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好文】苏晓波:精神分析者眼中的《西游记》
-1-【好文】苏晓波:精神分析者眼中的《西游记》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把人的精神层次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方面。利用这种学说来分析我国的古典小说,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西游记》就是一部用神魔故事来表现人类精神理解的著作,小说的唐僧师徒四人以及妖魔鬼怪代表着三个层次中的不同方面,猪八戒代表“本我”,沙僧代表“自我”,唐僧则代表“超我”.孙悟空徘徊于“本我”与“超我”之间.而妖魔鬼怪综合了人类精神的多个层次,虽然侧重于“本我”,但不乏“自我”和“超我”的特征,“理想的超我”。“游走的行者”.“人性的妖魔”。师徒四人是作者吴承恩精神世界、内心情感投射到现实存在的结果.其作品是作者“心灵游历”的外在体现。几个概念的阐述:1.阴影:即先天倾向,人性中的阴暗面,它包括一切激情、欲望和行为,原始的本性。对待阴影,人要么完全被其笼罩,彻底疯狂;要么将其投射出来,表面上好像完全失去它,变得很伪善,然而阴影是有生命的,它总要自发地寻求表现。被阴影完全笼罩也好,将其完全投射也好,总难免痛苦。2.完整性:指人格中对立因素的统一。人格中也许充满了对立的因素,比如说善与恶、激情与理智,在这里的恶与激情我认为都算是阴影(本能)的一部份。对于人格中对立的诸种因素,我们都应避免用否认、投射的方法去对待它们,而且所谓的“丑恶”的东西因为是原始本性的一部份,所以它们总要自发地寻求表现,人无法防备自己,正所谓“不是我不小心,只是激情难以抗拒”。正确的办法是寻求一种对立的统一,也就是获得人格的完整性。3.原型:深层次的心理固有倾向,是兽性与原始人性在大脑中的历史积累,是无法直接感知的。4.意象:原型的表现,也可以说是原型的“凝结”,原型的“象”。5.对原型与意象关系的理解:正如冬天的冰花。冬天水蒸汽有在玻璃上结出冰花的固有倾向,而且何时结冰、结在何处、结成什么样子也都是由内部结构决定的固有倾向,如果未到结冰时,这种倾向是无法感知的,好比原型。我们也只有通过玻璃上的冰花知晓蒸汽结冰的倾向,这变化多端的冰花就好比原型的意象。6.曼荼罗:心理完整性的原型意象。(完整性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原型),荣格认为它是人类心理最古老的象征结构。梵文音译,意为坛场,僧人育经、修法之地。这种形象如荣格所讲,好像曾出现在莱格、喇嘛们的心理体验中,是他们在濒于疯狂之时和修行进行之中出现在头脑中的形象和心理体验。类似的形象出现在其他地方,各种文化之中,有各种形式,但其基本形状是一个圆的形状。进入正题:师徒几个人的来历:唐僧:罗汉金禅子转世,只因无心听如来说法,被贬下界,是个差学生。沙僧:灵霄殿下卷帘大将,失手打碎琉璃盏被贬下流沙河,吃人。邪恶与过失并存于一身。沙僧是有假面的人,最老实,但也是有过失,有罪恶,而且“项下悬人头有个”(西游记原话要解释),有象征意味,提醒各位所谓的大好人,你也是有恶念的象征意味。八戒:天蓬元帅戏嫦娥,贪吃,象征食色。白龙马:违逆父命,象征不孝。孙悟空:从石头缝里蹦出,好斗,下面还要着重介绍。师徒四人都是有原罪的,为什么要找四个有原罪的人取经——象征恶人可以做善事,好人也曾做坏事,善恶共存一体,如影随形。师徒四人也可以象征一个人的心理的四部分,或者是四种情结。进一步阐述:唐僧代表完整性倾向,是一个人的人格的核心,只有唐僧才能将师徒几人统一,也就是说在一个人的心中,完整性应该是核心和灵魂。唐僧最大的特点是取经信念坚定,只有唐僧一个人当然不会取得真经,但如果没有他,就会弟子四散,意味着自我分裂,丧失完整性。唐僧好像甘地一样,就是一个精神领袖。所以唐僧虽然柔弱无能,但是还要想方设法保护他,等于保护了人格的完整性,保护了追求人格统一的信念。而且在人内心深处最核心的部分都是柔弱的。-2-孙悟空:石缝中蹦出的石猴,由天地精华转化而成,属无中生出的有。注意:转化是能量(创生、转化)的特征,天地精华就是能量。所以孙悟空代表能量、力必多,也代表无意识的功能。孙悟空所代表的本能力量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这种力量维护完整性而不致分裂,并给人格注入激情和活力。西游记里出现的象征:孙悟空外出时,给唐僧画圈于地,让师傅在里面呆着,以免遭妖害,这就象征着对人格完整性核心的保护。这里的画圈其实就可以看作完整性的原型意象——曼荼罗。曼荼罗的基本形状是一个圆形,也可以认为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经荣格研究它曾出现在精神病人的无意识图画、僧人的观想(心理体验),佛教和原始部落的冈俗仪式等等各种文化和情境之中,其共同特征就是画圈,所以这种意象又被称作大圆。当然有各种花样和表现形式,对于某个原始部落的仪式来讲它就是在祭祈活动中绕着圈走。荣格认为:对一个病人来讲,曼荼罗在其无意识中就是一个容器,能盛下自我的各部分而不至于分裂,是对人格中心的保护措施。只要曼荼罗在心理体验中出现,无论以何种形式,病人的图画也好,幻觉也好,我们的梦境也好,就意味着人性追求人格完整性的原型在自发萌动,在帮助我们的心灵渡过危机,荣格本人也曾体验到这种东西。另一方面,孙悟空所代表的这种本能的力量也代表暴力,和难以遏制的兽性。所以也得给它带上紧箍咒。总之,人有追求人格完整的倾向与能力,唐僧就代表这种倾向,孙悟空就代表这种能力,没有唐僧也就失去了这个中心。唐僧师徒四人历尽九九八十一难是为了求取真经,这又象征着什么呢?简单地说,这象征着人历尽艰辛追求自我完整的历程。如果再透彻一点讲,这便是自我中心与非自我中心的相互作用过程。唐僧代表完整性和人格统一,是自我的中心,是完整性这一原型的内在表现。而他所要求取的真经也代表完整性和人格统一,是非自我的中心,是完整性这一原型的外在寄托。由唐僧(自我中心)到真经(非自我中心)的作用是投射,投射作用在这里表现为无意识的对象化。由真经到唐僧的反作用是通过暗示完成的。非自我中心的形成及其对人的影响又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投身,无意识对象化,非自我中心的形成。人的无意识中有追求完整性的倾向,这是一种自我中心,由唐僧代表,现在把由唐僧代表的这种无意识愿望投射到真经上,给真经赋与意义,使主观见之于客观,于是人的自身的无意识愿望变成了真经对人心灵的召唤,非自我中心便形成了,这就是无意识对象化,具体化的过程。因为深层无意识本身其实是无意义的,它就是一系列的结构、倾向、冲动,我们无法对其直接感知。无意识是无形的、流动的,无法直接感知的,我们总要用一个容器把它装起来。像这类非自我中心有很多,比如宗教的偶像、图腾之类,心理咨询师也是。比如龙的象征,龙的精神其实就是人的精神。第二阶段,崇拜阶段。非自我中心的反作用,通过暗示来完成。人把自己的心理倾向赋与一个非自我中心,比如上帝。再在这种非自我中心的感召(暗示)下成长起来。在这个过程中,人对上帝、如来、真经之类的东西怀有激动和虔诚,一想到他们就好像能够得到内心的和谐感、幸福感、充实感;或者一提到龙的精神,就为之振奋,这便是非自我中心对人的影响,这一过程当然是无意识的。无意识在本质上是无法直接感知的,但是它会以外化、对象化投射的方式寻求表现。因为人是完整的,可以把自己的阴暗面投射出来,起到一个扔垃圾的作用,也可以把这种追求完整性的倾向投射在真经这种符号上,这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表现,人需要保护心灵避免矛盾和分裂。第三阶段,觉悟阶段。认识到非自我中心就是自我中心的外化,所谓佛性就是人性,自己投射出来的东西原来就是自己的心理内容。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去寻求真经,就是因为心里有个唐僧,求取真经就是因为无意识在为人格寻求完整。上帝,心理医生等等也都是和我们一样的人,龙的精神也就是人的精神。人需要变得坚强,才会在别人的身上寻找父母的影子,而且保证能够找到,从这个角度也可以来解释移情。一旦通过觉悟,理解了这些道理,投射也就不存在了,人在成长阶段需要投射,投射帮助人把主客观联系起来,但是最后要解决投射。从这个角度讲,心理治疗就是要把他投射出来的东西,再整合回到他的-3-人格中去,把它的东西还给他(先外化,后内化)。于是,真经有没有字都无所谓了,真经也只是一个象征完整性的符号。最后取得真经,象征着自我中心(唐僧)和非自我中心(真经)的汇合。再看四个人的结局:沙僧成为金身罗汉,唐僧成为旃檀功德佛孙悟空成为斗战胜佛,八戒成为净坛使者(要解释)。其实属性未变,该吃吃,该喝喝,还是好斗。但是成了佛,层次提高了。从这个角度讲,我们也并不需要改变什么,而是要使各种需求或是情结不再各自为政,互相之间没有联系,而是和平共处,各得其所,各司其职,相安无事,走应该走的道路,这也算是一种人格整合。完整性的获得也就是彻底认识到人有向善的可能,也有向恶的可能,(如果非要用善恶这样的词去区分人心的话),即不片面追求高、大、全的自我形象,又不完全受制于阴暗面,丑恶与过失对任何人来讲都必不可少,强行把这些从人格中除去容易导致某些神经症,表面上完全去掉他们则是伪善。完整性的获得也意味着理智与本能取得了联系,有了沟通,自我的分裂结束了,这也是一种整合。比如:悟空本身可以代表本能和激情,而且猴子是人类的前身,把一只猴子整合到人格中去,就有了活力和激情,活力和激情其实来自本能,问题是有些人把“猴子”关起来了。猴子也可以代表性,整合之后,男人和女人也就会有性力,性力就是魅力。总之,人要有完整性就需要有一个容器——曼荼罗所代表的和一个中心由唐僧和真经所代表的。附另一篇:一、猪八戒:快乐的“本我”弗洛依德认为,在人类与生俱来的诸多本能当中,最重要的一种是性本能。寻找梦中性暗示和性象征是弗洛依德解梦时的主要工作,也是他解析文学作品时的常用手段。在吴承恩的这场西游大梦中,猪八戒承载了他主要的性本能寄托。猪八戒在小说中就是一个随时随地都有可能性欲迷心的角色,桃色事件在他的人生经历中往往起着决定命运的作用,欲望的迷狂、挣扎和受罚构成了他主要的生存状态。猪八戒前世是天界的大元帅,权势显赫,却因酒醉闯入广寒宫,见嫦娥美貌而调戏纠缠,触犯天条,被贬入凡间投了猪胎。在小说中,猪八戒第一次亮相就是一个大淫魔的角色,霸占了高老庄良家闺女,后被悟空降伏,从菩萨规劝,随唐僧西天取经,临行时却仍然恋恋不舍,只盼望取经不成再回来做高老庄的快活女婿。在八戒西天取经的过程当中,见色起心的事情更是发生了无数起。凡是涉及美女出场,作者几乎都会说“八戒偷眼看去”,其实明明唐僧师徒四人都看见了,为什么一定要说八戒“看去”呢?那是因为八戒其实是作为作者“本我”的代言人,自然而然泄露出本能的反应和冲动,而作者往往又置身事外站在“自我”或“超我”的立场加以否定和嘲笑,却不知这其实是一种自我掩饰或自我否定。如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当中一段,八戒见了妖精所变少女:“……那女子生得:冰肌藏玉骨,衫领露酥胸。……那八戒见他生得俊俏,呆子就动了凡心,……”再如书中第五十四回,到了女儿国,八戒见了那女王“秋波湛湛妖烧态,春笋纤纤妖媚姿”,便“忍不住口嘴流涎,心头撞鹿,一时间骨软筋麻,好便似雪狮子向火,不觉的都化去也。”猪八戒在作者栩栩如生的笔下真是丑态百出。这力一面的描写最精彩的要数第二十三回“三藏不忘本四圣试禅心了。四位神仙为了考察唐僧师徒的品质,特意化为一母三女四个女子,在取经路上等候招亲,唐僧诸人当然坚决辞谢,猪八戒却哪里还忍得住,竟然想母女四人都娶了,真是色胆包天。结果自然是被神仙好好捉弄了一番。古人石:食色,性也。饮食本能甚至比生殖本能更深刻地影响着人的思想和行为,因为这是人作为个体存在最基本的条件。猪八戒似乎永远处于饥饿的状态之中,贪吃而且能吃是他的又一个重要特征。且看高老庄他的“老丈人”怎么说他:“一顿要吃三五斗米饭,早间点心,也得百十个烧饼才縠”八戒不但能吃,而且吃法与众不同,堪称惊世骇俗。见第四十七回‘怪僧夜阻通天水金木垂慈救小童”中的一段描写,八戒吃饭根本不是吃,而是往嘴里倒,众童仆将饭一碗碗递来,“呆子幌一幌,又丢下口去就了了。”众憧仆见了直喊:“爷爷呀!你是磨砖砌的喉咙,着实又光又溜!”不过,要说猪八戒吃的登峰造极,那还是第六十八回“朱紫国唐僧论前世孙行者施为三折肪”,除妖完毕,猪八戒变作一头大猪拱道开路,几百人跟随送饭,不管-4-
本文标题:【好文】苏晓波:精神分析者眼中的《西游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820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