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初中文言文阅读技巧(打印1份)
1初中文言文阅读明确考查方式中考语文试卷已经越来越与《语文新课程标准》接轨,“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基本摈弃了“陈”、“俗”、“碎”的题目。《2009年浙江省初中生学业考试说明》中关于“文言文阅读考试目标的说明”归纳为:1、理解常用文言文词语的意义;2、理解重要句、段的意思;3、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并评析文中人物或思想内容;4、初步鉴赏浅易的古诗词。2008年全省各地的中考语文卷,基本上围绕这些目标,分文言文阅读和古诗文赏析两块进行考查。其中,大部分地市的文言文阅读又分课内文言文和课外文言文两块。课内文言考查以三大题型为主:一、带点词注解。考查内容以文言实词为主,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古今异义词;(2)通假词;(3)词类活用;(4)一词多义;(5)词的感情色彩变化。二、文言句子翻译。从句式看,考查的句子主要包括一般陈述句、简单的省略句、使动句、意动句、倒装句、被动句等;从内容看,这些句子在文本中往往处于比较特殊的、重要的位置。这与“考试说明”中的要求2“理解重要句、段的意思”相吻合。在翻译这些句子时一般要求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要求做到“信”(准确)、“达”(流畅)、“雅”(优美)。三、阅读理解。主要通过简答题的形式来达成目标。内容包括对课文整体的把握,对语段内容的理解、内涵的分析,对人物思想、情感的评论、剖析等。去年语文中考,绍兴、丽水、嘉兴、温州等地试卷要求结合文言文内容直接进行解答,而衢州、湖州、义乌、台州、宁波等地试卷的文言文阅读则要求学生通过文言阅读理解文中人物或作者的情感、精神或理想抱负等。课外文言文相对来说比较“浅易”。从已选的课外文言文来看,这个“浅易”可作如下的理解:词语为文言中的常用语;句子大都为文言中的常见句;文章以叙事、议论为主,一般无须了解复杂的背景。课外文言文的考查还较多地出现文言断句的内容。如绍兴卷:“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断3处)。昔者鲁人不能为酒唯中山之人善酿千日之酒鲁人求其方弗得。”根据“稳中有变”的出题原则,今年语文中考文言文阅读应该还是以这些基本题型为主,适当借鉴其他省市中考语文卷中的新颖题型,以体现“求变”、“求新”的思路。明确解题方法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而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2的主要内容。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②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③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④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份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3)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准确率较高。明确复习方略在复习时间不多的情况下,良好的复习方略显得尤为重要:一、继续突出文言文的诵读和默写。“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每天必须继续定时定量诵读教材中的文言篇目,穿插适当的课外文言文阅读。要注意记诵的准确性:准确记忆、准确书写。如“会当凌绝顶”一句中,学生们往往容易把“凌”误写成“临”。复习时对重点语句和表现中心的关键语句要准确把握,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出师表》、《陈涉世家》、《五柳先生传》等文中的一些名句。在记诵的同时多思考、多比较,如《桃化源记》与《五柳先生传》,《隆中对》与《出师表》等,加深对于文言词句、文本内容和人物形象的的理解、掌握,进一步加大学生们对于文言知识的积累和存储量,以检查自己的文言知识网络中的错漏之处。二、继续重视对文言阅读问题的分析与探究。一般来看,文言阅读题的设计也是以主观题为主,并设有一定数量的开放性试题,因此在复习时要重视对文言文的整体把握和适当拓展,要学会判断出文言文的主要内容及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方法。尤其要加强课内外文言文的链接,在学好课内知识的3同时,将它迁移到课外文言文的阅读方面。选择一些合适的模拟练习卷,在讲练中进一步增强学生们学以致用的能力。“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只要我们能扎实基础,树立信心,沉着应对,相信一定能在中考中取得优秀的成绩。复习备考及解题策略:2009年中考文言文阅读材料选择继续延续2008年的模式——课外文言阅读材料。但答案在课内。㈠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意义。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考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复习时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与现代汉语比较,掌握文言词义。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是一脉相承的。现代汉语中的一些词语还保留着古代汉语的意义和用法,而学生对现代汉语比较熟悉,因而从现代汉语的角度出发文言文中的多数词我们并不难理解。根据语言环境,揣摩词义,有的可以直接把单音节词解释成合成词,例如《陋室铭》中的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的调可译为调弄、弹奏.有的则可以从已有的现代汉语知识出发,充分调动已有的词汇词义积累,展开合理而丰富的联想,进行合理的推测,去正确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例如: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②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宋濂《送东阳马生序》)③清荣峻茂,良多趣味。(郦道元《三峡》)上面的观使人一下子想到了景观,根据上下文再推测可解释为景象,大观就是雄伟景象;硕使人想到了硕大,硕师就是大师,也就是才学渊博的老师;根据语言环境,良在此不能作现代汉语的好来讲,但现代汉语中有良久、用心良苦等词,良都作确实、很来讲,在此句中可引申为的确.有时会碰到一些词类活用等语法现象,而初中语文教学又不允许接触这一些名词术语。这时,要是你联系一下现代汉语中的一些语言现象,这一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例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动心忍性的苦、劳、饿、动、忍可解释为使……苦、劳、饿、动、忍,这里采用了使动用法。你只要和我们现时流行语瘦身(使身体瘦)一对照,问题就解决了,类似的还有像广告语万家乐,乐万家、标语人人动手,清洁家园中加点词乐(使……快乐)、清洁(使……清洁)等。当然,古汉语词汇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也有一些词的词义已发生了变化。如果我们从词义变化的角度来理解,就会有利于准确地掌握文言实词的含义。如《送东阳马生序》中的主人日再食,《曹刿论战》中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两个再在句中分别解释为两次和第二次(击鼓)的意思,而现在一般是又一次的意思;《出师表》中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痛恨和卑鄙,在句中分别翻译为痛心和遗憾、身份低微,出身低下,这两个词在现在则分别是深切地憎恨和(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的意思。许多古代汉语中流传到现在的双音节词,在当时一般都是两个词,翻译时要分开解释,类似的还有像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妻子、交通、鲜美、无论等。4二是通过分析字形,掌握文言词义。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字形与词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在教授文言实词时,常常结合汉字字形结构,来分析汉字的本义。例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后又引申为死亡、不存在,如人琴俱亡.亡还假借为无,读wú,如《愚公移山》中的河曲智叟亡以应.汉字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形声字。形声字是由表意偏旁和表声偏旁构成的。了解表意偏旁的表意功能,通过分析字形,就可掌握词义。例如绝,从丝从刀,表示用刀割断丝缕的意思。引申为断、断绝、消失等,如沿溯阻绝(上行的船只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断了,不能通航)(《三峡》)中绝为断,近体诗中绝句的绝,也是断绝的意思,即所谓断律为绝;哀转久绝(《三峡》)中的绝是消失的意思。(,哀叫声凄凉荡漾回转在空中,久久不绝的意思。)三是结合利用成语,掌握文言词义。相当多的成语来源于古典文献,成语中的一些词的意义和用法保留了古代汉语的特点。在学习文言词语时,如果结合学生所熟知的成语,就能温故而知新,取得良好的效果。试看下边句子中加点的词语:④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口技》)⑤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岳阳楼记》)⑥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等到正午阳光直射之时,气温却好比热水一样)⑦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送东阳马生序》)(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译文: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⑧投诸渤海之尾。(《愚公移山》)如果把这些词语抽出来单独讲解,学生就会感到很抽象,难以接受;如果与学生所熟知的成语联系起来,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讲走,就联系成语奔走相告、走马观花,义为跑;讲薄,就联系成语日薄西山,义为迫近;讲汤,就联系成语赴汤蹈火,义为热水;讲假,就联系成语狐假虎威,义为借;讲诸,就联系成语付诸东流,义为之于,这里是兼词,上文两个诸义相同。又如:⑨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⑩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出师表》)⑾其岸势犬牙差互。(《小石潭记》)⑿凄神寒骨,悄创幽邃,寂寥无人。(《小石潭记》)⒀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上面句子中的加点词的用法也都能在一些成语中找到影子。如讲被,就联系成语披坚执锐,这里是通假字,同披;讲毛,就联系成语不翼而飞,不字后名词活用为动词,义为长草木;讲犬牙,就联系成语狼吞虎咽、风餐露宿,是名词在动词前用作状语,义为像狗的牙齿一样;讲凄、寒,就联系成语息事宁人,这里采用了使动用法,意为使……凄、使……寒;讲出、入,就联系成语入不敷出,这里是动词活用为名词,意思分别为出产的东西、收入.通过例举和解析成语的方法让我们掌握并积累文言实词的含义,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以简5驭繁,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在文言文实词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不断总结经验,引导学生不断积累,温故而知新,学
本文标题:初中文言文阅读技巧(打印1份)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41417 .html