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工艺美术史复习春秋战国的工艺美术青铜器的装饰——装饰格式•装饰格式:构成上下左右连续的四方连续纹样。(格式和特定的装饰方法有关。)统一而不单调,繁复而不凌乱,反映了这时期的装饰特色。(由于采用模印的方法以产生装饰花纹,在刻花模时就要考虑四周相正衔接,上下序右盖印后产牛整体效果。)龙凤虎纹刺绣战国青铜器的加工技法•焊接焊接是将器物的部件或局部在制作过程中用热加工方法使连接在主体上。焊接方法的应用,既便利铸制过程,也可以丰富器体的造形,提高了青铜器的艺术效果。•镶嵌镶嵌是在青铜器上嵌饰其他物质材料,或松石、或红铜,或金银丝。春秋战国时期流行的装饰手法。春秋时期多用红铜镶嵌,产生色彩对比,有一种和谐的金属光泽感。战国时期盛行金银错,更具有富丽辉煌的艺术效果。•金银错古代金属细工装饰技法之一。也称“错金银”。作法是用金银或其他金属丝、片嵌入青铜器表面,构成纹饰或文字,然后用错石(即磨)错平磨光。是我国春秋时期发展起来的一种金属工艺。•镂空镂空的技法,一般是采用失蜡法,也称蜡模法、拨蜡法、出蜡法等。失蜡法是我国古代金属铸造和铸件装饰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直到现代仍为世界上制作精密铸件的一种方法。•失蜡法的特点是:1、制作简便,无需分块。它用蜡制成器形和装饰,内外用泥填充加固后,待干,倒入铜熔液,蜡液流出,有蜡处即为铸造物。2、花纹精细清晰,表面光滑,层次丰富,可制作出复杂的空间立体的镂空装饰效果。3、器物表面光滑,不再进行打磨。4、精确度相当高。秦汉时期工艺美术------铜灯灯是照明的器皿。战国时期已有铜灯。汉代,灯的应用已很普遍,是铜灯制作的鼎盛时期。汉代铜灯的形式:•1、盘灯——有灯盘,一般和高足豆相似。但也有许多象生的盘灯,设计十分巧妙。朱雀灯——灯体为鸟形,嘴衔灯盘。羊形灯——整个灯为羊形,羊背为活动的盖,翻开即为灯盘,可平置在羊头上,合盖则是一只卧羊。•2、虹管灯——灯体有虹管,灯座可以水。利用虹管吸收灯烟送入灯座,使溶于水中,这是利用科学原理以防止空气污染。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长信宫”鎏金铜灯•3、筒灯——灯为圆筒形,有盖,中有圆孔装置铜管,下有三足座,•4、行灯——行灯是用以拿着行走的,蜘盘附有长长的柄,以便手持.下有三足,也可以放置。•5、吊灯——灯体有链条可以悬挂。•高14厘米,人作跪态,裸体,手捧铜盘,头戴连花形小帽,有一存链条从铜人的盘端穿过。汉代铜灯设计特征总结1、实用和美观的统一,作到了工艺品的多用化。(造形丰富多彩,灯体优美。既适应实用的要求.也符合科学的原理;既可作灯,又可作为室内陈设品。体现卓越的设计意匠和艺术构思。)2、卓越的科学功能,合理的尺度与构造,巧妙的环保功能如果说商周青铜鼎是具有精神功能的象征之物,那么汉代的青铜灯则是集实用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的科学之物。青铜灯具在体现功能实用性的同时,也显示出它的科学魅力,也就是技术的合理性和先进性,从而使灯具的功能作用得以充分发挥。3、独特的艺术语言,主要表现在三维空间的艺术造型和华丽优美的青铜装饰上。“错彩镂金”是汉代青铜灯具装饰的集中体现。除了在装饰题材上采用流行的各种动物纹、植物纹、人物纹和几何纹外,在装饰手法上还运用了漆彩绘、错金银、鎏金、透雕等多种工艺,刻意表现出灯具的华丽高贵。•规矩镜:因镜纹有规则的TLV形装饰格式而得名。外国学者也称之为TLV镜。这类铜镜一般都用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图案作装饰,所以也称规矩四神镜。镜缘上有复杂装饰,常见有锯齿纹、卷云纹或卷草纹等。方座纽,八乳丁。方圆对比.形成优美图案结构。规矩镜在汉镜的发展中,是流行时间最长的一种。装饰风格——质、动、紧、味四字来概括。•质,古拙、朴质的特点。但古拙而不呆板,朴质而不简陋。•动,流动的云气纹,使装饰而产生多样的变化。生动的飞禽走兽,富有劲健的生命力。都使人产生种动感。•紧,满而不乱,多而不散。密中求疏,疏中有密。紧凑而不是繁缛,填充而不是堆砌。•味,装饰味。独特的风格,即样式化的装饰美。这种装饰美耐人寻味,富有韵味。•汉代的装饰图案的表现手法:1、变形的处理——剪影法。剪影法的侧面处理。侧重于观察物象的特征和性格,表现其典型的动态。2、构图的处理——分割法。装饰画法,多用线作分割处理,画像石——分割直线,漆器、织锦——云气纹曲线。既运用散点透视,达到连续展开的效果,又取得穿插组合的统一的效果。3、装饰的处理——填充法。空间填物,不留余白。大小相宜,动静相间,交映成趣。4、材料的处理——减地法。主要是指石刻。画像石多用保留装饰的物象,而剔去纹样以外的空间。六朝时期工艺美术莲花和忍冬,是我国古代装饰中最早见到的植物纹。这使我们看到,在装饰图案发展史上,从商周到六朝以动物纹为中心的装饰题材已近尾声,即将过渡到隋唐以后以植物纹为中心的历史阶段。这种变化,反映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人们在审美领域逐渐摆脱宗教意义和神化思想的束缚,而以自然花草为欣赏对象,获得思想上的解放。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铅釉的彩釉陶器。因为它经常采用黄、绿、褐等色釉,在器皿上构成花朵、斑点或几何纹等各种彩色斑斓的色釉装饰,所以称为三彩。此外也有涂蓝釉的,出土数量甚少,亦较珍贵。这类作品,大抵流行在开元时期。因此,虽然称之为三彩,实际上并不限于三种色釉。三彩凤首壶隋唐时期工艺美术唐锦与汉锦•唐锦——多采用纬线起花——“纬锦”。汉锦——用经线起花——“经锦”。•唐锦用二层或三层经线夹纬的织法,形成一种经畦纹组织——不仅可以织出更为复杂的花纹,而且可以显出华丽的色彩。•艺术风格:汉锦——古拙、朴质,唐锦——清新、活泼、华美、流畅。宋代瓷器艺术•宋代装饰艺术的特点和风格集中在瓷器艺术上,也是中国瓷器艺术的高峰。•五大名窑:钧、汝、官、哥、定•1、定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除烧白釉瓷器外,还烧黑釉、酱釉和绿釉等品种,文献称为“黑定”、“紫定”和“绿定”。装饰有刻花、划花、印花诸种,风格典雅。对各地瓷窑有一定影响,曾出现不少仿烧定窑瓷器的瓷窑。原为民窑,北宋后期专烧宫廷用瓷;纹饰以龙凤纹为主。此类宫廷用器多有传世,窑址遗有大量龙凤纹器物碎片。•2、钧窑:青瓷系统中比较独特的一支。北方青瓷系列,但它的釉色却变化多端,美不胜收。以釉色美取胜,因此除了堆凸乳钉、弦纹以外,一般没有其他纹饰。最著名的品种是高温铜红乳浊釉,即在天蓝或月白色釉上烧出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玫瑰紫或海棠红色,有的还交织着蓝、灰、褐、鳝鱼黄等颜色的斑点或丝缕,如傍晚天空中的彩霞变幻莫测。钧窑尊•3、汝窑:烧宫廷用瓷的窑场,故也称“汝官窑”。釉面开裂纹片,多为错落有致的极细纹片,透明无色似冰裂,俗称为“蟹爪纹”。汝窑瓷器以釉色取胜,少见花纹装饰,但汝窑未烧贡瓷以前,曾有刻花和印花产品。汝窑出戟尊宋•4、官窑:瓷器的胎子是紫黑色的,施釉很厚,莹润如堆脂,粉青或天青色,开稀疏的大纹片。施釉后略有流淌,口部等釉薄的地方隐约露出胎色。官窑和汝窑一样,以釉色为美,没有纹饰,立器只有凹下或凸起的弦纹或边楞。官窑琮式瓶宋•5、哥窑:哥窑主要是陈设瓷,多仿古铜器形制,哥瓷胎子非常坚密,呈深紫灰色、灰色或土黄色;釉色较多,有粉青、翠青、灰青、米黄等;施釉较薄,温润似玉,器表有一层不很亮的酥油光,并有较大的黑色及较小的黄色开片,俗称金丝铁线。哥窑方洗宋明、清时期工艺美术•顾绣刺绣是流行于广大民间的一种手工艺品,因多为妇女的制作,故古时称为“女红”。明嘉靖时,有进士顾名世,居住在上海露香园。顾氏家,几代都善于刺绣.因称为“顾绣”。其住地为露香园,所以又称为“露香园绣”。所绣字画,气韵生动。顾汇海次子顾寿僭妻韩希孟,谙通六法,刺绣最精巧,所绣古今名画,称为画绣.也有别称为“韩援绣”。这种画绣,并非如实模拟原作,而是结合刺绣的特点,富有装饰效果。顾绣脱离生活实用,成为独立的欣赏工艺。这里可以看出,明代刺绣明显地向实用的和欣赏的两个方面发展。顾绣名品《经纬鸣秋》明代金属工艺•景泰蓝景泰蓝,是明代著名的一种金属工艺。关于它的名称,通常解释为由于它起源或发展于景泰年间,釉料多为蓝色之故。•景泰蓝的制作大体分为七个过程:1、制胎。2、掐丝。是把铜丝压成扁丝,根据装饰花纹,用白芨制成糊浆,将铜丝粘在铜胎上。面积不宜过大,以免崩蓝。锦地丝头要粘严,以免漏蓝。3、烧焊。4、点蓝。根据装饰花纹的色彩要求,用小铁铲(称蓝枪)或玻璃管将各色釉料填在花纹轮廓里,先点地。后点花。最后一次点蓝完后加上亮白。5、烧蓝。6、磨光。7、镀金。明代家具工艺唐以前人们大都席地而坐。宋时,才渐渐采用现今的桌椅,从席地而坐到垂足而坐。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促进了家具工艺的发展。•明代家具的特点:(一)、注意木材质地,多采用硬质的树种,通称硬木家具。(二)、充分体现木材的色泽和纹理,而不加油漆。(三)、注意家具的造型,采用木构架的结构。•明代家具的艺术特色:简,厚,精,雅。简,造型洗练,不繁琐、不堆砌,落落大方。厚,形象浑厚,具有庄穆、质朴的效果。精,作工精巧,一线一面,曲直转折,严谨准确,一丝不苟。雅,风格典雅,令人耐看,不落俗套,具有很高的艺术格调。•明代家具工艺美术的设计原理:1、注意意匠美:“巧而得体,精而合宜。”2、注意材料美:充分运用本利的本色和纹理,而不加以遮饰。深沉的色调,坚而细的质感,达到了稳定和调和的艺术要求。3、注意结构美:不用钉,不用胶,主要是运用榫的结构,不同部位运用不同形式的榫,既符合功能要求,又使之牢固。4、注意工艺美:面的处理,有适当的比例和尺度;线的运用,简洁利落。在造型的结束处和转折部位,加以不同的变化,产生丰富的造型形象。此外如牙子、卷口等作为重点装饰,倍增家具的形体美。
本文标题:中国工艺美术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389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