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医学现状与发展 > 医疗物联网下病患群体可穿戴辅具的设计研究
Vol.7No.12017DESIGNRESEARCH设计艺术研究17黄群HUANGQun庄原ZHUANGYuan武汉理工大学,武汉430070(WuhanUniversityofTechnology,430070Wuhan)03摘要: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人们对健康日益关注,诸多可穿戴医疗辅具逐步走进人们的生活。但目前可穿戴医疗辅具专业度不高,无法满足病患群体的切身需求。从实际产品出发,总结病患群体可穿戴式医疗辅具的设计原则,再与设计实践相结合,希望能为面向病患群体的可穿戴辅具设计提供支持。关键词:医疗物联网;可穿戴医疗辅具;病患群体;设计应用;wearablemedicalaids;patients;中图分类号:J05文献标识码:Adoi:10.3963/j.issn.2095-0705.2017.01.003(0017-05)收稿日期:2017-01-12作者简介:黄群,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庄原,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硕士生。医疗物联网下病患群体可穿戴辅具的设计研究ApplicationofWearableAidsDesignforPatientsinInternetofMedicalThings一、引言医疗物联网是指用物联网和通讯技术,来支持医疗数据的自动识别、定位、采集、跟踪、管理、共享,从而实现对居民、病人、医护人员的智能化医疗服务和对药物、医疗辅具、设施和体系的智能化管理[1]。电影《碟中谍4:幽灵协议》中有一个片段,特工在火车站执行任务时,借助配戴在眼睛上的智能隐形眼镜来找寻、识别目标,并将所得数据上传总部。有人曾经预言,这项技术在近20年内不会实现。但事实上,谷歌公司(GoogleInc.)和诺华(Novartis)制药公司已经在共同开发可以感应血糖的隐形眼镜了。该隐形眼镜运用微电池、微芯片等电子技术,将血糖传感器内嵌其中,实现了ChaoXing设计艺术研究DESIGNRESEARCHVol.7No.1201718对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实时监测,进而代替了现在市面上需要抽血来检测血糖的笨拙产品。同时,这款隐形眼镜也可以自动调节人眼焦距,帮助盲人或视弱患者重见光明。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我们得以不断地将科幻小说、电影中的未来科技变为可能,借助这些可穿戴设备来放大我们的身体,提升我们的能力,甚至恢复残障者的身体机能,让一度无法自主行动的人能走能跑,让曾经失明或失聪的人能够清楚地看到或听到[2]。未来医疗时代的开创者、世界著名的心脏病学专家埃里克·托普(EricTopol)在他的新书《未来医疗》中指出,医学可借助新兴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实现广泛的民主化,而这些基础设备也已经到位,并在不断地发展,我们将看到医疗领域全新的图景[3]。二、可穿戴医疗辅具的现状随着微型处理器、传感器、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以及新材料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可穿戴设备正从实验室走向市场[4]。例如,2014年,美国初创科技公司Empatica研究开发了一款专为癫痫患者设计的智能预警腕带——拥抱者智能手环(EmbraceWatch)(见图1)。图1拥抱者智能手环(EmbraceWatch)①图2Valedo②这款智能手环,采用时尚的圆弧造型设计,并提供多种颜色的选择,看上去就像一个精致的装饰手镯。同时,在智能手环内部设有多个小型电极,一方面可将微弱的电流通过和皮肤的接触来传导,从而监测患者的心理状态、睡眠情况、身体活动,另一方面也可在身体不适时发出震动提醒,以此方式来预警,提醒患者采取积极有效的紧急措施,防止癫痫症的发作。一款由瑞士Hocoma医疗科技公司设计的背部可穿戴式互动医疗辅具Valedo(见图2),设计对象主要是长期受背部疼痛和相关背部疾病困扰的患者。这款可穿戴式医疗辅具由3个模块组成,分别是游戏平台、衔接模组和智能云平台。其特色是通过游戏互动的形式来帮助患者完成特定锻炼。同时,在智能云平台上,医生可以获取使用者相关信息,并将之进行实时分析,得出反馈数据。现在,这款智能化可穿戴辅具已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局(FoodandDrugAdministration)的认证,进而使其更加安全可靠。生命使者(LifeKeeper)(见图3)就像它的名字一样,是一款预防突发心脏病和中风的“生命守护者”,由可穿戴式人体监测辅具和智能平板软件两部分组成。通过监测用户在佩戴使用时的心率,分析出心脏病发的几率,希望用户在突然发病之前可以收到预警提醒,并及时就医。在造型上,这款可穿戴式预警辅具的大小和我们日常所用的USB盘相似,轻巧可人、方便携带,在佩戴使用时不会给使用者造成任何的不适以及负担。ChaoXingVol.7No.12017DESIGNRESEARCH设计艺术研究19图3生命使者(LifeKeeper)③对比国外市场,国内以小米为代表的智能手环的热卖,使可穿戴辅具在近几年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但是在病患群体中的应用却不尽人意。因此,笔者结合市场上现有的可穿戴式医疗产品,归纳总结了为病患群体设计可穿戴式医疗辅具的几点设计原则。三、可穿戴辅具在病患群体中的设计原则1.过滤与共享信息原则诺贝尔奖得主赫伯特·亚历山大·西蒙(HerbertAlexanderSimon)在1971年曾说过:“信息的丰富促成了注意力的缺乏。”[5]显然,随着可穿戴辅具的不断发展,人们被越来越多的数据信息所包裹着。而信息可以有效地被用户所浏览,则成为一个优秀的可穿戴医疗辅具必须具备的关键因素。其目的不是面面俱到地传达细节信息,而是将信息以最快、最有效、最直观的方式传达给使用者,尤其是在设计针对病患群体的可穿戴辅具时,更应该将他们所关注的信息放在首位,并预设有报警界面,方便家长、子女以及医务人员的及时救助。除了过滤信息外,对信息的共享同样重要,对于用户自己而言,将他们每天身体健康数据分享在社交媒体上,不仅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督促他们坚持锻炼,而且能让他们在社交活动中重拾自信,找到自身价值。对于整个医疗体系而言,倘若用户可以将自己的病情以及医疗记录数据进行匿名分享,那么这将有助于传统医疗向“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④医疗体系的转变。2.简易自然操作原则这个原则,让用户可以本能地、自然地、无负担地操作。在为病患群体设计时,需要考虑到他们的心理状态。那些复杂的操作体验,在一定程度上会给他们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以及心理负担。从一开始,智能手机就不能很好地被老年人所接受,直到现在这种情况依然存在。因此,易被理解的操作体验,及时的反馈提示,就变得尤为重要。在目前的大多数可穿戴辅具中,主要借助人类五感(形、声、色、味、触)中的视觉感官,来刺激用户去操作,而其余的感觉通道是被闲置的。在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InstituteofTechnology,简称MIT)设计有专门的可触摸媒体研究小组,教授们不断地鼓励学生在他们的设计中融入触感技术。那么,在为病患群体设计时,是否能考虑充分利用人类的多种感官?比如,设计带有舒缓的声音提醒,抑或为了避免在公共场所的尴尬,借助触觉和嗅觉上的刺激,来为他们提供更贴心的体验。例如,文中所提及带有震动提醒的拥抱者智能手环(EmbraceWatch)。我们知道,不同领域的跨界合作,能激发意想不到的创造力。同样的,充分利用人类闲置的感官通道,使之相互交流合作,可以为用户,尤其是病患群体提供更好的操作体验。3.外形可人原则亲切的造型、温暖的材质,使产品能在情感上与人沟通。诺贝尔奖得主康拉德·劳伦兹(KonradLorenz)是现代动物行为学的开创者。他指出,人对于具有婴儿特征的动物很有好感,这使幼态延续(Neoteny)再次受到热捧[6]。因此,带有幼态的设计能抚慰用户的心理,为其健康带来益处,而缺少如大自然或柔软元素的产品,是设计中的巨大缺陷。在为病患群体设计可穿戴医疗辅具时,倘若能加入轻柔的触感、自然的颜色等温柔的考量,ChaoXing设计艺术研究DESIGNRESEARCHVol.7No.1201720图4可穿戴式红光监测辅具⑥那么用户应该会更愿意去长久地佩戴使用。4.携带方便且耐用原则如今微型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可穿戴辅具在医疗领域中的表现形态提供了更多种可能。比如,佩戴在胸前的叙述者相机(Narrative)相机⑤,小巧精致,如同一个装饰胸针,你可以选择别在身上的任何一处。不过,对于一些手部操作困难的使用者来说,则不能一味地追求方便携带而缩小尺寸。因此,如叙述者相机(Narrative)一样选择无任何操作按键,或单按键、少按键的形式,可以满足方便携带的同时,也便于操作。大部分可穿戴辅具的设计,除了需要考虑如何将产品轻巧袖珍化,还需要同时考虑其耐用性。在难以控制的环境之下,故障有可能会引发危险,这种情况是在为病患群体设计时不被允许的。不容易出现故障的可穿戴辅具,才能提供用户安心使用的保障[7]。四、可穿戴辅具在病患群体中的应用根据以上4项设计原则,结合笔者的设计案例——以为帕金森症患者设计的红光监测仪为例,进一步具体予以解释和说明。1.用户分析随着现代人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丰富,全球呈现高龄化社会趋势。而帕金森症的患病率,也随之显现上升态势。如今,帕金森症已成为中老年人的“第三杀手”[8]。冻结步态是帕金森症患者最为常见的症状,主要的表现形式为患者步行前和步行时运动的短暂性停滞。情况严重时,患者行动途中会出现脚步无法抬起的状况,如同双脚被牢牢粘连在地面一样,此时则需要他人或助行器的帮助。因此,患者家中地板上常会贴有长条状可视胶带,利用视觉刺激,来改善帕金森症患者冻结步态的症状。2.设计说明这款可穿戴红光监测辅具(见图4),运用了智能激光模组装置,能照射在地上形成高亮度红光直线,刺激患者的视觉神经,引导患者克服起步恐惧感,踏着脚下直线红光前进,由此改善患者起步难,不敢跨步的问题。同时,此款可穿戴红光监测辅具,能够监测患者每日步态频率,冻结次数及时长,并将数据实时传输给主治医生和患者家属。除了监测信息外,此款可穿戴式红光监测辅具也专门设计有一键报警界面,可以根据红光监测仪内置的追踪器定位患者所在的位置,方便及时救助和通知家属。在造型设计上,此款可穿戴式红光监测辅具精致小巧,便于固定在鞋履上。同时,在每个转角都采用圆角设计,借助幼态形状以及具有生命力的绿色,给使用者带来更好的视觉感受。材质上拟选择具有柔性的硅胶,在触感上刺激使用者的感觉神经,消除用户使用时的畏惧感。五、结语随着人口结构、自然和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发ChaoXingVol.7No.12017DESIGNRESEARCH设计艺术研究21展变化,人们对自己和下一代的健康也日益关注,面向病患群体的移动医疗辅具需求将会不断增加,可穿戴辅具设计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市场前景显而易见。但是,目前市面上的可穿戴式医疗辅具产品专业程度低、种类少且可互动性差。其功能主要还停留在计步、监测心率和睡眠等非医疗级别的数据上,对于特定病理人群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尚不能较好地满足。现在,医疗辅具设计正朝着更加专业且人性化的方向在发展。人们迫切地希望可穿戴医疗辅具能真正实现医疗级别上的精确监测,了解到更复杂的健康状况,如血糖指数、哮喘预防、中风隐患,等等。同时,“以患者为中心”的关怀设计,也能引导用户在使用之后,自愿去作进一步的推广。因此,将设计与医疗相结合,让可穿戴医疗辅具融入病患群体的生活,改善他们现有的生活状态,并积极发挥保障用户健康的作用,是设计师应该迫切考虑的事情。展望未来,可穿戴医疗辅具设计会朝着更加智能化、科技化、平民化的方向发展,如果其所传送的数据能够被合理地予以运用开发,那么人类无疑将会因此而受益无穷。以十几亿人口的中国为例,假如有一亿的人口都在使用可穿戴式医疗辅具,中国相关专业研究机构将他们身体所传达的医疗健康数据收集上来,对整体情况进行分析,利用大数据来预测某种疾病的发展情况,或者中国一代人抑或下一代人的健康状况,并及时予以预警和健康防治,那么中国人的健康状况必将因此而得到极大的改善。注释①图1来源:
本文标题:医疗物联网下病患群体可穿戴辅具的设计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977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