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文史常识◎一庙号、谥号、年号和尊号1.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祭祀时写在牌位上的名号。始于西汉,迄于清朝。一般开国皇帝称“祖”,如宋太祖;后继者为“宗”,如唐太宗等。2.谥号是根据帝王生前行为由臣下议定的称号,朝廷也会赐予死去的贵族大臣谥号。它始于周初,秦朝时曾被废止,汉又恢复,沿袭至清。如周武王、周厉王、周幽王、汉武帝、隋炀帝等。文史常识3.年号是中国古代帝王纪年的名号,由汉武帝首创,“建元”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年号。年号是帝王正统的标志,一个政权使用另一个政权的年号被认为是藩属臣服的标志,每逢新皇登基常改元,即改变年号。通常的做法是新皇登基那年不改,第二年才改变年号。如唐太宗公元626年即位,公元627年才改年号为“贞观”。同时应该注意一个帝王允许有一个或多个年号。文史常识4.尊号也叫徽号,开始于唐朝武则天时期,是颂扬皇帝、皇后、皇太后的称号。尊号多是活着的时候奉上的,死后也可以奉上,如唐玄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尊号也可以累加,如武则天用过的尊号有“圣母神皇”“圣神皇帝”等。对于古代帝王我们不直接呼名而是称号。唐以前的帝王称谥号,唐至元多称庙号,至明清,每个皇帝(明英宗除外)都只有一个年号,所以习惯以年号称。文史常识◎二历史纪年方法纪年的方法主要有年号纪年、干支纪年、民国(国号)纪年、公元纪年四种。1.年号纪年法:年号是我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用年号纪年,是从汉武帝开始的。新皇帝即位,都要确定自己的年号。元代以前,一个皇帝一般有多个年号。明清时期,一个皇帝基本就用一个年号。年号纪年不仅是我国的一种纪年法,而且还影响到朝鲜、日本等国。文史常识2.干支纪年法:这是我国古代长期使用的一种方法,我们现在的农历仍然采用干支纪年。它把十个天干、十二个地支按一定的组合方式搭配纪年,第一年为甲子年,第二年为乙丑年,依次类推,以六十年为一个周期循环,故有六十年一甲子之说。下面主要介绍由公元纪年到干支纪年的推算问题。文史常识通用的计算方法:先用年代数字除以60,然后把余数减3,再除以10,余数就是天干位次;把差除以12,余数就是地支位次。下面以1894年为例说明。(1)利用下面的表格:(2)计算:1894/60商31余数34,34-3=31。(3)求天干:31/10商3余数为1,上表中1对应的天干为“甲”。(4)求地支:31/12商2余数为7,上表中7对应的地支为“午”。(5)得出结果:把干支合并,就是甲午年。文史常识10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位次12345678910111212个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特殊方法——参照物法:这只适用于有已知相近的干支纪年供参考的情况。如推算1895年的干支纪年,可以1894年(甲午战争)作为参照物,“甲”的后面是“乙”,“午”的后面是“未”,就可得出1895年是乙未年。教材中可当参照物的还有:1898年(戊戌年),1901年(辛丑年),1911年(辛亥年)等。3.民国纪年:利用国号纪年的一种方法,是把中华民国成立的1912年作为民国元年,依次往下推。民国纪年与公元纪年的换算问题。其运算公式为:公元纪年=1912+(民国n年-1),也可简化为:公元纪年=1911+n。文史常识4.公元纪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开始使用公元纪年法。公元纪年是以耶稣诞生之年为界,前是公元前一年,后是公元一年,然后依次排列。公元纪年需要弄清世纪计算问题、时间差问题。世纪的计算只要用年代数字除以100,然后在整数位上加1,所得整数就是世纪数。如公元8年的世纪数为:8除以100等于0.08,整数位是0,再加1得1,即公元8年是公元1世纪,同理公元前8年就是公元前一世纪,要注意公元前和公元后的区别。文史常识◎三避讳问题所谓避讳就是中国君主专制时代人们为尊敬君主及其亲属、圣人、贤者和长辈,在讲话时不直呼其名,在写文章时不照字直书,而用其他的字、词代替的一种习俗,是中国君主专制社会特有的现象。1.避讳的对象有四类(1)讳帝王,对当代帝王及本朝历代皇帝之名进行避讳。阴历一月,古时本来叫“政月”,到了秦朝,由于秦始皇一月出生,名叫“嬴政”,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读作“征”了。文史常识(2)讳长官,即下属要讳长官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讳。相传宋朝的田登,做了州官,非常忌讳别人触犯他的名讳。如“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3)避圣贤,主要指避讳古代的一些圣贤,如孔子、孟子、老子等。现在不少人姓邱,其实,这些姓邱的先人最早并不姓邱,而姓丘。春秋末年,孔丘被举为“圣人”,所以就改“丘”为“邱”了。(4)避长辈,即避父母和祖父母之名。唐朝大诗人杜甫,一生不写海棠诗,在他留传下来的1400余首诗中,连一句涉及海棠花的也没有。《古今诗话》里点明了此事:“杜子美母名海棠,子美讳之,故《杜集》中绝无海棠诗。”文史常识2.避讳的方法通常有三种,即改字、空字和缺笔。(1)改字是将需要避讳的字改写成其他字,这是最常用的一种做法。如唐太宗李世民,就把中央六部之一的民部改为“户部”。(2)空字是把需要避讳的字去掉,不写在书上。为了避讳唐太宗李世民的“世”字,“王世充”写成“王充”,“观世音菩萨”改为“观音菩萨”。(3)缺笔是将应避讳的字不完整写出来,而少写一两笔。黄昏的“昏”字本写作“上民下曰”,也是为了避讳唐太宗的“民”字,才缺笔以“氏”代“民”写作昏。文史常识◎四阴阳五行说1.中国古代哲学,以阴阳来解释自然界的各种现象,认为万物都有阴阳两个对立面。如天是阳,地是阴;日是阳,月是阴。阴阳的对立和统一,是万物发展的根源。凡是旺盛、萌动、强壮、外向、功能性的,均属阳;相反,凡是宁静、寒冷、抑制、内在、物质性的,均属阴。文史常识2.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五行学说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而生成的;同时,以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来阐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在不断地相生、相克的运动中维持着协调平衡。这就是五行学说的基本含义。文史常识◎五农历与二十四节气1.农历是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它以朔望的周期来定月,用置闰的办法使年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因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农历,又叫中历、夏历,俗称阴历。古人写文章,凡用序数纪月的,大多以农历为据。如《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农历的六月、七月相当于公历的七月、八月。文史常识2.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节气”,月中叫“中气”。文史常识文史常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春季立春:2月3—5日雨水:2月18—20日惊蛰:3月5—7日春分:3月20—22日清明:4月4—6日谷雨:4月19—21日夏季立夏:5月5—7日小满:5月20—22日芒种:6月5—7日夏至:6月21—22日小暑:7月6—8日大暑:7月22—24日秋季立秋:8月7—9日处暑:8月22—24日白露:9月7—9日秋分:9月22—24日寒露:10月8—9日霜降:10月23—24日冬季立冬:11月7—8日小雪:11月22—23日大雪:12月6—8日冬至:12月21—23日小寒:1月5—7日大寒:1月20—21日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六姓氏来源我国姓氏繁多,通常所说的百家姓,只不过是集中了全国人口大多数的100个常见姓氏。究其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1)氏族的名称演化为姓。上古时代氏族以自然物为氏族标志,因而这些姓大都和生物或自然现象有关。如熊、牛、云等。(2)姓氏以国名为姓。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等,皆成为今天常见姓。文史常识(3)姓氏以居住地为姓。传说黄帝住姬水之滨,以姬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为姓;东郭、西门、池、柳等,均是以住地的方位、景物为姓。(4)姓氏以次第为姓。一家一族,按兄弟顺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如伯夷、叔齐,伯是兄,叔是弟;孔丘字仲尼,仲就是老二;孟姜女就是姜姓的长女。汉代以后逐渐在“名”或“字”中用同样的字或偏旁表同辈关系,如宋代文学家苏轼、苏辙兄弟共用偏旁“车”表同辈。(5)姓氏以官职为姓。如司徒、司马、司空等,有些姓从字义上看也可以分辨出来,如籍、谏、库、仓、军、厨等。公孙、王孙最早是指其先人是公或王。文史常识(6)姓氏以职业为姓。如巫、卜、陶、匠、屠等。(7)姓氏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如呼延、慕容、尉迟等。(8)姓氏以谥号为姓。如穆、庄等姓是用其先人的谥号。(9)姓氏因避讳而改姓。如邱是避讳孔丘之丘等。文史常识◎七特定称谓1.年龄方面:襁褓——不满周岁的婴儿,孩提——2—3岁的儿童,豆蔻年华——13岁(女),半老徐娘——30岁(女),弱冠——20岁(男),而立之年——30岁(男),不惑之年——40岁(男),知天命——50岁,花甲、平头甲子——60岁,古稀之年——70岁,耄耋(音màodié)——八九十岁,鲐背之年——90岁,期颐之年——100岁。文史常识2.人物方面:男称须眉,女称巾帼;“先母”“先父”,一般出现在社交场合,是对他人讲到自己已谢世的父母亲时所用的敬辞;“令尊”“令堂”是对别人父母的尊称,“家父”“家母”则是对自己父母的谦称;在社交场合,说到比自己大的家人,如自己的父母、兄长时,前面要加一个“家”字——家父、家母、家兄;说到比自己小的家人,如弟弟、妹妹时,就要用“舍”字——舍弟、舍妹,以此来表示谦虚;说到别人的家人,如父母时,前面一般加上“令”字——令尊、令堂,以示尊敬;人们把妻父称“泰山”,又因泰山乃五岳之首,又称为“岳父”。文史常识3.地理山川(1)阴阳:阳——山南水北;阴——山北水南。(2)关中:关中初指函谷关以西之地,其后或专指关中盆地。后来又有众关之中之说,即东函谷、南武关、西散关、北萧关。(3)关东:秦汉时期关东指函谷关以东地区,是以函谷关作为区分东、西两大地域的界标;明以后“关东”中的“关”指山海关,以辽、吉、黑为关东或关外。把山海关以西亦即长城内侧,统称关内,后又渐称“关里”,有山东人、河北人、山西人。文史常识(4)江左、江东:长江在芜湖、南京一段,自南而北,折向东流,江南地区在这段江流之东,故名江东。古人于地理以东为左、西为右,故江东又称江左,今江西省则称江右。(5)中国的别称:赤县、神州、中华、华夏、函夏、九州、九域、九有、九土、九区、九牧、八州、禹城、禹迹、禹甸、海内、中州、中原、四海、中土、天朝。文史常识◎八科举考试科举考试起于隋代,盛于明清,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止。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内容以四书五经等为主,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一般分为以下四级:(1)童生试,也叫“童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相公)资格,这样才能参加科举考试。(2)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由秀才参加,考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员。文史常识(3)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4)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甲鼎”;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文史常识◎九文史典籍1.诸子散文《论语》《老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2.风骚《诗经》和《离骚》的并称。《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开创了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离骚》开创了我国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3.“四书五经”“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书。“五经”指《易》《书》
本文标题:文史常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949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