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室内分布系统施工质量保证措施
八、质量保证措施8.1本措施概述8.1.1、招标文件质量管理要求在本招标文件《技术规范》中,明确列明了“质量检测条款”,要求为:九、质量检测条款一、为确保生产经营和管理需要,招标人应对投标人提供商务活动结果的质量和技术能力水平进行检测。1、检测项分为A、B、C三类:(1)A类指标(关键指标):产品质量直接影响招标人生产经营管理效果的指标;(2)B类指标(非关键指标):产品质量间接影响招标人生产经营管理效果的指标,2个B类指标不合格视同于1个A类指标不合格;(3)C类指标(参考指标):产品质量较少影响招标人生产经营管理效果的指标,2个C类指标不合格视同于1个B类指标不合格;4个C类指标不合格视同于1个A类指标不合格。2、投标人提供物资的,由招标人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第三方实施质量检测,并结合招标人的服务体系评价结果处理;投标人提供服务的,招标人根据服务结果的质量要求开展技术能力检测工作,包括成立供应商考察小组进行现场考察等方式。二、物资类检测结果应用。1、初次检测结果为不合格的检测费用,包括后续复检费用,和因此换货产生的一切支出由投标人承担。2、初次检测样本结果有1个及以上A类指标不合格的:(1)判定该批次产品为不合格,招标人向投标人发出立即中止供货、限期整改的书面通知,要求其接到通知后5个工作日内免费将该批次产品更换为合格产品,并扣除投标人剩余50%份额。(2)复检更换了的产品合格可恢复使用,否则招标人向投标人发出停止供货、终止合同执行即扣除其剩余全部份额的书面通知。3、初次检测样本结果有1个B类指标不合格的:(1)判定该批次产品记为次要不合格,招标人向投标人发出限期整改的书面通知,要求其接到通知后5个工作日内免费将该批次产品更换为合格产品。(2)复检更换了的产品仍不合格可判定该批次产品为不合格,依照上述“二”“2”“(1)”项处理。(3)再次复检结果依照上述“二”“2”“(2)”项处理。4、初次检测样本结果有1个C类指标不合格的:(1)招标人向投标人发出口头整改通知。(2)复检不合格时,招标人向投标人发出限期整改的书面通知,要求其接到通知后5个工作日内免费将该批次产品更换为合格产品。(3)复检更换了的产品仍不合格可判定该批次产品为不合格,依照上述“二”“2”“(1)”项处理。(4)再次复检结果依照上述“二”“2”“(2)”项处理。三、服务类检测结果应用。1、1个A类指标不合格,招标人向投标人发出中止份额执行,扣除投标人剩余全部份额的书面通知。2、1个B类指标不合格,招标人向投标人发出限期整改,扣除投标人剩余50%份额的书面通知。3、1个C类指标不合格,招标人向投标人发出限期整改,扣除投标人剩余10%份额的书面通知。四、检测结果投诉1、投标人有确凿证据对招标人实施的质量检测过程和结果存在违法违纪的疑议,可向招标人纪检监察部门投诉,其他投诉应向被投诉人上级领导投诉。2、所有投诉均应采取实名和纸质方式,列明投诉的详细原因。8.1.2、国家及行业质量管理要求(一)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二)部门规章《通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规定》《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办法》《通信网络安全防护管理办法》(三)行业规定《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四)企业规定招标人内部相关管理规定招标人上级单位的内部相关管理规定招标人下级单位的内部相关管理规定8.1.3、本措施的理论依据本措施以《质量管理体系要求》(GB/T19001—2016/ISO9001:2015)为设计的理论依据进行质量管理和控制方案的设计。1、质量管理过程图2、过程方法的意义过程方法包括按照组织的质量方针和战略方向,对各过程及其相互作用进行系统的规定和管理,从而实现预期结果。可通过采用PDCA循环以及始终基于风险的思维对过程和整个体系进行管理,旨在有效利用机遇并防止发生不良结果。这种方法使组织能够对其体系的过程之间相互关联和相互依赖的关系进行有效控制,以提高组织整体绩效。3、PDCA循环在质量管理中的含义——策划(Plan):根据顾客的要求和组织的方针,建立体系的目标及其过程、确定实现结果所需的资源,并识别和应对风险和机遇——实施(Do):执行所做的策划;——检查(Check):根据方针、目标、要求和所策划的活动,对过程以及形成产品和服务进行监视和测量(适用时),并报告结果;——处置(Act):必要时,采取措施提高绩效。8.1.4、投标人质量管理能力(证书文件)质量管理体系证书8.2项目质量因素分析8.2.1全生命周期质量因素分析项目全生命周期的质量影响因素,主要是指在建设工程质量目标策划、决策和实现过程的各种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包括人的因素、技术因素、管理因素、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1、人的因素人的因素对质量形成的影响,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直接承担项目质量职能的决策者、管理者和作业者个人的质量意识及质量活动能力;二是指承担项目策划、决策或实施的实体组织。2、技术因素包括直接的工程技术和辅助的生产技术,前者如施工技术,后者如检测检验技术、试验技术等。对具体项目,主要是通过技术工作的组织与管理,优化技术方案,发挥技术因素项目质量的保证作用。避免出现引起质量事故的技术因素,如:对现场环境情况了解不够,技术指标设计不合理;重要及特殊工序技术措施不到位;等3、管理因素管理因素主要是决策因素和组织因素,组织因素包括管理组织和任务组织。管理组织指项目管理的组织架构、管理制度及其运行机制,三者的有机联系构成了一定的组织管理模式,其各项管理职能的运行情况,直接影响项目目标的实现。任务组织是指对项目实施的任务及目标进行分解;以及对任务进行计划、指挥、协调、检查和监督等一系列工作过程。避免因管理失误或不完善,而引发质量事故,如:施工检验制度不严密;质量控制不到位;设备材料检验不严格等。4、环境因素项目的环境因素,一般是指项目所在地点的水文、地质和气象等自然环境;施工现场的通风、照明、安全卫生防护设施等劳动作业环境;以及相关单位的管理关系、组织协调方式等。8.2.2施工阶段质量因素分析在认真分析以上影响因素基础上,项目负责人应在施工过程中,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状况,参与施工人员水平及项目的特点,从工程中的人、机、料、法、环等方面分析判断其对项目质量的影响力。对于判定的影响质量的因素,应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明确相关控制要点。1、如果影响因素是人的方面的因素,应将控制重点放在人的技术水平、人的生理缺陷、人的性理状态、人的错误行为等方面;应严格对承担施工任务的人员进行考核,避免作业人员不具备相关知识,不能胜任工作。2、如果影响因素是施工机具仪表方面,应选用合适的机具仪表、正确使用、管理和保养好相应的机具和仪表,确保其处于最佳的使用状态;3、如果影响因素是施工材料,应从材料的采购、检验和试验、检查验收等方面进行重点控制;要严格按按照工程设计要求对设备及材料进行检验;要监视和测量设备管理,保证处于良好状态。4、如果影响因素是施工方法或检验方法,应重点控制施工方案、施工工艺、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组织措施等方面;要做好对作业指导文件的技术交底工作;在施工过程中,如施工环境发生变化,应对作业指导文件进行及时修正。5、如果影响因素是环境,应改善施工的技术环境、操作环境的方法、制定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优化劳动组合结构;保证检验制度严密不留死角,并严格执行。项目质量人机料法环8.3、质量措施制定原则和控制基本方式8.3.1、质量措施制定的原则制定质量保证措施,应坚持以下四个原则:1、以人的工作质量确保工程质量人是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是工程项目建设的决策者、管理者、操作者,也是质量的形成者。人的文化素质、技术水平、作业能力、控制能力、身体素质及职业道德等,都将直接或间接地对施工的质量产生影响。对作业者和管理者进行岗前培训,明确其职责和权限,增强其事业心和责任感,自觉地做好其份内工作,建立岗位责任制,完善考核制度,合理使用人才,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都是保证质量的必要措施。对于工程中的关健部位、重要工序、应选优秀的作业人员负责完成。2、严格控制投入品的质量工程中的投入品主要是指工程中用到的通信设备、材料及工程中使用的车辆、机具、仪表、施工设备等。这些投入品能否满足工程的要求,能否可靠地使用,对保证工程质量都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对此要求严格控制好材料设备的采购关、进货关和检验关,工程中的操作人员应正确使用和安装这些材料和设备,保证工程质量。对于工程中使用的车辆、工具、仪表及施工设备,施工单位应定期保养,认真维护,合理使用,以保证其处于正常状态,满足工程要求。3、全面控制施工过程,重点控制工序质量项目是由多个工序组成,要保证整个项目的质量,就必须全面控制施工过程,使每个施工工序都符合质量标准的要求,上道工序不合格决不允许进入下道工序,下道工序也就在保证不破坏上道工序的施工质量;坚持三检制度,按照计划-实施-检查-改进的过程管理模式控制各个工序和整个施工过程。只有每道工序质量都符合要求,整个工程项目的质量才能得到保证。4、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把问题消灭在萌芽之中,是现代管理的理念。设置质量控制点,就是预先对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控制。在工程管理中,设计会审、现场摸底、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工程交底、材料进货检验、过程/工序检验、工程预验等,都体现了预防为主的原则;“三阶段控制”“三检制度”,这些都是保证施工质量的有效措施。8.3.2、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的基本方式1、自主控制与监督控制相结合2、事前预控与事中控制相结合3、动态跟踪与纠偏控制相结合8.4、组织保证措施8.4.1质量管理组织结构8.4.2质量管理责任制1、组长对质量负总责且终身负责,建立健全项目内部质量管理制度,进行质量检查策划,加强质量管理考核。2、副组长协助组长的工作,并代表组长进行质量管理;对施工技术资料的质量负责,主持施工质量检查;监督质量管理制度的执行。3、组员(材料员)对施工材料及施工设备质量负责;严格按验收制度进行材料、设备的验收;严格按计量工具检测规定,对计量规定进行检测;监督施工机具的保养工作。4、组员(综合及资源数据管理员)对施工信息数据的质量负责;严格执行关于资料管理规定;严格按招标人对资料的要求进行上报资料。5、组员(各队长)对施工工艺质量负责,保证现场作业人员严格按技术规范进行施工。8.5、管理保证措施8.5.1、施工质量管理制度施工质量管理制度一、总则1、目的通过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等一系列工作,保证达到预定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2.适用范围适用于项目施工的全过程质量控制。3、质量管理贯彻全面质量管理、全员质量管理、全过程质量管理的思想,运用动态控制的原理,进行质量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应坚持“过程方法”的质量管理原则,对项目策划与决策过程、勘察设计过程、施工采购过程、施工组织与准备过程、检测设备与计量过程、施工生产的检验试验过程、工程质量评定过程、工程竣工验收与交付过程、工程回访维修服务过程等过程进行质量管理。4、质量控制体系以PDCA循环为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基本方法,完成设定标准、测量结果、质量评价、纠偏及预防改进等一系列质量控制活动。运行机制是质量控制体系的生命,机制缺陷是造成系统运行无序、无效和失控的重要原因,应为系统注入动力机制、约束机制、反馈机制、持续改进机制。5、质量控制事前质量预控应针对质量控制对象的控制目标、活动条件、影响因素(人、材、机、法、环)进行分析,找出薄弱环节,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和对策;在施工前要进行全面的技术交底。事中质量控制的目标是确保工序质量合格;控制的关键是坚持质量标准;控制的重点是工序质量、工作质量和质量控制点的控制。施工质量管理制度事后控制包括对质量活动结果进行评价、认定;对工序质量偏差的纠正;对不合格品进行整改和处理。控制的重点是发现施工质量方面的缺陷,并通过分析提出质量改进措施,保持质量处于受控状态。6、落实项
本文标题:室内分布系统施工质量保证措施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95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