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十一讲-中国近代城市发展概况3
第十二章因近代工商业及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城市鸦片战争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虽受到帝国主义排挤但仍能缓慢发展的原因:(1)清末的“洋务运动”、“新政”等,促进了一些“官办”或“官督商办”的工矿企业的开办和发展;•(2)一战前后,帝国主义无暇顾及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使得中国民族资本工商业有了较快发展;•(3)铁路建设的兴起带动了商业、运输业及工矿企业的发展,进而也引起了城市的发展变化;•(4)国外侨胞的支持。第一节新兴的工矿城市近代以前,中国的传统手工业已相当发达,出现大量大型的手工工场。19世纪初开始,外国资本的投入(主要集中在商业和金融)促使出现新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形态。“洋务运动”是近代工业化的主要力量,最初集中在军事工业企业,19世纪70年代后,重点转移到民用工业。中国近代工业存在机器工业和手工业并存的特点,新兴的近代工业,带来一些新的城市空间和类型的发展。•唐山唐山是近百年来由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工矿交通等企业的建立而发展起来的城市。唐山虽然不在帝国主义直接控制下,没有租界,但由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背景,这里一些工业也曾一度为帝国主义所占有,也有专为外国人居住的地区。城市发展显现出早期资本主义城市自发、畸形发展的特点。城市发展的原因:1、清末开展“洋务运动”和“新政”等,开办了一些工矿企业。2、李鸿章以“官督商办”的方式在此开办开平煤矿,同时修筑唐(唐山)胥(胥各庄)铁路。3、1900年后,英国为了掠夺资源在唐山、古冶一代开办大量工厂。4、1906年后,中国资本家开办了启新洋灰有限公司。城市发展和建设特点:1、城市围绕矿场向外扩展。矿场西部是职工住宅区,西北部为外国人住宅区。2、城市沿原唐胥铁路车站附近发展。3、1910年车站南移改为京奉铁路新站后,城市又沿原来工人居住区附近的道路向南发展。4、铁路穿越并分割市区。5、外国人住宅区建在地势较高、风景优美的西北部。城市东部及东南部是由两侧为泥土砖墙的简陋店面形成的街道,后来又改为注重装饰的“洋式”店面。6、市内道路曲折,且多与铁路交叉,城市交通复杂。7、劳动人民居住区拥挤不堪,城市建筑面貌混乱。唐山市区形成及初期发展图唐山市区发展图(1919-1937年)唐山市区发展图(1937-1949年)第二节因铁路修建而发展的城市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资本大量进入中国,并形成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热,铁路由于是西方国家开拓殖民地的有效方法而受到重视。殖民地需要铁路联系,刺激贸易,形成消费需求和生产供给,进而改造国民经济,形成一种新的经济格局。铁路的建设主要依靠外国资本和技术力量,主要通过两种方式:1)在边缘地区,一般为外国直接投资,如沙俄修建的中东铁路、德国的胶济铁路等;2)在通商口岸和商业较发达的地区,多采取借款给清政府的间接投资方式,如京奉铁路(英)、京汉铁路(英、法)、粤汉铁路(英、美、法、德)等。一、蚌埠蚌埠是由于铁路的修筑而新发展起来的城市,位于安徽北部淮河中游,原是凤阳府属一个小镇。以盛产河蚌和珍珠得名,又被称为“珠城”。城市发展和建设特点:1、地理位置:津浦铁路的全线贯通使得位于铁路与淮河交汇点上的蚌埠迅速繁荣起来。2、城市布局:在淮河码头和火车站之间开始自然形成商业及居民住宅区。1911年辛亥革命后在铁路西形成军政区。1919年在淮河南岸边开挖了新船塘,船塘附近逐渐发展为商业活动中心。1928年在南郊修建简易机场,至1934年形成机场区。(机场的建设使城市向南发展受到限制,空间扩展主要以东西方向为主。)铁路沿线是劳动人民的居住地,房屋简陋,距铁路很近。3、发达的交通带动了商业和服务业的发展。4、铁路的主导作用:市区首先在河岸以西发展,以后又在铁路站线以东发展,并且成为市中心地区。铁路将城市分成两部分。市内所有主要道路建有跨线桥;其他道路都与铁路平交,正常通行受到很大阻碍。蚌埠城市简图蚌埠火车站第三节民族资本集中的城市一、无锡无锡是近代发展的工业城市中民族资本最集中的城市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发展更为迅速。早期的无锡是历史悠久的商业城市,历来为江南大米的主要集散地之一,以粮食集散转运为主要功能。城市近代发展的原因:1)地处长江三角洲中心,资源丰富;2)大运河及沪宁铁路的良好交通条件;3)有悠久的商业及手工业基础;4)接近大工业中心上海,有优越的技术条件;5)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保守势力的约束很小。城市发展和建设特点:1、工厂大多沿运河河岸布置;2、1906年沪宁铁路通车,铁路线与运河平行,沿车站一带有新的发展;3、工厂数量多,规模小而多分散经营;4、工厂分布在旧城厢四周,与居住区混杂,大量的烟尘、废水对居民区有严重污染;5、国民党政府及资本家曾于1922~1929年两次提出城市规划的意见和方案,运用了当时国外流行的分区方法及田园都市的理论。(脱离实际,没实际意义)6、旧城内的建筑密度很高。(一般街坊的建筑密度高达60%,个别高达70%~80%)7、商业区集中在旧城北街以及通向火车站和城北沿着运河的街道上。8、整个城市结构很混乱,由于受河道系统的限制,形成以旧城厢为中心的环形放射道路系统。无锡城市平面图无锡古运河无锡老街无锡师范无锡一基督教堂二、南通南通是近代随本国资本主义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发展上与一般资本主义城市有所不同,有点像欧洲中世纪的“城市国家”。这是中国近代城市史中一个很特殊的例子。城市发展的原因:1)城市中的工商业由资本家张謇独立经营;2)城市有一定的规划和建设的意图,在建筑面貌上也比较完整统一;3)位于生产棉花的苏北平原的出口要道;4)距离上海很近,受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较早。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特点:1、唐闸、天生港,与南通旧城形成鼎足之势,而在功能上又是一个整体。2、旧城为政治中心,唐闸建成新的工业区,城西及西南的濠河两岸为新发展地区,以桃坞路最为集中。3、桃坞路两旁为新建的商业建筑及私人住宅和里弄住宅。4、在南濠河沿岸的东段兴建学校、图书馆等文化机构。5、利用濠河中段宽阔的水面修建游憩中心,有东、南、西、北、中5个公园。6、全县道路分成干线与支线,成立专门的机构—路工处,修筑了公路与沿路的桥梁。7、1900年后,整个城市结构和面貌发生根本的改变,而老城的格局并未打破。南通全貌南通钟楼南通商会大楼更俗剧场民国初年西门大街南大街南公园桥第四节近代的重庆一、重庆的概况:重庆位于四川省东南,是嘉陵江与长江汇合处的山城,系鹿头山与娄山的余脉,三面环水一如半岛,形状似秋叶一片。1、鸦片战争前:(1)名称由来:隋开皇初称“渝”,渝州(嘉陵江的支流)由渝水而来,南宋时,升为府。重庆一说因地处介于顺庆、绍庆之间而得名,一说是南宋赵惇为封恭王和即帝位的双重庆贺而得名。(2)地理位置:四川的四周被高山峻岭环绕,与外部陆路交通十分不便,与外部的交往和经济联系主要依靠长江水道。而重庆是四川与外部联系的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其地处长江、嘉陵江交汇处,也就成为四川交通与航运的枢纽,使之成为四川的商业贸易中心、工业基地、金融中心,并成为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最大的洋货分销中心和土货购运中心。(3)城市布局:重庆周长12里,开九门。各门均有一定的商业码头。两江交汇处的朝天门一带原为洋行商埠集中地,商行、银行集中。沿江多码头。随成渝公路的修通逐渐繁荣。城内商店也多分段集中。开埠前期的重庆解放初期的渝州半岛2、鸦片战争以后1890年3月中英在北京签订的《烟台条约增续专约》规定重庆成为通商口岸。1895年《马关条约》使重庆成为日本的通商口岸,1901年的《重庆日本商民专界约书》规定日本在重庆府城朝天门外南岸王家沱,设立日本专管租界,这是四川的第一个租界。重庆开埠的结果:1)重庆开埠使英国的侵略势力从上海扩展到长江流域,成为对中国大西南的庞大侵略计划的重要步骤;2)各国纷纷来重庆设立领事馆,外国洋行蜂拥而入;3)使重庆与国际间建立了贸易关系,成为内地的重要通商口岸;4)近代民族工商业也逐渐发展起来。3、设市后的大规模建设重庆于1929年2月公布成立市政府,而且是以特别市的规格成立。(1)突破旧城区界线,开辟新市区;(2)1933年划定市区界线,超越了半岛范围,向长江东南岸和嘉陵江北岸扩展,形成旧城、江北、南岸三个部分,建构了城市的初步规模;(3)规划的主要部分是南区干路、中区干路和北区干路。主要道路依据山地的特点布局。4、国民党的“临时首都”1937年国民党政府迁到重庆,将重庆作为临时首都。城市发展与建设特点:(1)政府机构多利用原有建筑改建,或修建临时性房屋,新建的建筑不多;(2)工厂数激增,多分布在市郊沿长江及嘉陵江两岸;(3)市区范围扩大。由于防空的需要,市区内建设很分散;(4)人口增加,大部分集中于半岛部分,人口密度很高,居住问题严重;(5)地价昂贵,劳动人民居住条件恶劣;(6)市内建筑质量较高的房屋集中在朝天门陕西街一带,有“重庆华尔街”之称。重庆街道图陪都国民政府大楼朝天门码头朝天门信义街都邮街5、“陪都十年建设计划”1945年8月,国民党政府迁回南京,将重庆定为“永久陪都”,编制了“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计划主要内容:(1)道路系统规划考虑重庆山城起伏的地形,在中心地带布置了几条穿山的隧道,在江边设计了高架桥,主要道路交叉采用环岛式,道路网格局成自由式布局;(2)在土地划分中,将住宅区分为高等住宅区、普通住宅区、贫民住宅区三种;(3)计划中生硬地搬套卫星市镇规划理论,规划了12个卫星市和18个预备卫星市,一律采用圆形图案,规划非常粗糙。陪都十年计划(重庆)市中心干路系统图卫星市标准计划图第十三章变化中的传统城市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及经济结构发生很大的变化,受社会经济直接影响的城市也发生新的变化。一些直接受帝国主义侵略的城市发展较快,变化较大;一些间接受影响的封建城市发展缓慢,变化较小。影响旧城市变化的的因素:1、帝国主义通过不平等条约,在许多大中城市设立“商埠区”、“铁路附属地”等特殊地区,其格局与旧城市的传统格局迥然不同,体现了城市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点。2、作为文化侵略的宗教大规模传入,各式教会建筑及其附属建筑的慈善机构、学校等大量兴建,使旧城市的面貌起了不少变化。3、清末在“新政”、“维新”等口号下,在一些城市中建立了一些用近代技术生产的工厂及新式的学堂;各种商业建筑如钱庄、票号、会馆、旅店等随商业资本的活跃而大量增加。4、近代交通工具的出现特别是铁路的修建对部分城市的布局影响很大。5、军阀割据与混战使不少城市受到破坏,但在一些军阀势力范围内的统治中心,则修建了一些军工厂、造币厂等,开辟了商业街,建造了一些“洋式”建筑。第一节北京从北京城整个漫长的历史来说,近百年来的变化可以说是较大的。尤其是20世纪的最初30年间,北京历经了几个世纪以来空前的变化。北京近代城市面貌发生变化的原因:1、帝国主义的侵略及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本的原因)。2、交通区位条件在近代发生很大变化:1)黄河改道和淤积严重阻碍了大运河交通,漕运改为海运,由天津出口的海路运输代替了运河的重要位置;2)铁路的修建使北京在近代成为交通枢纽。一、教会建筑群与使馆区的出现1、原因:帝国主义的侵略活动扩大。2、主要分布:1)在西什库建了北京教区的总堂,占地很大;2)在崇文门内及灯市口附近也形成两个基督教的建筑群;3)1901年的《辛丑条约》将东交民巷一带划为“使馆区”,实际上是北京内城的外国人居住区。周围筑高墙,并设炮垒。区内集中了美、英、法、德、日、意各国使馆以及专门的兵营、银行、俱乐部、洋行等。使馆区内建筑全部为20世纪初国外流行的建筑风格。西直门教堂二、城市功能与结构的变化1、变化的原因:1)帝国主义的入侵和本国新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2)封建王权的没落为近代北京带来了功能和结构调整的社会基础;3)敷设于城墙周围的环城铁路与主要街道成平面交叉,给城市的发展和市内交通带来很大不便;4)近代工业和公用事业的发展。2、主要变化和表现:(1)铁路的修建和公用事业的发展促进了近代工业的出现,以官办的铁路工厂为代表。同时也出现一些“棚户区”、简陋的“里工宿舍”等新的贫民窟。(2)1913年拆除了大清门内的东西千步
本文标题:第十一讲-中国近代城市发展概况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087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