学生标新立异,并对其作出正确评价,才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开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的《学会生存》一书尖锐地指出:“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⑥从中国的教育现状看,中小学教师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统一要求,轻个性发展;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等问题,这使得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成为最薄弱的环节,从而造成一些学生高分低能,实际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较差,远不能适应现代科技发展和未来社会的要求。⑦归根结底,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现和推广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创造型教师。只有创造型教师,才能担当起创造教育和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重任。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创造型教师培养所面临的困境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培养和建设一支具有创造性的教师队伍,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目前我国创造型教师的培养还面临着诸多困境,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心理压力沉重给创造型教师的培养带来干扰首先,许多中小学教师的教学任务相当繁重,一般平均每周课时在14节以上,加之晚自习辅导、个别指导和作业批改就更是繁忙。若再担任班主任工作,还需大量时间去处理班会、“三操”、卫生、安全等一系列繁杂事务,几乎每天都得起早贪黑,这会对创造型教师的培养产生干扰。其次,升学率仍然是造成中小学教师巨大心理压力的重要因素。在应试教育的“阴霾”还未彻底散去之前,如果升学率偏低必然导致学校生源不足,教师的奖金将大打折扣。升学率就像“紧箍咒”牢牢地套住了任课教师,让他们动弹不得,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教学过程中如何发挥创造性。再次,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直接关系到教师的经济利益和工作岗位,几乎没有一位教师不关心自己的专业技术职务。据了解,当前严重困扰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定的两大难题是:专业论文和班主任工作。这两大难题对教师形成巨大压力,使他们无心开发自身的创造潜能。⑧2.新课程改革给创造型教师的培养带来了新的挑战随着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中小学教育对教师教学素养的要求逐渐提高,这既给创造型教师的培养带来了机遇,又使他们必须要面对各种挑战。首先,新课程中出现了综合性的“人文课程”、“自然课程”和“技术课程”,全新的课程内容无疑将制约单一“学科型”教师创造性发挥的效能。⑨同时,教师缺乏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必要的课程意识和课程生成能力。教师在课程实施中总是把课程视为一种“法定的教育要素”或“法定的知识、不可变更的系统”,缺乏自己对课程的独特理解,无法确立动态的、整合的、生成的课程。其次,课程决策者和管理者与教师之间对新课程理念的诠释存在“不衔接现象”。课程决策者和管理者很少意识和顾及到教师会存在理解的偏差和误读的可能,他们和教师之间缺乏应有的沟通和理解,对课程计划的操作性指导关注不够,没有发挥改革帮助者的作用。再次,教育的工具性使得评价制度是基于“绩效”的,对整个教育的运行来讲,这种评价制度实际上是一种监控机制。它将教师牢牢地控制在评价体系的各种项目和规则内,导致了教师对教学效果的片面重视,而忽视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心理感受和生存体验,缺乏创造性教学的主观能动性。3.教育研究能力偏低给创造型教师的培养带来了阻力一方面,教师参与教育研究的必要设备短缺,致使教师教育研究能力偏低,影响其创造性的发挥。以某县为例,该县132所中小学校只有36所学校具备“两机一幕”,除县城第一小学外,各中小学往往只有一间仪器保管室。各乡初中和县城、乡镇小学尚不能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全县中小学尚未有闭路电视教学。⑩在这种条件下,教师从事教学、科研、创新性教学实践活动的能力也就很低了。另一方面,教师参与教育研究的素质较低,这也会影响和制约创造型教师的培养。具备一定的科研素质是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关键。教师的科研素质主要表现在正确的科研观念、扎实的教育科研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等方面。然而,除了极少数教师外,绝大多数教师并不具备这些科研素质。许多中小学教师认为搞科研只是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专家的事,是高深莫测、很难做的工作,甚至有些中小学教师认为教育科研是纸上谈兵,派不上用场,而且会增加额外负担。{11}正因如此,大多数中小学教师科研观念不强,教育科研理论知识匮乏,科研能力较弱,缺乏创造型教师所必需的基本素养。三、培养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需创造型教师的有效策略贯彻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就是力图以新的课程结构来形成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从而使学校教育和教师的教学真正指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需要由创造型教师来完成。创造型教师是进行创造教育、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前提和关键。因此,培养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需的创造型教师,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的、诸方面因素相互协同配合的工作。1.树立坚定的创造教育信念一个教师要成为创造型教师,在进行创造教育、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方面有所作为,必须首先树立起坚定的创造教育信念。那么,一个创造型教师怎样才能树立创造教育的信念呢?首先,要树立每个学生都具有创造力的信念。作为创造型的教师,应该在认识到每个学生都具有创造力的基础上,善待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发展类型,让具有不同个性特征、不同发展类型的所有学生的创造能力都能够自由地迸发,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创造性地生活、学习和发展。其次,要树立创造力可以培养的信念。创造型的教师应该坚定每一个学生的创造力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工作被激发、被培养和被促进的信念,努力通过自己创造性的工作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创造的环境,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为学生提供一个创造的榜样和赶超的目标,从而全方位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并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再次,要树立创造力必须培养的信念。一个创造型的教师,一定要有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无论是从学生个体的发展,还是从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发展来看,都必须树立起以创造能力为本位的人才观,树立起创造能力必须培养的坚定信念,把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最后,要树立创造教育是教师职业基本要求的信念。教师的使命是培养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决定了教师这个职业是面向未来和创造未来的,因此也就决定了创造型教师不能因循守旧,不能囿于条条框框,而是自觉地走在时代的前列,并锲而不舍地把创造教育渗入自己的教学理念和实践之中。{12}2.营造有利于培养创造型教师良好心理的内外部环境一方面,要促使创造型教师自我建构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是创新的基础,面对信息时代不断更新的教育观念、知识结构和层出不穷的新科研成果,创造型教师只有积极主动地获取有关教育教学理论和学科教改等方面的信息,并学以致用,才能适应时代不断变化的要求;教学实践活动是基于教师个体的直接经验、社会生活和已有的理论知识基础上的一种活动,它是创新的保障,它对发展教师的自主意识和创造性人格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教师进行创新心理素质自我建构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创造型教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教学研究者或研究型教师。{13}另一方面,要营建有利于创造型教师成长的环境氛围。有利于创造型教师成长的良好环境氛围应是一种开放性的、民主性的、鼓励性的和合作性的环境氛围,教师在这种环境氛围中能积极展现自己的个性和开展创造性教育活动。创造这种良好的环境氛围主要通过学校采取一些卓有成效的措施。例如,学校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评价观念和评价方法;要重视相关的舆论宣传,造就一种提倡教师人人开展创造教育实践的声势;要注意保护教师的创造积极性,重视、珍惜教师中涌现出的创新成果;要加强以创新心理素质培养为目标的教师培训等。{14}3.提供培养创造型教师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和组织保障首先,具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才能使创造型教师进行创造活动成为可能。开拓多方信息渠道,是创造型教师成长的必要的物质条件,因为教师的创造性活动离不开信息的获得与交流。一方面,教师通过各种信息传播手段,不断获得新理论和新思想;另一方面,教师之间只有通过相互交流,彼此形成信息、知识、成果的共享,才能够彼此激励,产生更多的创造性设想。其次,教育手段的更新,也应提到一个重要的地位,这不仅有利于提高知识的利用率,提高知识传播和知识掌握的速率,而且有利于教师冲破空间、时间的限制,为教师进行创造性活动提供方便条件。再次,组织保障是直接影响创造型教师培养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只有建立具有创造性的组织管理制度,才能为个体的创造力发展和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提供指导和支持。{15}例如,让教师们参加学校整体目标的设计,并由他们自己拟订为实现总目标的个人工作目标,这样,教师们会为达到目标而孜孜不倦地努力,避免了管理者各种过份的督促、强制等。这种管理是与强制管理对立的,它重视人的情绪、动机、人际关系等文化氛围,注意调动人的内在积极性,极有利于开发教师的创造力。又如,
本文标题: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看创造型教师的培养-教育文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819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