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皖江文化发源地——安徽安徽介绍安徽于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始建省,省名取安庆府与徽州府名第一字为安徽。安徽因历史上有古皖国和境内的皖山、皖河而简称皖。安徽省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繁昌县人字洞发现距今约250万年前人类活动遗址。在和县龙潭洞发掘的三、四十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和县猿人遗址,表明远古时期已有人类生息繁衍在安徽这块土地上。毫州在商代曾为成汤之部,古寿春(今寿县)在春秋战国时曾为楚国首都。安徽地图安徽共有16个省辖市(地级市),6个县级市,55个县,44个市辖区,县(市)中包含广德县、宿松县2个安徽试点省直管县(市)安徽旅游资源•安徽是中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名山胜水遍布境内,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现有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琅琊山、齐云山5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国家森林公园23个,有亳州、寿县、歙县三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以及凤阳中都城和明皇陵遗址、“和县猿人”遗址、歙县许国石坊、亳州花戏楼等9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长江水系湖泊众多,较大的有巢湖、龙感湖、南漪湖。其中巢湖面积800平方公里,为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98年合肥市、黄山市、亳州市被评为全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九华山等12家风景名胜区被命名为省级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西递、宏村,被誉为画中的村庄。是国家5A级景区。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西递、宏村位于黄山市黟县安徽省黟县西递、宏村两处古民居以其保存良好的传统风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这是黄山风景区内的自然与文化景观第二次登录世界文化遗产目录,也是中国继北京后第二座同时拥有两处以上世界遗产的城市,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一次把民居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西递西递,安徽黟县南部古村落。获得“中国十佳最具魅力名镇”、“全国文明村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中国首份“名村排行榜”魅力指数全国第七等荣誉。宏村宏村,隶属于黄山市黟县。是一座江南小镇黄山四绝黄山四绝—奇松黄山四绝—怪石黄山四绝—云海黄山四绝—温泉安徽省树—迎客松迎客松树安徽电视台台标五大淡水湖之巢湖卫星拍摄图巢湖近景游褒禅山记之华阳洞王安石雕像洞口处华阳洞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洞内景色伍子胥过昭关昭关:(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北)垓下之战遗址和灵璧虞姬墓今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城东南霸王祠和县,隶属安徽马鞍山市乌江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东北芜湖方特安徽的名茶•安徽四大名茶有黄山毛峰、六安瓜片、太平猴魁、祁门红茶。1、黄山毛峰:每年清明谷雨,选摘初展肥壮嫩芽,手工炒制,该茶外形微卷,状似雀舌,绿中泛黄,银毫显露,且带有金黄色鱼叶。由于新制茶叶白毫披身,芽尖峰芒,且鲜叶采自黄山高峰,遂将该茶取名为黄山毛峰。2、六安瓜片:为绿茶特种茶类。采自当地特有品种,经扳片、剔去嫩芽及茶梗,通过独特的传统加工工艺制成的形似瓜子的片形茶叶。它的采摘也与众不同,茶农取自茶枝嫩梢壮叶,因而,叶片肉质醇厚,营养最佳,是我国绿茶中唯一去梗去芽的片茶。开国总理周恩来同志临终前还念唠着“六安瓜片”;1971年美国前国务卿第一次访华,“六安瓜片”还作为国家级礼品馈赠给外国友人。可见,“六安瓜片”在中国名茶史上一直占据显著的位置。3、太平猴魁:产于黄山区新明乡,尤以猴坑高山茶园所采制的尖茶品质最优,特称“猴魁”。其滋味鲜绿醇甘甜,香气高爽持久,汤色清绿明净,有爽口.润喉.明目.提神之效。4、祁门红茶:为世界四大名茶,常简称“祁红”,也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祁红产区。它采制工艺精细,高档茶以一芽二叶为主,一般均系一芽三叶及相应嫩度的对夹叶,分批多次留叶采,春茶采摘6-7批,夏茶采6批,少采或不采秋茶。祁红茶宜于清饮,但也适于加奶加糖调和饮用。适合做下午茶和睡前茶。祁红在英国倍受宠爱,赞美祁红是“群芳最”、“王子茶”。被誉为“在中国的茶香里,发现了春天的芬芳”。黄山毛峰六安瓜片太平猴魁祁门红茶安徽的美食砀山酥梨怀远石榴萧县葡萄金寨板栗芜湖九连乡荸荠南宋年间发端于歙县,是全国八大菜系之一,菜系的形成是经济、文化发达的结果。徽菜重(讲究)油、重色、重火功,而且选料精良,制作考究,尤其注重原料的产地、季节、鲜度、部位、品种等,擅长炒、炸、烧、炖、溜、焖、,加上火腿佐味,冰糖提鲜,料酒除腥引香,使徽菜的风味更加鲜明。名菜有:火腿炖甲鱼、红烧果子狸、清蒸石鸡、虎皮毛豆腐、凤炖牡丹、红烧划水、香菇盒等。一九四九年以前,烹调之乡的绩溪县,到外地开饭店有222家,如上海的大中国、大中华、大富贵,武汉的大中华等皆是。徽菜简介一品锅是徽州山区冬季常吃的一种火锅。相传,此菜由明代石台县“四部尚书毕锵的一品诰命夫人余氏创制。一次,皇上突然驾临尚书府坐客,席上除了山珍海味外,余夫人特意烧了一样徽州家常菜:火锅。不料皇上吃得津津有味,赞美不绝。后来,皇上得知美味的火锅竟是余夫人亲手所烧,便说原来还是“一品锅”!菜名就此一锤定音。“一品锅”的烹调比较讲究,在火锅里,锅底铺上干笋子,第二层铺上块肉,第三层是白豆腐或油炸豆腐,第四层是肉圆,第五层盖上粉丝,缀上菠菜或金针菜,加上调料和适量的水,然后用文火煨熟既成。此菜乡土风味浓,味厚而鲜,诱人食欲。徽州美食臭桂鱼(舌尖上的中国)徽菜名品,制法独特,食而得异香。相传在200多年前,沿江一带鱼贩将鳜鱼以木桶装运至徽州山区,途中为防止鲜鱼变质,采取一层鱼洒一层淡盐水的办法,经常上下翻动,如此七八天抵达屯溪等地。此时鱼鳃仍红色,鳞不脱,质未变,只表皮散发出一种似臭非臭的特殊气味,但洗净后经热油稍煎,细火烹调,非但无异味,反而鲜香无比,成为脍炙人品的佳肴。具体做法:将新鲜鳜鱼用淡盐水腌渍在室温25度左右的环境中,经六七天后,鱼体便发出似臭非臭气味,然后入油锅略煎,配以猪肉片,笋片,小火红烧至汤汁浓缩而成。腊八豆腐是黟县民间风味特产,在春节前夕的腊月初八,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民间将这种晒制的豆腐,便称为“腊八豆腐”。制作方法是先用上等小黄豆做成豆腐,并切成圆形加方形的块状,然后抹上盐水,在上部中间挖一小洞,放入适量食盐,置冬日温和的太阳下慢慢烤晒,使盐分逐渐吸入,水分也渐晒干,即成腊八豆腐。黄山双石石耳是徽州山区一种附在岩石下的地衣类植物,富含多种维生素,营养价值极高,石鸡是徽州山区一种生活在小溪边的蛙类.将活石鸡宰杀,洗净,斩成块。石耳洗净,锅上火,加高汤,下石鸡用调料调味,猛火烧开后改用小火炖熟,加入石耳,起锅装入水盅内即可。竹笋是徽菜中的一味山珍,问政山笋所用的笋味最为鲜嫩,再加香肠、香菇等增香,笋经烧焖则入味透、质鲜嫩,是黄山春季时令菜。徽州传统名菜,“毛豆腐(舌尖上的中国)”因利用豆腐进行人工发酵,使其表面长出一层白色的茸毛,故名。豆腐在发酵中蛋白质分解成多种氨基酸,味道较一般豆腐鲜美,此菜鲜醇爽口气味芳香,吃时别有一番情趣。徽州特色小吃石头馃用猪五花肉丁和炒黄豆粉拌成馅心,用面皮包上,收口捏紧,用木碾推擀成圆饼形状,然后放在平锅中炕烙,每个饼子上放置一块石头(现在仍放一块特制的砖头)压着,放石头的目的是为了均匀地传热,以使馅心熟透,边炕边按动石头(饼子不用翻身),促使内部油脂渗出,一直炕至熟透取出即成。咬开后香气扑鼻,滋润味美,如配汤食用,其味更佳。馃是当地人的俗称,制作中用石头压,故称石头馃。蟹壳黄,又称烧饼,徽州风味小吃,是一种用梅干菜和猪肉丁作馅的小烧饼,形如螃蟹背壳,色如蟹黄,故名。“蟹壳黄”奇香浓烈,即酥又脆,层层剥落,滿口留香。五城茶干,相传清乾隆皇帝下江南,偶尔得尝,曾赞不绝口,该茶干以配料讲究、制作精细、色香味美而著称、它是黄豆浆液过滤后,用传统方法紧压,加配料熬煮而成,主要原配料有优质大豆、原酱、冰糖、香油、丁香、桂皮、大香等,含有植物蛋白质,还原糖等多种营养成分。徽墨酥的外形酷似徽墨,6厘米长4厘米宽1厘米厚,造型是一般徽墨墨锭的标准尺寸,酥体从外到内乌黑油亮,芳香四溢。品尝时的口感享受难以言表:油酥柔韧,不待咀嚼先自融化生津,唇齿留香,清幽雅淡;甜而不腻,让人觉得甘甜适中,大有“添一分就腻味减一分则乏味”之美感。马鞍山采石矶茶干锅贴饺腊八粥安徽文化•你知道安徽的文化代表物有哪些吗?徽派雕刻:徽派建筑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风格独特,结构严谨,雕镂精湛,不论是村镇规划构思,还是平面及空间处理、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都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徽派盆景是以古徽州命名的盆景艺术流派。它以歙县的卖花渔村为代表,包括绩溪、黟县、休宁等地民间制作的盆景,以古朴、奇特、遒劲、凝重、浑厚为其特色,开创一派独特的艺术风格,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以游龙梅桩驰名海内盆苑,并于清乾隆年间在绩溪仁里等地形成了每12年一举、规模宏大的徽派盆景展览。徽州工艺品宣纸•宣纸是中国传统的古典书画用纸,是汉族传统造纸工艺之一。宣纸“始于唐代、产于泾县”,因唐代泾县隶属宣州府管辖,故因地得名宣纸,迄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2002年泾县被国家确定为宣纸原产地域。2006年宣纸制作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墨•徽墨,即徽州墨(以江南徽州的绩溪、休宁、歙县三地为徽墨制造中心)。徽墨是中国汉族制墨技艺中的珍品,也是闻名中外的“文房四宝”之一。因产于古徽州府而得名。徽州制墨的肇始时间当不迟于唐,它是书画家至爱至赖的信物。古人曾云:“有佳墨者,犹如名将之有良马也。”歙砚•歙砚,全称歙州砚,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与甘肃洮砚、广东端砚齐名。歙砚的制作材料被称为歙石或歙砚石,一般需要5-10亿年的地质变化才能形成。歙砚为历代文人所称道。南唐后主李煜说“歙砚甲天下”;米芾说:“金星宋砚,其质坚丽,呵气生云,贮水不涸”。芜湖铁画•芜湖铁画[1]原名“铁花”,安徽省芜湖地区特产,为中国汉族独具风格的工艺品之一,是芜湖市特有的工艺美术品。•铁画制作起源于宋代,盛行于北宋。清代康熙年间,安徽芜湖铁画才自成一体,并逐渐享誉四海,至今已有340多年历史,是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芜湖铁画以锤为笔,以铁为墨,以砧为纸,锻铁为画,鬼斧神工,气韵天成。芜湖铁画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工艺精湛、技艺高超著称于世。凤阳花鼓•凤阳花鼓又称“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锣”、“双条鼓”等,凤阳花鼓起源于凤阳府临淮县(今凤阳县东部)是一种集曲艺和歌舞为一体的汉族民间表演艺术,但以曲艺形态的说唱表演最为重要和著名,一般认为形成于明代。凤阳花鼓是根植于凤阳汉族民间的戏曲艺术瑰宝,有凤阳“一绝”之美称,并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是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以黄梅采茶调为主的民间歌舞基础上发展而成。其中一支东移到以安徽怀宁为中心的安庆地区,用当地语音歌唱,被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黄梅戏唱腔委婉清新,表演细腻动人,现已成为颇受全国广大观众欢迎的剧种之一。早期的黄梅戏多是把当地的民歌小调直接搬上舞台,表现当地生活尤其是农村生活的故事。起源从20世纪20年代起,黄梅戏日趋成型,也逐渐走上了职业演出的道路,其重要标志之一即是演出地点从农村走上了城市舞台。先是在安徽怀宁一带出现了专业班社。怀宁素有戏乡的称号。黄梅戏的更大发展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由于国家对地方戏曲给予足够的重视,为加强艺术力量,安徽省陆续选派一些文学、戏剧、音乐、美术方面的专门人才参加了黄梅戏的改革工作。新老文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使黄梅戏的整体面貌焕然一新。黄梅戏从安庆小戏一跃而成为安徽省最大的剧种。至今,黄梅戏与黄山一起,并称安徽二黄,成为安徽省的骄傲。发展主要曲目有:《打猪草》、《夫妻观灯》、《推车赶会》、《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赵桂英》、《三搜国舅府》等传统剧目。编演了神话剧《牛郎织女》和现代戏《春暖花开》、《小店春早》等。其中《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小店春早》已摄制成影片剧目精粹徽皖情安徽的历史名人你知道安徽有多少历史文化名人吗?远古-先秦时代•有巢氏、燧人氏、姜子牙、庄子、老子秦汉-南北朝——张良和范增、神医华佗、三国曹
本文标题:安徽介绍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236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